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希望感悟篇

《疾病的希望》上:理解疾病与治疗的理论前提

《疾病的希望》书摘与感悟之一:疾病和症状

关于健康。我们人活天地间,是什么对于我们活人的身体起作用呢?人死亡后,身体没有什么发生改变,只是我们活着时候的意识消失了,生命消失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起作用,主要归功于两个无形的主管,我们把这两个主管称之为意识(灵魂)(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和生命(精神)。意识和身体的关系就像广播节目和收音机的关系一样,没有节目的收音机,就像死亡的身体。是广播节目使收音机变得有用和有意义。当意识消失的时候,人的躯体没有任何的改变,不过是变成了尸体,而所有的身体功能都消失了。是因为我们意识(灵魂)的消失,而造成了所有身体不同功能的消失。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意识会制造信息,来管理我们的身体各项功能,让这些功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起作用,比如心脏和脉搏符合一定节奏的跳动,体温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阶段,腺体分泌荷尔蒙或者抗原生成。这些都是源自于意识所发出的信息,当身体的不同功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起作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模式。我们把这种和谐的模式,称为是健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健康来源于意识,来源于意识主管下的和谐的模式。

关于疾病,既然健康是意识产生的和谐的模式,那么疾

病意味着离开一种和谐,或对一种一直平衡状态提出疑问,这种被打破的和谐与平衡同样源自于我们的意识,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改变而使得这样的平衡与和谐被改变。表现在我们的躯体上,就是症状。如果一个人的意识不平衡,表现在身体上的症状就会被感觉到,因此,我们说身体生病了。但根源确实源自于我们内在的意识(包括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潜意识)。症状的表现过程,我们称之为疾病。这个过程永远是在一个人意识中出现的,表现的躯体症状仅仅是外在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内容。身体没有意识就不会生存,若没有生存也就没有生病。也就是说,若没有意识,也谈不到生病。意识是健康和疾病的起源,健康和疾病是意识过程的表现形式。

意识是源发的,身体和心理的划分只是症状的表现层面。

症状的意义。症状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是要我们去注意的信号。理解症状告诉我们的内容,是说我们生病了,疾病暗示着人的意识里面不正常,不和谐,失去内心平衡后在身体上的表现。症状是表现的信号。提醒我们在内心有失去力量平衡和谐的方面。在这个层面上讲,症状是我们的朋友与伙伴,我们要用症状这个伙伴帮助我们寻找意识不平衡中缺失的内容。症状像老师一样,帮助我们去关心自身的发展和觉悟,但如果我们无视症状,就会被教训。疾病的目标

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自己完好起来。从我们最基本的意识层面完好起来。

症状是诚实的,我们要学会症状的语言,倾听症状的声音。认清症状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这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自己完好起来。

人生之路是从灾难走向拯救的道路——从疾病走向治愈和健康。疾病也是一条使人走向拯救的道路。我们越自觉的观察这条路,就越能实现这个目标。

这些基础的理论或许会过于干涩,让人感觉生涩难懂,但是当我们把全书都看完后,用症状的表现来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当我们在自身和周围人的身上的症状入手,再回头去看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些理论的正确指向。经过客观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去体会和体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更了解我们身边的他人,我们更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由此,我们的世界更加完整,乃至我们的人生都会变得更加完整。

《疾病的希望》书摘与感悟之二:对立与统一

关于对立与统一:人的意识把所以的一切都分裂和分割成各种对立面,当对立面向我们提出挑战的时候,我们就感到面临冲突,这种对立性迫使我们进行区别,然后做出一

个决定。我们理智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把现实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块块(分析)并去区别这些块块(区分能力)然后就对其中之一说“是”,而对其对立面说“不”——因为众所周知,对立的东西是互相排斥的,但是每说一个“不”字,没排除一面,我们就加强了我们的不完美,因为完美是不能缺少任何东西的。

