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班的心情说说,关于上班累的说说大全

有关上班的心情说说,关于上班累的说说大全

1.现在的加班,是还以前逃课时欠下的债。

2.还说神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工作后就连一场说走就走的下班都不行。

3.上学是拿钱混日子,上班就是拿日子混钱了。

4.锄禾日当午,上班真辛苦,闲的没事干,不如斗地主。

5.每天闹钟一响,脑子里就出现五百条请假理由,不想去上班,但特么的没一条靠谱。

6.我虽然上班天天迟到,可是我下班很准时啊。

7.从"我在班上"到"我在上班"这个过程,期间的心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8.上班就像旧时代的婚姻,明明不幸福,还得长相厮守。

9.夏天上班热得要死,冬天上班冷得要命。

10.等俺有钱了,天天上班迟到,不就是迟到一次扣10块钱么,爷给你100万,扣着玩儿吧。

有关上班的心情说说关于上班累的说说大全

11.上班是会呼吸的痛,她活在我身上每个角落。

12.一星期,总有那么七天不想上班。

13.上班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

14.想要有上班以外的生活,于是有了加班。

15.锄禾曰当午,上班好辛苦。上完一上午,还要上下午。不上没钱花,心里更痛苦。为了好日子,辛苦就辛苦。

16.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上班,只适合领工资。

17.一想到明天要上班就头疼,腿疼,眼疼,手疼,脚疼,哪里都疼。

18.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要沉重。

19.这天气,上班就得吹西北风,不上班就等着喝西北风。

20.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有关上班的心情说说关于上班累的说说大全

21."一句话证明上班很忙""我下班回家手机还有75%的电"

22.在那山的这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苦逼又聪明,他们加班到天明……

23.别人上班要钱,我们上班要命!

24.成长就是你哪怕难过的快死掉了,但你第二天还是照常去上班。

25.上班苦啊,上班累,上班简直活受罪,不如参加B社会,上街购物不排队,不用交纳购物费,还要收取保护费。

26.每天早上醒来都在想爷不干了,二十分钟后孙子一样的上班了。

27.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28.小时候多好,哭完就睡,现在哭完还要上班。

29.世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上班,你每天都在抗拒,但是却每天都得做。

30.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心情短语/shuoshuowang/xinqingduanyu/ 罔鵼咐

 

第二篇:情感大全

情感大全

情感大全

(一)论感受词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感受词,感受词就是和感觉有关的词语,这里主要说一下感情类词语。 其次说一下感受词的属性,感受词三属性, 本固、依托、切身比较。 再分析一下三个属性:

(1)本固,就是自己本来就具有这个感受词的含义,例如我们说某个人好看,我们

能具体说出为什么好看以及那里好看。

(2)依托,就是感受词的实存不是广泛而是依附在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上,例如我们

说到美女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不是想到什么是美女,而是想到某一个美女或者

现实(如明星)或想象中的。

(3)切身比较,就是感受词在切身比较后才能有其实际意义,例如我们通常说平淡

是福,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幸福状态中,那么他的脑海里便没有平淡是福这个概念,所以一般人说出感受词必须有相反的概念经历才有意义,不然就是无病呻吟。

(注意这里面说的感受词即情感都是显性的,而人有隐藏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改变

自己情感的能力,所以如果对方故意隐藏或者改变情感,这样的分析是不准

确的)

