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教训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

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脱离群众,维新派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小圈里面,没有去触及或者说不愿触及占人数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温饱问题,这也引起农民对变法的漠视甚至抵触。加上戊戌前,因教案四起,人民群众正反洋教、反洋人,戊戌维新不仅未涉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而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文明,自然与下层人民的利益相距太远而得不到支持。由此可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所正在进行的改革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其中会影响以后改革的走向和成败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我们说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普遍的响应和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而在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农民阶级,因此任何改革者想跳过这个问题而直接去解决经济、政治领域的其他问题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3. 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

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第二篇: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训练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训练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 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 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 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 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属于 (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封建顽固派 D.革命派

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6.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7.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他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

8.“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

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9.“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于①欧洲启蒙...

运动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参考答案: B A C D C B A B A 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