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团山小学 张廷明)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

教 学 设 计

团山小学    张廷明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教学时,指导学生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感受莫高窟的美,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但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是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者的有效引领。因此,教学中,我抓住了“三疑”中的“质疑”、“三探”中的“探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目标)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次教学,重点是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感受莫高窟的美。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由于学生没有到过敦煌莫高窟,对彩塑、壁画、藏金洞是陌生的,因此借用课件欣赏莫高窟的图片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莫高窟的距离,有利于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我采用“三疑三探(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本次课件设计,我主要采用简单的PPT课件,力争做到求真务实,不流于形式。)

过程设计:

一、设疑自探

1.师: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今天,我们来学习——《18.莫高窟》。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观看课件①。

2.师: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师针对实际情况点评)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刚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疑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同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

3.出示自探提示:

同学们真动脑筋,提了这么多问题。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结合教材,我归纳整理了一些问题。请看自学要求: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并思考:

(1)莫高窟在哪里?

(2)课文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

4.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莫高窟在哪里?(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

(二)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方面?(板书:彩塑、壁画、藏金洞)

1.(课件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个什么句子?(过渡句)。

理解“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交流评价。

2.彩塑——精妙绝伦:

(1)我们先来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彩塑精妙绝伦?(板书:精妙绝伦)

①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②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课件图片)

(2)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3)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交流评价。

3.壁画——宏伟瑰丽:

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1)“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

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

(2)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3)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有什么作用?(把飞天写得生动、细致,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省略号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姿态的飞天。)壁画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课件出示)仿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交流点评。

(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出示,引读)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4.藏经洞——文物众多:

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全班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仅存”、“曾”字理解。相机板书:文物众多。

教师出示资料: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师陈述: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人类艺术的殿堂”。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外国的旅游者这样评价:“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出示课件)

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莫高窟,面对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想说些什么?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2.回家当一名小导游,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莫高窟。

3.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

板书设计:

                 彩塑     精妙绝伦     艺术宝库

18.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藏经洞   文物众多     智慧结晶

练习设计:

1.回家当一名小导游,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莫高窟。

2.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

教学反思:

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执教了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这篇课文。我紧扣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引领学生认识、欣赏了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魅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学生没有到过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因此莫高窟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教学时我运用课件,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在讲到藏经洞时,我通过展现搜集到的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资料,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相机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应用排比句练习说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

另外,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让他们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另外,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第二篇:18、莫高窟

课时备课

18莫高窟

18莫高窟

18莫高窟

18莫高窟

18莫高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