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时代呼唤着智慧型的教师。教育要智慧,教师要成长。教师成长缺失的是什么,我们以为是反思。在组织的运作中生成教师智慧,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培训教师与教育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是我校一贯持续发展的思路。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清醒地意识到: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才能实现其专业内涵的拓展、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让教师尽快地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师”转变成为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

反思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萧恩指出,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并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教育理论。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1.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2.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实施激励评价制度

反思,我们的操作措施与策略

一、沙龙型的学习场——构建观念文化

采用了以交流、分享知识为主特征的“沙龙型的学习场”来构建反思观念。 我们的课堂缺什么

我们的课堂现状怎样?教师需要反思吗?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的反思? 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们理性思考,不断激活思维,我口说我想,

冷静地思考自己,我们发现教师的生活规范而狭隘。我们的物质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我们的精神生活相对狭隘。我们基本的生存居所为学校和教室,我们“两点一线”式近乎单调的生活方式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教学压力使我们的教师少了一份应有的从容和闲

情,我们来去匆匆的步伐总是显得有些沉重。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节律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的活力,有翳教师的心灵,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

⒉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干扰了冷静的反思。

“我们现在观念是很新了,只要我想上出新理念的课,我就行。但平时都这样去钻研多累呀!”俗话说“宁静而致远”,教师反思需要冷静地思考。教育和科研工作一旦成为一种追求地位、声誉、利益的手段,乃至关系荣辱、命运的事情,其过强的功利性,必然会限制和阻碍人们的思考,并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品质及教育者内化提升为智慧的状态。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繁忙的改革的双重重负下,我们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平常的课没空也没心情去反思呀!”

⒊为人教者本身学习体验的缺乏失去了反思产生的基础。

“我们也想做个智慧的老师,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有效的回应,可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也知道,学生背后在对老师教学特点和教学态度加以评判:教师是否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否愿意以关爱和同情之心来回应学生的要求,是否愿意与学生一起讨论,是否愿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经验以及教导学生该如何去学习,还有是否愿意和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等等。

作为教者,在学习时我们没有与老师”对话”的自由,也没有在学习时炼就“对话”的本领。“先天”不良,导致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的“慧眼”,在课堂教学上,没能洞察学生在学习时的障碍,无法对具体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指导。“没有发现问题”也就无所谓反思和改进。需要重建学习体验夯实反思产生的基础。

二、研修型的学习场——“学会教学”

推出一个学习主题,在“群体性学习”中相互激发智慧,“学会教学”。其中《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是我们上学期推出的专项研读主题,“学习引导我们反思” “研学做合一”

8、经验共享,巩固隐性知识的外化。我们在校内网上设置文件夹共享全校教师的反思与创新教案,并遴选出了五位老师的教案作为优秀反思教案结集成册;在校内展示文摘笔记和听讲座的心得,

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研讨型的学习场——“学会学习”

1

课前准备

1、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视频案例研究的中心环节,后面的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三个环节都要围饶课堂观察展开,根据视频案例的结构,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连续播放整节课的完整视频,让参与教师自己挖掘案例的焦点,这是非结构化的观察。二是根据案例的焦点观察视频片断,围绕每个片断分别进行讨论,这是一种结构化的观察。非结构化的观察中,案例的讨论焦点是开放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容易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但感觉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长时间的观看视频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结构化的观察中,学员在观察之前已经明确了焦点,随后的案例讨论也相对比较集中。

2、 案例讨论

格教师”到时“专家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实践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比较当前的案例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二是根据案例讨论中产生的多种观点去反思自己的经验;三是对当前的案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及模拟教学,以激发新的反思;四是选择案例中一些焦点问题撰写反思日记,详细地把活动背景、效果,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其他教师的反映记录下来并与其他老师一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设想,这一行动就是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来,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集体研讨写出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寻找根源

反思,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交互批判、思考与共鸣,使之在平等与自由沟通的条件下,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考文献:

