优秀教育笔记

优秀教育笔记 教孩子换一种方式来爱

张爱伦,听着像女孩子的名字。当我第一次见到他,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粉嫩细腻的脸蛋上镶着一张樱桃小嘴,还时不时的向你嘟嘴,看着像极了女孩子,这么可爱的男孩子,谁见了都会喜欢。

就这样,每次见到张爱伦,我都有一种冲动想逗他玩,逗他笑,而他,总是逃得远远的。直到有一天,在晨间活动时,张爱伦突然从我背后一下子抱住了我的大腿,抱得很紧很紧,像要把我抱起来一样。我弯下腰,轻声问:“张爱伦,怎么啦?”他没说话,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接下来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画面,他用他那还不算大的小拳头使劲地对着我的大腿,一顿乱捶,虽然人小,但我的腿明显的感到了一阵阵的痛意。当时我很恼火,但看到他那可爱的小脸蛋,我不忍心批评他,抓住他的双手,蹲下来,悄悄的问他:“怎么啦?为什么要打盛老师?”他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然后用力地挣脱开了我的双手,一句话也没说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接下来了的几天里,张爱伦一直用这种方式和我相处着,每次他总是先抱着我的腿,让我动弹不得,然后就拼命地捶,而我,每一次问他,他总是什么话也不说就走了。记得有一次,我穿了一条裙子,看到我,他还是老样子,想冲上来抱我的大腿,我灵机一动,连忙挡住他说:“今天你不可以抱我了哦,老师穿了裙子,要走光的。”“那你为什么不穿裤子?”这是他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我很兴奋,刚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瞟了我一眼,随即又远离了我的视线。在这一天里,他抱了我不下十次,捶了也不下十次,最后,我终于忍不住批评了他:“你怎么可以一直打老师呢,看看老师的腿,都被你打青了,我要告诉你妈妈了!”话音刚落,他就气冲冲的藏到柱子后面,大声地喊:“我喜欢你!”当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原来他是喜欢我才打我啊!我跑过去,抱着张爱伦,悄悄的

在他耳边问:“你是真的喜欢我嘛?”他的小脑袋使劲地点着,这不仅让我一下子解开了这个疑团,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他了。我告诉张爱伦:“你喜欢老师,老师很高兴,但是你不能用这种打人的方式啊,打人是不对的行为,如果你喜欢老师,你可以亲亲老师,轻轻地抱抱老师,牵牵老师的手,这样,老师才知道你喜欢我啊!”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的说:“那我以后抱你的腿,不打你了!”事实正像他说的一样,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打过我,只是时不时的来抱抱我的腿,而我,也总是摸摸他的头以示回应。

孩子的行为有很多种,就看你怎么来理解,有时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想的不一致,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孩子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就像张爱伦一样,他学会了换一种方式来爱老师,但愿天下的老师都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真正的贴近你!

优秀教育笔记 警察叔叔最厉害!

虽然天气预报说多云,不过太阳公公也时不时露一下脸。还是太阳好,看着就温暖啊~ *午睡后小朋友们开始午锻炼了,今天玩的是沙包。看看他们,花样还真多:抛沙包、顶沙包、扔沙包、两人对抛的也有,就在这时一个沙包飞也是的上了屋檐,小朋友们叫着“糟了,沙包飞上去了,怎么办?是谁的呀?”沙包主人不知道溜哪去了,而其他孩子都在焦急地仰头看着、想着怎么办。而他们这次居然也没有来叫我,很意外,也很想一窥究竟,想看看这些焦急仰着的小脸会怎么办。只见他们互相望着,都一幅无奈的表情,接着仰头看,想,又互望望,但谁也没有放弃想办法。就在这时**跑进传达室,不一会儿保安小孙扛了个鸡毛掸子出来了,外面的几个孩子见了猜出是来帮他们的,开心地叫起来 “警察叔叔,沙包在那里”。鸡毛掸子一伸、一拨,沙包乖乖落地了。

孩子们欢呼,叫着“谢谢叔叔”。##这时跑过来对我说“警察好厉害啊!”++也凑过来“警察最厉害了!”

今天的事件中,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有集体意识,知道沙包是我们的,大家一起着急;也非常热心,不是他们扔上去的,但是也一起想办法,看他们仰头望着,一脸焦急、困惑的样子非常感动和感慨;没有来找我,说明大家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了,要靠自己想办法;找警察帮忙,让我想到了即将结束的主题 )+教育活动“sos小超人”看来孩子们已经获得了sos的一些办法,像小超人一样,自己发出sos的信号。而发送信号最好的对象就是警察,今天,警察伟大的形象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警察叔叔最厉害!

