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江苏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董林伟

20xx年,江苏省47个(县、区)率先进入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验,到2004秋季,全省初中新生全部进入数学新课程课改实验。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各级教研部门的精心指导以及各出版社、教材编写组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的初中数学新课程顺利地完成了近两轮的实验,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评价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初步成绩。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突破,实践过程中生成的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改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反思,认真总结经验,理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以使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一、 课改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新课程实验有序有效推进

以地级市为单位实施区域推进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推进的基本策略。为确保课改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下,各市都认真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推进规划》等文件,从“指导思想、组织管理、实验目标、师资培训、阶段性评价原则”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规划、部署,大力营造课改实验的支持性环境。同时,根据新课程实验的初始阶段的特点,创新实验工作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学校的三级联动机制,使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序、稳步、有效推进:

(1)成立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组成市数学学科课改专家组和中心组,进行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中心组研究、制订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同时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通过对数学课程改革过程的广泛调研,中心组组织进行研究,并将改进措施或意见及时反馈给基层学校,有效地调控课改的方向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2)建立市级课改实验基地,采取“以点带面”的区域联动机制。作为数学学科课改实验课堂实践基地,开放课堂、开放教研组活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课程改革研究局面。收集过程资料、定期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的任务,建立完整的课改档案管理系统,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系列化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成果。

(3)建立以校为本的课改工作机制,在学校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及市、区数学课改工作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各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数学学科实验研究工作组,具体组织实施数学新课程的实验工作.

如南京市自20xx年建立课改实验区开始就成立了南京市课改专家组指导学科课改工作,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了分阶段实施全市的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工作。以区县教研员和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青年教师为主,分别成立“南京市初一、初二、初三新课程实验中心组”指导全市课改实验工作。采取了经区县教研室推荐,学校申报,市教研室认定,在每一个区县建立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作为实验的个案样本,积累并提供有本校特色的系列课改成果,分别承担相关课题的实验研究,并辐射推广,指导一般学校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整体发展,发挥它们在数学新课程实施、科研、总结经验、调节反

馈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创造课改特色。逐步形成以教研组织网络为框架、以数学学科实验基地校为依托的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培训基地。

2.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态度、认识、把握和信心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程的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到本次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以来,我们精心设计和进行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阶段的教师培训,为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多层次,多渠道,构建教师培训的“立交桥”

省级层面——由省教研室负责对全省各市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各县区所有教研人员以及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按照三年规划,省教研室每年组织新参加实验的各市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邀请了国家课程标准组的专家们解读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让学员对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整体认识。同时,根据各地区使用教材版本的不同(曾经使用过4种版本新教材),分别邀请教材专家给所在实验区的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从整体上了解、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的体系结构、编写原则以及教材特色等。

地市层面——各市利用数学中心组以及基地学校,对所有新进入实验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做到“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如徐州市从20xx年起,各县区每校一人,市区全体数学教师,每学期利用寒暑假进行新课程培训。每期培训,每年级400人左右,共计7500人次参加市级教材培训,县级培训是全员参加。镇江市在师资培训方面主要抓以下三个层面: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层面,面向骨干教师的引领层面,面向课改教师的行动层面. 在宏观方向上,确立学习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在微观方向上,要求课改教师制定详实的自我培训计划;在纵观方向上,引导教师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提升办学思想. 在学习方式上,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专题讨论相结合;骨干教师、实验教师精学与全体教师泛读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学习、取经相结合.

学校层面上——结合学校实际,采取讲座、交流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培训。

(2) 零距离、重参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我省拥有江苏籍数学及课程专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以及教材主编的巨大优势,吸收了更多的我省骨干教师参与到教材建设的队伍之中,这些教师在参与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优秀课的录象、电子教材的建设、教材网站的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对课程、教材、教学的认识,在新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教研培训机构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其培训内容与培训人员的安排中,都安排了相当的时间与空间让学员与专家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原汁原味的直接汲取专家们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思想,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各地也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建立起互动参与式的教师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参与实践中获得体验,提升理念,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连云港市将数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实施和推进课改实验的重中之重,落实“以会代训,以课代训,以研代训,以评代训,以考代训”的“五训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盐城市培训采取听、看、议、说、评等方式,强化培训人员的互动、参与和体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将考试成绩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中。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盐城市编写了《课程改革100问》,建立了“盐城教育城域网”,实行市、县、片、校四级联动培训策略。

(3) 过程性,持续性,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除了在实验初期的集中培训外,我省将过程性的培训作为各级教研部门的一相重点工