⑴,《教师成为研究者》 郑慧琦 胡兴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⑵《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 吴卫东 《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

⑶《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张民选. 《教育研究》2002.1

⑷《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

⑸《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反思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5 ⑹《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 田慧生 《教育研究》 2005.2

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 宁虹 《教育研究》 2003.11

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 顾泠沅、杨玉东 《教育发展研究》2003 .6

⑼《教学监控能力:从理论到实践》 汤鉴澄、俞晓东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xx年7月版 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 20xx年8月版 ⑾《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余文森 《教育研究》 2003.4

⑿《专业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 阮成武 《教育研究》 2003.3

⒀《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熊川武 文 《上海教育科研》20xx年第6期

⒁《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朱玉东 文 《教育科学研究》20xx年第11期

⒂《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王春光 郭根福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⒃《新世纪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行动研究》 范诗武 《外国教育研究》 2003.5

3

 

第二篇:教师个人反思

教学反思

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而个人反思又是核心要素的必要基础。因工作关系,了解到一些中小学校教师教学反思的情况,呈现出的风景不容乐观。

其一,定时式。学校明确规定某时段为全校教师集中进行教学反思时间,明确地点和主持人,整个流程如同召开会议,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依次进行。这当中“次”的出现也有几种情况,一是有校长、主任在场,校长、主任一般“带头”反思,颇有点论资排辈的感觉;一种是青年人先反思,青年人资历浅,理当“老实”些,态度积极些;一种是大家都长时间沉默,不知是职业倦怠,还是打不开话匣子,最终大家推举代表反思几句,因为记录上空白是交不了差的。

其二,定量式。学校明确规定每个教学时段反思的篇数,教学常规检查也以数字式公示,因为数字与数字的比较最能剌激人。于是乎,无病呻吟,七拼八凑,总能赢得数字上的攀升。只可惜,白费了老师的笔墨和时间。

其三,定主题式。学校明确教学反思的主题,让大家必须围绕略显政治化、理论化、公式化的反思主题去“畅所欲言”,如“你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你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哪些不足”、“你怎样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等,大有自我检讨,现场表态发言的味道。

以上乍看上去管理者是在抓“反思”,实质上为反思的形式化设置了温床。反思应当出于内需,不应当当作一种机械的工作环节。因而,管理者要从管人先管心的角度,统一教师的思想,将个人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实现形式,赋予满腔热情和积极心态。反思应当源于实践。管理者不是立足于“圈”住教师,而是引领教师联系教育案例和课堂教学事情,结合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思考:应该怎样教?还可以怎样教?怎样教更有效?摆几道反思主题,让教师往里面“钻”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教学反思的主人,才能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自主式良性循环。

反思要给教师以空间。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充分参考教师的工作量,不宜命令式设定教师反思的时间。一天工作已经很疲劳,身心需要调整,你硬是要求教师坐下来反思,既达不到反思的效果,也不显人文关怀。反思要有轻松自由的氛围。提倡教师间对话式相互反思,讨论、争论、辩论,达成方法的优化,理念的提升。如若管理者参与其中,那请你转换角色,不要轻意作总结式讲话或板着面孔,端坐其间,摆出领导的架式和威严。反思不要一味追求量的叠加。反思是出于内心的,缘于思考的。不是每堂课教完都有反思,每天下来都有反思。这一点理论上或许是对的,现实上是不可能的。教师毕竟不是纯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因而,学校管理者只能鼓励教师多实践,多反思,不宜下指标,定任务。况且,文字的东西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状态的唯一呈现方式。

评价学生要求多几把尺子,评价教师何尝不应如此?反思要有课程理念作支撑。反思的深度和效度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课程理念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学校管理者多购书,购好书。有的中小学管理者要求提得振振有辞,偏偏舍不得为教师打开读书之门,不妨盘点一下图书室,有几本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摸摸图书架,是否积满灰尘?反问自己:你是一个真正引领教师读书与反思的管理者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