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要求及个人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要求及个人教学反思 作者: 范东林 (初中生物 绵阳初中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53 发表日期: 2011-10-25

15:18:53

教学能力要求及个人教学反思

作业一:请说出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的要点内容。

一、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

1.正确理解教材

结果指标:

a.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b.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较高要求:

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2.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a.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b.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a.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b.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

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a.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b.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

c. 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d.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

e.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二、教学实施方面七条标准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a.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b.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c.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a.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b.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a.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如语文学科,不能让影像对语言文字喧宾夺主;数学学

科,不能代替演算过程)。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

b.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实验、动作示范。(主要是理科)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a.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b.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c.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d.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调焦(宽问题变窄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

e.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f.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a.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

强化。

b.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特别注意结课时的强化。

c.运用口头语言(表扬或含蓄批评等)、表情、体态语(鼓掌、摇头、握手等)对学生的发言或行动作出评价,

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应或保持学习量。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a.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或做出取舍。

b.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或枝蔓错误地偏离主航道。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a.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

以特别关注。

b.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c.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能力方面2条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a.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b.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a.能够用2+2评价方法,评课。

b.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

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作业二:针对自己的一份教学设计和一节课堂教学的录像,根据《能力要点标准》中的要点,进行对照检视,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成功,哪些方面还可改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结构:

1.导入: 引用教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两句诗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比较,表现出动物的存在的必要性。

2.新课开始前,对初一上期“生态系统”部分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复习。

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注: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法:第一环节必须为生产者 箭头指向吃的一方

3.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为突破口,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进而以教材“分析资料”为目标,分析动物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热爱。

4.关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以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之间的循环为例。体现出动植物的

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同时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者的分解作

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产生与消耗中,使氧气与二氧化碳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循环。

5.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这里主要是体现传粉与传播种子的不同的方式与结果。

比如采食花蜜的蜜蜂和蝴蝶一般是传粉,而传粉主要是帮助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其他动物以植物的果实为

食物或带有皮毛的可有效的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6.最后,仍然要体现出情感教育,对植物的热爱。

以教材最后两幅图为例,要知道动物并非都是可爱的,仍然有一部分动物被人类所讨厌,但是否有害的就必须

彻底的清除掉或时灭杀呢?常常这些有害的被我们称之为害虫,但与之相对的我们称之为益虫,益虫以害虫为食,

有了害虫才有益虫,这是相对的,所以任何动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能随意灭杀。

反思:

在这堂课程中,个人觉得做得好的方面是在教学设计中的“正确理解教材”,做到了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

识的“上、下位”联系,对整体的教材把握较好。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活中的实例或以学过的知识进

行比较,充分体现知识的能动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平时也比较注意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

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个人授课的时候还比较喜欢带入一些趣味性的语言等,提高学生的注意

力。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这一环节基本没有做到,在教学实

施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中,对于个别学生,虽然上课时注意了一些提示、警示之类的语言或动作,但

缺少了个别化的指导,因为他们平时很少提问所以也很少去个别化指导。 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评价能力方面2条标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基本都是

以作业为主,缺少其它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再一个缺乏“教学反思能力”。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了解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些都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改进。学习让我进步!

 

第二篇:个人教学反思

09—10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反思

东方市铁路中学 数学组 郝晓伟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本学期教学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反思:

一、知识点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

学生成绩总体来看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下滑,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所进行的备课工作,以及针对性练习,感觉基础性练习力度不够,无形中给中下等生的听课和理解增加了难度,造成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降。通过试卷分析,发现他们在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点混淆不清,解题思路混乱,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就学习结果、能力方面

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所以我在变式应用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学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三、就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反思

其实这一点和第二点相近,就是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就学生能动性方面

事实证明,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可事半功倍。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反思,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xx年2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