(二)论道理与学习方法

道理,在这里就不论述道理是什么呢,只阐述关于道理的一些观点。

(1) 我们通过阅读容易发现,中国人在说道理的时候喜欢先把道理说出来,然

后再去找例子证明,而欧美国家阐述道理的方式一般与这相反。不过两种

方式都挺好,中国方式更贴近生活,也容易理解,外国方式逻辑更加的严

密,但是有时候不太容易理解。我接下来采取的方式基本上都遵循着先有

道理,然后再去慢慢的找生活中的例子去阐述。有的时候缺乏一定的严密

性,缺乏西方演绎逻辑那种一环扣一环,不过好在贴近生活。这是我要说

明的第一点。

(2) 第二点,关于大道理。人类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智慧的语句,

我们经常说那么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一般喜欢跟我

们说一些大道理,例如好好学习以后就有好日子,经历风雨才见彩虹等等

一些大道理。但是我们发现,对于老人们说的一些大道理我们通常不喜欢

去遵守。当然这倒不是因为我们不孝顺老人,我们不去遵守是有着一定原

因的。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中经常听到大话空话套话,尤其是领导人发表讲

话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都听腻了,一点实际用处没有,不过仔细分析一

下就知道了,他们说的其实是有道理的,只是都是大道理而已,也就是所

谓的只涉及价值观,而不谈方法论的空话,光说不做谁都会。这就是大道

理不受欢迎的原因。也就是大道理一般都是论述价值观的话语——直接从

条件达到结果,例如好好学习是条件,而结果就是好生活,而对如何好好

学习,如何因为好好学习就能有好生活等避而不谈,这样指导意义就大大

降低了。

(3) 第三点,关于大道理续。虽然大道理人们都不喜欢遵守,但是我们还经常

还遇到这样的事情——经历了挫折之后才觉得某个大道理有道理。举个简

单的例子,我们平常总是说平淡是福,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平淡中,

我们根本感觉不出来这种平淡何来福可言,反而觉得厌倦这种生活,但是

如果发生一个变故,例如得了绝症(只是举例),快要死了,这个时候我们

再想起来平淡是福,那么就会觉得非常有道理。由此可见,道理是否有理

还有一个条件:必须以现实经历为基础。(奥古斯丁就说过,如果把一个人

送进监狱,那么他就能描绘出一副自由的画卷来。)

综述一: 我在这里就论述关于道理的三个方面,肯定是非常不全面的,但现在只能想到这么一点。归纳一下,第一,道理的阐述方式一种是先有道理后举例证明,另一种是严格的演绎逻辑。第二,大道理之所以不被遵

守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只有价值观而避而不谈方法论。第三,大道理具有实际意义的基础是现实经历。

(4) 学习通常有两种方式,我们现在就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这种方式说的是从别人那

里学习到新知识,这种方式无处不在,而且是我们获得源头知识的最初方式,我们看电视可以学习到很多娱乐知识,我们上学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知识,我们交朋友可以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知识,我们自学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千奇百怪的知识,反正一切从外界而来的知识都是这样的,这里面就不重点讨论了,我主要想讨论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法。

还有一种方式从自身学习的方式。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都知道,苏格拉底发明了苏格拉底反诘法,也就是所谓的问答法,通过这种方式来理清对方头脑中的逻辑。说的通俗点就是引导别人顺着一个正确的逻辑往下走,而对方本身缺乏这种逻辑,但是不缺乏这种逻辑需要的知识。说了这么多有点儿乱,就整理一下。第一,从自身学习并不是从原始的自身学习,原始的自身指的是刚出身,这种学习方法是从此刻的自身学习,而此刻的自身的知识也是从外界得到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整理而已,由此可见这种从自身学习的方法是以从外界的学习方法也就是第一种学习方法为载体的,第二点,自我学习的方法适用于自身本来就有对于某个问题的知识,而只是缺乏整合,所以首先还是得有知识。第三点,缺乏想通某一个问题的逻辑而不是知识。归纳一下,这种学习方法首先是以第一种学习方法为载体的,第二你得有对某一个问题的知识,第三缺乏理清和整合知识的逻辑。举一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了,我们通常会有这么一个感叹,突然之间对某一个问题想通了,然后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很显然我们这种想通首先我们有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很大了,我们的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所以肯定是后天学习到的,那么只能从外界获得,所以符合第一点的以外界获取知识为载体。其次,我们既然是一下子想通,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慢慢琢磨,琢磨的都是以前就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专门去查找知识,当然也不消除专门查找知识的情况,我要强调的重点不查找知识就想通的情况存在,所以符合第二点的本身就具有对某一个问题的知识。再次,我们琢磨过去的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是将已知的事情重新排列一下,也就是组合一下逻辑,然后就达到了想通的效果。还有一个例子,相信我们生活中都经常遇到,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闷的人,有时候跟别人辩论的时候会当场卡机,但是过往之后我们通常会想到绝妙的话语顶住对方的言论,可惜的是辩论已经过时不候了,这种情况和上一个例子是相似的,就不分析了。 (5)

