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教学反思

李炳章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新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

从达标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课文翻译;无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基本掌握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例如,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想让学生结合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就把 “高薪养廉” 这一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作为一道拓展运用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书本走向生活。 从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都没有超出1200多年前白居易思想的束缚,答案出奇的一致,都异口同声的反对高薪养廉的观点。 但是这堂课,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拓展到这一认识高度。相信,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对高薪养廉的举措会有一个再认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多。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的艺术。我想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这堂课双边活动还是比较少,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恳请各位语文老师传授解决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

 

第二篇:诗词教学反思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 从达标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课文翻译;无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的。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例如,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想让学生结合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就把 “高薪养廉” 这一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作为一道拓展运用题,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书本走向生活。

这道创新开放题体现了近几年全国各地市中考命题的特点,即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提出我反对高薪养廉的观点也可,阐述我赞成高薪养廉的做法也行。关键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运用上初三以来刚学的有关写议论文的知识,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自己观点的成立。

从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都没有超出1200多年前白居易思想的束缚,答案出奇的一致,都异口同声的反对高薪养廉的观点。所以我在课堂上着急的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实际上,如果学生回答我赞成高薪养廉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社会在发展,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人的个人价值应当得到体现。我们看到有些国企的老总,使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为下岗失业的职工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国家上缴成千上万元的利税,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给这些人发放高高的年薪,也符合我们党在新时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目的在于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不然的话,又像另一篇课文,韩愈在《马说》中说的“是马也,食不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就要“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

但是这堂课,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拓展到这一认识高度。相信,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对高薪养廉的举措会有一个再认识。 这道拓展运用题的设计,贯彻了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论断。体现了“利用教材教语文,跳出教材学语文,走出课堂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再说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我想无论是录音磁带的播放,还是电子幻灯片的运用,都成了我这堂课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录音手段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渲染了诵读古诗的气氛。电子幻灯片的运用,直接推动了各教学环节的进行,巩固了所学知识,检测了当堂训练的成果。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想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这堂课双边活动还是比较少,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恳请语文教学的方家传授解决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学反思

感谢所有教学指导团的专家老师和学友们,谢谢你们的真诚指导评点。

《破阵子》教学反思

我想先谈自己的最初想法,上一次彭老师到我们学校来开了一堂古诗词吟诵课,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古诗词也可以这样上,通过朗读、吟诵来激发学生兴趣,带动理解,因此当我拿到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向彭老师学习,上一堂比较活跃的诗词课。

因为担心学生基础比较差,恐怕在课堂上对词句的理解不能完全掌握,课前我安排了学生的预习,这个环节我安排得很随意,上完课后在许老师的追问下,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不严谨。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并没有检查,也没有对他们的预习提出要求,只是让他们阅读文章、资料,理解词句。许老师指导我,如果要预习就一定要做到要求明确,落实到位,比如:你可以设置问题“阅读背景资料说说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有哪些词句不理解?”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我安排学生听录音,正音谈感受。老师和学友们都指出录音播放的效果不太好,可能老师范读效果更佳。其实事先我也想过,但总怕自己读不好,老师和学友的提醒、点评,对我很有启发:课堂上老师的激情是最有感染力的,如果我一开始就能用自己有气势的朗读带动学生,相信学生的热情能更快的激发。

第二个环节,我设置了问题“结合诗词内容,说说看哪些词句给你这种感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因为心里有点紧张,一开始提问题时我就没讲清楚,后来又追加了要求,许老师提醒我这种大问题要确保准确,不要随意添加小问题进行补充。其实这也是我平时授课时就应该注意的。

学生在交流时,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我只是适时进行了补充,指导重点还是放在理解词义,把握朗读感情上。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基本上能达到要求,朗读感情把握得比较好。