优秀教育笔记 爱的惩罚

午餐后,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听读游戏。他们一个个边听录音边指着字宝宝,一个个歪着小脑袋,那样子一点都不输一年级的小学生。看到他们个个那么投入,当老师的我感到万分得意。 疲

正当我偷着乐时,小家伙兵兵开始不认真了。他一会儿从椅子上滑到地上,连续滑了几次,还真把小椅子当滑滑梯了。我故意瞪大了眼睛,很严肃地对兵兵说:“兵兵,坐得神气一点哦!”眼看老师这么严肃,兵兵一下子就坐神气了。可是没过两分钟,兵兵又来了,于是我又一次提醒了他。再过一阵子,兵兵还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小家伙似乎也摸清了老师的脾气,根本就不当回事了。等到活动结束之时,我故意严肃地说:“刚才小朋友都认认真真读书了,要表扬。可是有一个孩子他没把这个本领练好,所以他还得留下来继续练习。”话音刚落,小家伙眼泪就啪嗒啪嗒流下来了。小朋友们见了都说:“不要哭了,哭了老师也不原谅你的,你一定要改正。”

见小家伙这么伤心,我走到他边上摸摸他的小脑袋说:“你说说今天做得好吗?”他使劲摇头。我又说:“老师知道你很后悔,但是如果你改正了,老师一定会原谅你,好吗?”他又一次使劲点头,这一次只有他一个人读书了,他可认真了,虽然抽泣着,但还是跟着录音读着。一连读了几个儿歌之后,我把录音关了,然后对他说:“兵兵是个好孩子,有了错误马上就改了,老师原谅你了,但是你以后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哦!”听到老师原谅的话语,兵兵笑了,我也笑了。 今天我对兵兵进行了惩罚,因为我相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这里说的“惩罚”不是体罚、伤害,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惩罚”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为此,我让兵兵也对自己不认真行为进行了负责。

优秀教育笔记《小老鼠上天》反思

挂牌课上完好几天了,现在才来反思,希望还不算太晚。

本次活动时一节绘本阅读,整个故事以小老鼠实现飞天梦线索引导故事的发展,故事中小老鼠在危险中与大花猫、大老虎的对话尤为精彩,同时小老鼠的心里变化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所以在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幼儿体验任务情感变化和学说故事里的精彩对话上。

为了让孩子能够更聚精会神地在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我将绘本做成了ppt,同时为了听觉上更加吸引幼儿对故事人物语言的兴趣,还再对话部分做了声音部分和文字弹出。

活动进行中,我和孩子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深入其中“不可自拔”,直到园长老

师们的离开,我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时间,上了30多分钟,还没有进入最后的提炼环节。在与园长老师的简单交流后,我知道了自己在梳理故事梗概的时候,低估的孩子的能力,还在重复劳动帮孩子把前面的故事“炒冷饭”。在活动最后的,当老师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个老鼠怎样?"时,全班几乎所有孩子的回答都一样,都是喜欢,这个故事听了很开心,小老鼠很能干这类的回答。只有蔡果言说:“不喜欢,这个老鼠这么做太危险了。” 我很喜欢这个不一样的答案,故事虽然诙谐幽默,很有趣,但是故事中还是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如:风筝摔坏了,老鼠被吃了等等。果果意识到了,我则也加入了果果的正营,说道:如果我是这只老鼠,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我可能会花段时间准备好飞机、火箭之类更安全的工具上天。孩子们听完,有的似懂非懂的点头,有的则呵呵一笑,到底孩子们是否理解,我也不知道。课后回想活动过程,我发现自己在细节的准备上还是存在不足,如:教室指导语言不明确,废话较多;个别ppt画面太小,不便幼儿观察;播放的声音太小,幼儿的注意力存在分散危险;幼儿坐姿不端正等等。在课后,园长老师们指出了我在活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如梳理环节,要针对孩子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可“炒冷饭”,不然孩子的注意力就分散了等等。同时也肯定了我们班的孩子们,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挂牌课、实践课我基本都上的是语言阅读,下次我准备弄个最不会上的艺术类了,希望不会太丢人。

优秀教育笔记 《今天他睡着了》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邵陈宇睡着了!也许听着不算怎么回事,但我为之感动。 刚开学,老师,阿姨就跟我说邵陈宇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不喜欢午睡。 这

天中午,果然,翻来覆

去的睡不着觉?两个星期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那天是他最乖的一天,没什么不规矩的地方除了没睡着觉。

又一天中午时分又来到,他还是老样子,睡不着,手里又开始像机器一样捣来到去,趁我不注意,就又坐起来,我想喊他,可想想提醒了那么多遍还不是一样,于是决定今天去陪陪他,走到跟前,他已伸好腿摆好手,也许是等待着我批评他了吧,见我坐下,小小的身体往里面挪了挪,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他闭上了眼睛,”拍了好久,看他呼吸匀称,似乎睡着了,正暗暗窃喜打算离开了,却见他攥紧了眉,鼻子,嘴巴,整张小脸又都绷得紧紧的,他没睡着,果然没多久,那手又开始挥舞起来,看着他那似乎想要控制自己的表情,心里有些被感动,我再次来到他床前“我抱着你睡会好不好”我示意他睡过来些,把他拉到我身边,一把抱住了他。“不要,不要,救命啊”被抱在怀里的他害怕极了,手不断在挣扎着表情痛苦极了,眼眶也开始红红的了,“别怕阿,老师抱着你,别动,一会就睡着了。”“不要阿,不要阿”他的头上,身上开始冒汗,这让别人抱着多舒服啊,怎么会急成这样?“你妈妈没抱过你吗?”“嗯?抱过的,”“很小的孩子才抱呢”好一阵,他才说到,见他如此不舒服,放开了他和他说起话来,这时的他,细声细语,一点也看不出平时调皮捣蛋的影子。“我一直不睡的呀”“你在家也不睡吗?”“晚上我倒睡的着的”“晚上么天黑了就睡得着的”“那为什么中午睡不着呢”“中午太亮了,刺得我眼睛痛,所以我总是睡不着”“原来你是想睡得是不是,”红着眼睛使劲地点点头,那明天开始我们一起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睡着”“就是拿个东西把眼睛遮住太阳就照不到了”“好,那明天我拿一块毛巾盖在你眼睛上,试一试好不好?”“好”。