疾病就是对立性,而治愈就是克服对立性。

对立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意识。

对立法则的含义:统一在人的意识中被分裂成两个相对的极。两级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但对立性又使人们不能同时观察到一个统一体的两面,这样就强迫我们只能先后的去看这个两面,由此产生了“节奏”“时间”和“空间”这些现象。一种以两级对立为出发点的意识要想从语言上描绘统一,就必须借助一个悖论。对立性给予我们的好处是使我们有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没有对立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两级的意识所追求的目标是克服自己因时间而造成的不健康状态,并使自己变得健康,也就是完善。

通往健康 或开悟的路总是从对立通往统一的路。 克服对立就是要放弃“我”,放弃“自己”,因为只有那些不在把“我”同存在分开的人才能达到完整。

关于对疾病痊愈的理解:痊愈就是不断的接近健康,即接近统一。也就是找到意识下面和谐的模式。如果我们设法

在对立中找到痊愈的目标,是肯定要失败的。

在对立中是没有绝对的,也就是没有客观的善与恶,对于错。每一种判断都是主观的。都需要有一个依据,但这个依据也是主观的。每一个判断都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角度。

如果目标能包容一切对立的统一,那么只要人还在排斥他的意识中的某些东西,或把自己同某种东西割裂开来的话,人就不可能健康完整。“我永远不会那么做!”每一句这样的话肯定会阻止实现完整和达到开悟。人的所有的努力实际上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学会把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看得更明白,我们把这称为觉悟。而不是去改变事物。除了我们自己看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东西需要改变。

智慧,完善和觉悟意味着:能认识和观察所有存在物的作用和地位。通往这种认识(觉醒)的步伐又必须从这个对立的世界里迈出,如果说对立阻止了具有同时性的统一,那么,随着一个极通过其对极的后继重新得到平衡,统一就会经过一条时间的弯路得以重建。我们把这种法则称为互补法则。互补法则的作用就是保持极的平衡,而且不管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种法则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变化加起来,成为不变。

要理解两个极是同属一体,密切相关的,不可能成为为了维护一个极,而把另一个极从世界上消除。

老外作者啰嗦了好多页,终于还是用我们的《道德经》里面的文字来诠释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疾病的希望》书摘之三:阴影

关于阴影:所有我们不想成为,不想在自身身上看到,不想经历,不想使之成为特点的东西,都是我们的阴影。任何的拒绝都表明自己缺乏某种东西。

我们把所有被拒绝的现实层面都称为阴影,这些现实的层面是人在自身上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因而也是无意识的。其实人们不愿意和不喜欢的东西都来自他的阴影——阴影本身就是他不愿意拥有的东西的总和。人们如果拒绝和排斥了自身的某种原则,而在所谓的外部世界又不断遇上它,就会产生恐惧并且拒绝这一原则。

共鸣法则:我们只能和我们产生共鸣的事物建立联系,从中会产生外部世界同内部世界的同一。

关于投射:就是意味着我们把原则的另一半变成一个外部,因为我们不能在内部接受这一部分。我们体验到的阴影总是外界,如果我们在自己身上看到它,它就不是阴影了。

我们在外部激烈反对那些被拒绝的,表面上看是从外部来侵扰我们的原则,就像我们过去在内心里反对它们一样。我们继续设法把所有我们否定的存在都从这个世界上消灭。但是对立法则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企图就变成一种长久的操劳,从而注定我们将特别热衷于对付被拒绝的那部分存在。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耗。

谁都逃脱不掉的法则:最让人费神的是他所不愿干的事,正因为人要不断与这种事打交道,有一天他会如此接近这个被拒绝的原则,以致于最后去体验它。

拒绝和抗争说到底也意味着投入和操劳。同样,坚决的避免一个现实存在也表明这个人又这方面的问题。对一个人来说,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范围是他要消灭和避免的范围——因为这些范围是他意识中没有的,使他不能完美无缺。那些没有被他自己接纳的外部原则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干扰。

并不存在一个造就我们,给我们打上烙印,塑造影响或使我们生病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就像一面镜子,在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自己,特别是我们的阴影。我们只有通过所谓的客观环境,即外部世界的投影和反映,来认识阴影。

