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的自我反思

一节公开课的自我反思

20xx年3月17日,我在联校的安排下,在我们学校讲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的课题是《可贵的沉默》。原本我对上这节课是充满希望的,但事与愿违,让人大失所望——孩子们一点也不活跃。

这篇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月13日(星期二)快放学时,我接到通知——周六(3月17日)准备一节公开课,接到通知后,我很乐意竭尽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回家时,我就带上了语文课本和语文参考书,想精心选择一篇课文,参考书后面附有两盘光盘,我打开碟子看了一遍,并较详细地记录下老师的教学流程,我觉得这位老师很棒!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质疑。教师的引导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我很欣赏这位老师的授课方法。到了第二天,也就是3月14日,我准备了课件,然后,就思考如何来设计这节课,左思右想,如果模仿这位老师的教法,我又怕学生乱说一些与课文内容不相关的题外话,会把我搞得手足无措。于是,我决定按我的老办法,逐段教学的方法:一、第一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强调读的语气,体会孩子们那种欢快,自信的心情;二、自由读或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三、重点学习第十四自然段,要详读,并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从而揭示本课的主题;四、分角色读爸爸妈妈的不同语句,突出通过这节课的沉默,被孩子们实施后,父母感到的幸福感。五、通过“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中的“这一片沉默”再回到主题“可贵的沉默”;六、进行拓展,课件配乐出示“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七、最后,总结“父母的爱永远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3月15日下午3点,我在附近的一所小学,先试讲了一次,这个班的学生是特别活泼的,据说他们中有几个能胡说的。于是,课前我强调了不要说与课文内容无关的话。要好好和老师配合。上课时,也显得沉默了许多。可能是因为这样做反而压抑了孩子们的活泼的天性吧!课后,郭主任和羌城小学申校长向我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把这节课堂实录作为自己真正的教案来处理。我也觉得这样做肯定会更棒!可是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我的学生,能否与我很好地配合呢?于是,事后我回到本校,来到三年级教室。首先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咦,你们都过生日吗?”孩子们把手举高,拥过来说:“过!过!”我说:“好吧,我们现在不说了,等听课的时候再说,好吗?”看到他们这样兴奋想到他们都有切身体验,我对上这节公开课应该说是胸有成竹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精心设计教案了。晚上回到家,一头扎进课本,结合课件,开始了教案的设计。 附:《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翟店联校崇道小学 申建丽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 体会“沉默”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音乐情景导入。

二、 创设情境 进入课题

(一)师生对话

(二)学习第14自然段。

1) 沉默的一分钟里,他们在想什么?

2) 为什么犯了错误还收哦他们可爱?

3) 教室里为什么又热闹了?

4) 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5)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指名读第15自然段。

怎么理解“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

觉得珍贵无比的。”

(四)指名读爸爸妈妈所说的话。

(五)课件出示理解“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三、课后拓展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7 可贵的沉默

慈 爱

父母的爱

回 报

3月16日,我又对课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再把教学流程反复在脑海里过了几遍,说实在的,这三、四个晚上,连休息时都不由自主地想怎样上好这节课。16日晚上,我总在问自己,怎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有了激情?答案是,必须自己得先做到有激情,才能感染到学生并产生可提升成都火花,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17日早上6点,我就早早地起来,打点好,7:28到了学校,又做了一些琐碎的安排工作。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上课了,课件导入:“孩子们看到这漂亮的生日蛋糕,听到优美的音乐,会想什么呢?”接下来的却是1——2秒钟的沉默。我又问一次,才依稀听到说“生日。”“爸爸妈妈知道那你的生日在那一天吗?”只听到微弱的回答:“知道。”这时,我心里已经很泄气了,如果在平时,我可能会说:“你们的声音都哪儿了,怎么感觉不到一丝快乐,兴奋地气氛呢?”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把手举高,老师来点数了!”我提高了嗓门,又硬着头皮往下说……

讲到孩子们沉默时,就更别提有多沉静了。即使我故意把“沉默”说得声调高些,也无济于事。真没办法,只好继续我这真正意义上的“沉默的教学”。好像孩子们的大脑都处于休眠状态。在拓展时,我担心,害怕他们没话可说。于是,我专门强调:孩子们动动脑筋,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好好想想,你的爸爸妈妈平

时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那么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依然没有明显的举手回答迹象,我又说:“记得‘三八妇女节’时,老师让你们做了礼物或卡片,并写上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吗?”孩子买的回答声还是不大,不过还是有点,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祝爸爸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妈妈永远年轻。”答案出现了重复。我几乎用乞求的目光,扫视着这些孩子,可他们还是无动于衷,我只好灰心地结课了,由于心急如焚,连板书也没写完整。

课后,我首先想到,可能他们是第一次换教室,上多媒体课,又是一些胆小的女生,后面由坐着十多位听课老师,没见过这样的场面。17日中午回到家,直到星期一(19日),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教案的确是我精心设计的,孩子们为什么竟然一言不发?我下定决心,周一早上,到了学校,第一件事进行调查,就是让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写写,听课时,你一言不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也这样做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由于害怕,不敢说,怕说错,被老师们和同学们嘲笑,甚至怕被别人看不起。

