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摘要: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部起义纷争不断。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变法图强,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支持。于是以光绪和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关键词:光绪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少卖国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包括赔偿2100万银元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等。之后,清政府有和各国陆陆续续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更加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虽最终镇压了起义,但是也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之后的中国各地起义仍然不断,自然灾害也是常有发生,水旱蝗饥防不胜防。

1875年2月25日,光绪皇帝即位。由于即位后皇帝才4岁,所以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两宫皇太后把持。而在1881年东慈安暴死之后,两宫垂帘听政的局面被打破,大权便落在了西太后慈禧手中。“慈禧(太后)可以唯己独尊,以专执国政”①“西太后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使她登上了权利的顶峰,她被人称之为‘老佛爷’,完全由其一人控制了清王朝“②1887年光绪帝亲政。在这之后,虽然光绪帝有了一定的权利,“然朝中大事,帝与大臣皆知,必须禀白而后行。”③西太后所谓的归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使光绪帝在百官面前更加像一个傀儡罢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光绪帝为首的抵抗派以及一些忧虑国家命运的大臣纷纷要求对日作战。礼部右侍郎志锐说:“皇上明诏下颁赫然致讨,天下皆闻风思奋。”④然而控制外交和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则对光绪帝下发的诏书置若罔闻并变相拖延。而归根结底则是西太后在暗中给予李鸿章以支持。最终导致甲午战败。而《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的传来,举国震动。而自亲政以来,怀有励精图治之想法的光绪也产生了“忧危之心”,急求雪耻之方。而廷臣们所提之议都和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口号不谋而合。但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某些大臣认为洋务运动收效甚微并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在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现,并宣传维新思想,建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康有为的一些思想经过大臣的传播,传入光绪耳中,引起了光绪帝极大的兴趣,使光绪帝意识到西法之妙,并产生了效仿改革之心。光绪帝遍

阅《日本国志》,《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而这些书对光绪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光绪效法日本进行改革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在思想上和康梁等人并齐之后,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也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 变法初期支持康梁等人主张,严惩顽固派分子。

变法初期,光绪帝颁布谕令:”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焉。”⑤光绪帝的这道诏令,可以说是为康梁等人铺平了道路,虽不是足够平坦,但光绪也是行他可行之权尽力而为了。接下来在这短短的103天里颁布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百八十条左右的诏令,平均下来每天颁布

1.7条,而最多的一天,如9月12日,则颁布了十一条诏令。而顽固派则以“祖制,不可轻废”等为理由,对变法进行阻挠。以怀塔布,许应骙为首的礼部六堂官“均太后党,阻挠变政甚力”⑥而光绪帝对此”恶之久矣“⑦,予以全部撤职。,将礼部六堂官一网打尽,使维新者无不拍手称快。这一事件,又一次扫除了维新变法道路上的障碍。

(二)光绪帝保护”士民“上书言事,使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变法中来,将变法的影响推至全国。

8月2日,光绪帝下诏:“各部司员,有条陈事件者,著由各堂官代奏,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督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隔”⑧后又再次颁诏:”凡接有条陈事件,如系封口呈请代奏,即著将原封进呈,毋庸折阅。其具呈到院者,即将原呈封进,不必另行抄录,均著随到随递,不准稽压,倘有阻隔,即以违指论处。”⑨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光绪帝心中,士民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只要有奏折,便可递交。他鼓励天下人共同支持变法,为变法尽一份心力。光绪这一广开言路的做法,使”海内臣民,莫不欢欣兴起“⑩纷纷上书讨论国家大计,这些上书者,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包括一些野人和渔人。而这道闸门一旦打开,必然造成川决之势。变法图强的声音冲破顽固派的层层壁垒,传向四面八方。从而丰富了改革的内容,一扫清廷之死气沉沉之局面,吹来一股清新空气,使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出现了新的生机。

(三) 光绪帝始终是康梁等人在变法中有力的后盾。

当光绪帝发现西太后在颐和园的异常动向时,便知道变法不能维继。于是他 召见林旭,命他将密谕带给康有为。谕曰:“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不可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深所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 ⑾光绪帝对在密谕中对康有为寄予了厚望和殷切的期待,来日方长,让他迅速离京,以图后效。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虽只予康梁等人六品官员的身份,但对他们的爱护是不言而喻的。而康有为等人也曾试图救援光绪帝,无奈大势已去,只好出逃。而光绪虽然还曾想着再重新操政,但事实总是不能如他的意了。

