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反思

关于圆明园的反思

我很早就去过颐和园,但是我却始终不愿意去圆明园。这次由于同学组织一起参观,所以就去了。

那天我们搭着公交,来到圆明园,门口很宽敞,入口处还是保持着古代的那种朱红色的大门。一眼望去,有几分皇家园林的气派,我当时觉得里边应该还能看到某些昔日的光辉。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走进去。此刻我也记不清到底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当时我就只看到一堆乱石,一堆杂草,有些石头上依稀刻着某些图案,仅此而已。倒是让我感觉最深的是那里的天气,和风习习,让人觉得很舒适。怪不得古代皇帝要在这里建园林。

这里似乎有太多的冤屈,有太多的耻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死后的残骸。又似乎隐藏着某种荣耀,叙说着当初泱泱大国的气派与恢弘。这里的一切看似平静,但是在它周围却是车水马龙的特大都市。为什么在这里,在这样一个繁华与嘈杂的都市里,它却展现给人们这样一幅残破的景象?

我开始仰望天空,企图追寻它充满坎坷的一生。史料记载,康熙46年(1707年)圆明园开始修建,此后圆明园的修建便贯穿整个康雍乾盛世,是它见证了清朝的繁荣,但同时也是它见证了清朝的衰败与灭亡。

1860年的英法联军放了一把火,烧了三天,烧毁了一座旷世园林,也烧毁了清朝的大国形象,从此清政府再也没能振作起来,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清政府可以不付责任,当慈禧决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她的那种卖国行径已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她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但是她却是在阻碍整个伟大的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她也许很幸运,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的国王那样被推向断头台,也没有向崇祯皇帝那样自缢,而是平稳的走完一生,但是她那样苟延残喘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是有说不尽的愤懑。同学们看似有说有笑,但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他们总是想像着每处景点原有的景象,然后望望眼前的废墟,叹息几声! 在圆明园的大水法前,我们看到了经常在教科书的图片中出现的那片废墟,也许这里相对其他景点还有几分印迹,柱子还没倒,柱子上的雕刻还依稀可辨,但是再也不是一件艺术品了,很少有人会来研究它的美学价值,人们更多的是凭吊它的历史。

在园中逛了一会,我们来到兽首的展厅,那些真正的兽首有的是花了重金买回来,有的则不见踪影,当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的兽首,展厅里的只是仿制品,真正的兽首现在已经是国宝了,被珍藏起来。但我觉得那些仿制品同样很有趣,每一种动物的头被做得活灵活现。那些兽首与其说是动物,还不如说是象征着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动物的头颅被人类化了:有的动物鼠头鼠脑,有的动物则乖巧可爱,还有的动物更显得异端另类。我真佩服古代的那些艺术家们,真有想象力,把动物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

走出展厅,我们又来到了几处小湖边,按照园里的习惯,这些都叫“海”,印象最深的是福海,据说当时看管圆明园的大臣就是在这里投海自尽的。当然今天湖边依然生机黯然,柳树迎风招展,可是它再也没有昔日一个强盛王朝赋予它的荣耀与尊贵。

我们继续在园中闲逛,我们想要把偌大一个园子逛完,结果越走越远,仿佛置身荒野中。边走边聊,我们无拘无束的讲述着自己关于圆明园的看法。我们仿佛回到几世纪前,当时中国的强盛使统治者看不到潜藏的危机,西方在发展工业文明时,中国却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貌似强大,但却不思进取。甚至为了避免遭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人自己封闭自己,企图希望借此方式躲避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当然西方的殖民主义与霸权思想也许并不适用中国,但是西方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与科技文明却是中国发展最需要的,中国人应该要吸收与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用以发展自己,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感叹这些过去的事是为了更好的为当代中国发展服务。有人说,想要花重金重建圆

明园,借此证明中国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了,要以一种新的形象重新展现在世界面前,重塑大国形象。也有人说,圆明园还是保持原样吧,历史无法改变,无论今天我们如何美化圆明园,但是它曾经被西方殖民者焚毁的事实是无可否认,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屈辱史是无法改写的。还有人说,现在的圆明园已经不再是一座艺术上的园林,它应该被赋予历史含义,它的存在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中国人居安思危,即便有一天中国已经非常繁荣了,但是人们必须铭记那段历史,牢记在心,永志不忘!

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里还有一个雨果的雕像,他虽然是法国人,但他却十分厌恶法国侵略军得卑劣行径。他斥责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这充分说明,西方侵略者的行为是极端可耻的,是不得人心的,即便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一些有识之士也是强烈反对甚至斥责他们的行为!

虽然圆明园曾经是多么的光辉灿烂,但那已成过去;也不论圆明园曾经是如何被屈辱的焚毁,因为那已成为事实。我们今天追忆那段历史,不仅仅只有惋惜与悲愤,也不仅仅只有辛酸与哀痛,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反思自己,为什么我们可以创造出那样一座旷世园林却无法保住它?为什么我们无法运用创造园林的天赋改变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什么当时的皇帝花了很大的代价修园林,却根本无视本国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很聪明,从园林艺术中的伟大成就中可以窥见一二,但是这种聪明创造出来的东西并没有造福整个国家,皇帝与贵族独自享用着这座园林,直到西方侵略者焚毁它时,很多中国人都没有机会观赏它。所以今天,我们提出要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让中国发展成果惠及十三亿人民,只有这样的方针政策才能让中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也能让更多的人以更高的热情加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来!