这件事,让我觉得很难堪,让我想到:希望越高,失望越大。真让我有一落千丈的感觉。不过也让我想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课后,校长问我:“你觉得这节课累不累?”我怎么好意思说累呢?说实在的,我真想立马躺在床上好好地睡一觉,真的好累啊!想到自己无论怎样启发,学生们都没反应,真的很累很累。后来,评课时,我几乎听不进去,任由他们评论吧!我又能怎样呢?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推卸责任,我自身肯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首先,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充分,自身的激励性语言过于单调,缺乏多样化。还有平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活泼的性格,为了追求高分,过于严肃。这样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缺乏心灵沟通。还有就是,孩子们缺乏这样的大场面的锻炼。也扼杀了孩子买的天性,从他们身上看不到太多的阳光。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在平时的每节课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真正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一节数学公开课的课后反思

一节数学公开课的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次上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中心对称图形》,现在就这节课我谈两个“做法”、两个“问题”:

两个做法: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

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这个重点,围绕它我进行了全方位的筛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平时积累的结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学算术中的、物理内容的、#9@k牌上的、游戏里的、打油诗里的等等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东西,最后都能很自然地为所统领,很自然地归属于“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数学是一门讲究理论、讲究层次和条理的学科,对于没有真正感悟到数学之美的初中生来说,是容易枯燥的;当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孩子们才会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对数学发生兴趣。因此,平时我特别注意收集跟数学有关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在教学中能简明、有趣地说明一些难懂或易错的数学知识。

(二)总结学生的新颖解法并充分利用它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新颖的解法,数学问题往往是多个角度来考虑,特别是在几何证明题中,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证明方法,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我注意例题的精选,精选出的例题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充分去挖掘学生思想中蕴含的这部分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上课时,对于每个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尽可能的多鼓励,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时候,刚在三班上完课,又到四班上在讲同样问题,就可以给学生说这个问题是刚刚在三班某个同学回答出来的,这样会暗示四班学生三班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四班同样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输的心里,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对三班的同学也会起激励作用,课下会有四班同学给三班学生说到这个事情的,因为好事情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这位同学听说在四班的课堂上老师用到了他回答问题的方法,他至少会高兴一天的,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保持比较高的热情,这样对学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啊。

当一个学生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加工拓展变成一种解题思路,每一次使用时,我就专门提出“这次我们应用某某同学的方法来解它”,对这个同学来说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有一段,我曾经把自己学生作业中一些新颖解法汇集在一起,办成了一个小报,转发全年级每一个学生手里,以此来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同班学生的独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学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杰作,就会在作业中很努力地钻研而不是应付。

两个问题:

(一) 公开课上我“戴着镣铐跳舞”

本节课上,在探讨图形分割时,一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把虚拟的一个小长方形割下补到另一个实图的对称位置,当时,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仅仅简单交代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可探讨之处,而且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

上公开课,对我来说,感觉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不敢象平时那样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任意发挥,生怕因“不小心”临时发挥,无法完成课堂程序。比如,这节课上,有一个“9棵树栽10行,每行3棵的栽法”, 如果从这个题目引开来,同样有许多“中心对称图形”的变化,但是,进行这个内容就必然会影响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当时,我就忍着割舍掉去进行安排好的内容。虽然上课之前自己已经充分准备好自己的上课内容,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已经安排好,课堂上问题的设置,问题的回答会出现什么问题一般都能预料到的,可是在实际上课时,往往会有一些问题是出乎预料的;当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种新的解法时,老师则可能因时间的问题而暂时放下不管,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圆满地解决,就会激发提问题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很有思想的学生,现在的孩子聪明程度是相当高的,特别是这些学生是你教过一年、两年后,你的许多解题思想、习惯性解题思路已经被他所熟知时,他处在了“知己知彼”的位置,再加上学生多、思考方式也多,因此课堂上我从不敢轻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对某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这就造成了,公开课上既希望学生有问题,但又怕学生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知识是在课堂上逐步生成的,不是死的,这才是课堂的“血和肉”,不应该为了追求课时内容的完整,忽略课堂效果,学生学习

能力的提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终目的。

我曾经在一次听课时看到这样一堂课:一个语文老师在上一个公开课时,因为内容需要,老师描绘了一个诗人在某一优美意境中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当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朗诵一下自己的一首诗,后来竟然出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做诗,没有想到这个老师竟然答应了,这节课后来竟上成了赛诗课。你怎样评价这样的一节课呢?但是,学生们乐意,参与度也特别高,我感觉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是不小的,比老师中规中具地上一节课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公开课中的“假活跃”与“真沉闷”

有时,公开课上有的问题设计导向性太明了,干涉或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明显带有程式化,缺乏教学过程中应有的生气。课堂上有一段时间,学生好像成了配合我上课的配角,没有给足学生应有的思考空间,失去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很少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是教师一对多的问答,其实一问一答的机械形式,是一种无实质性交往的“假”对话,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后果是:看着热闹,

实则沉闷。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拥有探求新异事物的天然需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条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上课时,往往讲的有点多而让学生思考、提问、交流的有点少,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经过交流都有了两个思想或碰撞后的多个思想;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上课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以信心,是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课后的一点反思,和大家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