综述二: 由此可见,学习最终还是靠着从外界汲取营养,但也别忘了整理自己的逻辑。(不得不提的人,我所写的这篇论文的很多篇章起初都是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然后在从生活中找例子去分析我这个简单想法的时候,在分析例子的过程中也就是旅顺自

己的逻辑的时候有新的想法产生)

(三)我的价值观:合家欢乐

我是农村的,所以价值观的变化还是比较有层次感的,这里的层次感说的是棱角比较分明。而且在这里声明一下,这只是叙述我的价值观,所以它是且只是特殊而不可能普及。

(1) 第一阶段的价值观截至在小学,在此之前,我还是什么都不怎么懂的孩子,唯

一的追求就是享乐,只要我认为快乐的事情我就会去做,至于做不做得到,则

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价值观非常单纯,就是追求快乐。

(2) 第二阶段的价值观截至在高中,在中学时代,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努力的学

习,当然学习还不是最终的目标,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习只是过程,而考试的结果才是考核的标准,所以我往往重视考试的结果大于学习的过程,因

此考试的结果往往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的神经,在这段时间我已经朦胧的感觉到

结果可以为过程辩护的现实性,不过由于这种现实性只是表现的比较隐性而且身

边的非学习环境也比较的纯洁,这种纯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以及对现实

性的粉饰——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有就是正能量占主导的电视节目——这是我所

能接触外界的主要渠道,所有的这些纯洁的非学习环境都向我灌输着过程是可以

为结果辩护的美好童话,所以这一阶段的价值观虽然有点儿复杂,因为夹杂着结

果为主导的现实性和过程为参考的童话性,不过总体而言,由于在这个阶段我还

小,不过年龄小只是表象,很多人年纪很大了也有人云亦云的毛病,归咎起来小

只是表象,本质在于我的思想不够深邃,而思想深邃一般通过阅读来提高的,阅

读书本和阅读世界。正因为思想的不深邃,世界怎么引导我,我就怎么被引导,所以价值观倾向于童话的幻想。

(3) 第三阶段截至到大学的前一段时间,在大学里,诱惑非常的多,让我眼花缭乱,

不过由于思想的土地还是非常的贫瘠,所以很容易被生活中一些表象所左右,由于能力不足,所以很少去分辨,只是接受,然后去传播。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社会非常的现实,人情味很淡薄,首先就是与学校的关系,以前学校和我是母校和学子的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基本上只是嘴上说说,而事实上我和学校是相互糊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而老师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你爱咋咋地,只要不干非法勾当以及别死掉了就行了。然后就是朋友同学关系,以前的朋友都是一个坑的战友,每天虽然都是忙着各自的学习,但是感情还是非常深的,有什么麻烦都是一呼百应的,现在的朋友已经不喜欢特指了,而用一个比较洋气而且泛泛的词表达:人脉,既然是人脉关系,很显然它存在的基础是互助或者对我而言是助我,由此而来的实在的互助加剧所谓的友情,而潜在的互助保证友情的接续。当然友情也能够发展为亲情,仅限于室友,因为亲情最主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日久。接着就是社会,出去打过几次工,还是挺有感触的,别人真的是把你当作赚钱的机器,而我能做的就是实现的价值大于自己的工资,打工的时候很多时候别人不看过程的,而留下的只是一句话:说那么多我也听不懂,你就说你能给我做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带来多少效益?他们关心的只是结果,毕竟我和他花钱买来的资本都是一样的,而死的资本转移价值,我是活的,所以我要创造价值,不然他只有亏本,而我的工资的多少跟维修机器一个道理,只是维修费而已,或者再加上社会供求的一点影响。再接着就是从书本上得到的一些知识,典型的就是朝代更迭下历史的成王败寇和儒表里法,而和统治相结合的宗教告诉我们的一般都是安分守己,基本上都是现世的痛就是来世的甜。当然宗教还只是一种遵循着自愿的

