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董 波

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是沿着化学必修2种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历程,从单池单液原电池迁移到双池双液原电池,所以本节课我主要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复习旧知识中得到启发,设置驱动性活动,与必修2电化学知识衔接,而后进行设计、分析可行性,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分析可行性,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找出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分析可行性,试验证明,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中首先复习一下原电池的础知识,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电池入手,自主探究原电池。

自主探究一:

仪器:灵敏电流计、锌电极、铜电极、桔子(已掰成两瓣)、导线若干

目标:设计一个水果电池

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

老师:指导实验、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引导找出原因

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三种,一种是将两电极插入两大块桔子中,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动,问学生原因,学生回答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这部分学生是对原电池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大部分学生是将两电极同时插入同一瓣桔子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这是正确的操作,对这部分学生给予表扬。但也有学生将两电极插入一大块桔子中,但电流计指针也发生了偏转,这样老师接着追问,这样的设计好象没有开成闭合回路,但为什么会有电流通过呢?有些学生通过生物上学过的知识就想到了,桔子的膜是离子能够通过的,所以这样的设计也是闭合回路,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对于学生的这种回答给予肯定。

然后老师在设计连接锌铜硫酸原电池,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操做,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刚一接能电路时电流计指针发了大的偏转,但一会儿指针就不在偏转,表明电流发生了衰竭,并且两电极上均有红色的铜析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经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原因有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铜在锌片表面析出,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也就没有电流产生。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同学们可想想刚才有些同学设计的将两个电极插入不同桔子瓣的桔子电池,如果将原电池换成两个,能否构成原电池?要想构成可以怎么办?同学们一定会回答将两个原电池相连。老师接着问,有导线行不行?学生有说行的有说不行的,老师给予纠正,不行,因为溶液中是利用离子的移动导电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把它们连上呢?

自主探究二:

仪器:灵敏电流计、锌电极、铜电极、两个原电池装置、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浓氯化钠溶液、滤纸一条、导线若干

目标:将两个原电池装置如何联起来构成一个铜锌原电池

学生:将滤纸用浓氯化钠溶液湿润,分别搭在两个原电池装置中,结果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我们的设想是可行的,但是这样的电流与刚才的铜锌原电池一样并不持久呀!锌的表面还是有铜析出,那我们如何解决呢?

学生:换其它的电解液

老师:对,因为负极中的电解质溶液并不参加反应,仅仅是形成闭合回路,所以如果我们将负极区的电解质溶液换成硫酸锌等,就可以不在锌志极表面析出铜,就可以获得持续的电流了。看是否是这样呢,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验证电流比刚才是时间长了。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但我们在实验室中也不可能用滤纸来连接实验装置呀,我们有专用的实验仪器,这就是盐桥。介绍盐桥的构成和作用。

创设贯穿课堂始终的探究情境,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流程,学习“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新概念,完成主体教学内容。

课堂尾声,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我的自评:本节课通过实际教学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学生的质疑、假设、探究热情、过程操作与评价等环节来看,应该是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第二篇:原电池的原理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原理”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进行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播放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不继续组织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为了更好的理解,增加演示实验(如下表),按照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填表: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

[问题发现]

课下,有学生问:停电时,能用课堂上的原电池供电吗?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手机电池又如何呢?我深受感动,过去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究,形成一种能力。

[反思]

    既然,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且学生有这么高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最好的老师,再次进行探究教学呢?

   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学生实验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映,进行原电池实验。

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

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

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课后札记]

实验室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探究学习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