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反思

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增强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读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的语言联系的认识,形成知觉的认识整体,为深入阅读扫除障碍。这一阶段分试读、初读两步来完成。

试读是阅读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一是知识上的准备,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术语等,以免造成阅读障碍。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可以提前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其二是阅读心理上、情绪上的准备。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大体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为第一阶段激起感情共鸣做好铺垫。在这一阶段,学生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问老师,可问家长,可上阅览室查阅资料,可上网查阅,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一步,坚持训练,就可以逐步形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

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

然后,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自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此间,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图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像产生较准确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学生的表述是对课文感知的检验,

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初步渗透了思想教育。例如:读了《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读了《郑成功》后,你觉的郑成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自己谈或根据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回答。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可引导他们进行再阅读,再感知。

第二阶段:部分理解

部分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什么,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阶段由细读来完成。学生读课文,大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在读的过程中,拿起笔来画出优美词句,不理解的词语。此间,随时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理解词语。逐段进行理解性默读或朗读,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小标题;巩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词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应该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准确把握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整体深化。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写人的文章,要问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写事的文章,要问学生: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点拨学生,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或点明中心的段落。这一阶段由精读两步来完成。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部分理解完成之后,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某些感触和联想。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来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性朗读或默读,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阅读与生活衔接起来,加深认识,受到教育,学习课文优美语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读活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课文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慢慢地边朗读边想象,读出那种意境,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想象画面,想象意境。这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读美

在深入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读的有感情。用有声有色的语言去释放和传达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激昂还它个更激昂,委婉还它个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里边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读。

为了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读全文。整体深化。实现由部分到整体认识上的升华,建立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思想感情的体验,同时有机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之间对话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分寸、适度。灵活组织学习,不能一人承包、独揽。阅读贵在读,以读为本;重在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答案。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多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语文除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人文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的一节好课,必须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这个教学原则,注意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以及班级交流等形式,挖掘教材的人性美,让学生懂得只有伟大的品格,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然而伟大的品格的形成并不仅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上,举手投足的小事上无不体现一个人的品格。中学生正是良好品格形成的时期,通过设置居里夫人的好品质在你的身上有那些体现问题及“我的信念”的话题作文的布置,无疑对他们正确认识品格与事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品格,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

“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

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分享:

 

第二篇:初中阅读教学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在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形成。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增大阅读量,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我校特地开设了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一定要求学生必须准备好笔、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或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文段。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权利,而我只是适当地给予调控。  此外,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还必须注重以下问题:1、 要认真感受文章的语言。语言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一条纽带,因此,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文章在字、词、段、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艺术特色?2、 要辨析文章的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时要认真辨析作者是如何精选材料,以揭示主题的。3、 要思考、挖掘文章的主题。只有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宗旨,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4、 要理清文章的结构。阅读一篇文章,要理清它的先后顺序,线索重点,分析其布局谋篇有何独到之处,这些都将对课文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我觉得我们老师还应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在此我想对阅读理解提几点指导方面的建议: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以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正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正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

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殊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正确、严谨、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于繁琐,写了许多无关紧要的话。有的则过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乱拼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正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