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化学组 邓灵玲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 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 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 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 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汇报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

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通过资深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第二篇:“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 → 探究活动 → 分析问题 → 探究加深 → 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课后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

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