阴影包含了所有我们这个世界为之尽善尽美所缺少的一切,阴影使我们生病,也就是不健康,因为缺少阴影,我们不可能健康。阴影是我们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在症状中体验他在意识中不愿体验的东西,症状通过

身体这条弯路使人重新完整。这就是互补法则,其作用是最终不失去完整。正是在症状中,我们可以学会认识自己,看清灵魂中我们永远不想发现的另一面,因为这一面在黑暗中。我们的身体是灵魂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在没有对立面的情况下灵魂无法认识的东西。

对自己诚实,是人们提出的最难的要求之一。自我认识指的是找到自己,而是“我”,因为自己包括一切,而“我”却由于其界限阻碍人们去认识整体,认识自己。

疾病使人变得诚实,并无情的揭露了被隐藏起来的灵魂的深渊。

阴影的一部分沉入了身体,在身体表现为症状。症状是我们在意识中所缺的东西在身体上的浓缩反映。症状使人变得诚实,因为它使人们看到那些被排斥了的内容。

《疾病的希望》书摘之四:善与恶

阴影的存在应归结于人对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的区分。 善与恶是同一个统一体的两面,它们相依而存。

其实罪孽不是对立中的一个极,而是对立本身。对立本身就是罪孽。不管人做什么,他总是有错误或有罪的,重要的是,人们要学会同他的罪生活在一起,否则就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认为,尤为重要的是,人要学会接受他的罪,而不是被罪压垮。通过行善来逃避罪孽只会导致不诚实。

通向统一的道路决不是逃避和无视现实。这条道路要求我们越来越自觉的在万物中看到对立,并不因此而感到害怕,要经历人的存在的冲突,这样我们就能有能力把对立统一于内心。这里要求的不是避免,而是通过体验求得解脱。

人只有在统一中得到解脱。同样的规律也适合意识。我们所说的自觉意识是指一个人的特点和部分,这些特点和部分处于觉悟之光中,是人能看见的。阴影就是没有被觉悟之光照耀的那部分,所以是暗的,是非自觉的。但这些部分只有处在黑暗之中时,才是恶的和可怕的。只要去看这些阴影部分就能把光亮带到黑暗之中,就足以使无意识的东西变成能够意识到的。在自我认识的道路上,观看是很重要的秘诀。观看能改变被看的事物的性质,因为它把光,也就是觉悟带入到黑暗之中。人总是要改变事物,实际上人们所需要的唯一东西就是观看的能力。人的最高目标——我们所说的智慧或开悟,是要有能力看清一切,认识到存在的一切是合理的,这就是真正的自我认识。

冷漠就是麻木和无动于衷的混合体,这种人从来不进入冲突,并相信可以通过忘却和逃跑去达到那个神圣的世界。

把两级都包容在自己身上,才有可能找到中间,并从中间出发去融合对立面。对于这个目标来说,逃避世界和苦行禁欲不是合适的途径。相反,需要自觉地,毫不畏惧的接受生活的挑战。“自觉地”,因为只有觉悟才能使我们在全部的

行为中观察我们自觉,才能阻止我们消失在行为之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

外部的戒律和禁令有存在的必要,一直到人的意识得到觉醒并看到了他对自己负有的责任。一个人最内在的法则,是有责任的找到他真正的中心,即他自己,并加以实现,也就是说,要把自己与存在统一起来。

使对立融合在一起的手段是爱。爱的原则是打开自己,把外部的东西请进来,爱是追求统一的,爱是要融合,而不是分离。

《疾病的希望》书摘之五:人是生病了

疾病是一种表现方式,表明人有罪,有过失或不健康——疾病是原罪微观宇宙的表现。

人是生病了,因为没有统一。什么也不缺的健康的人只能在医学的解剖图里看到。在活人里面不存在这样的人。

那些敢于承认疾病,人体的逐渐虚弱和死亡是生命难舍难分的忠实伙伴,并勇敢地承受它们的人,很快就会体验到,这一认识并不会以绝望而告终,相反,他们会发现这些伙伴是智慧的和乐意助人的朋友,会不断的帮助人找到他的真正的和健康的道路。

