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感悟

语 文 教 学 感 悟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有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直是多年来探讨的中心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抓好备课

(一)、解读教材、教参

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仔细解读教材、教参。现在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们教”,实际上语文首先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就南辕北辙。

1、读懂教材

每教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们总会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诸如:读课文、查字典、提问题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能静下心来读读课文呢?当我们读第一遍的时候,会发现并圈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以及他们不理解的词句;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从学生的视角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发现文章的写作结构;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找到适合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秀语段。教师可以尝试说一说主要内容等。其实,我们才开始说的时候,可能也有些难度。通过教师自己的尝试,了解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不会说,有了这个估计,就可以采用适当的教法、学法。

1

2、读厚教材

在解读教材中,教师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教材文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教材相关材料等。如教学苏教版十一册《詹天佑》一文以前,了解了时代背景——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詹天佑那种不怕困难、爱国的精神。如教学苏教版教材《林冲棒打红教头》一文以前,可以查找与《水浒传》相关的知识,四大名著相关的知识。在拓展阅读中,一方面增长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拓展阅读做准备。

3、读透教材

“读透”教材,在这里指的是对教材主旨的把握。

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想通过一篇文章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价值认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自我的一个载体,所以,仔细揣摩语言文字,通过那些语言文字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的“心跳”。我们在读第四、五遍课文时应该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接着尝试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比如《负荆请罪》一文,我们体会到廉颇小心眼、嫉妒心强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从好的一面理解,它具有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这是我们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做的。

最后要确立教材的正确价值导向,多元解读属于创造性解读,需要积极倡导,但是我们还要关注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比如《狐狸和乌鸦》一文,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骗得了乌鸦嘴里的肉,我们能不能把狐狸解读成“聪明机智”、“百折不挠”?不能。这样的“聪明机智”、“百折不挠”是“诡计多端”,是“损人利己”,这是需要我们否定的。所以, 2

在教学中不能学生说什么都点头,也应该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另外,多元解读要找准作者重点倾向,也就是上课的重点所在。

4、读深教材

读深教材,在这里指研读教材,抓住学生运用语言的契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练笔。如在研读苏教版十一册《詹天佑》一文,我是这样设计小练笔的的:解读“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帝国主义者,你可能会说些什么?解读“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当时国内的一员,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当解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时詹天佑会怎么说呢?当解读“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这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外宾们会说什么?你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你会说什么?另外,本文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在上完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有助于以后的习作教学。

这样的解读,在上课前就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就能让自己的课堂得心应手。

(二)、全面了解学情

“因学而教,顺学而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是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的。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尽可能深入透彻,因 3

为解读越深入教师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但是我们的解读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我们还应思考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接受。因此,我们的“深入”要化为课堂上的“浅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注意特点等,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他们所能看到的,想他们所能想到的,感悟他们所能感悟到的。

二、抓好上课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老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应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1、巧定目标,促进和谐

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走进每一个课堂,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又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做到用情、用心、用力。例如:上课前教师可以强调一下本节课任务,下课的时候及时检查,如果一些不专心的学生就要“奖励节目”。如:站到讲台前背一背我们已学的某一首小诗,或滑稽地做个鬼脸、扭扭屁股??长此以往,学生也觉得语文课开心,更加喜欢语文。对于一些不专心的学生,为了不表演节目也会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变“听中学”为“做中学”、“玩中学”

教学中,带着正确的学生观走进每一个课堂,教师要树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的思想,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 1)、颂儿歌,树自信

4

儿歌琅琅上口,既能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巧妙发出指令,还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在要读课文前,教师可以说:“听说读写学语文!”学生立即对:“眼耳口手齐上阵!”于是学生就大声地自由读文。又如,在要回答问题时,教师说:“用心用脑人人棒!”学生对:“快乐大胆显精神!”然后就快速举手回答问题。在做游戏时,教师说:“开开心心学语文!”学生对:“快乐游戏我最爱!”之后就积极地准备游戏。

(2)、做游戏保轻松

语文这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能只停留在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认识上,程式化、刻板化的教法上,而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因为少年儿童的特点是喜静不喜动,如果整堂课只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那很有可能让学生死气沉沉,不断打瞌睡。但是如果每堂课都能适当安排一点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还能让她们喜欢上你语文老师。

A、适当抢答,提起注意

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设计适当的抢答。活动时,教师说:“你问我答!”学生对应;“难不倒!”说罢立即进入抢答。如教师说成语的意思,学生抢答成语,教师说有特点的词语,如ABB或ABAC等的成语,学生抢答说出相同结构的成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B、适当游戏,激发兴趣

课堂,一方小小的空间,承载着生命的活动,包蕴着思想的交流,新课程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 5

