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了奥林匹克吗

你真的理解了奥林匹克吗?

从1896年雅典第一届奥运会到20xx年北京奥运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已经有112年了,其实,应该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算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应该是114年,因为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奥委会,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几经起落,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结构、活动内容与思想体系。下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看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流传中出现了偏颇,甚至是专家、评论员也出现类似的错误,所以,就随便谈一下最基本的知识点,换个角度,奥林匹克运动好不容易来到中国,也希望大家能够对奥林匹克运动有个正确的认识。

第一个, “更快、更高、更强”的错误应用。

这是约定俗成的一句格言,也是《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的唯一的格言,它有其明确的来源和出处。出现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顺序出现颠倒,很多专家也说成了“更高、更快、更强”,显得极不专业;第二,此句话为奥林匹克格言,而非奥林匹克精神。有的网站上还出现这样的回音:“奥运会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是萨马兰奇主席时代公认的体育精神!”

这是明显错误的,此句格言是顾拜旦的好朋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在其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上,鼓励学生说的:“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后来,顾拜旦借用了这句话,称为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用来鼓励运动员具有自我超越,超越对手,超越记录,不断进取的精神。 20xx年,罗格刚刚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时候,在国际奥委会官方杂志《奥林匹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卷首语,他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这个提法,遭到了很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抵制,并且很多专家也不认可这种提法,认为这两个格言的内涵不在一个层面,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在20xx年9月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发现,罗格的提法并没有得到肯定,奥林匹克的格言还是只有“更快、更高、更强”。

第二个就是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混淆。

上面谈到“更快、更高、更强”不是奥林匹克精神而是格言,那么奥林匹克的精神是什么呢?与咱们中国的评论员在评说奥运比赛时动不动就说的体育精神相同吗?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并没有对体育精神的明确提法,而只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作了明文的规定:“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精神。”可见,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在中国官方的讲话中曾经这样论述:“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很多教科书中介绍到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也对运动员提出了“遵纪守法、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我们还知道,美国为了表彰NBA赛场上球员的道德行为、公平竞赛和诚实,从而在1995-1996赛季设立了“体育精神奖”,并以它的首届得主乔?杜马斯的名字命名。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体育精神的核心是“道德行为、公平竞赛和诚实”,这与我们所表达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理念也有所差异。

所以,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是有差别的,体现的精神大同小异,但是两者所拥有的视野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体育精神往往具有特定的民族意味,是民族精神与体育普世准则的相结合,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转化。而奥林匹克主义精神却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各自的文化带来的种种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现中看到的不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文化千姿百态的壮丽图景。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人们才能跳出各自狭小的民族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务,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对其他民族的尊敬,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 第三个就是,“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辨别。 前者被我们浓缩成“重在参与”与后者经常会作为宣传标语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各类运动会上。不过,两者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 不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也不是奥林匹克的格言,而是一句名言,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19xx年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的一次宗教仪式上,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看完奥运会的一个场景而有感而发,说:“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胜不像参加那样重要。”这句话引起了顾拜旦的深深思索,后来顾拜旦说出了同样的话:“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并作了如下的解释:“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 but to take part ,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

后者的提出与周恩来有相当大的关系。19xx年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周恩来为了让中国运动员参赛,倡导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广泛开展“乒乓外交”的策略,以后这句话成了中国运动会上必不可少的宣传标语。它意在表明比赛的性质与目的,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态度和胸怀,具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它与奥林匹克运动所高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抵触。 其实,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还有“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同来解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身来讲,我们还是要区分开,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很重要,知道其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更重要!这对于把握和解读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