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所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能及时激励学生。

 

第二篇:《物体位置的确定》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确定》教学反思

永嘉镇小学 吴克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位置的确定》已有接触,三年级时已能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上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五年级时又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并能利用方格图确定物体位置。本节内容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因此,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呈现坐标图对两个问题作直观诠释,让学生借助这一感性材料,一目了然地发现确定物体位置的必备条件。引导学生对坐标图产生兴趣,激起认知需要。 例2先以文字形式描述出了小明家、小辉家的具体位置,再要求学生按给定的比例尺画图。也就是让学生将文字确定的位置转换成图示位置。这种转换涉及的环节和步骤比较多,主要有:(1)观测点的确定。物体间的位置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的物体位置不同。以同一个参照物(即观测点)来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是确定物体位置的常用方法。(2)画出坐标图。(3)确定物体的方向,教科书给出了北方、东南方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能识别,标出方向难度不大,体现了以旧引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4)按比例尺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5)量出距离、描点、标示。这么多的环节和步骤,涉及理解题意、画图、辨别方向、比例尺换算、测量等多种知识和观察、操作、推理、计算等多项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呈现出两个提示性对话框,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顺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出示讨论的问题提示,以突破难点。

例3是将图示的物体位置转换成文字表述的物体位置,重在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先量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的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填表的思维顺序,在表中又以移民新村为例做了填表的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填表。

例题教学后以课堂活动和相应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

1.寓探究新知于情境中。教学时,借助找老师家的位置;神州五号、六号等发射图片等引入对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不足之处: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发言不够踊跃;在分组讨论中,各小组学生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以至于延长了小组活动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