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学反思

篇一: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 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 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篇二: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篇三:声声慢教学反思

已经是开学的第五周了,这个学期一直都在学习古文。前面已经讲了几首唐诗宋词了,每节课都是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今天学习《声声慢》,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词的字面意义较简单,意境也比较的明晰。考虑到以上的一些因素,我决定实施我考虑了很久的一个想法:让学生自己来上一节课。让一个学生完整地上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这样容易准备,每个宿舍派一个代表来讲解课文。在我给了他们一些指导后,他们便开始准备了。

我任教了两个班,这两个班的情况有些不同。9班的学生学习认真,我布置的任务也能够认真的完成。但是10班却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并没有很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因此这两节课就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都给了我一些惊喜。10班的梁婉莹同学就李清照词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分析讲解得感情充沛,有理有据,透彻深入,见解独到。可见她查了许多资料,而且对于清照词有独到的理解和感受。9班的同学因为整体准备充分,因而在课堂上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通过这次课,让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以为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总是认为他们还太小,而不敢信任他们。其实,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

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篇:《声声慢》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

《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长沙市明德中学 蒋雁鸣

一、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声声慢》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是李清照晚年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这首写愁的词与她早年的词的风格存在较大的不同,此词作于女词人丧夫后不久,词作写出了国破家亡夫死亲人离散的凄凉,极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内心深受震撼,能感受到一种凄美。词作表现手法高超,含义隽永,须精心引导品味才能透彻理解。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采取的是以学生的诵读、体验、鉴赏、比较探究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拓展。

教学旨在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体会词人运用叠字营造凄凉意境的表达效果;学习词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愁”情的表达方式;与早期写“愁”情的词句进行比较,拓展和加深已学的内容。

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

情感和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最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代人,她就是李清照。她的词清丽婉转,真挚凄清,名篇佳作叠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多媒体显示李清照画像、生平、创作背景)。

(二)初步熟悉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多媒体课件作背景,配二泉映月的音乐,营造凄楚的氛围)。

(三)品读全词,整体把握全词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较快地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抓住全词的主旨。)

2、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她的“愁”的?

1

①开篇运用叠字,把词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选择秋天最具悲情的意象表现愁情。

③结尾直抒胸臆,把愁情推向高潮。

(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围绕“愁”来赏析全词,让学生领略凄美的境界)

(四)重点赏析精美词句

问题设计:

你认为词人写“愁”情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这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学生会欣赏以下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请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全词(多媒体画面,配乐)

(六)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1、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女诗人的愁和男诗人的愁有何异同?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色?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课外知识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李清照愁情词的艺术魅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就合作探究的两个问题任选一个,写一篇800字的比较鉴赏文章。

二、精彩片段

师:这首词将“愁” 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2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我们再一起赏析。)

生:我最欣赏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

的叠字运用得妙。

师:妙在哪里?要具体谈出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寻寻觅觅”的动作,描绘出了词人若有所思,东寻西觅,

坐卧不安的神态。

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国破了,家亡了,夫丧了,亲朋好友离散了,心爱的文物散失了,

词人越是寻觅,越只会勾起她无限的凄凉感,四周“冷冷清清”,内心凄楚哀伤。

师:刚才同学们主要从内容上来分析这一句词,叠字的运用好有哪些

作用?

生:叠字的运用加重了语气,舒缓了节奏,使节奏短促、轻细、沉重,

增强了韵律感,能很好地把词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处境烘托出来。把读者带到一个凄美的艺术境地。

师:分析得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我喜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但我不明白,

作者为什么称雁为“旧相识”?既然是“旧相识”又为什么会“伤心”?

师:提得好,谁能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能,我们曾经学过《一剪梅》,诗中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因此她称雁为“旧相识”,而此时的雁不再给她传书,寄信的人已亡,雁勾起了词人对亡夫的思念,怎不令她伤心?

