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王玲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4个小朋友扑蝴蝶的画面,再出示2个小朋友观察昆虫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人,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人”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人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人?”。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两边的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我都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实施新课程,取消了应用题这个独立的章节,取而改之把解决问题分散在每个章节中,并且把原有教材中大量存在的那些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应用题改为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问题,使教材走近学生,贴紧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现实情境中得以萌发和滋长,这就是新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此,整节课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二、收集信息,启动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应用题教学改变了以往信息直接呈现出来的状况,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本节课主要对学生的看图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玩捉迷藏”活动时,利用多媒本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逐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教科书上所创设的情境图,图上的资源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童趣。巩固练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让学生学会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学会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