探索的空间。因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真正落实需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安排游戏。如在上完汉语拼音以后,可以设计“字母找家”的游戏,每个学生拿着不同类型的拼音卡片,教师适时出示“声母家”、“整体认读音节家”??“复韵母家”等的图片,并发出指令:“声母回家!”、“复韵母回家!”等,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家。这样,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所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时,教师发出指令:“神七飞龙!”学生对:“我带队!”此时,教师在各小组成员中不时指定一定的同学来带队,带队的同学念第一句,他走到谁的面前谁就背出第二句,并且排在带队的同学身后,排着队的同学齐背下一句,走到谁的面前谁再背出下一句,这样一直把诗歌背完。这样教学下来,学生能全部积极参与学习,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会越来越喜欢学语文。这样的教学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全面和谐地发展。

3、巧提示,抓常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策略的运用要让学生愿意接受,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表扬,让其树立自信心,另外,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应正面引导。如,在有部分学生坐姿不好的时候,教师可以说:“一二三!”学生对:“坐端正!”。在小组活动后,教师可以指令:“小雨沙沙!”学生对:“归位坐好!”这样,让这以无数40分钟沉淀的课堂,静静流淌着情的温暖,默默浸润着爱的滋养??所以,教师要留心 6

读自己的课堂,留心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语文老师。

(三)以读代讲,让课堂书声朗朗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而传统的教学中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目的不够明确,朗读面比较窄,往往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蕴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为此,可以这样训练朗读。

1、教师引读

如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桂林山水》一文中,在教学描写桂林山水这一环节时,可以教师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对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教师再引读:“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再对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读完,及时地让学生说说本段“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和说,让学生领悟本段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音乐美。

2、对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对子”时,教师读:“愿乘风破万里浪”,学生对读:“甘面壁读十年书”。在教学成语时,通过同桌对读、对背这样的形式来记忆成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3、加动作读

7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一些可以表演的课文,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为了能让他们设身处地去读课文,与文中的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让他们来分角色演一演。如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荔枝》一文,儿子买荔枝给母亲吃,母亲吃荔枝这一片段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文中的儿子和母亲,通过加上一定的表情、动作、语言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也更加容易地体味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也不用老师反复灌输了。这样的方法轻松而有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分角色读一读

对于一些童话、寓言故事,通过分角色读一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听中学、合作中学,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这样,通过朗读、表演,学生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很好的效果。

8

 

第二篇: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 青山镇中心校 程建林

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仿佛在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把“感悟”这个词挂在了嘴边.

感悟虽已是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应引起注意,不能因追求时尚而不切实际:

一、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抓住关键词来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我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刘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三、感悟不应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万能钥匙”。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许是为了将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去,许多教师都喜欢时不时地让学生感悟感悟,且一感悟便不可收拾,不论课文特点,不顾学生实际,“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想什么就是什么,一切都在跟着学生自己的感觉走。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师是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也要考虑课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感悟。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感悟体验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引导他们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等去对分散的、零碎的及不太正确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促进他们内化书本知识,形成理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学生自悟与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感到下面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比较有效:

(一)、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教师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师:为什么要“研读”而不用“阅读”呢?

生:“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证、补充。

生:我觉得从“研读”一词能感受到司马迁写《史记》的认真与投入,他要写出一部让世人称颂的著作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我觉得这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认真的态度,更能联想到《史记》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是与司马迁的研读分不开的。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不仅了解了文字直接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司马迁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为后文理解司马迁用生命著成的《史记》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有这样一段汤姆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除了从字词中体会,你还能从标点中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觉得一个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语气更强,要读出爸爸当时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汤姆明白必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语气。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抓住标点,不仅让学生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还更激起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朗读的感情更投入。

(三)、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如课外阅读《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形象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是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让学生比较蜗牛前后两次不同变化,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把握。许多时候,学生的“信手涂鸦”,其效果远比教师滔滔

不绝地讲解好得多。

(五)、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例如《怀素写字》这一课: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师:我们班有些同学写字也很认真,请他们上黑板,照着字帖写几个字给大家看看。(几名同学上黑板表演写字)

师:你觉得谁写得最认真,为什么?

生: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像怀素一样,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写。 生:我也觉得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写的字最漂亮。

师:张啸宇,你能介绍一下写好字的经验吗?

张啸宇:我在写字之前,总是先认真地“读帖”。也就是先看清字的形状,分析字的结构,再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记在心里。

师:哇!真不简单,比怀素写字还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

(六)、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

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七)、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

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八)、巧用“设错”艺术启迪悟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设错,引发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启迪学生感悟的办法。

还是以刚才《“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为例,在揭题板书时,我故意漏掉了“必须”一词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马上举手提醒漏了“必须”两个字。我故作镇静,辩解说“必须”可以省略不要。立即就引来学生的一番辩论:没有“必须”语气就完全不一样了。最后我就用红粉笔把这个词添加了进去。老师这样的“出错”让学生体会了文题的精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的兴趣。但也要注意老师“出错”的 “火候”。

当然,阅读感悟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注意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的方法,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提高感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到并且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悟到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描绘的尤其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要让阅读中的感悟从外延走向内涵,我们渴望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感悟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灵,读懂我们民族的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