今天,他真的睡着了。当我拿出学校发的毛巾开玩笑的说道:“看看,这可是老

师的新毛巾阿,我都没用过呢,你再睡不着,他都要伤心了。”邵陈宇认真的点点头。轻轻的盖上他的眼睛,他安静的躺着,今天的天气可多热阿,厚厚的毛巾盖在眼睛上那又该多热阿,我轻轻地拿开一看,亮亮的小额头上一层的汗,他还没睡着,感到毛巾没了,睁开眼睛举起手示意把毛巾盖回去,“哎,有点热阿”他轻声说道。帮他扇了扇,再一看,睡着了。

优秀教育笔记 我不要当爸爸了

娃娃家游戏一向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但今天游戏进行了没多久,政霖忽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当爸爸了!”

我蹲下来问:“为什么呀?”

他指着点心店说:“我要到点心店里去卖点心。”

原来,政霖看见点心店里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又想当服务员了。我指着别的娃娃家说:“瞧那两个爸爸当得多好呀,你应该跟他们一样,今天继续当爸爸,明天老师再请你到点心店去。”

政霖应了一声,却远远地坐到了另一边的床上,没有回到娃娃家去。看来,没答应他当服务员,他心里还挺不乐意的呢!

我走过去轻轻地拉着他的手说:“你是谁的爸爸呀?”

“米米。”

“你要是不做米米的爸爸了,他该多伤心呀!你想想,要是你爸爸不愿意做你爸爸了,你该多难过,米米也会难过的,对不对?”

他点点头。

“那我们今天坚持做米米的爸爸,下次老师答应你做服务员,来,我们拉拉勾。” 在大手指和小手指的拉拉勾中,政霖这才开心地笑了。

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识比较淡薄,坚持性比较差,今天政霖的反应正是小班年龄

特点的典型表现。为了让孩子坚持自己的角色,我让孩子换位思考,以娃娃需要爸爸的爱为理由,激发他对娃娃的爱护的情感。同时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以孩子喜欢的拉拉钩的形式许下承诺,满足他的游戏愿望。

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又请政霖上来,表扬了他最后坚持照顾娃娃、坚持做一个好爸爸的表现,鼓励其他的小朋友也能在游戏中坚持自己的角色,增进孩子们的角色意识。

优秀教育笔记 餐后的折纸游戏

午餐后的那段时间,是孩子们最自由的时间,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时间。为什么?因为我们每天喝他们约定安排好一种活动。周一:搭积木,周二:画画,周三:折纸??在这每天都变化着的活动中,孩子们不同的机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今天又是折纸时间,所以先吃完饭的孩子已乖乖地拿过纸开始折着小船、房子等。可是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就忍不住了,他们折出的火箭开始在教室中飞翔、遨游。于是兴奋不免就开始,骚动也开始。而且发现有些孩子折的东西一种是那几样,没有进展。活动目的缺少,孩子就容易乱。可在这段时间还搞得过于紧张,我也于心不忍。

这时,我看见平时不太说话的**正在认真地折乌篷船,这可是以前小朋友很少有人会折的。我马上请**到前面来:“今天,老师想请**来做小老师,教小朋友折乌篷船。你们想不想学?”“想!”在一片响亮地想字声中,开始了小老师的教学。

虽然孩子的教学不可能如同大人般的清晰,需要老师在一旁帮忙。可是老师教得投入,下面的学生也认真,这种场面可能是以前中班、小班时所不能达到的。

没想到一遍下来,居然有半数的孩子学会了。然后我在请这部分学会的孩子做小老师,教旁边的朋友。就这样,今天午饭后,孩子们成功地学会了这乌篷船。 “老师,我下次再教小朋友折乌鸦嘴,好不好?” **这个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主动请缨,真让我惊奇。而同时其他的几个孩子也纷纷说:“老师,我会折**。下次我来教大家折,好不好?”??没想到,孩子们的热情这么高。“行,以后我们每次都请一个小朋友做小老师,不过小老师教得本领必须是以前我们小朋友不会的,谁有新本领,就请谁做老师。”

就这样,每周一次的折纸变成了孩子切磋折纸能力的时间。几周时间下来,发现这招还真凑效,折纸本领大了,秩序有序了,朋友间的交流也多了。

 

第二篇:教育综合个人笔记[1]

亲们,这份背诵笔记属于本人备考研究生时的心血整理,百分百原创!编写这份笔记时应经可以说是冲刺阶段了,那时候为了最后验证一下自己经过一年复习到底学到了什么,就根据自己的记忆理解把知识点罗列了一下,后来经过不断反复的充实,修改。变成了今天这份笔记! 笔记比较简练,初期可以帮你尽快熟悉这门课的架构知识点,更适合最后的背诵!本店有教育综合全部复习资料,欢迎您购买! 教育综合复习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旺旺留

