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篇: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次教学设计反思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两次教学设计反思

万年县裴梅小学叶庆辉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人教版第八册内容,是在学生积累掌握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呢?

一、作为仍旧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为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孩子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教材在提供许多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对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的设计。让学生在探索实验中发现,在动手中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使孩子在参与、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并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教材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于那些仍以直观、形象为学习主要方式的孩子来讲,只要靠模仿老师行为也可得到正确答案。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的培养。为达到以上的目的我第一次教案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图并

思考小明可以怎样上学?

2、这几条路线中哪一条近为什么?

二、实验探究

1、学生选用桌上的5根小棒,从中任意拿出三根摆出三角形,

看看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做好记录

3、反馈归纳小结

三、应用深化

1、解释小明上学选择中间那条中路的原因。

2、判断

教学反思: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等调动多种感管参与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确实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开始的情境图过于直观,对于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讲可以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结论。从而失去了解决问题内在动力,这与孩子认识形成过程相矛盾。必须适当地增加难度,使它成为要让学生经历“跳一跳”这一过程才可得到的果实。

二、教材提供的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大帮助。但属于那种机械操作程序化的训练。不利于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学习相矛盾,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测与验证等环节,但都显得太单薄。并且所探究的结论前臵,把猜测的结论作为规律去应用,导致了探究程序的混乱。为解决上面二个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一、质疑激趣,发现问题

1、小明家距学校800米,邮局在距小明家300米处。邮局至学校的直线距离?

学生反馈:1、800+300=1100米 2、800-300=500米

2、这是怎样情况下出现的二种情况?那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这二种情况外,还存在那些现象?

学生反馈: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老师手中原有一个三角形但不小心折断了其中一条边,你能帮助老师复原吗?

2、学生利用小棒尝试并分类

A可以利用的小棒 B不可以利用的小棒

三、应用巩固。回归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现在我们就利用所学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做第一题想一想邮局至学校的直线距离可能存在那几种情况(得数取整百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