作来抓,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如常州市教研室始终坚持“边培训、边尝试、边反思”的原则,把教师培训逐渐融入到每次教研活动之中,成为教师教学行动的先导。扬州市积极开展了“五个一”的校本培训工作,即每个数学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听一场专家报告,开一节数学教学研究课,写一篇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出一份期中和期末试卷,学校教务处组织检查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南京市规定每周二下午为数学教学研究的活动时间,明确单周为市级教研活动时间;双周为区县教研室或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每个教师都有进行教研活动的机会和义务。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课程总体目标、教材结构体系、课程评价、课程资源与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保证并有效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由于培训活动强调紧密结合课改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讨,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课改逐步从激情转变为理性,从肤淺转变为深刻,从模仿转变为探索,从形式转变为实质。

3、聚焦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必须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才能显示出其指导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学生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必须借助于课堂学习来达成。因此,我们始终抓住这个主题,围绕如何将新课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行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1)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共享教学资源与智慧

新课程的实施不能靠单兵作战,需要依靠集体智慧。目前全省各地普遍使用了集体备课制度,以此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广泛学习、研讨和交流,形成新课程的教学方案。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数学组的“师生共用讲学稿”的备课制度与方式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提高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各市都设立学科教研网站,有的县和学校还设置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平台,为教师的备课提供资源、咨询等帮助。苏科版教材编写组建立了凤凰网站,并在网站上设立各年级备课室、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窗口,吸引了实验30000多名数学教师成为注册网友。创设5年来,点击率已经逼近400万人次,每天每个时刻,多则几百上千,少则百人同时在线进行讨论、获取信息,或相互研讨教材、教学的问题,及时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教师的集体备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盐城市开展了以县、片为单位的集体大备课活动。每学期县教学指导小组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并印发其教学建议,供各片内实验学校教师学习讨论。然后各教研片根据指导小组的意见,分阶段、轮流选定一所学校进行片内集体大备课活动,每次备课活动花半天时间,第一节听课,第二、三节课评课,第四节课组织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数学新课改的前沿动态。

(2)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又必然引导到学科的本质,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真正多元化,特别是要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之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

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惟一目标。

各地在专家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如常州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关于情景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淮安市在听课与调研中发现、总结并推广了以下的一些做法:在新授课的设计中,变传统的“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例题——习题——作业”为“创设情境,暴露当前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与经验尝试解决当前问题——应用与数学建模——学习过程的反思与适度拓展”;在复习课的设计中,改变传统的“知识点的罗列与回顾——结论的再现与模仿训练——大剂量的课外作业”为“查漏补缺帮助学生修补不完善的知识系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帮助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自己的数学系统——变式训练与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高一级的知识并提升其学习能力”。镇江市加强了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五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其中,(2)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3)、(4)是主要的过程,

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5)是(2)、(3)、(4)的深化.

(3) 以案例研究为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现场观摩研讨活动

案例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教材、教学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定期举行省级、地市级或区域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执教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介绍、同行专家的点评、大会或交流等形式,营造一个真实的、宽松的、积极的现场氛围,交流思想、相互促进。

例如连云港市组织了本地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与内容的专题香肠观摩活动,如分5个大片(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摩课、 “连云港市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暨送教下乡现场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专题的观摩课研讨活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开放周”以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会课活动等,既锻炼培养了授课教师,也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盐城市还要求各县(市、区)教研室和市教科院的数学教研员人人上一节“走进新课程” 教学展评活动,组织市、县教研员和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向基层一线教师展示课堂教学最新成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推进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镇江市加强案例研究”,在狠抓各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兵力,在市教研室数学组的指导下,对教材中的所有章节先组织师资相对较好的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或市级骨干教师先行研讨,对教材做出较为详实的分析,并编制出每一节课的详案,编制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供各校教学时参考;以县级市为单位组织研讨,以城镇带乡镇,进行帮扶.

(4)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数学教学理论水平

各地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入深入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成效。

省教研室根据课程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成立了《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课题组,组织全省优秀骨干教师参与研究。本课题包含4个子课题:(1)在

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建设研究;(2)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4)从经验走向科学——初中数学评价的研究.

子课题1围绕《标准》和教材,进行有关的专题研究.内容有:标准理念的诠释;教材 整体设计的意图构思和特色分析;各部分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综合实践活动等)设计的思路分析;关于情境设计的研究与设计;关于数学探究活动的研究与设计;关于教材概念的叙述方式的研究与设计;关于例题配备的研究与设计;关于练习、习题、复习题配备的研究与设计;教材插图的研究与设计;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如何体现教材的弹性和空间等.

子课题2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有关专题的研究.内容有:如何设计有效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实验”材料;“数学实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实验”的形态类型;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室的研究与设计;“数学实验”对教师的影响;有效的“数学实验”的设计等.

子课题3围绕如何引导教师理解、把握教材,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有:教学设计的理论;有效的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教材主要内容的设计案例等.