症状是实实在在的,它强迫我们诚实。它通过它的存在告诉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什么,我们阻止了什么东西并让这些

东西留在阴影里,不让它们实现自己,以及我们在什么地方变得片面起来。症状通过其忠诚或一再重现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是不会像我们通常所希望的那样很快地和一劳永逸地解决的。

全世界都准备做出最大的努力根除疾病。我们的自我不断地对我们说,这是小事一桩,却不让我们看到,每一次努力只会使我们更接近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就是说,在疾病强迫你以前,就要心甘情愿的向疾病低头。正是疾病能使人变得健康。疾病是灾难变成太平的转折点。

为了实现这一点,人就得停止斗争,学会观察和倾听疾病要告诉你的内容。要是病人想知道这些信息,就必须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并和症状进行交流。病人必须愿意怀疑对自己的看法,力图自觉地接纳症状教给他的东西。他必须让自己所缺的东西进入意识,从而使症状变得多余。治愈始终离不开意识的扩展和成熟。如果说症状的产生是因为一个阴影部分沉入身体并在那里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治愈过程中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自觉地看到症状的原则,再把它从物质存在中解脱出来。

《疾病的希望》书摘之六:寻找原因

人们把原因归于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目的

是所有原因的原因。意图或目的的永远是所有事件的原因。这种原因构成了人文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则不同,它采用的是以动力原因的模式。自然科学认为,把意图或目的看做原因,被证明是过分的假设。从动力方面寻找原因才是有意义的。这两种不同的因果观一直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水岭。自然科学的因果思想是在过去中寻找原因,而目的模式是把原因放在未来。这两种因果关系的模式是观看不同的层面,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动力的因果模式是对事物做机械的分析,它总是与物质层面有关;而目的因果模式说的是动机与意图,同物质无关,而只同心理有关。

在由对立组成的世界里面,因果性是我们的意识解释过程的一种可能性,这是左脑的思维方式。右脑不认识因果性,只靠类比来进行思考。只有当因果性和类比性合二为一才能构成一种坐标体系,通过这种坐标体系可以对我们这个由对立组成的世界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因果性能使人看到事物之间水平方向上的关系类比从垂直的角度透过现象的缩影层面来找到最初的原则。

这种看事物的方法把世界分成原型的组成部分,并观察它们的不同模式。这种模式在现象形式的所有层面都能找到——上面是怎么样,下面就是怎么样。

因果性的优点是其功能性,而类比方式的优点是使内容的关联变得更透明。左脑借助因果性可以分解和分析许多事

物,但不能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理解。而右脑必须放弃控制世界进程的能力,但取而代之的是他有一种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目光,因此也有能力得知意义。意义存在于目的和逻辑之外。

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疾病的希望》书摘之七: 查问的方式

本书的目的是要传达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方法,使感兴趣的读者能够用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目光去看待自己或他人的病。

医学中的因果性原因,实际上仅仅是现象后面的现象而已。因果论不可能让我们找到原因。如果我们在讨论病因时一开始就提到的对立的因果论去对待这个问题,就会离问题的实质近得多。从这种观点出发,一种疾病是由两个方向也就是过去和未来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中,目的就是要实现某种症状,而动力方面的原因又会提供物质材料,以实现症状。通过这样的观察,就能看到生病的另一面,即疾病的意图以及症状的意义。

功能上的原因总是可以找到的,同样我们也能找到目的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否认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过程,但坚决反

对把他们当做唯一的病因。疾病是有意图和目的的,这种目标的最普遍,最绝对的形式就是统一意义上的治愈。

把我们观察方式说成是“寻找目的的因果关系”,或者更确切的说法是:没有时间概念的类比法。

进化就是自觉的实施一个始终存在的模式。在这条通往自我认识的道路上会不断出现困难和错误,就是认为不能或不愿意看到他的模式的某些部分。我们把这些没有意识到的部分称作阴影。阴影在症状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实现自己。