纵观甲午战后的中国局势,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图存运动在顽固派的抵制下最终失败,但是对国内局势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资产阶级救国运动提供了一个范本,也使得后继者吸收教训来更好地改造中国。而维新变法虽败,但光绪帝的功劳不可抹杀,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维新变法,在晚清的君王中,他不失为一位有识之君。

①【英】濮兰德 ,白克浩司:《慈禧外纪》第106页

②孙孝恩《光绪评传》第34页

③《清室外纪年》第104页

④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丛刊《中日战争》(三)第37页 ⑤《清史稿 德宗本纪二》第925 -926页

⑥印鸾章:《清鉴纲目》,第834页

⑦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44页

⑧《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1,第16页

⑨《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4,第16页

⑩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46页

⑾丛刊《戊戌变法》(二),第97页

 

第二篇:光绪与戊戌变法

略论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

摘要: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经过康有为多次

上书,光绪帝决心变法,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作用以及评价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众说纷纭,肯定这有之,否定者更有之。最早评价光绪皇帝的事梁启超,在他的《戊戌政变记》中,就把光绪皇帝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至圣仁人“;而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章太炎,在他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将光绪皇帝痛斥为小丑,其变法逢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我权位也。以上这些对光绪皇帝的评价,无疑带有个人的恩怨和政治因素,不能作为正确的历史结论。我认为,从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动机,在变法中的作用以及变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对光绪皇帝的评价应该是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一.实行变法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

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马克思在论述各阶级代表人物的历史活动的动机时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行动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实行变法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海战后,帝国主义凭借在《马关条约》中的特权,在利益均沾的幌子下,在中国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设银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瓜分的局面。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词中痛切地指出来这种现象: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事日方长,何以卒岁?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面对这种局面,就连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也深感忧虑。1898年,当俄国占领旅大时,光绪就面斥李鸿章说:汝等言俄可恃,与订约,输与大利。今约期未半,不独不能阻人之来分,为自计愈盟索也。密约之谓何?

与此同时,社会危机也日益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在甲午海战前本已十分困难,战后,又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造成了国库空虚,在向帝国主义举借外债的同时,加重人民的负担。1895年,户部就在“筹饷“折中提出一系列措施,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实则强制摊派。此外,各省地方官吏还另立种种名目,横征暴敛。面对如此繁重的苛捐杂税,老百姓不堪重负,人民起义不断出现。1898年,广西发生了天地会首领李立亭领导的农民起义,立誓驱尽洋人,以保卫华。.同年七月,四川大足县爆发了俞栋成领导的起义。这些起义预示着新的更大规模的危机正在酝酿。光绪帝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光绪赫然发愤,排群异,冒疑难,以实行变法图强之策。

第二、光绪和慈禧间的矛盾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61年,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的权力,1875年初,咸丰死,立年幼的光绪为帝,目的是为继续揽权,1890年,慈禧放权,一方面是光绪已到登基的年龄,训政的把戏已不能再演,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她的势力已遍及朝廷,完全可以从幕后控制光绪。大权旁落的光绪,只能博览群书,希望在股经圣典中找到救国的良方,但是时代不允许他成为汉武帝那样的贤君。于是把目光转向西学,大量购买西学书籍。这样,光绪虽处宫禁,却能了解世界大事,政治比较开明,颇想有所作为。因此,光绪皇帝力求摆脱慈禧太后的压制,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亲自掌握政权。甲午海战后,此时的光绪皇帝要冲破一切,决意变法。一向对慈禧比较畏惧的他拿出非常的勇气,愤怒地对庆亲王奕劻说:吾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予吾权,吾宁逊位。公开表示对慈禧把持政权的挑战。这次争权虽然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下一个新的圈套,但是光绪皇帝还是从慈禧太后那里得到了一点权柄,正是这些有限之权,为光绪做出一生中最辉煌的百日维新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面对着这个腐朽的国家,光绪帝受到他的老师翁同和的影响对于现行的制度深感痛觉,再回想当年先祖的丰功伟绩,于是决定要改造国家,重新振兴大清,使大清重登世界顶峰。光绪帝虽然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皇帝,但是他本身没有掌握实权,不幸生活在了落后腐败的清朝末期,所以改革只能以悲剧收场。

第三、维新思想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光绪皇帝的变法之志,是同作为外因的变法思潮的影响分不开的。

