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吴玉虎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是激动,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目睹了特色各异、精彩纷呈的课,收获颇丰。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

1、走近孩子,让科学课成为孩子的课堂。

响水博爱小学,这所特殊学校里的特殊孩子,多多少少让我们执教老师有些措手不及,这些孩子们少了点城里孩子的张扬,多了些乡下孩子的朴实,初次见面,“沉默寡言”是他们给我这位新老师最多的礼物。一堂再妙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敢伸开手脚,缺少了孩子们的激情参与,没有了“小手如林”的场景,谁都感到是件挺麻烦的事。为此,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在一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都放松开来了,围着我问这问那,说东道西,班上许多孩子还画了他们认为最美的画儿送给我。就这样,我不但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也顺便了解了他们目前的知识状况。根据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信息,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设计,删除了一些不适合这群孩子的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到台上的音调吹奏,音量大小、音调高低这部分内容的深层探究,每个环节力求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卷入”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2、在“常态”和“有效”上着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因此,从

拿到上课内容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本节课备课主旨牢牢定位在“常态课堂”和“有效教学”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实实在在,舍弃一些“花式”实验,让学生在平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做到简单易行。例如,在音量强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我所准备的器材相当简单,只有音叉和学生平时用的直尺,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简单:敲音叉→玩直尺→肢体体验→师生互动,对音量强弱的探究活动由远及近、由枯燥到学生感兴趣,从敲专业的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学生玩常用的直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到学生用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又到老师学生互相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交流汇报上,我注重课堂实效。学生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实验10多分钟,汇报交流近10分钟,在实验中,让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都真真切切地听到由于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在交流汇报时,当有不同结论时,让学生当场再做实验,坚持实事求是,对实验结论的产生明明白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堂课不足之处不少,本人明显感到遗憾的有两点:

1、课堂容量过载。

《不同的声音》这一课课时安排应为两课时,我用一课时解决两课时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感到课堂密度较大,从而使有些知识点匆匆略过,忙着赶时间。

2、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教师处理过于粗糙。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处理不够精细,例如,在学生敲打音叉后,老师问:你怎样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的?有一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想急于得到的答案,而是说:“我敲打音叉后,用手一摸感到很麻,后来声音也没有了。”老师只是说:“你观察很仔细,真爱动脑筋。”这显然是对学生的回答敷衍了一下,没有给出学生想要的结果。类似的情形还有多处。

 

第二篇:听不同的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听《不同的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高菊平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假设—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正题,探究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歌声是最美妙的”。本节课让三位音色较好的同学唱同一首歌曲,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 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这一活动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这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

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教师用钢锯条进行了演示(反复几次),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尽管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跟振动幅度”有关,但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的。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从来没有制定过计划,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来研究。请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1、先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实验应如何做?2、再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应如何操作?3、最后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通过三四分钟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

师指导、演示,六个组中五个组都得出了正确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

本节课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2、教学评价不到位。本次讲课是外校学生(邵刚中心小学的学生)伧促间和学生见面不到半小时就上课。学生对这门课来说,第一次见到这样丰富的实验材料,很是新鲜,兴趣高、探究欲望很强烈。但面对后面三十多位领导和老师听课,从未经历过这样大型场面,还有点恐惧和紧张,所以在回答问题上不是太积极,而老师尽管运用了各种评价手段,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到最佳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