外部条件不会使人生病,但人去利用一切可能性,让这些外部条件为他的病服务。是病人把事情变成原因。病人既是肇事者,有事牺牲品,使他受苦的只是他自己的不觉悟,这一论断不是批评,因为只有那些开悟的人才没有阴影。

诠释症状时,应该放弃功能层面上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因果关系总能找到,其存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们会使对一种症状的诠释得以成立。而我们只是从症状的性质和主观的表现上来诠释症状,对说明症状的意义并不重要。对认识内容唯一重要的是,某种东西是存在以及是怎么样的,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

症状的时间性:症状出现的精确时间能给我们提供信息,以便让我们看到在症状里面表现出来的问题。

不仅要重视外部事件,重要的是也要感觉到内心的过程。当症状出现时,是什么念头,内容和想象在他脑子里转?他

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之中?是不是什么消息或生活中出现了变化?这个这个时候,往往那些最不起眼和不重要的事情会被证明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在症状里表现的是一个被人排除的范围,与此相关的事件的意义也就被排除在外,而且被低估了。

要对自己诚实,要对自己有一分怀疑。那些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人,那些总是马上就能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人,永远不会很好的认识自己。只有那些认为马路上牲口都比他更了解他的人,才能前进在自我认识的正确的路上。

要分析症状出现的时间,我问清楚使症状在那时出现的生活状况,想法,想象,事件和消息。

症状的类比和象征:第一步就是有必要对语言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并能自觉的学会听人们讲什么。语言具有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只传导给那些学会倾听的人。

人需要通过身体来获取每一个经验和每一步意识上的提高。当原则还没有成为人们身体力行的东西以前,人是不可能自己接纳原则的。

除了要听清语言的双重意义之外,能进行类比思考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语言的双重性也是以类比为基础。类比思维要求有一种抽象能力,因为人们必须通过具体的东西认识其中抽象的原则,并把这个原则引申到另一个层面上。身体里面沉淀的毒素是同意识中被排斥的冲突是相对应的。是不

同层面的类比表现。意识的所有内容在身体上都有相应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都是症状。使症状成为病症的只是人对症状所抱有的反抗态度。这种态度也使我们看到,某一种特定的症状时阴影部分的反映,因为阴影反映我们被意识到的灵魂的症状,在我们眼里都是人格的体现,所以都得到我们的爱护。

当我们观察身体的症状并从心里的角度对症状进行诠释时,首先是要把帮助病人把他的目光引向他从没有意识到范围,使他发现情况原来如此。因为身体是怎么表现的,在灵魂上也会是这样,也就是上下是一致的。关键的问题并不是马上去改变什么或排除什么,恰恰相反,应当去肯定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不这么做,就会重新把这些事情推到阴影中去。

只有仔细观看才能使人自觉,如果人真的能通过较大的觉悟自发的出现一种主观的变化,当然好。但每一个改变的企图只会产生负面效应。没有意图指的是想阻止和和想迫使这两者的中间点。如果有人在诠释症状时,感觉到别人的诠释是恶意的或错误的,就证明了他还被自己的评价所左右。言语,事情或是事件,就其本身来看没有好与坏,正面和反面之分,评价是观察者做出的。

在病症中显示的都是被个人或集体坚决否决的原则,因此这些原则也是不能自觉地被体验和看到的。我们特别容易

遇到攻击性和性欲这样的问题,因为当人们在适应一个社会团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时,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排除掉。所以不得不寻求隐蔽的途径来实现自己。

