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中操作材料包的有效使用

个别化学习中操作材料包的有效使用

本学期我们园主要针对个别化学习中操作材料包的有效使用进行研究,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观摩、外出学习分享、专家讲座等形式,对个别化学习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本学期我们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操作材料包的有效使用,而且我们再小教研的活动中也梳理出了六条有价值的经验,那么下面我就以这六条经验做一个分析和阐述。

第一、打破思维定式,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目标,根据区角的平衡性,考虑游戏的适宜性,一份材料包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有多种设计。例如“饲养员请客”这个操作材料包,它可以设计成认知配对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把家禽和家畜分开,再配对上它们相应的食物,这个也是在农场里这个主题的目标之一:观察比较,了解家禽和家畜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当然,也可以设计成表达表现类的绘画游戏,因为操作材料包上的桌子上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食物,幼儿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描绘出动物们最喜欢的食物来帮助饲养员“请客”。而这两个方案是都采用,还是只采用一个,更或者一个也不投放到个别化活动中,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区域的平衡来决定的。

第二、材料的层次要体现递进性,才能促进材料包设计使用的有效性。因为一份操作材料包虽然能设计成不同性质的活动,但是每一个活动应只有一个大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操作材料包有层次,那么需要体现出它的递进性。例如“在农场里”这个主题下,我们设计一个“母鸡找小鸡”的个别化活动,它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数的概念,学会10以内的数分解。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掌握了10的数分解,但是有的孩子只掌握了7的数分解,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层次分成7的数分解,8的数分解,9的数分解和10的数分解。这个也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一个由小到大的递进性。

第三、拓展材料包之前,首先要了解材料包的意义,根据主题目标,再次设计材料包。这一点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在设计个别化游戏活动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根据主题目标来设计,那么为什么要了解操作材料包的意义呢?因为,我们的操作材料包是专家经过精心研究设计出来的,符合主题的目标和孩子的发展,在了解材料包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就有的放矢,不会脱离大方向。

第四、通过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把握讲评契机,将主题目标中情感目标 1

有机地渗透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促进材料包设计使用的有效性。应该说,我们活动的情感目标的达成都比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要难达成,那么就更需要老师把握好活动的设计,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主题“周围的人”中,它的主题目标的情感目标是体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交往合作。我们设计了“送奶工人”这个个别化活动,让孩子通过为其他孩子送奶,表达孩子们之间美好的情感。当然,老师可以在个别化讲评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情感的表达,使情感目标更明确。

第五,可以整合游戏中的经验、整合主题的大目标,然后去把它的设计和使用更加有效。因为我们拿到操作材料包,它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有分层使用、整合使用,还有一个是材料上的拓展使用,从这个三个方面去设计你的材料包。那么整合应该如何整合呢?我们在主题“在农场里”设计的赛马棋,增加了一个问题卡和一个机会卡,是当幼儿走到有问号的数字上或者有“YES or NO”的数字上时,他可以选择去拿机会卡或者问题卡,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一种遇到事情勇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机会卡是有退和有进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培养孩子就算失败也不气馁的精神。而问题卡是当孩子答对问题卡上的问题,才能得到奖励的一种形式,提问是关于区分家禽和家畜的,是结合主题目标。

第六,在拓展使用时,要尽量从一个孩子的思维发展去考虑,去淡化单一的技能,这样才能使得操作材料包使用的更加凸显。例如主题“在农场里”我们设计了“羊毛卷卷”这个个别化活动,它原材料上是单一的一个剪曲线的一个技能,而我们还投放了大量的不同的装饰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去给羊装饰羊毛,不仅是一种技能上的练习,还培养了孩子的艺术设计、审美上的能力。

个别化学习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通过一个学期对“操作材料包的有效使用”的实践和学习,梳理出了六条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所运用。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今后不断的实践中,我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经验产生!

