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第八讲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主义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通过学习明治维新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通过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治维新改革的学习,知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面临被动挨打,积极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了解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也颇有特色。

教学重点: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教学难点: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教学主题:

一、明治维新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环境:德川幕府统治

1.德川幕府统治的建立: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

2.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

(1)政治上:①幕藩体制:设有幕府和藩国两级统治机构;②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掌握实权的是士;③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上:①领主经济:土地归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②抑制商业;③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3)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思想文化上:洋学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

以上日本的国内环境说明,进入19世纪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强烈不满,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二)国际环境:(黑船来航的冲击——幕府统治的民族危机)

1.背景:当日本继续沿着农业社会的轨迹发展的时候,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2.概况:1853年美国入侵——签订条约——其它列强入侵

3.结果:

(1)经济混乱:①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米、盐等生活必需品)上涨;②日本传统纺织业受到打击,手工工场破产,工人失业。

(2)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生产技术、经营方式不断改进,与相关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大增。②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③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的大名,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革条件的成熟:(明治新政府的建立——政权保障)

1.“尊王攘夷”: 对内用天皇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

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日本的政治舞台,被称为尊攘派。这一运动得到一些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日本其他社会阶层的响应。1863年,幕府对尊攘派进行镇压,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2.倒幕运动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逐渐掌握了长洲、萨摩等藩的政权。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武装倒幕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3.明治政府成立

1866年底,明治天皇登基。1867年,长州、萨摩等藩利用天皇的名义颁布讨伐幕府的密诏。幕府为保住实际权力,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准备反击。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 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从此结束。

(四)施政纲领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表明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

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

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①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政策:

①内容:前期: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后期:A.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B.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C.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特点:A.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B.政府扶持

③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3.思想文化方面:文明开化

(1)教育方面: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传播启蒙思想;(3)生活习俗提倡西化。

4.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1)实行义务兵役制,强化武士道(侵略扩张);(2)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大学;

(3)改革军事机构;(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5.颁布1889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1)背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反对派和知识分子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

(2)内容:①天皇依据宪法总揽统治权;②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只有审议国家

预算案的权力;③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④承认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被称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拥有的权利随时可能被剥夺和限制;⑤天皇拥有军队的统帅权,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①积极: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②局限:实际上依然实行专职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三、明治维新的结果——成功但不彻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原因

1、成功的原因:

(1)历史潮流:19C中,日本资义有了相当的发展

(2)力量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

(3)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改革者素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

(5)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不彻底的原因

(1)改革是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

(2)日本的资产阶级尚未完全从其他阶级中分离出来,因此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比较软弱的。替代资产阶级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中下级武士,他们身上还留有深深的封建烙印。

(3)中下级武士继承武士道式的军国主义精神,具有较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四、评价:

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 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局限性:

①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课堂小结:

课中及课后思考题解析:

课中思考题

1、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主要是担心各藩通过对贸易强大起来,这和中国清朝锁国有何不同?

清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严密,不存在地方势力强大一说,其闭关锁国旨在切断内地百姓于海外的联系,防止“异端”思想的船入。

2、看一看,出岛设置了几条对外通路?为什么要这样做?

设置了一条通路。

幕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严格限制日本人民于海

外各国接触和贸易,仅保留于荷兰、中国、朝鲜等国的有限贸易,将长崎定为惟一的贸易港口,通路也只设置一条,以便于幕府控制贸易量及严格检查。

3、想一想,倒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19世纪以后,日本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

(2)欧美列强的扩张使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动摇幕府的统治基础;

(3)倒幕派确定了武装倒幕的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依靠下层人民壮大倒幕力量,为推翻幕府统治奠定了基础;

(4)1868年,倒幕力量凭借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掌握了政治优势,通过武装斗争彻底消灭了幕府的势力。

4、日本人的姓氏反映了什么历史变迁?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从此,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和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场有何不同?

富冈缫丝厂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手工工场采用手工劳动。较之手工工场,富冈缫丝厂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富冈缫丝厂为政府投资,手工工场是民间投资。手工工场对日本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当时,有人认为开设国会为时尚早,因为日本人尚未完全开化,不学无智,由民选议会讨论决定国家大事无异于缘木求鱼。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1)明治维新期间,来自长州、萨摩等藩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形成藩阀专制的局面;

(2)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日本出现了自由民权运动,对藩阀专制造成冲击;

(3)提纲所列观点借口日本民众缺乏民主政治意识,拒绝实行民主政治,实质是维护藩阀专制统治。

(4)这一观点不符合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不利于日本社会近代化的全面发展。

7、你认为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邻国?

一方面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和民族主义膨胀导致的军国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即日本为本民族利益进行对外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阅读与思考:

下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找出文明开化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的变化? 交通方面:使用近代交通工具; 衣着方面:穿着西式服装;

建筑方面:出现西式建筑; 文化方面:西方的基督教得到传播

解析与探究:

分析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态度,并结合课文总结出正确的应该怎样?

材料中反映出的态度有:

(1)积极学习、吸收西方近代文化;(2)盲目排斥外来文明;(3)彻底否定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4)为了政治需要而做出西方文化的姿态,迎合外国人习惯

正确态度:

(1)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明,改革自身文化中的落后因素,跟上时代潮流;(2)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特性,善于学习和利用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族的富强发展。

自我测评:

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1)废除藩国制度和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取消登记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权,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为日本奠定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习俗,发展近代教育;

(4)政治上,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

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4)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1)明治理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经济方面: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政治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文化方面: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2)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探究性扩展:

日本和英国工业革命不同点?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

2、时间: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3、具体表现为:

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 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与传统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1.充分发挥国家在发展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资本、技术、人才、设备、政策等)

2.国家采取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技术引进、重工业、模范工厂、扶植私人;

3.日本充分利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政府重点扶植与政府密切关系的大企业:这些资本家发展为大财阀;

5.经济发展速度快,见效快:日本用三十年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6、大垄断财阀获得发展——压制中小资本发展;

日本与俄国改革比较

相同点:背景: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形式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影响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背景,俄国,对外战争失败加剧矛盾;日本,外来入侵加剧矛盾。

目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日本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 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