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阳光教师团队

坚持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阳光教师团队

——南京市上元小学 聂方胜

阳光,

是生命的呼唤;

世界因她生机盎然,

阳光,

是美丽的企盼,

生活因她绚丽灿烂。

沐浴着阳光,

我们茁壮成长;

沐浴着阳光,

校园谱写希望……

一、缘起:在反思中走出困境

南京市上元小学,坐落于秦淮河畔的东山,几年来,学校历经市规范化学校、示范化学校、市实验小学、省实验小学的创建,目前正朝着特色化的道路发展。在不断前行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道路中,我们曾遭遇过这样的状况:教师在业务能力、专业操守、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齐步走,先进的迈不开腿, 1

后进的跟不上队。尴尬的困境逼迫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仅靠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是低效的;职业的倦怠也是客观存在的,寄望于教师的自我激活、自我超越是盲目的;我们务必寻求到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科学智慧的引领教师专业迅速发展之路。

经济学上有两个著名案例。一个叫“马特莱法则” 又称“二八” 法则,说的是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此法则实际上是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项目、关键岗位。另一个叫“鲶鱼效应”,说的是沙丁鱼在长途贩运中常因路远、时长而休克、死亡,后营运商在沙丁鱼运输罐中放入其天敌鲶鱼,鲶鱼的追逐激发了沙丁鱼的生命活力,存活率大大提高。这两则案例不完全适用于学校管理,但它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少数人可能会影响和带动多数人;团队的激活可能会带来整体的盘活。

这就是我们在学校成立教师发展团队的根本动因,以造就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目标和使命,激活教师团队,打造阳光教师团队,再以团队为核心,发挥“滚雪球”效应,拉动“二环”、“三环”教师的踊跃跟进,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二、构想:在酝酿中明晰目标

在讨论团队建设的学校行政会上,大家如是说:“打造‘阳光校园’是我们区教育局提出的口号,‘阳光伙伴’活动的光芒效应还记忆忧新,没有阳光的教师哪有阳光的学生,哪有阳光的校园??”在讨论声中,我们达成共识:从创建阳光教师团队起步!在不断酝酿中,阳光教师团队的创建目标也逐渐在我们心中明晰起来。

2

我心目中的阳光教师团队是健康的。从整体而言,我们的团队应该积极向上,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态势;从个体而言,团队教师不仅仅要身体上的健康,更应该不断修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

我心目中的阳光教师团队是和谐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相互融合才成之为阳光。我想,我们的阳光团队的教师也应该是互相融合,和谐共进的,因为阳光团队的成员应该怀着共同的心愿:在实现共同愿景的同时,也尽展个性;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顾及他人。换言之,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们应该学会相互包容、合作分享、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而拼搏。

我心目中的阳光教师团队是发展的。我们成立的教师团队应不同于一般的自由团队,更有别于一般的人群。它应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地,它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的集体行动,它应该是以个人成长成就团队发展,以集体荣誉激励个人成长。我们更期望它是一轮太阳,照亮全体,以团队的发展拉动全体的发展,形成燎原之势。

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与憧憬,我们踏上了“阳光教师团队”创建之路。

三、创建:在发展中收获幸福

针对学校教师的队伍结构和实际的需要,我们成立了“语文研究班”、“数学生态课堂研究组”、“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组”三个阳光教师团队。一路上,我们亦苦亦乐,收获着团队创建带来的专业发展的幸福;我们且行且思,从团队创建的轨迹里总结三大策略:“引领”、“平台”、“激励”。即:以多元引领为团队插上翅膀,让教师飞得更快更高;以多元平台为团队构建立体舞台,让教师得以磨砺展示;以多元激励为团队注入激情与活力,让教师敬业乐业立业。

3

—— 引 领 ——

1、引领教师自我设计、自我超越。

我们引领团队每一位教师要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建立个人愿景。团队中提出“立足眼前,构想五年,放眼未来”的口号,找准自己每一年的定位,确立未来的五年目标,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积极倡导老师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学校则尽量多地搭建平台,尽量多地给予帮助。尤其是青年教师每人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校的名师工程与骨干教师奋斗目标统一结合,使教师的自我实现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引领教师读书学习、历练修为。