陈老师点评指导时说,这堂课的“壮”字抓得很好,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很受鼓舞。看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一定要透。开课前我反复读了课文也阅读了很多关于这首词的资料,觉得无论是朗读诗词还是研读诗词,总的感受都是一个“壮”字,而且题目也揭示了“壮词”, 所以这堂课我预想就从“壮”字入手,让学生沉浸文本,探寻词中的豪壮之气;通过朗读指导,读出豪壮气势;通过板书总结(PPT),再显豪情壮志。但豪壮并非全词的基调,我预想到学生在读到“可怜白发生”时,在语气上会有变化,于是我就顺势提出“此句是否与前面的豪壮不协调?”并引导学生给合背景资料思考。魏老师对我的这一环节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导我们,人物事件的背景介绍一定要适时、恰当,这样才能有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平时上课在这一点上我重视的还不够,今后还要多研究。

能参加这次教学指导团的学习真的觉得很幸运,我坚信在经验丰富、热情真诚老师们的指导下,在学友们的帮助支持下,自己一定能有所提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虽然看了相关的不少资料,但具体怎么上却还是存疑的。后来具体上课变成了一种反复朗诵的深入教学。此法如果用于朗诵美文是较好的,有其成功一面,但也有不足。具体如下:

我首先从词的产生和发展说起,从温庭筠奠定了词在文学上的地位,并成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说到词到北宋,苏东坡开创了豪放派,但当时还不是为文人所接受(详见《子午书简——宋词十家辛弃疾》),直到一百年后的辛弃疾将之发扬,并创辛派,才最终为人们所接受。

辛弃疾的词风为人所接受一则因其人本身是个英雄,二则因当时南宋偏安一隅所形成的许多文人的心境。接下来说到辛弃疾自幼受爷爷辛赞影响,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说到少

年时候投奔耿京、耿京赠剑、耿京被杀后闯敌营活捉叛徒的故事,然后由此简单过渡到辛弃疾一生为实现北伐中原、誓图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与现实的弃置闲身不得用,到了65岁时的出山时写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报国之心,到67岁时朝廷请他再次出山时的坚持不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英雄一生的悲壮凄苦和拳拳爱国之心,然后让学生配乐读出其悲。让学生感受辛当时的意气风发和豪情满怀。接着让学生齐诵读出词之“豪”之“壮”。这里学生结句没读好,引导学生从想象回到现实要读出“自伤”,学生的齐诵因此表现相当精彩。接着我就这首词作者想象了哪些情景让学生谈谈,然后由本词说到《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所浸润的情感,让学生欣赏并跟读名家朗诵《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这节课的优点我认为一则在于老师能通过故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让学生比较合理的揣摩出作者心境,诵读的较为到位。二则这种情感的深入解读一层深似一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正如“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让学生明白反复诵读是可以在不断的诵读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知识的。三则引入名家诵读,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进一步培养能力的欲望,四则进行配乐诵读,可以让诵读产生美感,让学生加强诵读的专注力。不足之处在于一、本课仍然是教师本位主义,没有给学生解读文本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学生的解读是顺着老师思路进行的。这是一种预设式的教学方式。,改进之法如下:是否能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阅读收获,即辛弃疾在这首词当中写了什么?他要传达出他的什么想法或情感?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或情感在这首词当中显露出来。然后结合学生的赏读师切入辛的故事与生平经历,这样两全其美。课会更好。

总之,身为老师,一则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没有思考,学生无从解读,或者解读难以深入)二则一定要信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三则时刻记住自己定位要准确,教师先是组织者,(把自己让位,放下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仆人,为学生作好一切舞台演出的准备工作并克制自己的授课欲望)然后当学生有不足时才是引导者,升华者,

(这要求老师大量看参考资料并阅读教育书籍,注意适时的将学生的一盘散金的思想引导到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去,这一点有时也与教师的预设重合,但老师切记要重新跳出预设,时时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一节课上完还是文本拓展的荐读者,(推荐学生阅读跟本文有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四则,挤出时间,提升自己,从作业中解放自己,让课更精彩。因为时间有限,对于每个人也都是公正的,所以,要提高效率,意味着教师自我教学方式的重构和阅读方式的深度、广度、厚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