原则,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不是宗教的宗教——政府,以前的政府主要靠着强力造就顺民,现在的政府讲究民主,所以主要开着舆论导向和信息封锁把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甚至一些不是事实的信息传输给我。以上说的只是一部分,不过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了现阶段的价值观:现实。

(4) 第四阶段截至到现在(我还在上大学),基于上阶段的现实性心理主导的价值

观,所以有时候会非常的空虚,感觉这个社会没有人情味,尤其是当我把自己

孤立起来——仿佛自己的皮肤之外和我是完全两个世界,然后我又想着我这团

意识到底怎么来的,然后我死后这团意识又将去到那里,由于我相信不可能无

中生有那么他的对立面有中化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这团意识的产生和归

属肯定都是有因果的,但是由于想不通,所以有一种发自灵魂的落寞。不过好

在这个问题还比较不那么迫切,所以大多数时候也不在意,而且它还有助于我

从现实生活中去找寻安慰,而这个安慰就是亲情,或者说的更直接的就是父母

子女兄弟姐妹的感情,再远一点我就不想去考虑太深了。而我在这里主要想从

父母的角度来说,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如果说有谁能在我们身无分文的情况

下对我们不离不弃反而更加怜爱的那么我想只有我们的父母了,有时候搞不懂

父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当然这个问题估计得我有了孩子才能体会。我的父

母都是农民,现在虽然不务农了,但是还是非常的辛苦,父母的一辈子没有多

大的志向,当然这是由于所处的环境的原因,但是我的父母非常的重视教育,

所以我才能成为一个大学生,虽然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但是在我村里面还是

响当当的,而父母在我没有考上大学的时候唯一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努力让我

考上大学,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出头了,现在我上了大学,他们又忙着赚钱

为我以后打算,他们想乘着现在他们还能动弹的时候把自己的能量都贡献给我,他们没有多大的志向——他们唯一的志向就是我的志向。父母一辈子辛劳,但

是从来没有听过他们在我面前抱怨过,当然我学习也挺努力的,看到父母那么

累,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和颤抖。他们的幸福一方面来源于对我的付出,

是的,他们付出他们就感觉快乐,而不需要附加条款,他们把他们所有的最好

的东西给我他们就感觉非常的开心,我也无法理解这种开心是一种什么心理,

不过我所能做的就是感激。他们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我的反馈,我前面说过他

们的付出不需要附加条款,但是并不是说不会出现附加条款,而这个附加条款

不是他们硬性的要求,因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我的快乐,所以当我发

出反馈的时候例如我成绩名列前茅或者我给他们做一顿饭等等,他们就会非常

的开心,注意他们的开心不是因为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我,不过因为我的事

情而产生的开心必因为他们自己的事情产生的开心更加的开心,紧接着更加让

我感动的是他们因为我的反馈而更加的付出,这是一个圈,一个幸福的圈。父

母对我的好我永远无法说清道明,不过由此我就想到我这辈子到底追求什么,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能唯一给我们温暖的就是亲情,那么我的价值观就