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教师的学习需要去体验,去构建,去倾吐。我们深感,倡导教师的学习,学校必须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其有书可读,有地方可读,还须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学习脉搏,用显性的氛围去影响教师。为此,我们的措施一是开辟读书室,购买了大量的报刊杂志,充实先进文化与教育智慧的储备,图书室即团队活动室;二是给团队教师赠订《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将先进文化送到眼前;三是每年资助教师100元订阅教育书刊;四是每学期组织两次头脑风暴式的读书沙龙。

如果说在一开始是我们是领着逼着教师去读书学习,那么及至今天,教师已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习惯。我们学,然后知深浅。在实践学习中教师们更觉教育的浩瀚,挑战的压力。教师们逐渐体验到读书学习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充电,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才能让自己充满阳光的活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3、引领教师牵手大师、牵手科研。

近年来学校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校“设坛讲经”,让教师面 4

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汲取人生智慧,我们称之为“大手牵小手”活动。南师大鲁洁教授、潘慧芳所长、特级教师詹明道更是常常亲临我校,现场把脉课堂教学,临场指导教育科研。现在反思“大手牵小手”活动的根本意义,应该是“引领、催化、激活。”

“大手牵小手”活动激活了团队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催化了教育科研成果。如:我校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组组长鲁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和南京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基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各个阶段,学校先后出了5辑《走进生活德育》研究专辑,并在鲁洁教授等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编著了《走进德育课堂》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另外,《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20xx年5月11日,由南京市教研室和江宁区教研室联合举办,南京市上元小学承办的《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市上元小学举行。20xx年11月9日,学校围绕“数学生态课堂”课题为南京市首届教导主任培训班举行了观摩研讨会。该课题目前已有十几篇论文和案例在国、省、市、区级获奖或发表。

“大手牵小手”活动促进了团队教师专业整体发展,催生了团队中的“核心层”。 科研课题引来了大师,大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机遇,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尤其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如:数学团队中,张立老师、李月胜老师成为市区教学青优,芮红梅老师、苏飞老师频频在市区开课,成为区年轻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品德与生活(社会)团队中,陈先凤成为市学科带头人,钟海燕、李群成为区青年教学标兵。

4、引领教师相互赏识、携手共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积极倡导互助共享,一是力行“集体备课机制”。日常课,一人主备主讲,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兼顾个性化复备小记,打造出每天的日常优质课;公开课赛课,更是团队教师群 5

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队,充分发挥团队相互启发、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优势。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怎能不造就高水平的课?如:张立老师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今年李月胜老师又在南京市赛课中胜出,被推荐刚刚参加了今年的省级数学赛课。在集体的庆功会上已经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其实,身在其中的团队老师都有这样的体认:在集体备课中,每个人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一节节课成就了你,也造就了我,更凝聚了人心,铸就了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二是运行“携手学习”机制。秉承“集体备课制”智慧共享、机遇共享的理念,我们提出了“携手学习”,下文所介绍的“循环日记”、“网路论坛”、“百姓讲坛”、“沙龙研讨”就是这一机制的主体,旨在营建学习研究的氛围,并实现氛围共享,因为浓厚的氛围必能逼人学习、催人学习、静心学习、潜心学习,最终让学习成为一种专业需要,一种生活习惯。

—— 平 台 ——

1、沙龙研讨。

我们的沙龙研讨倡导“张扬个性、寻求共性”,致力“直面问题、寻求突破”,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沙龙、专题沙龙、评课沙龙三种形式。“头脑风暴沙龙”是生产问题的地方,主要反馈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在想说就说,七嘴八舌之中锻炼了教师思维,也席卷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成为学校研究专题的主要发源地;“专题沙龙”围绕专题展开思辩,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评课沙龙”变过去的一言堂为大家谈。实践中,我们还认识到:沙龙研讨因为自由平等,更易于想说话,说实话,出一些“原汁原味”的成果。如:《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沙龙纪要)全文一万多字发表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小 6

学数学教育》06年第三期,并被《人民教育网》和《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网转载。

2、循环日记。

叶澜教授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倡导人人写教育随笔,但事实不是人人都积极响应,人人都用心写。困境中,我们又想到了团队的影响力量,于是在“语文青研班”开始了“循环日记”的实验。从核心层教师开始,一传二,二传三??循环往复,精彩纷呈。

