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 维新派 内容 失败原因 意义及作用

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rmists Content 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

戊戌变法的起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学科。政治上,裁减冗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

海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镇压;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等等。但是,这些情况与其说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如说是改革者在进行改革之前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真正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戊戌变法人士激进的改革心态及其改革战略的失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因素。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沿海重要的港湾旅顺、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国几乎全部国土都被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强烈的危机感给其内心以深刻的刺激与震撼,导致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变得越来越激进。在封闭的条件下,民族危机的深度只有少数敏感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他们的敏感与其周围一般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一种与此相联系的道德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激愤而孤独的精英意识与优越感,会使变革者与广大官僚士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并导致后者对前者产生同样的情绪化反应。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度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旨在立新。这两本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是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之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急切的高呼要是还不进行变法改革“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受这种心态影响的变法者,总是以他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危机感的强度来作为激进变革的理由,而变革成功所须考虑的客观条件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能表达这种心态的,是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书中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在旧的基质上寻求新的生长机制,要求在顺应历史传统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变法人士却不自觉地排斥这种传统的改革。简单化的乐观预期。当然,这也离不开康有为改革战略的失误,例如: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改革理论不成熟、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少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寻找依托,但其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并没有达到避免反对派攻击变法的目的,康有为的真实用意被识破,反对者

并不因为其托名孔子而减少对他们的攻击。

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智的获得,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梁启超亦在认识西方科学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在我看来,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首先是对国内和国际形式认识不透彻。康有为想借助光绪帝的力量实现维新,明显这是荒唐的。因为光绪帝并无实权。更荒唐的事是让日本前任首相来担任维新的顾问,维新派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道外国的干预与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让别国强大起来.还有,中国封建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到变法时将近两千多年。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几率相当小,要他们改变原有的思想是很难。.而日本定封建思想对其国的影响比较小,从唐朝时的“大化改新”到维新变法,也不过区区几百年,和中国比起来差远了.没有或很少封建阻力,变法的潮很容易被人民接受。历史是一面镜子,从镜子里我们要找到一些教训:一、广泛联系群众。二、对事物要认识透彻。

参考文献:(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社,2002.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Z]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高二八班 孙硕璠

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 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1

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

清朝末年的一场皇帝的家庭悲剧演变成一个国家的悲剧,就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缘故。光绪不喜欢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对珍妃特别宠幸,因此与慈禧龃龉,导致“戊戌变法”之前的“帝后党争”。戊戌变法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帝后党争”最后的结局。戊戌变法之后因为慈禧厌恶光绪,清朝宗室载勋、载漪等人乘机 2

密谋“废立”,企图废黜光绪,另立皇帝,最终导致外国人干涉。慈禧听到列强要她归政的谎报盲目排外任由“义和团”攻击外国人,引起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造成《辛丑条约》巨大的损失。古语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家败一人...这几句话用在慈禧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一招错了满盘输,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清朝以后遭受灭顶之灾,慈禧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亡清者,叶赫那拉氏也;斯言信哉~!

在戊戌变法成败之际,袁世凯本人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辜负了光绪皇帝的厚望。通过向荣禄告密;出卖戊戌六君子而使自己升官进爵,袁世凯,吴三桂这一类的小人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们后人在评论历史的时候,往往哀叹“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可逃”。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的,名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最后有一首诗很深刻的揭示了历代兴亡的教训。尽管说的是周朝的兴亡教训,对于后世很有借鉴意义。可惜他本人虽然头脑清醒,但是没有机会去掌握国家命运。所以历史还是不可逆转的兴亡更替。

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袁世凯的临阵倒戈,光绪帝认错了保驾的人!假如袁世凯能够按照谭嗣同的嘱托,兵围颐和园;拥护光 3

绪亲政。历史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历史就是历史。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改革变化;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尽如人意。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素质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对历史不屑一顾,一个忘记了自己国家历史的人,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祖国的文化。......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