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原电池》

原电池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是张永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说教材 在必修二中,以铜锌原电池为载体,简单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在本节中,以双液电池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下一节在此基础上,介绍实用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 从学生方面,由单液电池上升到双液电池模型,需要在知识和能力上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如何在旧知基础上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构建双液模型完成原电池原理的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突破对原电池原理的局限性认识是本节要重点完成的任务。

说教法与学法:鉴于以上两点思考,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和总反应式,能根据反应式设计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橘子电池的实验活动,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通过铜锌原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电池原理应用于电池开发的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从三维教学目标出发确定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双液和分池的观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实验,模型构建,理论分析相互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形成条件形成完整认识,同时建构解决原电池问题的思维模型,初步形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教学过程 将本节课设计为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 先展示一些图片,回忆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此激发学生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已有认知,为后续学习中产生认知冲突奠定基础。然后,教师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并且提炼出模型,为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然后提出有关反应和装置的问题,引发学生第一次理论分析。在第一次理论分析的过程当中,使学生明确对原电池原理的已有认知,并且突出闭合回路的形成,为后面的理论提升奠定基础。

在必修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就是水果电池实验,因此在环节二中,提出以橘子为研究对象,请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橘子电池,让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并提出分池、盐桥的观点。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多种橘子电池,其中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将铜片和锌片两个电极直接插入到单瓣橘子中,由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和原有铜锌原电池一样的单液电池模型。但是有的学生也会考虑到橘子分瓣所以就会把铜锌两个电极插入两瓣没有分开的橘子中,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我借此机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将铜锌两个电极分别插入到两瓣分开的橘子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并给出改进方案。通过这种橘子实验,已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使学生从单池上升到了双池,从橘子膜引出了盐桥,而且,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也已经由单液电池模型上升到了分池装置。但是橘子实验一直在讨论装置问题,到底在橘子实验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至此,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可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区域进行。但是氧化

剂和还原剂必须直接接触才能形成原电池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环节三,我提出利用锌置换铜的反应设计原电池,并给出具体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并且限定学生使用含有盐桥的装置完成此原电池的设计。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确正极反应液和负极反应液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建立起双液电池的模型。通过三次模型建构和理论分析,学生已经从单液电池模型上升为双液电池模型 ,真正达到了对于原电池原理很形成条件的深化的目的。在三个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原电池原理的知识体系,并且建立原电池的思维模型。如何应用思维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呢?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际任务,让他们设计一个氢氧燃料电池的装置,通过氢氧燃料电池的的设计,使学生科学地使用思维模型,去判断分析设计院电池,再一次总结提升思路和方法。至此,学生对原电池原理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学会了设计原电池的初步方法。

环节四,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电池发展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中的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并且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发展新电池为未来发展创新奠定基础。

说作业 为了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最后十分钟为当堂练习时间。

板书设计

说反思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访谈,认为本节课有两点策略选取得到。第一,巧选教学素材,有助于难点的突破,本节课借助于橘子实验,使学生实验过程当中,自主形成了双池、盐桥等观点,从而突破了原电池原理理解的难点;第二,问题线索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是,学生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上说课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原电池说课稿 选修4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是武冈二中化学教师——张华,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电池》选自选修4第四章

第一节。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便是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在必修中建立的已有认识。要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必修2中以铜锌单液电池模型为载体初步介绍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并简单介绍实用电池。选修4以双液电池模型为载体深化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第二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从单液电池模型上升到双液电池模型,需要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深入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双液原电池。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培养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①单液电池模型 双液电池模型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双液原电池。

二、【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已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的分析】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法: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完成单液电池模型上升到双液电池模型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四、【教学程序】

包括六个环节:【新课引入和再现旧知】 【实验探究1】 【实验探究2】 【实验探究3】 【课堂小结】 【巩固提升 】

三个实验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实验验证猜想,从而建构模型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情景导入:展示有关电池的图片,激发学生回忆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再现旧知:

Ⅰ、请学生判断哪些装置属于原电池?进而复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②③④,在此特别强调内、....外电路及其构成的闭合回路,为构建双液电池模型做准备。

Ⅱ、请学生分析(5)装置工作原理,从而复习原电池的正负极规律、外电路(导线)电子流向、内电路(电解质溶液)离子移向 ,为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做准备。

Ⅲ、请学生根据工作原理预测实验现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电流表指针偏转;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很想进入

【实验探究1】组装(5)装置并观察现象

他们惊讶地发现:电流不稳定 ;铜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锌片表面竟有黑色物质析出 ,断开导线继续有黑色物质析出,经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得出红色、黑色物质均为铜,在此我只做简单解释是由于金属粉末吸收可见光的原因。同时以此为契机布置一个课外活动:实验验证黑色物质为铜。从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发现单液原电池的两个不足: ①电流不稳 ②开路耗损。

思考:锌片所失电子是否全部形成电流?

结合实验现象学生不难发现不足③效率低。从而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 ...........创设问题:如何解决单液原电池“不足”呢?

1

讨论交流

2+找到根源: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表面与Cu直接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设想: ①把锌片和硫酸铜溶液分开,不直接接触 ....2+ ②锌片插入非Cu的电解质溶液中(选NaCl溶液)

③构成闭合回路(用浸有NaCl饱和溶液的滤纸条或布条将两电解质溶液接通) 注:教师提示“外电路(导线),避免学生想到用导线将两溶液接通。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持否定观点:锌片与硫酸铜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不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不能产生电流。

“事实究竟如何”,此时学生探索的欲望达到本堂课极点,心早已飞入

【实验探究2】:按上述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他们非常惊讶地发现:表针同样偏转,且电流稳定,铜片表面仍有铜析出,但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无铜析出,取出“浸NaCl滤纸条”时表针回零。

得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也可以构成原电池(双液),但需用到浸有NaCl饱和溶液的滤纸条(化学上叫“盐桥”)。

从而突破局限认识,构建双液电池模型,并很自然地引出“双液原电池”、 “盐桥”的概念 ,为教材实验做准备。

展示、介绍:实验室常用的盐桥,并与浸有NaCl饱和溶液的滤纸条进行对比,得出其效果更好。然后进行

【实验探究3】:教材实验4-1

学生们淡定地发现实验现象与【实验探究2】现象相同,且电流更持久。从而全面得出双液原..电池优点:①电流稳定 ②开路零耗 ③效率高 。

接着分析实验现象并结合分析示意图和动画归纳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式、外电路电子流向、内电路离子移向、两极电解质溶液作用,盐桥的作用等方面。着重通过对盐桥拿出和放进电解质溶液时表针偏转情况的分析,并结合“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电荷作用原理归纳出盐桥的作用:①形成闭合回路②平衡溶液电荷

讲述介绍:电池符号:(-) Zn ︱ ZnSO4(aq)‖ CuSO4(aq)︱ Cu(+)

从而使学生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完善知识体系,建立原电池思维模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小结】让学生思考与交流:你对原电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借以老师合适的指引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梳理和总结。

五、【板书设计】

追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六、【课后反思】

遵循新课改理念是本节课设计的宗旨,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实验探究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采用适度限制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方式,构建了双液电池模型,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成功组织实施师生互动,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得到拓展,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