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算 我快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感悟

我计算 我快乐

天和镇中心小学白乐分小 陈嘉友

关键词: 计算 教学 兴趣 习惯

摘要: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求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正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3.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勇攀高峰”、“巧算比赛”等,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2.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3.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是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

 

第二篇: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Hands on”(动手做)

萍乡市安源区南台小学 巫艳群

【摘 要】 “Hands on”(动手做)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中做,做中学”,而“学中做,做中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活动最优化,需充分利用活动材料,合理组织教学,注重教学评价。

【关键词】动手操作 活动材料 小组合作 记录形式 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历经知识的形成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根据这一新理念,我校数学组申报了省级课题——《“Hands on”(动手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现已顺利结题。结合课题实践,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Hands on”谈几点体会。

“Hands on”(动手做),强调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究、共享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是引导学生经历猜测与证明,错误与尝试,检验与改进活动的过程。这种教学能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同时能促进教师“教教材”观念的转变;能让学生在平等、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能

让教学内容显得更具开放性、综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突出了“Hands on”(动手做)—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三个原则。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Hands on”(动手做)时,为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心准备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材料(学具)是数学活动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目前数学教学中的材料有许多不足,有的套不上版,有的短缺,有的完全缺乏,学具使用与教学活动之所需在时间上、针对性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因没有收取学生的学具费而导致学具的缺乏;即使有几个学期预定了学具,学生的学具也是姗姗来迟,对教学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大家都知道:活动材料是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在这种教学条件下,教师只有根据教学之所需,要求学生在课前选择和准备好有用的、针对性较强的材料,自制成学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自制学具当作一件常规事务来抓。学生自制学具表面上看是“照着别人的样板做”,模仿性较强,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知道:用什么材料做?做什么?怎样做?做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做完后又如何使用等?例如:学生在自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的简易秤时,学生虽然用不同的材料(玻璃、铁皮、硬纸等)自制了一个托盘,但他们都知道:托盘首先要能承受起六本课本的重量,托盘的几个拴孔要摆布均匀;皮筋的弹性限度要好,(最

好是新的皮筋),至少在秤量六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性变形合性和灵活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不到规木棒长度要适中,粗细要均匀,在秤六本课本时不会弯曲、变形或折断;拴托盘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等。这堂数学分组活动课让学生充分探究出了皮筋伸长的长度与课本的数量有关,并且每放一本相同的数学课本皮筋就会伸长同样的长度。我想:如果课堂上老师采用的是演示实验,学生一定没那么多体验、感受和思考。在这一系列的反复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手工技巧,以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以后碰到用杠杆秤称物体时学生都会考虑到要注意这些问题,印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然教师加强学生自制学具的指导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学具功能的好与坏、是否齐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小与教学效率的高低。

二、合理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1、适时采用小组合作,有利解决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问题 “Hands on”(动手做)教学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要求教师把大量的演示活动变为学生的自主分组探究活动,变只掌握活动所得的知识为既重知识又重活动过程的体验,即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或小组合作)地运用活动去探求新知而获取必要的感性体验,最后自己去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因而往往需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实施“Hands on”(动手做)

活动教学策略之初,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缺乏紧凑有序的步骤和计划,有时花了好长好长的时间,都发现不了问题,找律,得不到结论。为保证数学活动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掌握活动的操作步骤,做到有勤于动手、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团结合作的习惯和能力为目的,在“Hands on”(动手做)的实验过程中可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件事情多个成员按顺序来完成,每位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但不是整个任务,因而相对比较“轻松”),并且任务非常明确,且都是活动中的主要角色,而不是以前课堂中的“听众”和“观众”了。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能充分培养每位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当然合作学习中成员的合理分工和团结协作精神,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做得好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发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低年级学生中使用较小的规模教学效果会更佳,一般可采用“二人组”或“三人组”,因低段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多数情况下须选择前者;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中,我就是采用“二人组”的形式,一个同学摆圆片,另一个同学记录,实验后两个人一起观察记录单,相互发现、交流、总结出其中的数学规律。而在中高年级学生中除采用上面两种小组合作形式外,还可采用“四人组”或“五人组”甚至是“变换组合”等,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量一量,找规律》时,我就采用了“四人组”的形式,组员分工分别为:托秤员,放物(课本)员,测量员,记录

员(组长),实验后四人一起观察(数据)、交流(看法)、发现(规律)。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每位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做到了人人有事要做,有话可说,最后达成集体共识(教学目标),充分实现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有机协调。

2、合理设计记录形式,有利解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问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即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要到达一定的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是需要不断磨练的。因而在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精心设计记录单或记录表格,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到的数据等记录下来,便于从中探索、发现某种方法或规律。通过实验得出:记录时低段学生适宜采用符号记录,因为他们的识字量不多,书写汉字的速度也不快,如果用文字记录费力又费时,有时还会耽误上课时间。我在教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时一般都是采用符号记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三个盒子中装的球分别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只有一种同颜色的球(红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球(黄色、蓝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只有一种同颜色的球(绿色),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在一个盒子中摸10次球,看有什么发现?请用符号记录:

(红颜色用“√”;黄颜色用“O”;蓝颜色用“⊿”;绿颜色下用“×”)记录表格设计如下:

摸球实验记录单 实验下来,虽然每组摸球的次数比较多,但因采用了符号记录,没有延误上课时间。集体反馈时学生能从表格中记录的符号发现:第一个盒子中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第二个盒子中摸出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蓝球;第三个盒子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不可能是红球,也不可能是黄球和蓝球。这样一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深深地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自然现象,充分构建了“可能性”这一数学知识。记录表格设计得好,还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有这样一个例题:用一个锅子烙饼,每次可放2张饼, 1张饼要烙两面,烙一面要3分钟,问烙2张、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多少分钟,该怎样烙?首先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找到烙1张饼、2张饼、3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最少时间,然后设计了一张记录单让学生填出后面的内容:

烙饼实验记录单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感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还没到全班汇报交流的时间,许多学生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后面的那些可以不要再摆学具了,推一推,算一算就知道了.”于是我叫了其中的一个学生回答。他说:4是2的2倍,烙4张饼最少时间为12分钟;6是2的3倍,烙6张饼最少时间为18分钟;8是2的4倍,烙8张饼最少时间为24分钟;10是2的5倍,烙10张饼最少时间为30分钟;即双数只要看它本身有几个2,最少时间就是烙2张饼的几倍;而5可以分成2和3,烙5张饼的最少时间为15分钟;7可以分成4和3,烙7张饼的最少时间为21分钟,9可以分为6和3,烙9张饼的最少时间为27分钟;即单个数饼只要将它分成一个3加一个双数就可以了。(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法)多巧妙的方法,多神奇的推理。像这样,学生通过自身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来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表格,并积极动脑思维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清晰、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录表格的巧妙设计,完全可实现落实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思维的双赢效果。

三、注重教学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

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Hands on”(动手做)是本次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猜想、尝试、检验等多种活动,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在“做”中历经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发现者”和“创造者”。老师不能用单一、局限的思维方式去限制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用赏识的眼观,激励的语言,认可的行动去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信心和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熏陶,即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李国良 :刍议“做数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04 。

主要参考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李国良 :刍议“做数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0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