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姜晓梅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

巧用插图的: 1、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 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学生发挥想象描写其它黄山松的姿态,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教学反思

读图中逐渐远离文本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反思

网络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短短几分钟内,多媒体课件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浓缩成一幅幅曼妙的图画,一个个精彩的动画。语文学习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工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当学生的独特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被现代科学技术下的生成品所压倒的时候,得到的东西——学生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惊叹的目光,欣赏图片的直观形象能力的提高,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学生阅读抽象文字的能力的退化,我们并未觉察,语文是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泓清泉,得到的只是清泉中的一滴水珠,失去的却是清泉的源头活水。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文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猴子观海、飞来三石??各种画景依次展现,饱含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优美的歌,是韵味无穷的诗,纵使网络宝库有多少幅美伦美奂的图画,焉能代替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无尽遐想。因此,我们不能以“囫囵吞枣”式的多媒体“剥夺”学生“细嚼慢咽”的权利,“剥夺”学生丰富想象,熏染情感,提升智慧,雕琢心灵的机会。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文本与作者、作品主人公进行深层的对话,在阅读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和体验,从而使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教学的各种要素进行周密分析,本着“能简则简”的原则,尽量不过多地使用令学生眼花缭乱的图片。只是在学生头脑中缺乏相关的生活画面时,给以恰当的补充,而更多的东西,则让学生通过潜心于文字,去领略文本中所蕴含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情境意境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