言,祝您考研顺利!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 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

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 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

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1

2、 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

2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3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xx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4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 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 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

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 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

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 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

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5

8、 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

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

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 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 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 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 6

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 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

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

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

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

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

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

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

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7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8

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 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 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 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语言直观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 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9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 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 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10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 教学效率高

2、 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 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 明确教学目的

2、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 组织好教学活动

5、 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 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

查和评价

十一、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 11

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 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

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

教育。

4、 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

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 12

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 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2、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

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

育能力的人。

3、 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

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

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

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

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

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 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

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 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

1、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3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 尊重和信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 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

3、 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 高尚的思想品德

14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家长的心肠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 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 确定集体的目标。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 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 复杂性

1、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 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 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 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 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客观上:

1、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

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 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 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15

4、 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 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 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 高尚的师德

1、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 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 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 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 专门的教育素养

1、 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 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 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 学校管理人性化

16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

3、 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 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从过去的人-人、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六艺(名解)

1、六艺是西周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是西周大学的课程,称为大艺;书、数是小学课程,称为小艺。

2、礼乐教育是西周教育的中心内容,礼涵盖了政治、伦理、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乐指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是射箭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阅读、写字;数指算术。

二、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设于田齐“招致贤人”目的,是战国养士盛行的产物,因位于齐国都城稷门附近而得名,具有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和待遇优厚的特点,是一所集讲学、藏书、学术争鸣、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三、六经

1、 是孔子在古代文献六艺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扩充,编制出《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六种教材。

2、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书》 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礼》是政治、伦

理、道德、礼仪等; 《乐》指音乐、舞蹈;《易》是卜噬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四、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重大的差别,从而肯定乐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五、有教无类

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六、简述孔子启发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如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思考不出来再对他进行启发;能够理解但是不能表达出来,这时可以去引导他。他的启发教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1、 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2、 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能举一反三,变通运用。

17

七、孟子“性善论”

1、 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2、 善端是与生俱来的,但只是人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需要教育、环境等的共同作

用。

3、 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的善端,进而实现对国家的治理。

八、荀子的性恶论

1、 性伪之分。性与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伪是泛指通过后

天人的努力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孟子所的性,实际上是伪

2、 性伪合

性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性与伪是素材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没有加工修饰,素材永远是原始和不完善的。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即性伪合,才能有效实现对人和社会的改造。

3、 化性起伪

依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结合,就可以实现对人的改变。

九、深造自得

读书要注重思考,要有自己得见解和看法,不能死记硬背或轻信盲从人家,这样解决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十、外铄论

荀子认为教育是不断积累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发生改变的过程。

十一、墨子素丝说

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而是空白的,如同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慎其所染,选则所染。

十二、大学

1、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过程和要求作了完整而明确的概括。

2、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

3、大学还阐述了实现三纲领的的八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三、中庸

1、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所谓中庸即为人处世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

到好处。

2、 中庸认为人性发展和完善有两条途径。一是尊德性,即通过发掘人的内在本性,进

而达到对外部世界认知;二是道问学,通过向外部的求知,以达到人内在本性的发扬。

3、 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十四、学记

18

1、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

2、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认为教育是实现政治的最佳手段;对于个人也有重要的

作用,“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 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思想。包括学制与学年、视学与考试

4、 教学原则,如及时施教、循序渐近、启发诱导等

5、 教学方法,阐述了讲解法、问答法和练习法。

十五、教学相长

本意为教这一方以教为学,后引申为教学双方相互促进。

十六、论述《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上的贡献

1、 教育制度

学制与学年,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把大学教育年限定为九年,七年毕业为小成,九年毕业为大成。

2、 教育管理

视学与考试。天子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以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每隔一年考查一次,内容包括学问知识和道德品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3、 教学原则

(1) 预防性原则。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习惯,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2) 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进行教学。

(3) 循序渐近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4) 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 长善救失原则。发扬学生积极因素去克服学生消极因素。

(6) 启发诱导原则。教学注意启发诱导,避免灌输。

(7) 藏息相辅原则。教学既有计划的正课的学习,又有自习和课外活动,张弛有道。

4、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要求语言简洁,说理精辟,并结合例子进行阐述。

(2) 问答法。教师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先易后难。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3) 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安排必要的练习。

5、 此外,学记还是十分倡导尊师并提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方法——教学相长。

十七、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传创办于东汉时期,位于洛阳鸿都门。它是宦官为了抵抗官僚势力而创办的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长期以来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类专门学校。

十七、文翁兴学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达到成都后,积极兴办地方教育事业,发扬儒家思想,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十八、师说的教育观

1、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者必有师。学习一定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的需要。

2、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和解惑。传道,传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六经与

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19

3、 以道为师的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主张无论出身、门第如何,

只要学有所成并合乎儒道,九可以为人师表。提出“圣人无常师”,主张相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视野,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和才干。

4、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问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就可以为人师表。

十九、名解师说

《师说》师韩愈一篇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系统阐述了他的教师观,提倡社会要尊师重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 学者必有师

2、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3、 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可以相互为师。

二十、简答题:书院产生的原因

1、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这是书院产生的直接原因

2、 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自秦汉以来,私学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并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4、 印刷术的发展

