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

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本单元几篇课文表现并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亲邻间的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课件,《清晨》音乐、朗读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0xx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还记忆犹新吧!(播放图片)说说看过后有什么感想?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同样顽强的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板书课题

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板书:父 子)

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板书:父 了不起 子)

(三)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子了不起又体现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

①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三十六小时),三十六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

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三十六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从外貌看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三十六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三十六小时?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相关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读一读

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A、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B、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文相关句子。

④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止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2

⑤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仿照“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说吗?如: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⑥小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4)有感情朗读。

①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他挖了十二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②配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儿子也了不起呢?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十二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就等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和同学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3)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挡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不论发生什么,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父子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爱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出示图片,体会母爱的伟大。

2、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父 了不起 子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 4

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5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hao doc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课件,《清晨》音乐、朗读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20xx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还记忆犹新吧!(播放图片)说说看过后有什么感想?学生说一说。

2、创设情境:是啊,大地震就更可怕了,我们快来看看。(播放地震视频)【百度视频】/v_show/id_XMjI4Nzk0ODEy.html

3.学生谈观看后感受。(生谈感受)

4.教师导入: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旁人相劝,执着挖掘,经过3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救出了瓦砾堆底下的儿子及其同学。)

2、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板书:父 了不起 子) 1

3、出示并朗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子的了不起又体现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①生汇报,师相机出示: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从“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从“安顿”中看出父亲很爱家人,因为混乱中仍然能安顿家人。)

②生汇报: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2句,评读,齐读。)

③学生汇报: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

④学生汇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说说你从这一段话里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从哪看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第二句更能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

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课件出示】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吗?读第4句。)

(4)你还读懂了什么?(父亲挖的范围很广,从“到处”体会到的。)指名读出范围广的感受。

(5)父亲挖得很艰难、辛苦(从“挖”字看出)。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

(6)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

2

(7)还从 “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看出父亲挖得很艰难、辛苦。

(8)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引读12自然段

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

【配乐】

⑤学生汇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联系上下文,想这句话出现了多少次?(3次,体会到很想救儿子,也很无助。其他父母看到废墟,痛哭一番后绝望地离开了,而父亲却坚持挖掘也看出他的了不起。)

2.为什么说儿子也了不起呢?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勇敢、冷静、有坚强的信念、信任爸爸)你抓住了儿子的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3)带上你的感受读读16自然段吧。

学生汇报 ②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没被砸着。(懂得求生意识)

学生汇报 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不!”从感叹号可以看出儿子说得斩钉截铁,危急时刻,他仍有谦让精神,一心想着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2)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4)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父子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爱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

3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坚定 语言 信任 执着 动作 坚强

坚持不懈 神态 先人后己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