为了要理解我们这些看法,一定要与所有习惯的价值观念保持距离。同时要用形象地,象征的和类比的思考来取代过于注重分析和理智的思考。

要把症状抽象成原则并把这个模式运用到心理层面上,在大多数的情况倾听语言的表达是关键,因为我们的语言是身心两面的。

强迫产生的后果:几乎所有的症状都强迫人们去改变行为方式,这种改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症状阻止我们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另一类是症状强迫我们去做我们不想参与的事。如果我们假定生活是有目的的话,恰恰是那些被阻止和被强迫的行为最能说明症状的意图。一种被迫的行为变化就是被迫的对行为作出纠正。所以要引起注意。病人总是激烈的反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利用一切手段尽快地取消这种纠正,以便能继续在他习惯的道路上行走,这是非常危险的。

症状强迫人去体验那个没有被体验到的极。疾病永远是一场危机,每一种企图重新达到生病以前的状态的努力是幼稚和愚蠢的。疾病要导向新的,不熟悉和没有体验过的彼岸。当我们自觉自愿的听从这个招呼时,我们才能认为危机是有

意义的。

症状阻止我干什么?以及症状强迫我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往往能使我们触及到疾病的中心问题。

对立症状的共同性:体验一种强烈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并不表明这个人在这方面没有问题,或这个内容已经被意识到了。只有在极端的中级才会没有问题。无论以什么方式强调某个内容,都意味着这里还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精辟)

问题是症状会选择另一种实现的形式,称为症状的转移。 升级过程:只要人还没有把阴影容纳进来,他在意识中就是不健康的。人完全能在意识中学习,成熟,求知和体验。尽管为了获得这种经验,身体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感知和加工的过程是在意识里面进行的。譬如,我们只在意识里面体验疼痛,而不是在身体里面体验疼痛。

每种原型的原则必须浓缩起来,进入身体和物质层面,然后才能被真正的体验和理解。

一个症状是不能在身体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的,而只能为一个学习步骤创造前提。每一个症状都是对病人的一个要求,也是一种可能性,就是要求病人看到和理解症状后面隐藏的真正的问题。如果病人只看到症状,而且把它看作是偶然的,由功能引起的干扰,这种要求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还会越来越强烈。我们把这种缓和的要求发展成强大压力的

过程称为升级。上升一级,强度就高一级。命运正是通过不同强度要求人们对看问题的习惯方式提出疑问,并自觉的把过去所排斥的东西容纳进来。病人反抗越强烈,症状的压力也就越大。

升级过程表:

1. 心里压力(思想,愿望,想象)

2. 功能失调

3. 急性的,身体上的失调(炎症,损伤,小的事故)

4. 慢性病

5. 不治之症,器官变异,癌症

6. 死亡(病死或死于事故)

当一个问题在身体上以症状的形式出现以前,在心理上是以话题,思想,希望和想象的形式出现的。一个人面对无意识给他的启示越开放,越愿意接纳这些启示,他的生活道路也就越生气勃勃(不死板)。但如果一个人总是遵循非常清楚的观念和规范,他就不能接受无意识给他的启示,因为这些启示会对发生的事提出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人就会关闭内心产生这些启示的源泉,抱着他没有任何问题的信念生活下去。

这种范围内使自己不产生感觉的企图就能导致升级的第一阶段:人有了一种症状,症状很小,没有危险,但总牢牢的跟随你。这样就实现一个启示,尽管它应该被阻止。一个

心理上的启示是一定要表现出来的,要被体验到,以便可以进入物质的身体。如果不能自愿的看到这一点,就会经由症状这条弯路来实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始终有效的规则:每一种人们不愿认可的启示都会通过外部又回到我们身上。

经过最初的抵抗后,人们学会了接受功能性失调,这以后首先会出现急性炎症,这些炎症根据问题的大小,几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果这个要求没有被实现——毕竟我们这个世界不仅是反冲突而且也是反感染的——急性炎症就会变成慢性病。那些不领会改变自己 要求的人,身上会出现一个永远陪伴他的警告信号。慢性病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身体变化,我们把这个变化叫做不治之症。

这样的过程迟早会导致死亡。死亡,也是信息的载体,即:一切物质存在都有始有终,所以牢牢的抓住不放是不明智的。死亡的要求就是:松手,放开对时间的幻觉,放开对自我的幻觉。

