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很好!在课堂上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1、在开始观察养鸡场的图的时候,有学生说:每排有13只鸡。马上有学生指出:不对。最左和最右画得很淡,意思就是还有很多,类似与“……”。我觉得学生能细心的观察图,这点很好,而且语言表达准确、到位,课堂上这方面需要及时地注意。

2、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3、介绍一些鸡的常识学生很感兴趣。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多了解各方面的常识,这样慢慢积累之后,就可以对以后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的结果养成一种初步估计结果是否合理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利用常识先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再根据数据来估,就很自然了。

在估的时候,有学生说是400多的,也有提到500的。我分别让学生说理由。前者理由有2个。1、先把986看成是1000,得数是500,毕竟986比1000少,所以得数比500少,所以只能是400多。2、看9除以2商。我问:这里的被除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就只看了9除以2呢?后面的除就显得非常的容易。

4、练习没有时间按计划全部完成。

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1、P32例题列出算式28×12后不急于教学竖式,先让学生用自己计算整十的方法计算有三个目的: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

为学习竖式积累感性认识。

形成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营造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氛围:

——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会算吗? 做算一下得数可能是多少。

如果28×10=280,那么28×12=?

——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算法,并算出得数。

;交流评价用好生成资源:

——交流和评价各种算法的思路与特点;

——在“蕃茄”算法上多留一点时间:它的算法是先算出28×10与28×2的积,再把两个积相加,让每一句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

——从“蘑菇”的思路过渡到笔算教学上来,它已经算了28×2,还要算什么?

2、在积累了感性认识,进入了认知冲突,明的了接着“蘑菇”算下去的思路,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有学生自己试一试的安排,在交流中理出计算的步骤,这就是初步的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0得280,然后把56和280加起来得336。 ——在学生试着自己算的时候,280个位上的“0”不要求用虚线写,这是下一步学习时的需要。

3、竖式的一般写法要接受学习。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过程进行教学。

呈现——告诉学生竖式还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 比较——比一比,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既看出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出“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表示280。 领会——为什么省去这个0?省去后有什么好处?

使28×12变成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是258×2,另一边是28×1,由于“1”是1个十,所以28是28个十。

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得28个十,然后把56与28个十合起来。 按一般写法计算12×28

数学验算:渗透交换律

4、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错误率高发区。

原因是:进位容易忘记,且一位数每间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容易错。

措施是: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的口算、听算练习。

除法教学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 我一开始就根据自己从丽水市回到缙云县的2个时刻,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抛出问题,到底这里用了多少时间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

(三)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同学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沛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局部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同学,让同学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同学的自学来激活同学的内驱力。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上课伊始,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你们都了解除法的哪些知识?”小朋友中马上有人站起来说:我知道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除法。”还有的人说:“教师,我知道除号怎么写。”“我

会用除法求商。”??当小朋友们一一列出自身知道的内容,脸上的表情是沾沾自喜。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还向以前那样教师辛辛苦苦地教,相信同学是毫无兴趣。我灵机一动,说:“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自身先学,我再考考你们自学的情况,好吗?”小朋友们就更加得意了,纷纷表示要自习。

这时,我不是急于让他们打开课本,接着又问:“关于除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学到些什么内容?你们猜对了,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经过同学一番考虑和我的适度引导后,黑板上板书出:什么问题用除法解决、写法、读法、各局部名称。在这个提纲式学习内容的指引下,他们马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不但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相信,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同学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小朋友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同学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同学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身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小朋友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干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胜利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同学的选择,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同学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假如依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同学学习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同学的主动权以同学,让他充沛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同学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位数的读法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_教学随笔

由于所教年级使用的教材比较特殊,因此,这些天忙着教学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多位数的认识》,其中《多位数读法》是重要知识点之一。在练习课的教学中,我若有所思,提出了以下疑问:

(一)学生会读多位数就行了吗?—— 目标问题

多位数的读法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读多位数数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认识到,这里涉及到一个学习目标问题。首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当学生初步理解整数数位顺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后,我让学生尝试读出一组有 11 位数的手机号码,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小组合作沟通后,运用刚才所学的基础知识,想到了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来帮助读数,从而探索了读数的一种方法。其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多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从情境的引入,到练习的选择,都选用了一些生活中的多位数,取得了实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读数还为写数打基础。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不难看出,读数之后接着写数,学生扎实地掌握读数的方法,有利于将读数与写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写数的正确率。