二十一、书院的特点

1、 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和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官学多以

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

2、 管理形式 书院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强调学生遵照院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

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灵活,教学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之间注重讨论

4、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较为民主平等,学生讨论多于教训。

5、 开展会讲活动 这种会讲活动既有讲授讨论,又有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

6、 总之,书院既是藏书、讲学、著述和学术讨论于一体的机构,还是以文会友的场所,

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二十二、朱子读书法

朱子对于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如循序渐近、熟读精思等,这些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循序渐近

(1) 读书要讲究顺序,不能颠倒

(2)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

(3) 读书要扎实,忌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 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

3、 虚心涵泳

虚心,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涵泳,读书要反复拒绝,细心品味。

4、 着紧用力

20

一是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5、 居敬持志

居敬,读书时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持志,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

二十三、京师同文馆

1、 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1862年于总理衙门设立的外语学校,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

产物。

2、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今后中英、中法交涉使用的文种是英文、法文,仅在三年

内配送中文。清政府于是不得不作出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3、 最初设有英文馆,后来增加了法文馆、俄文馆等馆。

二十四、中体西用的名词解释

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或者在中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采纳西学,主要是学习西方科技、制造、经济等,但不包括政治、伦理。

二十五、简述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19xx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了“预约变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19xx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因部分人反对,制定仓促等原因,并未真正施行。

2、19xx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二)废科举,兴学堂

光绪帝于19xx年上谕,自19xx年开始,所有乡会试、省岁科试一律停止,这标志着自隋朝以来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

科举废除后,根据学制的兴学政策,各级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新办新式学堂的浪潮。

(三)建立行政教育体制

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学部,作为统领全国的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设立提学使司、助学所等机构,形成了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四)确定教育宗旨

学部拟定了“忠君、尊孔、尚共、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五)留日高潮和庚款兴学

在清政府新政的激励下,19xx年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

19xx年在美国“退款兴学”的促进下,留美教育逐渐兴起。

二十六、庚款兴学

1、19xx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自19xx年起分39年向各战争国支付赔款4.5亿白银,史称“庚子赔款”

2、19xx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xx年,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用于发展留美教育,从而达到“从精神上和知识上支 21

配中国领袖”的目的。美国的这一做法后来被其它许多国家所效仿,这就是庚款兴学。

二十七、五育并举(名词解释)

五育并举实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二十八、论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对北大的改革

(一)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1、 改变学生的观念

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性;三是敬爱师长。抱定宗旨是首要的,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 整顿教师队伍,聘用积学热心的教员

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热心教学,无论党派、资格、年龄等,都应予以聘任。

3、 发展研究所,建立图书馆,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他认为,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的进步。并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同时主义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针对北大缺乏高尚的娱乐活动和学生团体,他倡导成了了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改革北大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聘用教师上,无论何种党派,持何种学术观点,只要有真才实学和研究学问的能力兴趣,都予以聘用,他鼓励各种学派的研究和教授。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他组织评议会、教授会等机构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物,目的是让真正懂得学问的人来管理学校,推动学校的发展。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的改革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学”即基础理论学科,“术”即应用学科之别。学与术的关系是“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鉴于当时存在的“轻学而重术”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要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因此他采取了废科设系的做法,清除了人为的科际障碍。

3、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这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课提供了方便。

(五) 此外,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如首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学生的

先例、旁听生制度等。

(六)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

座里程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成为五四运

动的策源地。

二十九、设计教学法

22

是克伯屈根据杜威问题教学法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创立的一种教学法。

他主张摒弃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和自行实践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十、道尔顿制

它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司特女士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把教室改为作业室,作业室内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在规定时间内自行计划,自行学习。设置成绩记录表,速度快的可以提前更换公约,缩短毕业年限。教师不再授课,只是各作业室的顾问。

三十一、文纳特卡制

由华虚朋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法。它根据四个培养目标,把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写字,安排在上午;一部分是社会活动课程,发展儿童社会意识和能力,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安排在下午进行。

葛雷制

是美国教育家沃特所推行的一种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主要内容:

1、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依据,把学校分为教室、运动场、工厂和商店四个部分,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课程,并把课程相应的分为科学、体育和游戏等四个部分。

2、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在运动场、工厂等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星期日和寒暑假,昼夜开放。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实践最成功的例子。

三十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

他认为教育要谋求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这种指导不仅包括校内生活的指导,还包括校外生活的指导。

三十三、活教育(名解)

活教育是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他对教育目标的表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他的课程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他的教学方法论。活教育理论主要适用于初等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指导。

三十四、名解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都以做为中心。它有如下要点:

1、 教学做合一要求劳力上劳心

2、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3、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4、 教学做合一还是注入式教育的否定

三十五、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23

1、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的教

育;从生活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2、 实际生活是教育中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都要与生活需要相适应。

3、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1、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应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接受教育。

2、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与社会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1、在劳力上劳心的基础上做到手脑双挥。

2、行是知之始,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3、有教有学,有学有教。

4、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四)从思想背景上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一、智者

是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职业的巡回教师。

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道德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

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只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就能趋善避恶。

三、德行可教

根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

识或智慧为基础的,那么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道德完善的人。因此美德是可教的。

四、苏格拉底法(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教学法,类似于启发法。师生双方平等对话交流,传授

