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工作反思

数学教师工作反思总结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结合本人的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 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⑴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⑵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⑶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⑷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而且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在这里解释一下:“数学摘抄本”有别于“数学笔记本”,前者的内容包括课堂笔记、课后习题、解题技巧、数学史事、课外阅读材料的摘抄等等,是受到“语文摘抄本”的启发而衍生的产物。三年的实践表明:“数学摘抄本”要比“数学笔记本”更好。

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即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如在讲“独立重复试验”时,我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解题活动,包括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实践的经验已经证明,题海战术不可取,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在解题活动中进行思维策略的训练。这种训练应包括解题过程的规范训练,常规问题的模式训练,非常规问题化归为常规问题的转换训练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

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他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是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要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我想我的教学风格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多年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索要依据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由特殊到一般,通过类比、联想,由旧知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的,多年来扎扎实实的教学,扎扎实实的学习才使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在自学能力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吧。

二、数学教育创新

最早领教“教育创新”这个名词还是在刚刚步入车中时的培训会上,现在回想起,值得思考的再也不是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而是数学教育创新的着眼点是什么了。

大家都知道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不可能再有什么知识层面的创新了。更不可能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什么新的初等数学的结论。因此,我个人认为数学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应用数学的语言就是——“认知建模”。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提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拼弃死记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

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三、数学问题成为数学教学创新的载体。

1.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2.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用特殊化、一般化、类比、推广、推理等种种手段,猜想出结论,然后再给出严格的证明,然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再作深入探究。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如果试题没有难度,那么学生不可能有疑问,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思维价值,并为创新做出示范。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善于与他人对话、协调,自尊与尊重他人、自我的反思、自我调控的品格。其次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也是灵魂,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为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二篇:数学教师应重视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所有学习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和每一次交流,教师的积极反思,都会对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自身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形成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富有灵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反思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教师要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活动表现,反思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一节课设计的好坏,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前段时间,一位数学老师教学《旅游中的租车问题》时,整节课的课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思路也较为清晰,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积极性并不高。课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回顾,发觉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对教学的组织不够重视。没有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只关注了部分学生的活动的课堂,当然不是一节高效的课堂,不是一节能使学生投入的课堂,不是一节能使多数学生享受到成就感的课堂。

其实,在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相当数量的孩子听课不集中,活动不积极,那就一定要从教师的教学中去寻找原因。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活动效果,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并以此调整课堂教学。一节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也是师生互动积极、思考深刻灵活、富有情趣而生动的课堂,这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目标。

二、从学生的作业中,反思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作业和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视角,同时更是检验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业中,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作业练习的正确率、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等,都可以作为作业观察的角度。一次听一位老师教学《约分》,没有学生的观察,缺少学生的探究,放弃学生的讨论,在蜻蜓点水中揭示“约分”的定义,集体朗读定义的文字,进而布置相应的练习。可以想象学生练习的效果如何,有的学生约分的方法错了,有的学生不清楚“同时”、“最简”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将知识的学习抽象化,缺少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导致作业练习效果的不理想。教师如果能够从对学生作业的观察中,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总结,进而调整、完善教学环节和过程,那么对理解教学、提高教学能力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优秀教师身上,反思自身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要积极地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从他们的教学态度、研究方法和教育教学理念中,吸取营养,改变和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培养富有成效的教学行为。我有幸在工作之初就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钻研精神,以及不断反思完善自我的优良品质,都令我受益匪浅。同教研组有一位优秀的老教师,我发现凡是他所带班级的学生,都特别喜欢数学,而且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让我很惊奇,于是就有意识地到他的课堂一探究竟,在多次观察中,我发现课堂上的他,总是面带微笑、充满信任和期待地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在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互动中,他成了孩子们真心的朋友,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参与的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气氛和谐而愉悦,每一个孩子脸上都充满着积极、自信和勇于探索的神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此时的老师已经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同进步者。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严谨呆板有余,信任期待不够,于是我也开始改变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慢慢地师生的笑容多了,师生的互动更积极而投入了,教学的热情在课堂上洋溢,肯定的评价始终贯穿着我课堂的全程。课后我主动地和他们交流,和他们成为课堂内外的大小朋

友,把情给他们,把关爱给他们,把热切的期待给他们,就这样我也渐渐地成了别人羡慕的老师。

教学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所以需要不断地钻研和学习,但同时也是一门充满着遗憾的艺术,离不开创新,所以需要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把教学当作科学和艺术,积极地反思,不倦地探索,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智慧、有办法的研究型教师,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