我相信,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是特殊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尽沧桑之后的今天依然以强劲的势头快速发展,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中国在封建时代所取得的繁荣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西方人称当时的中国是“Greatest Empire”,在圆明园正在修建的时代,在七世纪的唐朝,甚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才智与民族凝聚力,近代的短暂历史永远无法掩盖中国曾经的辉煌,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会更快的提升,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将会战胜那些充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殖民掠夺思想的西方文化,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会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将会在广阔的历史舞台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圆明园遭受的屈辱不会重现也不会没有价值,我们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之后,将以更加坚定的脚步迈向未来!

 

第二篇:1-2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教案和反思

2、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

执教:杭州育才第一试验学校 周杭芳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处集人类智慧、汗水和无限想象力的神话: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这么一个世界奇迹,它荟集了一个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直至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三天三夜的燃烧,而今它只剩下这满目疮痍,残垣断壁。这泣血的断壁残瓦,默默向我们诉说着《圆明园在哭泣》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一试验学校将展示的课题是《圆明园在哭泣》。

在教研主题“多元化整合、多手段激情”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这次设计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调动感官,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贯穿5年级品社课本的主线是历史的发展。《圆明园在哭泣》这课所处单元的第1课介绍了四大发明的,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与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而我们将要展示的《圆明园在哭泣》则是第二课的第一课时。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典型的事例——英法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的暴行,让学生为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蹂躏而愤慨,激发勿忘国耻的信念。

同时,本文的学习对象是5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当中,已经对中国古代的文明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他们对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不甚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的调动,使得学生能亲身走进历史,在课堂中为他们打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走进那段不堪的历史,树立“勿忘国耻”的信念。

例如:在课堂上综合语文的朗读、画面的对比、音乐的渲染等多种学科手段,通过多媒体有效地组合应用,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古今强烈对比之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勿忘国耻”的印痕。

2. 整合资源,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这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分为3个大块:

1)辉煌的圆明园——万园之园

2)残缺的圆明园——无比痛惜

3)泣血的圆明园——毋忘国耻

在这3个设计板块中,我们充分整合有利于学习的教学资源,让它们围绕着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为学习服务。

在第一个设计环节“辉煌的圆明园——万园之园,”中,教师引导学生去课外收集关于圆明园的材料,像圆明园里的珍宝、圆明园的景点、圆明园面积大小、历史名人对圆明园的赞美等,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充分地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第二个设计环节“残缺的圆明园——无比痛惜”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一些关于圆明园遗址的照片??之类的材料,通过照片方式,将学生带入圆明园遗址,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圆明园遗址让每个中国人产生的痛惜之情。

在第三个设计环节“泣血的圆明园——毋忘国耻”中,试图通过古今圆明园的鲜明对比,调动学生去寻找历史的原因,在这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课堂生成的教学材料更能触动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勿忘国耻。

这样,学生自己课余收集的材料,教师在课堂呈现的材料,课堂生成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倾听圆明园的陈述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

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媒体演示和课堂讨论、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使学生牢记“毋忘国耻”. 3、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和参予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展示,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

教学难点:突破时空界限,感受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2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教案和反思

12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教案和反思

12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教案和反思

12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教案和反思

教后记:

有一句话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别人看”。

当我执教的《圆明园在哭泣》在屏幕上跳出的“毋忘国耻”四个鲜红的大字中结束,我的心才从历史的悲凉中回过神来。作为一个老师,我想亲手把这个历史上的悲剧真实展示给这些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们看,让他们知道,在140多年前的的中国,发生过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让他们知道,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别人欺负。

为了能更好让孩子们了解这个悲剧,在这堂课上我采用的构思,就是先用上我能用的一切手段先展示圆明园的辉煌。

圆明园太美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心中有这样的惊叹,我绞尽脑汁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导入,成了我在试教过程中的一个很不顺利的地方。原先我试图用西湖的十景图片混淆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试图拉近学生与圆明园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但心里实在没有一个底,在试教过程中总觉得很不舒服,而且这样做其实是在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后来采用了依旧用欣赏西湖的美景图片导入,问学生美不美?接着结合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历史故事,说乾隆皇帝也被这西湖的美景惊呆了,他命令天下的能工巧匠把“西湖十景”等各地风光都给“搬”到了北京一座叫“圆明园”的的地方。就这样,带领学生顺利的进入了圆明园。

圆明园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我无法再现它从前的神奇美丽。所以,我只能找来了雨果对圆明园的文字描述,找来了梦幻般的背景音乐,找来了那些只在纸上停留的美丽画面,找来了那些可以让人浮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点名字,找来了那些让人惊讶的数字,找来了仅存与世的部分珍宝图片。圆明园是一个奇迹,学生事先收集了部分资料,在与同学的交流和欣赏老师课件展示中,这些精美的碎片中,加上我们的想象,一座美轮美奂的园林和艺术的宝库就这样若隐若现的在我们的头脑中出现了。

接着,我们一起回到现实中的圆明园。同学们还沉浸在音乐和画面文字等营造出来的美轮美奂的想象中。突然,现实的圆明园出现了。那些辉煌的过去就

像青烟一样迅速消散,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残破的石柱默默耸立,破了嘴巴的石兽无言以对,在如泣如诉的陶埙声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凄凉。

音乐和画面的鲜明对比,更加形象的展示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悲剧色彩。孩子们被这历史的悲凉所感染,心里迅速升起的是疑问,为什么圆明园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谁把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其实,在这里我该安排孩子们进行小组的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对圆明园被毁的事情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这堂课上,我忽视了这一点,直接带孩子们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虽然孩子们得到了直观的印象,但孩子们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不够全面和详尽。导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所偏离。

后面部分激情的部分。所选的文字和音乐都能直达人物的内心,是本堂课的精华所在,学生悲愤的留下了眼泪。

一个悲剧就这样被展示,我希望它能成为每个孩子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