子课题4围绕对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有:评价对促进教学、发展学 生的影响;评价理论研究;数学评价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连云港、泰州、盐城、徐州、扬州等地的部分地区与学校的教师成立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小组,对《标准》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目前参与实验的学生数超过3万,并通过4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各年级分学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南京等地对数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如何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常州市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发现性学习活动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实践与研究。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设课题组内研究课,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通过研究积累了一些课件、案例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南京市先后成立了问题教学课题组、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教学课题组、初高中衔接研究课题组、小班化数学教学研究课题组等解决课改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提升了课改的理性认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革考试评价方法,为课程改革实验保驾护航

评价无疑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规范、客观、科学的数学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按照正确方向和要求实施新课程。各地结合本地的特点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实验,引导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如徐州市自20xx年起,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设立了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每年一度的初中生数学小论文评比,在部分学校试行学生数学学习档案袋、数学演讲,在部分学校试行“二次考试”等。另外,在闭卷考试的试题设置意图及命题方式上进行改革,自20xx年起,在中考及期末考试中设置了“选做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做,既调动了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有能力的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试卷中,编拟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学习经验。

由于江苏全省地区差异大,中考命题一直下放到各市执行,因此规范中考命题、加强命题技术的指导非常迫切。我们结合每一年对各地中考试卷评价,对各市中考试题命题的原则、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试题结构形式、难度、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评估,利用中考评估报告指导下一年的命题工作。另外,我们还专门召开大市教研员会议,专门研讨中考命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对一些难以把握、且对初中数学教学有重大影响的关键

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共识,形成对中考命题的有效指导作用。

然而,在试卷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命题人员的课程的理解、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对命题测量技术的了解与运用等方面的一些原因,特别是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考试题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这种偏差直接影响到了一线教学。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20xx年10月18日,教育厅下发(苏教基【2008】33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组织20xx年中考部分学科统一命题与考试的通知”,决定数学学科进行全省统一命题,接着又下发苏教办基〔2008〕10号文件“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中考数学物理命题基本思路的通知”,就中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试卷结构等方面作出了说明,并针对资料的编写与使用、不同教材的问题、成绩的处理与使用、费用等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作出规定。其后,省教研室组织专家和13个大市教研员召开4次研讨会议,细化了命题要求,统一了思想,同时组织“江苏省中考数学命题技术培训研讨会”,每个大市每学科3人(包括1名教研员、2名命题骨干教师)共近8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培训活动,邀请了全国知名的中考命题研究与评价的专家进行了一般命题技术通式、学科命题技术以及学员参与定向命题的活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切实提高了全省两科中考命题骨干人员的命题技术与水平。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服务保障

江苏地区差异明显,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水平差异也很大,特别是关大的苏北农村教师,由于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群体。为了帮助这些教师尽快、更好的把握课程、更科学地实施课程,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在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省教研室组织了全省优秀的数学教师,选取初中三年主要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了136课时的教学案例,并在省教育电视台录制成光盘,免费送到全省广大的农村学校,实施“送优质资源下乡工程”,实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各地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数学教学资源建设。如无锡、苏州、常州等市以及全省实验区使用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组,积极开展数学精品课的研究推广。对于执教者而言,经历一次精品课的打磨,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感悟真正的上了一个台阶,而这些精品课为广大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研究的范本。

省、市、县以及部分学校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建设,将本地区的优秀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心得等优秀资源集中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二、 课改带来的变化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大实验区教师的共同的努力下,经过两轮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教师、数学课堂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新课程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数学新知识,教材中生活化素材增多,使学生感到亲切;教材增加了概率、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学习等内容;对传统几何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加强了直观几何教学,注重了合情推理,增加了图形变换,使得原先呆板的几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他们便愿意学习数学,喜欢上数学课。在对全省1223名抽样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在你所学的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学科是____,数学排在第_____位”的统计显示数学排第一位占:36%,排第二位占:37%。“你觉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吗?”,回答“非常有用”的占50%.

由于新课程关注了过程教学,特别是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方法、学习乐趣、成功的激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调研组在盐城召开教师座谈会时,一位非常激动地说:新课程给我们数学教师也提高了地位,这是因为在学校调查学生对学科兴趣和满意度的统计数据中显示,数学学科改变了往年倒数的局

面,一跃升至前2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尽管对数学实验教材有各种各样的批评与否定,但广大教师对课改还是给予充分肯定。在参加座谈的200余名教师中,都被问及类似的问题“假如避开升学考试,而仅从孩子或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您会选择新教材还是老教材”,有90%以上的答案是选择新教材。他们认为课改实验教材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近几年全省中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与会的老师与评委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初中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改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改变,课堂教学已经突破传统的模式(如5环节或6环节等),根据不同的内容与学生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究。

然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尚属起步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仅仅满足一些表面、形式上一时的繁荣所迷惑。事实上,新课程的许多核心问题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许多新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 教师——观念转变尚需时日