2

 

第二篇:科常区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提供

如何提供有层次性地科常区材料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热情,他们好奇、好问,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地探索周围世界,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在游戏中探索,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充满自主选择机会、具有自由发现可能、富有游戏性质的科学活动区和科学发现室,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科学活动是幼儿主要的科学活动。《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将为丰富幼儿的区域性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人,将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首先呈现的材料要有层次性,提供探究线索。

1、注重支持性材料的提供

例1:拆装圆珠笔

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去学习,获得相关经验。例如“拆装圆珠笔”,往往是教师准备一些圆珠笔,将它们全部拆成一个个小零件就投放给幼儿操作。但孩子对于这些小零件一点不了解其作用是什么,一堆零件让孩子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操作,那孩子就不会有兴趣去探索。教师可以提供装成一支圆珠笔所需要的相应材料和零件,并配上相应安装步骤图。首先让孩子找到这些材料,然后孩子可以看着步骤图尝试将圆珠笔重新安装好,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教师再投放1-2支和前面安装方法类似的但是没有安装步骤图,让孩子自己探索安装方法。这样的安装步骤图能够让孩子清楚自己操作的目的、了解安装的方法,提高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孩子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2、科学区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比较沉浮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在科学活动“比较轻重”中,我投放了两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是相同材质的物体比较轻重,如两本书、两块积木等;第二层次是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轻重,如大塑料瓶与小玻璃瓶、铁块与棉花等。幼儿操作第一层次的材料时没有出现问题,但在操作第二层次的材料时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体积大的物体重,体积小的物体轻。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操作区里专门投放了体积小而重的物体和体积大而轻的物体。通过反复操作这些物体,幼儿逐渐了解到物体轻重与物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在幼儿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我又在操作区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并在每一层次的材料上编有难易程度的标记及奖励等级,供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第一,对三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二,对五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三,摆放物体使天平两端平衡。幼儿各自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边做实验边记录。梯度性地投放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在各种经验中建立一种内在联系,加速幼儿对经验的整合和提高,使之变成自己能力结构中的一部分。

3、设计的目标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发展需要的幼儿。

科学活动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保证活动目标既不简单重复原有经验又能产生一定的新经验。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两个方向设计梯度性的活动目标:一是向深度挑战,从纵向上对原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二是向广度挑战,从横向上对幼儿原有经验进行拓展。比如,在探究“水”的科学活动中,我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活动目标:1.小班《好玩的水》。以“利用各种感官,体验、探索水的基本形态特性”为活动目标,开展玩水、戏水、画水、说水等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味、透明、流动、能够融化某些物质??)。2.中班《有趣的水》。以“调查、探索水的存在形式和变化特征”为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中的存在形式(江、河、湖、海、泉、溪、井??)和水的特性(流向、沉浮、水质??)。3.大班《神秘的水》。以“探索实验、感知理解水的相关物理特性”为活动目标,让幼儿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冰、气、水)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水的其他表现状态(雾、霜、冰雹??)和物理特性(张力、压力、折射??)。这样有层次的活动安排充分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层次性,将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

4、层次性的调整 全组的教师对材料的设计中可以参照前期的主题整理,但前提是必须结合该材料领域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分析;设计一份新的材料也是如此,必须有与目标结

合的过程。如:在大一班设计一份比较测量的材料《量身高》时,首先提供了三个小动物和一把买来的尺,这时仅仅是自己的想法而已。当结合目标分析时会出现以下的问题——目标中指出:除了目测之外还可以向幼儿提供自然物进行测量,所以又提供了扭扭棒、毛线和自制尺等多种自然物品。结合目标的思考可以使设计的材料更能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

教研活动中有一个专门的研讨每人所负责的区域内材料提供的适宜性的环节,使大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准确的把握材料的适宜性与层次性,并说出调整的理由。当《量身高》这份材料介绍后,有部分老师对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有些疑问。原来设计者在设计材料时以大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忽视了年幼的孩子对小动物这种不规则物体很难把握起点和终点。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把测量不规则的动物调整为:①测量动物的房子,调整为规则物品的测量。②每个孩子发展的水平不同,第一层次的材料上可以提供起点与终点;第二层次的材料上只提供起点;第三层次的材料上不做任何的暗示,③同时对记录表也分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比较简单,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答案供幼儿可以涂色选择,第二层次是幼儿自己根据操作的结果进行填写。这样经过调整后材料的适宜性和层次性都有所体现,那么这份材料就可以在没个班级中尝试性的投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