者不把知识或结论直接传授给另一方,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激疑,使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此获得正确的认识。它分为四个步骤,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五、骑士教育

它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诣在培养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

夫。它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侍童阶段、侍从阶段。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主要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它同时也是绅士教育的原型。

六、简答: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1、 人本主义。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坚信教育可以

24

塑造人,可以改造生活。

2、 古典主义。吸收了古人许多的见解。如课程设置上的古典性质,旨在托古

改制。

3、 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

别。

4、 宗教性。几乎所有的教育者信仰上帝,他们并不打算反对和消灭宗教,而

是希望以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来改造腐朽专横的宗教性,打造一种更富世

俗色彩和人文色彩的宗教

5、 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对象是贵族、上层子弟;采用宫廷教育和家庭

教育的方式,以培养大臣、绅士等上层人物为目的。

七、公学(名解)

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学生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的私立贵族学校。它的设施、师资、教育质量要比一般的文法学校要好,收费更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

八 初等教育法(名解)

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的关于普及初等教育的法案,主要内容有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请权;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等。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志英国国名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

九 哈多报告

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1926-19xx年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三份报告,其中以19xx年的报告影响最大,一般称为哈多报告。主要内容有:

1、11岁以前的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2、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

3、 为了使每个儿童能进入最适合的学校,应该在11岁半时举行选择性考试。

十 费里教育法

1881年和1882年,法国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主要内容有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公立学校不允许装饰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程等。这为法国以后国民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十一 公立学校运动

是指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构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的教育运动。

十二 莫雷尔法案

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亩土地。各州应将增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学院,此法案促进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十三 国防教育法

25

19xx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一片震惊,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并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19xx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有:

1、 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2、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 强调天才教育

4、 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

十四 泛智论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所有人。一是要掌握对人类所必须的一切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应所有的人和所有的阶层掌握。

十五 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建立在外面而来的感官经验上。

十六 论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是近代法国著名的强调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有《爱弥尔》

(一) 教育原则: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天性。

(二) 教育目的: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身心健康,能力强盛。他们

完全为自己而活,不依附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育要求:正确对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四)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卢梭把自然主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1、 婴儿期。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体育,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2、 儿童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3、 少年期。主要进行智力和劳动教育。智力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

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劳动不仅可以谋生,还能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

4、 青春期。主要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引导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

在道德实践中接受行为磨练;在信仰教育上,提倡自然神论;在性教育上,要求要学会克制情欲,原理一切不当诱惑。

(五) 消极教育

对儿童不加干涉的教育。教师只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防范不良的行为,儿童在自我学习、实践中获得成长。反对灌输、压制。

(六) 自然后果律

儿童犯错后,不要直接去制止或惩罚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所犯过错带来的后果,使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

十七 请述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教学应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要求是:

1、 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2、 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即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制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3、 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相协调,循序渐近的进行 26

4、 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适时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5、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

人的心理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他的理论对欧洲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种思

潮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存在着唯心论的缺陷。

十八 统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赫尔巴特把观念的同化和融合称为统觉,观念是事物呈现于感官并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的过程是:当新的刺激发生时,表象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如果它的强度能够唤起意识阈下的已有的类似的观念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它将驱赶之前在意识阈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刺激相类似的观念已在意识阈之上,那么他们的联合将进一步巩固它的地位。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观念的活动,观念的联合斗争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赫尔巴特提出了课程要与统觉过程相适应、教育进程理论等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我们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熟悉材料过渡到不熟悉但密切相关的材料。

十九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1、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适应

课程要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联系,注重直观教材的使用;与儿童经验保

持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有经验兴趣和同情兴趣,不同的兴趣对应不

同的课程。

2、 课程要与统觉过程相适应

根据统觉,新的知识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是在原有知识背景中产生的。因

此课程必须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材料。原则有两项:1、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该相互联系;2、集中。学校所有课程中,选择

一门作为学习的中心,其它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应作为

所有课程的中心。

3、 课程必须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

赫尔巴特把儿童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

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每个时期应该开设不同的课程。如婴儿期

主要进行身体的养护,幼儿期主要增加感性认识,青春期学习历史和数学,注

重培养学生理性。

二十 教学进程理论

1、 单纯提示教学。采用直观教具、图像等,使儿童获得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关的感觉印象,

为观念联合作准备。

2、 分析教学。对新的表象和原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促进观念的联合。

3、 综合教学。观念融合,形成新的统觉团。

二十一 教育形式阶段理论

1、 明了 通过对新的表象的讲解和配合使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

2、 联合 采用分析的方法,促进新表象与原有观念的联合

3、 系统 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联合系统化,获得新的概念

27

4、 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活动,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二十二

恩物: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

作业: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游戏活动

二十三 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著名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家,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 论教育本质和目的

1、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

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生活相契合,

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力量。

2、 学校即社会

“学校即社会”意思是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儿童发展雏形的社会。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

分科课程转为活动课程。

3、 教育即生长

一切教育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

4、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是指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同时

主体又通过所学知识技能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过程是相互的、统一

的。

5、 教育无目的

杜威反对强加的、固定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除它自身以外没有其它的目

的,这个就是生长。教育无目的论旨在尊重儿童天性和需要,使其快乐成长。

6、 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

教育是社会改良和进步的基本方法,教育应当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民

主理想、社会道德的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 论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学化的观点。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作