是合家欢乐。

(四)爱情的基因是日久

爱情是一个美丽的词,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之神往,在我国古代就有著名的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飞、孟姜女哭长城的万里寻夫、牛郎与织女的仙凡恋、许仙与白娘子的人妖缠绵,每一个故事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某一根琴弦,让我们不仅不为四大爱情故事的悲

剧结果所恫吓反而以此作为我们飞蛾扑火一往无前的底气。在这里简要的论述一下爱情的简单内涵。

(1) 喜欢的是特点。我们应该以前或者现在都暗恋过某个人或者对某个人有好

感吧,当我们对某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通常这种情感不是无中生有的,并且

我们一般也能说出来我们为什么对某个人有好感,常见的理由是帅或者漂亮,

干净,活泼,安静等等,不管如何,当我我们对某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我们

总能找出一些理由来,尽管这些理由或许不久后我们就会丢弃。记得我初中的

时候就对一个女孩子有好感,这个女孩是从外地转过来的,性格是那种非常活

泼的,而我的性格就是比较闷的那种,不过其实我内心还是比较渴望自己也能

活泼起来,但是因为主客观原因我无法突破自己,所以就很羡慕她。而且那个

时候的我还比较传统,也就是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刚好这个女生是

从外地转回来的,英语非常棒,而我们这些乡下学生,小学都没学习过英语所

以英语非常差,这样一比较差距非常明显,所以当时不由自主的对这个女孩产

生一种仰慕感。再者,这个女孩因为从外地回来,相对家里的女孩皮肤就比较

白皙,给人一种挺干净挺清新的感觉。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我当时之所以

喜欢她或者对她有好感,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都是这个女孩的各种特点,

或者说如果别的女孩有这些特点或者特点的综合我也可能对她有好感吧(以

前)。

(2) 爱的是日久。我的女朋友个人感觉长得挺漂亮的,要个子有个子,要身材

有身材,要脸蛋有脸蛋,要皮肤有皮肤,哈哈,说了这么多就是情人眼里出西

施。在这里简要说一下恋爱的感觉经过,刚开始的时候之所以追现在的女友,

全是因为看中了她的外表,因为恋爱之前两个人完全不了解,所以唯一能够了

解的就是外表,既然外表符合我的审美观,那么我就果断路过不错过了。随着

恋爱的深入,我也了解了女友的性格,女友是比较小女生的那种,总是喜欢问

一些为什么喜欢她,喜欢她那一点又或者如何喜欢她的话题,所以感觉女友挺

可爱的,那么更加的喜欢了。当然恋爱的过程中也会吵架,不过我们俩基本上

都是吵的快好的也快,所以吵架就当调剂了,而且吵架也能发现自身的问题,

把一段时间的矛盾积累一次性发现和解决了。到现在为止,恋爱快三年了,激

情还在,也就是对女友的外貌,性格等特点还是很喜欢,但是已经不明显了,

或者说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了,不过奇怪的是激情不那么强烈了,但是我知道

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她了,即使勉强离开了估计也会萎靡很久很久。那么这个现

象就值得思考了,既然以前让我着迷的东西现在吸引我的程度降低了,但是吸

引我的目标物——我女友——对我的吸引却更加的强了,那么根据控制变量法

我们都知道肯定有另一个因素在作用,而这个因素是什么呢?每次看到别的情

侣我都会想到我和女友相处的画面,很多次给别人打电话我都会很自然的把电

话拨成女友的号码,很多次女友生病我都宁愿能将女友的痛转移到身上,很多

次晚上睡觉都会回想一些和女友在一起的时光,甚至当我吃饭吃到好菜的时候

我都会想到给女友吃就好了,每次想到这些的时候,我都会嘴角上扬挽起一种

叫做弧线的东西。从这里个人经历中,我觉得爱是一种习惯,爱情没有喜欢那

么跌宕起伏,通常比较平淡,看起来是风雨后的平静,这个平静中最伟大的力

量就是日久——生情。日久产生熟悉感,我们都对对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

样相处起来才不会那么的畏手畏脚,日久产生依赖感,我们都对对方有一种发

自本能的依赖,而这个依赖就是亲情。

(3) 爱情方法论。情不是谁想爱就爱的,它也是有自己的逻辑的,爱情简单的

来说就是感动和心动的交叉,而往往心动的作用更大些,感动的力量不

够持久也不够强力,但也需要感动来调剂生活。感动的重点放在对方身上,看

起来主动,其实是被动的,我们的一切付出的结果看起来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很

大,而全部取决于对方的心情,如果对方心情不好,那么我们的全部付出的价

