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

时光流逝,光阴如梭,一学期的论语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而留下来的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品味的经典。无论是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还是论语的如沐春风,还是反皮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还有??很多很多,感谢论语课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学会如何宽厚的待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

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电视剧,粗制滥造,没有逻辑,但却猥琐前行,冗长不能罢手。如今的我们被快餐文化所包围着,就连本应学术氛围强烈的大学,也充斥着焦灼的追逐名利的味道,学生贵族、学生官僚、盲目入党的现象随处可见,古人的那份闲适与儒雅已全然不见踪影。 有谁还会去留意那一抹缱绻的舒云, 谁还会为那一株含羞的小草独生怜意?感谢论语课让我寻找真实的自我,让我学会如何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如何处事。

《论语》的这部儒家学派的巨著,两千多年来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伟大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智慧、高尚的理想以及不朽的真理。孔子言论从各方面教育我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身养性......。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世人对论语的评价,它不只教人修养,更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宝典。而我也从论语中吸取了经验。

我感觉《论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人在愉快的生活中度过人生,不为物役,不为利驱,以一颗淡泊的心,旷达的胸襟,超逸的性情去感悟生活,创造理想的生活,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找

到内心的安宁。‘君子食无求饱,寝无求安’‘饭疏食,饮长,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些都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内心修养和人生觉悟。

同时我觉得要做到想孔子那样的君子的确不易,我们又何必要做孔子那样的人呢?孔子也主张博采众长,活到老学到老的。我们要孝顺父母,也没有必要做到像‘三年无改于父道’之类的不符合现代现实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也没有必要非得做到‘不忧,不惑,不惧’;我们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但也没必要做到物质上无所求的境界。

我觉得在生活我们应该也要一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操,可能我们在生活中会因为一个小拌嘴而闷闷不乐,可能会为了一个小摩擦而不知所措,可能为了一些小事情而变得深沉起来,其实正向老师说的那样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你这是向自己施加负能量,也在把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别人,这样恰好是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整个事情走向一个极端。而自己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解摩擦,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也使得周遭的人因你变得愉快。只需要一点点小的改变,便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丽。

要说论语课我学到什么,我认为我学到不是关于论语的知识典故,而是做人的态度和方式,解决事情的想法等等。而我将在我接下来的生活中也会去践行这些想法。谢谢论语课,谢谢老师!

生命科学院口腔医学七年制吴祖平 201100240030

 

第二篇:论语感想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语读后感

洛阳市第四十一中学 冯和平

论语读完之后,感觉读的不是很懂,因为论语全是文言文,本人的文言文基础不好,只有重点读翻译了。现在就自己的收获说一下。

第一,感到论语很杂,读了论语感觉里面的内容很杂,既有关于教育的,又有关于道德、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能感到儒家思想的味道,尤其是“礼”和“仁”的思想。 第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先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给我感触较深的一则。这一则名言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一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有重要意义。我在本则里体会到了辩证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因此,一个人要善于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过,我也有不同于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两种优点或缺点发生冲突了,应该怎么办,所以,我认为,人优点和缺点都有点才算是真正的人。 另外,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终身的活动,他能让人增加智慧,明辨是非,增加人的寿命,充实人的精神,所以,学习就是一剂良药。 第三,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

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第四,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总之,对于论语,我领会的不是很深,希望以后能抽出时间去好好研读,领会出更深层次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