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3.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 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的图片和“连年有余”的年画)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 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四、默读课文、注音

李渔的《芙蕖》也为我们介绍了芙蕖,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与上文的说明片段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明确:效颦pín 葩pā 妍yán 飘飖yáo 袅娜niǎonuó 菡萏hàndàn 迨dài 徂cú 馥fù 颊jiá 殆dài 草菅jiān其命

五、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清新活泼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板块 词类活用

1.找出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2.揣摩词性的变化(联系现代汉语)

明确;(1)则又日高日上

(2)可目,可鼻,目:

(3)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4)又时病其漏

第二板块 一词多义

看课件内容,揣摩比较词语意思

明确:

其事不一而足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请备述之

备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前人之述备矣,

避暑而暑为之退

公输班为楚为云梯之械给(第一个),(第二个)

蓬中结实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五谷之名

第三板块重点实词

对照注释,找出需要识记的词语,理解其意思 效颦:

可人 :

过而不问之秋矣 :

并列 :

葩 : 妍: 飘颻: 殆: 迨: 经年: 乞:

塞责: 徂: ,到资:

第四板块成语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明确:不一而足:同类的食事物或情况很多,不只一次出现 东施效颦:机械的模仿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草菅人命:把人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任意处置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反馈课堂收获

2.完成同步练习

3.朗读课文,背诵“是芙蕖也者”至结尾

板书设计

芙蕖

李渔

词类活用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高,上:动词,往高长,向上长

可目,可鼻:目,动词,欣赏,鼻动词,用鼻子闻 芬:使动,使??生香

病:意动,苦恼

同步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芙蕖 效颦 群葩 妍 飘颻 袅娜 菡萏 殆 迨 徂草菅人命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也

(3)芙蕖则不然

(4)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5)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馥 齿颊 塞责乞

(6)可目

(7)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8)又时病其漏

(9)植数茎以塞责

(10)望天乞水以救之

(11)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3找出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导入:在周敦颐的精神花园里,一枝独秀,他只钟爱莲花,而李渔同样对莲花爱得痴狂,那么他们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板块

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的区别

1.本文条理清晰,请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

第1段: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第2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3段:可鼻 第4段:至其可人之口者 第5段:又备经年裹

第6段:是芙蕖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丝一物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第7段: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人命者哉

2.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酷爱芙蕖的原因,从其中找出来

明确: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3.作者爱芙蕖是因为它讨人喜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文中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1外形美2香味浓3味道好4用处大

4.周敦颐爱莲因为什么?《爱莲说》属于什么文体?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周敦颐爱莲是因为他赋予莲一种高洁朴质,正直端庄的品质,从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节操,及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 属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5.李渔爱莲,赋予莲某种品质了吗?或者抒发了某种人生感悟了吗?比较探究于《爱莲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芙蕖》既没有赋予芙蕖某种品质,抒发感情,也没有揭示某种人生哲理,只是介绍了芙蕖自身的一些特点,虽然抒发了对芙蕖的喜爱之情,也是因为芙蕖自身的特点,为了让人们认识芙蕖,种植芙蕖

6.《芙蕖.》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说明文

7.讨论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散文(记叙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作目的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者揭示某种人生感悟,以情感人;而说明文主要是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 某种事物或某个事理,客观说明,传播知识

第二板块

领会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

明确:芙蕖,事物说明

2.本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找出前后照应的地方

明确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可目可鼻

(3)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可口可用

3.在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祥写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作为花,主要功用是供人观赏而莲与百花不同,从出生到衰败各个阶段姿态万千,且“可目”时间长久,这也是作者酷爱莲的主要原因,所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详写

4.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可目

可人(倚此为命)

可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可口

可用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归纳: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5.第二、三、四、五段之间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不能,第2、3段先介绍芙蕖的外形特点再介绍它的香味突出其审美特点,这也是作为花的主要特点,3、4段突出其实用价值,是从主要到次要,从外到内的顺序安排的,是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6.在介绍“可目”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由芙蕖初生到衰败的先后,即时间顺序

7.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分类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角度分别介绍,突出芙蕖的可人,条理清楚

(2)作比较,用百花只在花开之数日与芙蕖的从初生到衰败姿态万千来突出其“可目”时间久,令人赏心悦目

小结

(1)说明文的五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2)说明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4)说明方法: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

第三板块:探究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区别

出示说明片段,比较语言特色

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 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1.这段文字与本文都在介绍莲花,比较它们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段文字语言平实,不加任何修饰,而本文语言生动活泼,采用了许多手法

2.本文语言清新活泼,举例说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1)本文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议论

描写: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生动地说明了芙蕖好像善解人意,及早地给人们带来美,说明芙蕖可目的特点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作袅娜之姿”,通过描写生动地说明了的美姿态万千,美不胜收,突出其可目的特点

议论: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

通过议论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表现了作者对芙蕖得酷爱,语言风格别具一格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也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试举例说明

明确:对偶:“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芙蕖的外形美

拟人:“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生动地说明芙蕖自夏到秋花期长,花朵艳,好像它也知道努力地绽放美丽

顶真:“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语义流畅,气势贯通

3.比较探究:如果按照芙蕖的花、根、茎、叶、果实这几个角度去介绍,与原文 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去介绍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以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写,是从人们的审美和利用的角度介绍,突出了芙蕖的令人赏心悦目又用途颇多的特点,鲜明地渗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行文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独特的韵味如果从植物的结构的角度去介绍,就没有这种韵味了,这也是文章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风格的体现

4.小结: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从独特的角度介绍芙蕖,使说明文的格局融入了散文化的笔法,体现了作者“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的主张

第四板块 拓展延伸

1. 一草一木都承载了中国人的真情,周敦颐称莲为“花之君子”,那么历来被人们称颂的“花中四君子”分别是什么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兰、竹、菊

梅:冰清玉洁,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兰,空灵幽雅

竹:筛风弄月,虚心有节

菊:疏篱独放,淡泊高雅

2.你能说出几个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名句吗?

明确:例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李白)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3.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下联:

课堂小结

1.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收获

2.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这些花之君子中,你喜欢哪一种,阐述理由

3.布置作业背诵“是芙蕖也者

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就要让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说明文有哪些要点,提纲挈领,把握规律

芙蕖

 

第二篇:《芙蕖》学案

《芙蕖》学案

八年级语文 主备: 审核:

【学习目标】

在掌握重点文章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美、语言之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预见】

1、分析思路,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 有关莲的诗句、词语

2、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学法指导】

独学、对学、群学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感知文本。(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芙蕖( ) 效颦( ) 群葩( ) 自夏徂秋( ) ....

迨( ) 菡萏( ) 异馥( ) 草菅 ( ) .....

2、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倚此为命 。 (2)以芙蕖之可人。

(3)迨至菡萏成花。 (4)荷花之异馥。

(5)殆所谓不善养生。 (6)又时病其漏。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不同含义)

(1)以芙蕖之可人( ) 望天乞水以救之( )

(2)请备述之(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3)蓬中结实( ) 有五谷之实( )

(4)过而不问之秋也( ) 自夏徂秋( )

(翻译下列句子)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3)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解读文本,体会文章结构之美)

1、第一段最后“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中的“备述之”具体指下文中的哪几段?请概括各段段意,自己设计板书。

芙蕖 第 1 页 共 2 页

第二课时

2、文章最后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展示提升(四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品词语: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

2、品美点: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

3、品情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

【达标测评】

一、解释词语

1、不一而足

2、分内之事

3、安身立命

二、翻译句子

1、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3、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4、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学后反思:

芙蕖 第 2 页 共 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