值都将付诸东流,因为我们的全部努力都是为对方量身定做的,离开了对方后

就没用使用价值了,也就没有了交换价值。而心动就是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也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来吸引对方,看起来被动,因为我们没有去为对方

付出,但是实则主动,因为主动权在自己手上,退一步说即使失败了,你的全

部付出都是为你自己提升魅力的,所以还是有价值的。

(4) 对于爱情就我个人而言一直强调这么一点:心境圆满——也就是爱的问心无愧。

(因为我是初恋,现在还在初恋中,所以很看重)因为从我的价值观里面知道

我把女朋友当亲人看待,既然是亲人那么我就想要疼想要爱,想把自己的好东

西优先考虑她,而有时候会不顾是不是会有回报,当然如果没有回报即使是一

个感谢,一个拥抱——我会有点淡淡的忧伤。而每当伤感的时候我会有这么一

个念头:爱她就要心境圆满,努力的去爱,不管结果会如何,只要无悔就行。

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但是细细回味一下感觉就有点儿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这

个时候我重视心境圆满——那么我爱的是心境圆满还是爱她?爱她的话如果

没有回报我肯定会伤心,因为人本身就是感情动物,付出会产生幸福感,而反

馈会加剧这种幸福感,而当没有反馈的时候久而久之这种付出产生幸福的机制

就会消失,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所谓的心境圆满来抚慰受伤的伤口的方式本

身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爱心境圆满而是爱她才是真爱。

(五)亲情的基因是习惯

亲情,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这个世界做神圣的、最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的感情,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凡事讲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发现自己很孤独,发现自己在社会大潮里犹如一片孤舟,摇摆不定,不知道要到何处去,最重要的是我们感觉自己永远只能在舟里,而没有机会到舟的外面去,因为外面都是深渊,我们该相信谁?我们能相信谁?最后我们发现,爱情是建立在房子车子等看得见的物质基础上的,友情是建立在互帮互助上的,社会价值是建立在自己还有利用价值上的,而只有亲情,只有父母能在我们身无分文、一败涂地的时候毫无保留的张开他们的怀抱,让我们有一个寄托自己灵魂的港湾,在这里,没有互利双赢,没有唇亡齿寒、更没有尔虞我诈,只有血浓于水的深情。我们作为子女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孩子,所以我们应该都有这么一个困扰我们很久而且尚未明悟的问题,那就是父母为什么会对我们这么好?

(1)首先,亲情从上至下是本能的,本能的本身是动物性,即虎毒不食子的本性,既

然是本能的,那么就没什么可解释的了,因为这是整个大自然都遵守的规律。

(2)其次,亲情是文化的,人能被无声无息的约束的东西只有自己的知识,我们能突

破很多外在的障碍,但是对于自己所潜移默化的东西只能听之任之,而其中文化

基因对我们的约束又特别的突出,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孝,从古

至今,中国始终有一个不是宗教的宗教统治着人们,也就是皇教——皇帝。历朝

的更迭的唯一方式是商汤革命——暴力推翻,而更迭后的统治从来都是儒表里法的,也就是表面上用儒家的思想教化人们,而实际上却用法家的两面三刀把持政权,但是毕竟我们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还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的思想最基本的就是孝,以孝为基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统治者觉得儒家的思想和自己的统治目的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朝代都极尽其能的宣扬孝道以及由之而来的繁文缛节,每一个朝代都不例外——包括现在的共 产 党帝国。经过几千年的宣扬,所以孝的文化基因早已经深入血液,深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髓,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属于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反对孝就是反对自己,我们当然不会反对孝。而任何关系的存在的基础都是双赢的,孝的延续就是对下一代的爱。