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最为突出的。

首先表现为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并不是协调统一的,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各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由于大家都处在一个无前车之鉴的全新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运用和处理、对新旧知识的协调和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不同的看法,谁也不能说哪些会是更好的,毕竟现在还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检测标准。

其次,在教育目标上,有的教师觉得,“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首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进度,只好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再者“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必然就是知识与技能;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测量也成为一种理由。

另外,“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教材观念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然而,面对这种新的理念,对长期依赖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教材的顶礼膜拜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已经使得教师离不开教材,离不得教材。;虽然“用教材”的理念提倡了多年,但“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咬文嚼字”、“深挖洞”是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在背负着沉重考试分数压力所给教师带来的阻力也难以一时得以改变。这就需要创造更好的社会舆论空间、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采取更加务实的教师培训模式,才能保证教师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2. 教学——形式应为本质服务

(1) 关于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数学,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但如果只考虑情境“趣”的功能,就容易导致情境低龄化、表象化,甚至低俗化,表面很热闹,效率却很低。有时发现一堂课有“过多”的情境,教师每过三五分钟就会变着法子引出一个新的话题,老师手忙脚乱,学生目不暇接,这一问题也应值得引起深思。

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必然引向数学本质的,真实或合理,应该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还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2) 关于数学探究活动

许多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看起来”体现新课程的“风格”,往往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一古脑儿往自己的课堂里夹,而不管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许多课堂“有热度无深度,有小组缺少合作,有问答却没有对话,有过程缺少探究,有活动无体验。”这种 “表面热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因为缺少思维的过程,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

数学课不能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但也不能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与加强,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

(3) 信息技术的使用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并被普遍运用,但是,在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认为利用多媒体就是使用计算机,忽视了媒体的多样性,包括教具、模型甚至动作、语言等;用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计算机,就不是一堂好课;借助于计算机课件增加“效益”,变教师的满堂灌为机器满堂灌。

因此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每节课都用课件,一节课从头至尾放PP,该有的板书也省略了,看上去节约了时间,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使得生动课堂教学变得僵化、单调,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实物教具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技术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平台。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目前,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已经建议将原有的“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整为“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重视”改为“恰当”,值得思考。

(4) 表扬激励的运用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更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很好”、“你说得对”、“完全正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的激励语言,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你真聪明!”、“大家给他鼓掌!”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表扬语句不断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但过度的、单一的、不切合实际的“表扬”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表扬激励要把握时机,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并且适时适度地将这几种方法穿插和使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3. 课程与教材——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我省3年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全面推进后,初、高中的衔接越来越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凸出问题:

如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删除的一些内容,比如说“三元一次方程组”、“十字相乘

法”分解因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几何中的部分内容等,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要不要补充?怎么补充?

在能力要求方面,同样也存在着是否衔接的问题。如关于计算能力,相比于原由的初中大纲教材,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明显降低了运算的要求,如“整式与分式”中,有关整式、分式的运算不超过三步;方程与不等式中,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方程的系数不出现字母(只能为数字系数);进行二次根式加、减、乘、除运算只限于除式中只含一个二次根式等。高中学校对初中的数学教学的责难也使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产生许多困惑。

4. 评价—— “指挥棒”的方向要正确

教师们要努力去实现“三位一体”的目标,就要暂时抛开原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冒着一定的风险。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要一方面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加大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而这些,也许是现在没有办法去评估的);另一方面,又要“对得起”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期望”考试千万不要考砸了!经常有些实验教师反映:我辛辛苦苦去抓学生的思维开发,双基训练时间就少了,而另一位传统的老师还是在拼命抓学生的双基训练,考试结果当然是那位老师的学生就考得好。如果中考试卷中传统题型偏多,则对于始终抓传统教学的学校有利,而对于坚持课程改革新的评价方式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学校做传统题就有些吃亏,反之,如果中考试卷以全新的新课程评价标准来设计和评价,那么那些“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抓传统教学的学校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三、 深化课改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过程性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

以教材培训为载体——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课题研究为主体——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并将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课改实验的良性发展。以研讨活动为抓手——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组织相应的专题研讨,这种研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活动,而应该是具有实际培训效果的、有专家参与的研究活动。

2、加强过程性质量监控,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细化数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切实把握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加强调研、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完善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数学教学辅导用书的管理。

3、积极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

评价方案要突出3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即以促进学生数学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数学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核心思想是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对于中考:规范课程,应制定《江苏省中考数学命题指导意见》指导各市的中考数学命题工作;加强中考命题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各市的命题技术;加强对中考命题的评估考核机制。

4、加强课程管理与教材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学科网站建设,集中优秀教学案例,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学科网站体系;完善教师指导用书以及相关的配套用书。

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月刊》20xx年第7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