变法一词甲午战前就由冯桂芬、忠等人提出来的,随着危机的加

深,维新宣传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爱国救亡活动。康有为在几次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从理和势两方面反复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理而论,他说从未有过不变的法度,变则强,不变则亡。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宗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之法哉?不变法而割祖宗疆土,驯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必能辩之者。

光绪认为内忧外患使清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变则强,不变则亡。夫秦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变法要尽弃旧习,再立堂构。只要光绪敢于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中国之治强,可计日而待矣。否则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康有为将变法与清政府的统治命运连结在一起,是最能打动清王朝统治者的,当光绪皇帝读到康有为所写的求为安布衣而不可得,以及不忍见煤山前事等语句时,肃然动容,更触动了他的忧危之心和激励了他的图强之念,说:非忠义肝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与朕前乎。

康有为为了进一步使光绪皇帝了解变法的道路以及条理次序,还向光

绪皇帝进呈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以及西人所著名书。光绪皇帝都认真阅读,对西方的变法了解更多,变法的决心也就更大了。由此可见,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企图通过一种自上 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既然我们肯定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应该肯定参与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既然肯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那么也应该肯定的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光绪皇帝,不能因为他是清朝皇帝而否认他在整个变法运动中的作用,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即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准

绳,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观察事件和人物在那种情况下所表现的行为,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归纳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支持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要求和变法宣传活动,促

进了维新思潮的发展

在变法的酝酿阶段,维新人士的变法尝试,开始就遭到了顽固的守旧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康有为的第一、二次上书均因遭受顽固派的阻挠,不能上达,他们禁止西学传播,焚毁新书,查禁报刊,封闭学会,驱逐维新人士。与此相反,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变法要求,一开始就采取了支持态度。1897年12月康有为上了第五次书以后,光绪皇帝准备破例召见之,因大臣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见为由而加以阻挠未能实现,但光绪即下谕令: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使康有为得到了直接向皇帝陈述变法主张的机会,上下沟通,加速了戊戌变法的进程。

1894年4月,康有为发起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

旨,对联合维新人士,制造变法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保国会的活动,顽固派极力造谣攻击,弹劾保国会聚众闹事,阴谋叛乱,必欲处之而后快,军机大臣刚毅准备追究,但光绪很大却加以驳斥: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由于保国会的带动,在戊戌变法的前夕,全国各地学会林立,报刊风行一时,维新之风大盛。试想,如果在变法的酝酿阶段,没有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思想能得到这样迅速的发展吗?回答是否定的。

第二、光绪皇帝是变法维新的重要参与者

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代表着

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从地主、官僚、和富商转换而来的,他们想与政府分权,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又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愿意与清政府决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以他们选择了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改革。尽管如此,任然遭受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因此,

他们只好把实现变法维新的希望,寄托于上层当权者尤其是光绪皇帝的身上,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假设维新派看到的不是个开明的、颇有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顽固保守的君主,中国的变法虽然不能说因此就不会发生,但至少会改变它的形式或推迟若干年。

作为变法维新的高潮:百日维新,是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不断阻挠下,

光绪皇帝毅然决然与1898年6月11日发布了:明定国是 的诏书,宣布变法。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宣传、组织、发动到最后的实际推行,都是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坚持下来的,当时光绪上制与西后,下雍与顽臣,处境非常艰难,但他继续支持变法,意志如此坚定,实属难得。 自从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到9月21日失败,光绪皇帝接连

发布了一百多道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的诏书上谕,按103 天计算,平均每天颁发17条,最多的9月12 日,颁发71条维新谕旨,可见变法维新的来势何其迅猛,它也体现了光绪皇帝深观时变,力图自强的心情。

百日维新虽然只维持了103天,新政措施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实行起来困难

重重,但毕竟还是取得了一些有利于当时社会进步的成果,其中突出的如颁布:振兴工程给奖章程。使民间工商业终于冲破了历代封建王朝的限制和禁例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对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和促进,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由此产生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局面,在整个封建社会还是少见的。

分析了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原因,肯定了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起到的积极作

用,但并不是要否定光绪皇帝在整个变法中所表现除开的妥协性。为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同样需要对光绪皇帝和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其根源不在于光绪皇帝的软弱,而在于封建顽固势力的相对强大和资产阶级本身势力的相对弱小。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光绪皇帝的悲剧,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个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A】. 戊戌变法丛刊(第二册)【Z】. 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

(2) 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六日【A】.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

【M】. 人民出版社,1982,

(3)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M】, 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

(4) 张建新,《戊戌变法下的光绪》【A】. 贵州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