业取代传统书本教材的统治地位,如开设园艺、烹饪等经验性课程。教材心理学化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还恢复到被抽象出来之前的原来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再把直接经验系统化。

(三)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并提出五步教学法。1、疑难的情景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种种假设 4、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疑难 5、验证这个假设。该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道德教育

1、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

社会至上论,反对将二者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

28

件,社会进步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2、 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性的目的、内容,应当在社会情境中进行

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3、 道德教育原理有社会和心理两方面。社会原理是指道德教育要具有社会性的目

的、内容,在社会情境中进行;心理原理是道德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道德情感的体验。

二十四 终身教育(名解)

终身教育产生于50年代中期的法国,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教育家朗格郎。终身教育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 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任何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知识和技能

2、 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包括一切正规的、非正规的教育。终身教育

无固定的内容。

3、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实现教育均等和建立学

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五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教学方法强调统一与个性的结合。

3、 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指出美好的前景,提出需要努力完成

的任务,引导学生为此开展活动。

4、 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即要求值只和集体发生关系,而不和个人发生关系。

5、 纪律教育。认为纪律是实现集体目的的最佳方式。

6、 强调作风和传统教育,认为有利于美化和巩固集体。

7、 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8、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

二十六 论述赞科夫发展性教育理论

1、 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而言的,如音乐、舞蹈等;另一方面区别于智

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发展等。赞科夫认为“教育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

2、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育理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

教学原则最为重要。主要有五项。

(1) 高难度的进行教学。这里的“难度”一是指学习材料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需经过学生的努力才能掌握。难度程度限定在最近发展区内。

(2) 高速度进行教学。是指教学要不断引导学生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学生

的智慧,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速度的把握是根据是否能促进

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

(3)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论知识是指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掌握课程

的知识结构目的是让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

(4)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智力活动掌握学习的方法。

(5) 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获得一般发展。赞科夫认为要解

决学习差的问题,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29

3、 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

例完整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了教学与学生一般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实践中促进儿童一般发展的原则和具体途径。

4、 但其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较少考虑教学过程中社会政治和道德要求。另外,他

对传统教学理论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十七 评述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1、 个性全面发展的含义。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第一是社会物质领域和精神领

域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第三有道德有文化,是人类文

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第四是社会积极活动者;第五是崇高道德基础上新

家庭的建立者。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

教育组成。

(1) 德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形成有3个阶段,

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培养学生道德情

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道德信念是德育的最高目标。

(2) 智育。主要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劳动技能等。智育的主要目

的是发展智力,智育的核心是世界观的形成。

(3) 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是生民活力的源泉,要求学校

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4) 美育。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或

缺的部分。发现美、鉴赏美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文艺作品等来培养;

创造美可以通过写作和绘画来培养。

(5) 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是他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

点和终点,对70年代苏联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

教育心理学

一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有效促进机制的学科

二 心理发展(名解)

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三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必

要条件和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30

(2)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 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 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 认知发展的阶段

(1)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来获得经验,主要是凭借手的抓取和

嘴的吸吮。

(2) 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

这种表象思维,儿童能进行绘画、象征性的活动。

(3) 具体运算阶段:依靠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

其思维不能离开具体思维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发现

命题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符号的意义。思维已接近承认水平。;

4、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 提供活动和让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2) 创设最佳的难度。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

(3) 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4)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三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把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四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说

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主要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

第二水平:习俗道德遂平——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范,其道德推理水平着眼于满足社会的期望

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个体基于内心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

(三)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揭示了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提出了道德教育必须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五 学习

是由反复经验而导致有机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六 发现学习

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能动的反应和创造,建构一定知识经验结构的学习。

七 意义学习

个体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旧的知识经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八 学生学习的特点

31

1、 学习内容的间接性

2、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3、 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

4、 学习的互动性

5、 学习的连续性

6、 学习目标的全面性

九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 社会认知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

并以心理表象或其它符号表征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的模仿行为。

(二) 交互作用论

学习不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认知调节的作用。她认为人的

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坚持了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行为的观点。

(三) 观察学习论

人类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学习,另一种是间接学习。观察学习是

一种间接学习。观察学习主要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组成。

1、 注意过程

是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探索和知觉过程,决定了后面再现的内

容。影响注意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榜样自身的特点、榜样呈现的方式和

观察者自身的特点。

2、 保持过程

观察者将榜样行为以心里表征或其他符合表征形式储存在头脑

中以便今后指导操作。影响保持过程的因素有注意过程的效果、榜样

呈现的方式和特点等。

3、 复制过程

观察者以内部心理表征为指导,将榜样行为再现出来。影响因素

有观察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

4、 动机过程

决定个体复现榜样行为的具体内容。

(四) 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它来源于

两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对他人活动的观察比较。

(五) 观察学习理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该理论上创建的认

知行为矫正法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十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说

1、 有意义学习,实质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

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外部条件 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能与个体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

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32

(2) 内部条件

(一) 学习者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 学习者认知机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

(三) 学习者必须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十一 先行组织策略

在开始新学习任务之前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十二 简答:建构主义观点

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而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和假设,并且处在不断发展当中,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会代替旧的假设。