(二)读的方法有必要提炼吗?——过程问题

多位读数的法则还要不要提炼?这里涉及一个要不要让学生经历提炼过程的问题。教了多年的旧教材,发现旧教材都有严格的读数法则的提炼,这一做法是值得反思的。我认为,给学生提供言语精炼简洁的法则后,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往往是会被动识记,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识记。因此,不提供严密的概括,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究空间,减轻学生记忆负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理解的言语进行适当的归纳。从教育学理论看,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提炼方法的过程是进行概括、外显的过程,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读“3004000 ”,讨论为什么个级、万级一个零也不读?学生说:“万级末尾有两个 0 不用读的。”有的说:“以前学过,个级末尾不管几个零可以不读,我想万级末尾不管几个零大概也可以不读。” 学生的推理多么有道理!在理解中适当归纳,有利于掌握方法。同样,“每一级的开头 0 只读一个”的问题,学生也能通过举例,自主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三)面向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对象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面向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这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关注的教学对象问题。也体现了教学公平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广大的普通学生,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有 0 的多位数读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的开始,情境引入启发学生运用“四位分级法”来帮助读数,运用数位顺序表,尤其点明“万”位,让学生引起重视,照顾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读、议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数“( 1 ) 3004000 ;( 2 ) 670123 ;( 3 ) 8050017 。”分别解决万级末尾有 0 ,个级开头有 0 ,以及万级中间有 0 的读法问题。层层落实,步步为营,学生边探索,边归纳,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又如,在检查学生读数情况时,我要求同桌互相认读多位数,指出对方的问题,然后再反馈,这样一来,使得面上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很高。在全班同学都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优秀学生的学力,我安排了“按要求读数”的开放练习环节,满足了思维

活跃同学心理需求。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般说来,方法比具体的知识来得更抽象、更概括。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的研究方法具有共通之处,但预设的教学过程是不断生成变化的,值得我们经常性地进行实践与思考。

多位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上,我多么希望能让学生在课堂放飞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他们自行探索、在探索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自我创新、在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多位数的写法”的教学中我作出了尝试,我要让学生自己来学,自己来获取知识,取得成功。

这节课,学生们很开心,老师也感觉很轻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们在写数时自己总结出了写数的规律。然后老师将学生找的规律用朗朗上口的诗歌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记住。

看到亿万圈一圈,

四位一级写一写,

用0补足是关键,

写后再来读一读。

我想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吧。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开放式的教学,给学生一点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像吃自助餐一样,学生会感到非常地开心,没有一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如巩固练习中选择你喜欢的城市来写一写。正像“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自身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比较方法,并能够准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我教学的这节课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由学生已掌握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较好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教学例题时指导学生对城市人口数量进行了分类,给学生渗透了分类意识,从而引出多位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情况,即: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再分别探讨它们的比较方法。巩固练习的出示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设计理念,先就两种情况分别练习,然后进行综合练习,最后设计了提高题。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新知识掌握较好,但从整堂课看教师讲授较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更多的体现。其实,在给学生明确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之后,例题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比较出数的大小。另外在练习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口述比较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导入环节如果能从具体情境中出示万以内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更大的激发,课堂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很大。使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标,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渗透新课程理念。

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所以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掌握新知,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几乎都能小节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课堂显得太沉闷,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四大组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相互出题,如果有哪个大组的学生回答错了,而另一个组的组员能回答出来就给另一个组加2分。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了,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和出题,正确率也很高。

但是上课时,我也发现有几个胆小的学生因为怕答错而拖自己组的后腿,就不敢举手,后来经过我和同学的再三鼓励他们才很不情愿的回答问题。课后我就想,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鼓励他们,帮他们建立自信心。

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初步探究完如何将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得数后,我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先写一个整万得数,然后将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得数,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又趁势让他们给同桌出一道这样的题,互相交流,互相判断,这就在检验孩子们的知识是否巩固,是否能自主进行正确检查。最后,又让孩子们写一个以万为单位得数,改写成生活中的大数,逆向思维得到训练。这个环节对于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从上课学生的反映来看,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比较轻松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在充分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感知知识和发现知识的学生的,思维有实际经验支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切实有效。

对于本堂课的遗憾是,我本人操作不到位,在改写整亿数时,一定要前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计数单位,改写后计数单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上课时漏讲了。比如在整理数位顺序表时,要让学生亲自写一写亿级上的计数单如漏写单位,或多去、少去0等问题。这需要学生对数位顺序有非常熟练的掌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经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课的学习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我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一、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二、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 ,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