(3)再次,亲情是付出并反馈的,我们都应该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

当他们对我们付出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很幸福,吃饭的时候他们给我们夹菜,天热的时候他们摇起扇子给我们送来凉风,这些他们都不要我们能给他们什么好处,他们只是感觉能把他们最好的给我们他们就非常的满足,而作为受体的我们如果能给与反馈,那么父母的幸福感会更加的强烈,而所谓的反馈其实是一种反付出,是一种被动付出,但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作用,也就是链条的作用,你的反馈让父母成为了被动付出,而父母的被动付出又使你成为了被动付出,这是一个圈——良性的圈。

(4)再次次,亲情是怜悯的,首先说一下什么是怜悯,我们通常都说人有怜悯心,也就是同情心,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也经常有同情别人的时候,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都有过施舍钱财给路边乞讨的人们的经历,不管这些乞讨的人行为的目的如何,从这些简单的例子我们都会发现我们都有同情心,但是同情心是什么东西或者说他是怎么诱发的呢?当我们看到一个身有残疾人我们通常会这么想:如果我也有这样的残疾我该多惨啊?当然这不是一种对别人患有残疾而自己没有残疾的侥幸心理,而是一种将别人的残疾嫁接在自己的境况下的幻想体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年老而且孤苦伶仃——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同情他,我们在同情的先前会这么想:如果我年老的时候又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照顾自己和自己聊天的人那该多惨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过归纳起来可以发现,怜悯是一种将别人的不幸嫁接到自己的境况下的一种幻想体验也就是:嫁接体验。(注意不是将自己嫁接到别人的不幸中,因为我们对别人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我们无法嫁接到别人的境况下,我们能做的而且确实做的只是将别人的不幸嫁接到自己的境况下)而怜悯用在亲情上,也就是父母都是从孩子时代过来的,看着我们嗷嗷待哺当然会容易想到他们自己小时候如果没人哺乳会很难过,反之我们看到父母就想到我们自己如果以后老了没有人伺候会多么不方便,等等,可见亲情是怜悯的。

(5) 最后,亲情是习惯的,上面所说的都是习惯的前轴,而将这些前轴进行定格的

还是习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一旦非习惯,我们会别扭,例如当我们因为上学不得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因为疼不到我们会想念我们,而我们因为没有父母的疼爱或者不能伺候父母,我们也会想家的。可见,亲情最后定格在:习惯(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理)

(6)刚刚讨论的亲情具有什么内涵,这里顺便讨论一下两种常见的亲情方式,也就是

无知的爱也就是溺爱还有就是有知的爱也就是即疼爱也注重教会孩子各种技能知识,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种爱的方式都是爱的表现,都是父母对孩子真挚的爱,不可能说哪一种爱的方式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更有爱,两种都是非常真诚的,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爱的体现,

无关乎道德。第二,两种爱的方式是根据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的,溺爱的父母

一般文化程度稍微低一点,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爱更偏向于本能,他们就是认为

疼爱孩子宠孩子就是爱他们,没认为有什么不对。有知的爱的父母一般具有一

定的文化程度,他们知道以后孩子要想在社会立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所以

他们认为对孩子好一方面得爱他们另一方面还得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不

过不管如何,他们爱的方式都和他们自己的认知相搭配,他们的认知就是觉得

对孩子好就是让他们以后有更好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现在溺爱他们。所以从这个

角度来说,两种爱的方式关乎父母的文化水平。综述:爱的方式无关乎道

德,只关乎文化程度,但无论如何都是父母所认为的最好

的。

(六)友情的基因是互助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是基友,也就是同性之间的朋友关系,当然朋友是不限性别的,男女之间做朋友的很多,既然朋友的概念这么宽泛,仿佛是个人我都能和他做朋友,但是我们又发现,朋友与朋友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朋友之间感情好,有的朋友之间只是简单的寒暄,有的朋友关系是短暂的,有的朋友的关系却是很悠长的,那么究竟造成这种差别的节点在那里呢?