一如我们所料,《循环日记》以绵绵的情意和轻舞的思想吸引着每一个团队成员。在情意牵引着情意,思想叩击着思想之中,《循环日记》很快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循环日记》中有平实的教学案例,有自我的教育反思,有抒发的教育情怀??每一个成员拿到《循环日记》以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细细品咂着别人的“日记”,这就是最自然的吸纳,最和谐的分享;然后再不甘落后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故事,这就是互动的优势,牵引的力量。

3、丰富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们以活动带动行动,着力推行“五项活动”。即:①教学骨干评选活动:我们在团队中提出“做好校级骨干,争当区市级骨干”, 结合“三年目标五年规划”开始了拉练长跑。在市区20xx年“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标兵”“骨干教师”评选中,团队教师多数成长为区骨干,有7名区学科带头人,10名区青年教学标兵。②青蓝结对活动:团队核心层教师每人带一名徒弟,并制定目标拟定措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③“练功”活动:观看名师教学录像,从中汲取教学艺术;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设计、作业设计等比赛;外出学习、培训进修,去聆听、去呼吸新鲜空气。④教科研活动:团队骨干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有的团队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研究 7

攻关组,如数学团队承担着学校省级课题“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重任。⑤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结合学校的“四课”活动(指集体备课、研究课、日常课、示范课),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要开一次校级展示课,核心层要在片级以上开一次展示课,学校积极主动承办教学研究活动,抓住各级各类学科课堂教学竞赛的契机,鼓励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让优秀者脱颖而出。

4、网络论坛。

只要您打开电脑,点击,登陆南京市上元小学教育论坛,在那里您一定会感受到上元小学教师对教育的执着,以及亲密无间的团队精神;在那里有茫然与茫然的面对,也有智慧与智慧的疏理,还有争论中凝聚的思考。我们的网络论坛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校的需要开设专题,从起初的团队教师登陆,核心层教师发帖,到渐渐地热闹起来,及至现在登陆论坛已经成为团队教师乃至群体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网络论坛,它替代了我们学校传统的教师抄写读书笔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替代,而是快捷替代了迟缓,主动替代了被动,互动式团队学习替代了封闭式个人学习。我们嘻笑着称之为“上元小学的一次学习革命”。

5、百姓讲坛。

百姓讲坛的开办是基于网络论坛的,也可以说是网络论坛的升格。当我们在网络论坛中开辟的某一主题已经广泛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们在论坛主题中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就一个专题的认识从起初的茫然模糊到了解熟悉,教师的跟帖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便围绕该专题开设“百姓讲坛”。主要由团队中的一两名核心人物,就论坛中教师的疑惑、观点、案例、感悟等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围绕专题开设讲座。此时教师听讲座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愤”“悱”状态的需求。更主要的是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再是开讲人的独家新闻,而 8

是论坛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百姓讲坛,开讲人就是“网络论坛”的形象代言人,讲坛是对“会员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精神的一次集体嘉奖。难怪百姓论坛时上面说的教师侃侃而谈、得意洋洋,下面听的教师欣然接受、喜气洋洋。我们又笑称“百姓讲坛”是共享“网络论坛”的集体大餐。

—— 激 励 ——

1、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并重。

激励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状态与自我发展。学校首先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引领教师设置好个人奋斗目标,把自己的大、中、小目标结合起来,给自己定好位,学校青年教师每人都合理的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其次,学校团队进行实施目标的考核,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过程行动与这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学校的各项考核办法均体现了“细化过程考核,增强成果意识”的精神,即便是团队的奋斗目标,也主要落实在过程行动的引领上。有付出就有回报,创业了就能立业。很多教师的目标都一个一个的实现,有的成为骨干,有的成为标兵、带头人,有的团队也得到了集体的嘉奖。这也表明: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就可以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只要你扎实了过程坚实了行动,想不成功都难。

2、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互补。

物质动力虽不是本质的,但却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打破“大锅饭”的具体体现。为此,在学校各项考核办法中明确了奖励标准,多劳多得,高质高奖。但实践告诉我们:激励不单是钱的问题,仅仅依靠物质的兴奋剂是不能持久的,是不能激活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生命的成就感的。团队成员之所以对组织有很高的投入度,更主要的原因是组织给个人提供了学习、成长和成就的机会,让 9