生:我认为还可这样来理解,此时的词人身居南方,雁从词人的家乡

——北方往南飞,雁勾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好了,读出词的丰富的内涵,领略到了词的韵味。 生:老师我最喜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的“梧

桐”“细雨”带给词人愁苦和凄清,这一句看起来是写环境,实际上词人是借此来烘托愁苦的心境。

师:非常准确。大家想一想我们曾学过《长恨歌》,《长恨歌》中就有

写梧桐、秋雨的句子,还记得吗?“春风桃李??”

生(齐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师:李清照化用了这句诗,创造性地加上“到黄昏,点点滴滴”,把

愁意渲染得更加浓郁,更加凄凉,这淅淅沥沥的秋雨,不大不小,不紧不慢,无休无止,点点滴滴,打在院内的梧桐叶上,就像打在词人的心上,带着愁苦,带着凄凉,使她不堪忍受。

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我喜欢来得最直接的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是

在前面层层铺垫的情况下,冲口喊出的经典名句,忍无可忍,实在压抑不住了,只有这直抒胸臆,才能喊出胸中的愁怨。 师:对,委婉有委婉的魅力,直接有直接的震撼。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为大家表演(多媒体课件,

配乐)

生:(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掌声)

师:读得非常好,大家都被感动了。

词人写愁的词还有哪些?

生:《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生:《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生:《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生:《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有

什么不一样?(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前期的词多是闺愁,相思之愁,《声声慢》中的愁是亡国丧夫之

痛与思夫思乡之愁交揉在一起,显得沉重,多得无法比拟。 生:表达方式上,前期的愁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描绘出来,《声声慢》主要运用了铺叙、叠字、景物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层层深入地将愁描写出来。

??

三、教学反思

1、像《声声慢》这一类文学杰作,要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课堂

上一定要营造出很好的氛围,要自然而然地带着学生走进文学的意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如果就文本讲文本内容太单薄,因此本课的

设计采取的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由文本到李清照 4

的其他写愁的词,再到女诗人的愁与男诗人的愁的比较,一步步拓展开去,这样课堂容量大,学生兴趣也浓3、老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

知识结构、兴趣、长处等,才能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班谭沐同学爱好朗读,从小就参加了培训班,她的朗读声情并茂,这堂课她的朗读将所有人都带进了凄美的境地,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之所以设计那两个合作探究问题,是因为我们年级的学生在暑假背诵了几十首宋词,对李清照的词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生的能力所及的。)

4、教学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领悟

课文的内容,更要让学生掌握鉴赏词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时,不着痕迹的将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融在了里面。

5、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和积累很重要。这堂课如果没有课外的几十首

宋词作底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

6、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对女诗人的愁与男诗人的愁的比较兴趣更

大,由于时间较短学生似乎意犹未尽,如果多预留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效果会更好。

四、组内评课:

张帆影老师:这是一堂十足的文学欣赏课,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

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意境,没有花架子,

老师能很轻松地带动学生,学生和老师的活动融为了一

体。达到了教学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建斌老师:这堂课上得游刃有余,听得舒服,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

能力。这堂课有两个高潮:一是学生的朗读,将所有的人都带进了凄美的境地;二是合作探究,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热烈,很好地实现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一堂示范性很强的课。

蔡建章老师:这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首先,教学课件简洁,配乐与

《声声慢》的内容非常相配,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凄楚的意境中去,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这个班课外阅读抓得好, 由《声声慢》延伸到李清照的许多词,学生能背,能理解,能运用,说明平时下了很大的工夫, 5

老师教学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第三,学生训练有素,一个老师不怕特别会教书,重要的是要会训练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反映快,气氛活跃,课堂容量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第四,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为自读课文,一半时间讲完课文内容,一半时间延伸到课外,巧妙地将学过的知识融进来,合作探究的问题实际得巧妙、合理。不足之处是导语欠新颖,可换成李清照的对联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考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