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昨天接到通知,教研员今天要过来听我的课。在匆忙中准备了《空气的性质》这一节课,现在把我的一些想法和感悟记录如下:

《空气的性质》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把它分成了两课时。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空气可以流动、占据空间,难点是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在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时候就说出下面要做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有点措手不及,现在细细想来我应该追问学生:为什么它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等会再讨论。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再表扬学生平时善于观察,而不是当时就表扬学生。因为我当时就表扬了学生,其他同学就会认为他的对的,以至于后面我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冷场”。

关于这节课,刘老师给我提了四点意见:1、学生回答内容,教师应该做出的是回应(评价、总结、提升),而不是重复;2、关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3、实验目的要明确;4、多一点预设。在这节课当中我提问学生:怎么才能证明有空气呢?这样的问题问出去,学生比较被动,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建议: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才能让它看得见、摸得着呢?

针对刘老师以及我们学校科学组给我提出的意见,我将课程进行了一些修改,详细见教案的终稿。通过教案上课前后的感受,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问题的设计。第一次上课时我提问: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宽泛,生命离不开水、鱼儿离不开水??这都不能引导学生靠近空气的性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教师应该把从开放性问题向封闭性问题转换的过程放在活动前完成,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问题。所以,我将问题调整为:关于空气,你知道哪些特点?学生就说到无色、无味等等。这样我就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问:那既然是无色、无味的,那空气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样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成“看得见”的。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证明空气的存在。

2、实验器材的选择。第一次上课我用了塑料杯,由于塑料杯比较软,容易变形,影响了实验结果。另外由于要在塑料杯上扎洞,比较麻烦。所以在刘老师的建议下就换成了饮料瓶的上半部分,这样既使实验操作简便化,同时也增加材料的利用率。

3、实验的设计。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把实验步骤都讲好,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都是按部就班,思维并不能得到训练。所以,经过刘老师的点播,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并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性质。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另外,课堂的应变能力,以及教师的评价语言等等都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在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能够越走越宽。最后,谢谢刘老师的点播,以及江宁实验小学科学组对我的帮助。

20xx年9月3日

 

第二篇: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1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2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3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4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5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6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7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