2、 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

3、 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建构主义更重视后一种建构。

十三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和其他外部影响因素。他又把以上六种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来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部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及身心状态,其它属于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能力和任务,其它是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性归因:努力,其它属于不可控制归因

个人归因方式影响其对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和动机强度。如从原因来源来看,如把成功归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归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羞愧感,归于外部因素会愤怒。

十四 简答: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 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

2、 间接经验

3、 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

4、 情绪唤醒

5、 身心状况

十五 影响学习的动机

33

(一) 内部条件

1、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需要的强度和水平、目标结构不同,学习动机强度和水平也会有很多的差

异;学生主要有两类目标:以掌握知识为定向的掌握目标和以成绩为定向

的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成绩目标具有外归因的倾向。

2、 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反映的理想和志向水平影响着一个人的

学习动机。

3、 成熟和年龄特点

儿童年幼时的动机主要是生理性动机,随着长大,社会性动机的作用也在

日益增长,如儿童年幼时对生理安全很关注,而中学生更关注教师、家长

的期望等社会性动机。

4、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体差异

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会影响动机的水平和强度。

5、 学生焦虑程度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形成和维持动机的水平和强度。

(二) 外部条件

1、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要求通过家庭作用学生的动机,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对学生动

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 教师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形成产生影响

再次,教师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

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

十六 知识

知识是事实、经验的系统,也是人们对这种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十七 记忆

个体对知识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的心理过程。

十八 论述根据遗忘的特点和原因,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整合和深化

(一) 遗忘的特点

1、 保持量的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的趋势是保持量不断的减少,但因材

料特点、记忆方式等而有所不同

2、 保持两的增加。儿童在学习后两三天保持量会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

要多,这种现象是记忆的恢复。

3、 记忆内容的变化。头脑中的内容一方面会模糊化,同时大脑也会对其进行

加工和整合,使内容更有逻辑性、条理性,符合记忆习惯。

(二) 遗忘的原因

1、遗忘的原因有很多种学说,如材料间的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人们学习一种材料后,又从事其他的学习,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遗忘的发生。

34

(三) 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

1、 提高加工水平

2、 多重编码

3、 联系记忆法

4、 过度学习与试图遗忘

5、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6、 及时复习

十九 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与新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十 技能(名解)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二十一 学习策略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的总和。

二十二 精细加工策略

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精细加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把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二十三 编码与组织策略

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策略。

二十四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知识和调节认知的能力,是对思维与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

二十五 努力管理策略

为了维持或促进意志努力,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

二十六 问题解决

指个体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过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

二十七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一) 知识经验

1、 知识经验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2、 知识经验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3、 知识经验主要通过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制约问题的解决

(二)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1、 智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中介作用于问题的解决。

(1) 提取及运用背景性命题

(2) 突破心理定势

(3)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

35

2、 不同的动机水平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果。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

的解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问题复杂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三)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就会形成情境。

2、 如果情境与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不一致时就会形成问题情境

3、 元素的集合方式和呈现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

4、 问题的表征是对问题的心理内化。问题的表征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

决。

(四)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1、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提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的准备,使尝试解决问题的

方法固定化,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 功能固着是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影响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五) 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1、 原型启发是解决问题时通过练习相类似的事物,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酝酿效应是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结果,暂时把问题放一边,几个小时或几天

后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十八 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1、 专门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解决问题的基础

2、 在保证掌握一定知识数量的同时,注重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3、 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搜索解决方案

4、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5、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注重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

1、 问题难度要适当,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经过学生努力后才能掌握

2、 注意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因为生活中的问题许多事结构不良的,提高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析问题的构成,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1、 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消除原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而差别消除的关键在于对

问题结构本质的分析,从中把握问题解决的规律。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类比和转化,寻找可利用的的识别模式

2、 要注意帮助学生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问题,通过画草图、列表等方法

来重新表述问题,促进对相关信息的回忆。

(四) 强调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问题解决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和策略性思维的

习惯

1、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训练内容由具体的和个别的问题解决技能构成时,迁移

效果比较好。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将一般思维方法与具体技能结合起来,

不能脱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解决当

中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 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

动机

1、 问题解决成功者在态度方面与失败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成功者解决问题时更 36

有信心,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而不是胡乱猜想;精力更集中,而较少分心等。

2、 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首先是训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最后是要求学生严谨的思考问题,不能急于求成。

二十九 创造性 名词解释

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整合的心理品质。

三十 联系实际谈谈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一) 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1、 营造有利创造的环境是促进儿童发展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

2、 应倡导民主式教育和管理

3、 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4、 增加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5、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人物的榜样

(二)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1、 要培养创造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型的教师

2、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理解并支持学生创造

3、 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

4、 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创造的心理学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 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1、 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

2、 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敢于把表面上认为毫不相干、习惯上认为微不足道

的问题联系起来

3、 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敢于打破原有的思路

(四) 开始创造课程,教授创造技法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技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联想类比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等。

(五) 塑造创造型人格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3、 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

4、 自信乐观和合作严谨等

三十一 社会规范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习得并接受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行为需求,从而构建内部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三十二 品德发展

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品德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十三 品德不良

指经常发生违法道德准则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行为。

37

三十四 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

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