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对团队和学校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我们推出了星级教师的评选激励制度,有“教学之星”、“科研之星”、“班主任之星”、“读书之星”,结合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试点”筹谋试行“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所有种种旨在通过组织给予的荣誉和肯定,激发教师自豪感和光荣感,并形成榜样的力量。

3、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

没有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仅仅靠诸葛亮是很难实现“天下计”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团队中,个人和集体是“和而不同”的,激励的最佳状态也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一致、和谐发展;管理层如果能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有机结合,那么收获的将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及坚强的战斗力。例如,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组”里,面对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和南京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基地的艰巨任务,我们激励每一个实验教师:“抢抓机遇,努力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的先行者”。同时,我们又激励团队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奋斗目标。历经岁岁苦寒,迎来朵朵梅香。“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组”的教师在实验研究中迅速成长,有的赛课在市、区获奖,有的首次应邀到外省市讲学、上课,有的文章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有的多次面向省、市、区开课,有的成为区、市青年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学校先后出了5辑《走进生活德育》研究专辑,并在鲁洁教授等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编著了《走进德育课堂》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课题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组”也被区政府表彰为“青年文明号”,这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形成一种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

10

四、呼应:一曲和谐的交响

我想,一首精美的独奏固然可以引人入胜,但一曲和谐的交响一定更畅快淋漓、震撼人心。打造“阳光教师团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手段,因为我们团队的精神就是携手进步,共享专业成长的幸福;因为我们憧憬追求的不只是一花独放,更是春色满园。

学校的“语文研究班”、“数学生态课堂研究组”、“品德与生活(社会)研究组”三个教师团队,在我们上下一心地努力经营下,取得了些许可喜的成绩和经验,然而更可喜的是我们借“阳光教师团队”榜样之力激活全体,乘“阳光教师团队”燎原之势影响全体,一如我们起初的憧憬,阳光正悄然照亮更多人心,和谐之音正越来越美妙。

团队的建设产生了引领效应。团队打造了核心层教师,他们站出来就是一面面旗帜,他们分散在各年级部各教研组发挥着学科引领作用,不仅仅是他们过硬的专业素质,还有他们搏击奋发的品质,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攀升;团队铸就了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正不断渲染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使整个校园都阳光起来。

团队的建设产生了雪球效应。在我们起初指定的教师组成了指定的团队以后,应团队的建设需要和一些教师的主动申请,团队吸纳了许多新成员,原先的三个团队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群结队了,于是我们又组建了“网络论坛管理组”、“读书俱乐部”、“教工球队”、“寄情山水旅行社”,尽管有些似乎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关系不大,但这充分表明了团队的魅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人都是向往美好,渴望成功的。

团队的建设产生了辐射效应。在团队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了一些我们无意插柳柳成阴的惊喜。如网络论坛的开办,起初我们的想法就是以此代替学校传统的教师抄写读书笔记,变被动式独立学习为主动式互动的团队学习。但 11

随着教师热情的提高,论坛的红火,很多的老师都来观摩、学习、参与,及至现在连有的学生、家长也来凑热闹,催生了“家校携手”的主题,开辟了一条家校结合新途径。网络让世界变小,它拉近了孩子和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而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产生于距离最近的时候。

五、展望:一个崭新的开始

以上是我们在坚持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些许感悟和做法,与诸位学校的经验相比,仅仅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我们渴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诚邀大家做客东山。

既然我们投身于教育,一生中为了教育工作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我们就应该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和活力。还是朱永新教授说得好:“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

我们的阳光教师团队还在打造中,我们的阳光教师团队已行走在路上。回顾过去,我们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惭,青翠翠的水杉树见证着我们辛勤耕耘的身影,沉甸甸的奖牌记载着我们搏击奋发的轨迹;展望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相信只要向着太阳歌唱,让汗水在欢笑中飞扬,让专业在团队里发展,终有一天,阳光一定会洒满校园。到那时,我们再来相约,共叙不断超越的情怀,同赏一路走来的风景!

20xx年11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