对自己的盲点:当局者迷,一个症状是显示一个在意识中缺少的原则,这个原则在阴影中,因此不能被人看见。但病人总是把这样的结论同他的被意识到的部分相比较,就会得出没有这种原则的结论,然后认为,这个诠释不能说明他的症状。问题就在于,这个原则恰恰是他所看不到的,但可以通过症状这条弯路学会去看到。当然,这要求我们努力去

分析自己。

我们可以确定这么一个原则:可以通过反对的强烈程度来判断诠释的正确性。符合实际情况的诠释首先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恐惧的感觉,因而也会引起抗拒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信得过的伙伴和朋友在场会好些,因为可以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有勇气说出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的弱点。但最好的做法是听取敌人的观点和批评,因为这些批评几乎永远是对的。

《疾病的希望》下:症状的诠释

《症状的诠释》之一:感染

感染时人体致病最常见的条件之一。从感冒,肺炎直到霍乱和天花,大多数急性发作的症状都是炎症。

发炎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发生在“身体内的战争”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炎症与战争之间的类比关系。这里的类似性是指:虽然在炎症和战争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但是两者内部的结构是一样的,两者要实现的都是一样的原则,只不过显示的层面不同而已。

心理层面上,人也会“炸”。当然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指的绝不是什么脓肿,而是指一种情感的变化。一种内心冲突的解放。

我们一生的对立性使我们始终处于两种可能性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敌对关系之中。只有那些感觉到并且承认人自身中的敌对性和冲突性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看不到和感觉不到冲突的存在,就足以 表明自己身上无冲突。其实他们与那些以为自己蒙上双眼就不会被人看见的孩子一样幼稚。但冲突对于人是否取出到他们根本无所谓,它们始终存在着。谁不愿意承受他意识中的冲突,并且对其进行处理,使之逐步得到解决,冲突就会沉入他的身体,变成可见的炎症。每一种感染都是物质化的冲突。在心灵中可以避免交锋(连同其痛苦与危险一起)会以炎症的形式在身体层面上强行取得它的合理性。

炎症的发展情况和炎症—冲突—战争的对应物:

1.刺激:病原体侵入体内,可能是细菌,病毒或毒素。这种侵入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是由于有病原体的存在

第十六章 怎么办

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看”因为我们除了看问题的方式,事实上没有任何事物需要改变。

一切外边的功能始终只是新视野的表现。所有的思想始终都潜在着,只是人们需要时间来接纳它们。

除了自己的观点,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需要改善或改变。归根结底:“认识你自己。”

改善自己就是按人的本来的摸样去学习看自己!辨别自己并不等于认识自我。自我与自身的关系就像是一杯水与海洋的关系。我们的自我使我们生病,而自身却安然无恙,痊愈的路就是走出自我,走向自身,从囚徒生涯到自由,从对立走向统一。

当某种症状向我们提出我究竟缺少什么而不能达到统一

时,我就必须学习看到所缺少的东西(错误),并且有意识的认同它,我们的诠释就是要把大家的目光引到大家平时始终不看的地方。如果大家看到了,那么只要不再去丢失目标并越发仔细的看着它,就足够了。持久不断的注视就能克服阻力,让那种为接纳新发现的事物所必需的爱得到成长。看阴影就是照亮阴影。

我们肉身唯一可以体验到的意义是觉悟。觉悟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一个人的问题始终在他的阴影里,所有如何遇见阴影,并逐步同化它。与阴影大交道是真正不容易的事,但这是最终达到真正痊愈的,唯一的途径。体验阴影和接纳阴影,才是我们痊愈的路。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眼力,能够看出在身体的每个过程和症状中都显示出的心理现象,那么他也能知道,只有一双的过程才能解决表现在身体上的问题。

我们总是站在阴影的一边,帮助它走向光明。我们不与病及其症状抗争,而是设法把它们当作痊愈的转折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