(1) 小的时候,谁有好家伙带我分享我就和他做朋友,等到我有好家伙的时候我也

会带这个朋友分享,这是因为一方面我觉得别人上次给我好家伙了,那么我不

给他不地道,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这次带他分享我的好家伙,那么下次他再有好

家伙肯定也会带我分享的。就是这种实在的好家伙使得我们做朋友,然后将来

的好家伙连接着我们做朋友。

(2) 中学的时候,谁能告诉我学习方法我就和谁做朋友,当我有好的学习方法的时

候我也会告诉他,一方面我感激上次这位朋友把他的心得告诉我,另一方面我

也希望我的这次和他分享能使得他下次的心得同样告诉我。还是这种实在的心

得让我们成为朋友,而将来的心得共享让我们继续成为朋友。

(3) 大学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给室友带了很多次饭,但是室友很少给自

己带饭,久而久之,我也就懒得给室友带饭了,因为我已经知道我的努力不会

得到回报,而这种回报——潜在的互助——是我继续给他带饭的动力。很显然,

我在带饭这件事情上就不能和室友做朋友了,但是这只是一个事件上不做朋友,

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可以做朋友,例如我没钱了他借钱给我接济我一段时间,那

么等他弹尽粮绝的时候我也会接济他的,所以在借钱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朋友。

可见朋友的概念是就事论事的,而不是广泛的。

(4) 大学的室友一般关系非常好,我们觉得用互助来解释这种关系有点儿猥琐庸俗

了,不过这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还是互助的,我们之所以关系好,是因

为我们住在一起能够经常相互帮助,而且我们以后即使不在一起了,但是我们

曾经的感情让我们有困难还是可以帮一把。但从另一方面讲,有时候一个朋友

帮助另一个人貌似不需要对方回报,只是觉得是朋友帮助是应该的,但是首先

我们得认识到,这个应该滴的前提就是我们俩关系好,而关系好这种关系的存

在很显然不是凭空的,而是发生了什么,而这个什么就是我们俩有福同享有难

同当,说到底还是互助的,但是这个互助一般不计较成本,也就是把成本抛在

了脑后,但是他的前提还是得有互助,对于这种抛在脑后的互助已经不是纯粹

的友情了,但是它的基础还是友情,只不过向前发展了一点,我们人类毕竟是

感情动物,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所以室友时间相处久了,就会慢慢将对方

看成亲人相待了,而这个亲情相待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只不过是无形的成本而

已,但是这种无形的成本也会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降低现实中互助的条

件和成本,所以我们就把现实的互助成本抛在脑后了。

由此可见,友情首先是就事论事的,一方面做不成朋友另外的方面还可以做朋友的,

就是所谓的生意不成仁义在,而这个仁义一般是为了下一次生意或者别的方面

的生意做铺垫的。其次友情的基因是互助的,以现实的互助加剧

友情,而潜在的友情接续友情,当友情发展为亲情的时候,

我们不由自主的降低互助的成本。

(七) 幸福与快乐的循环在于反馈

首先说一下幸福和快乐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但是这里面便于分析,先假定两者有界限。

其次分析一下幸福和快乐,首先分析幸福。什么是幸福呢?我的定义是幸福起源于主动者的付出并以被动者的反馈而加剧。现在由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幸福的内涵:

(1) 既然我们存在,那么我们肯定都是为人子女,那么我们都应该清楚父母对我们的爱

是很无私的吧,他们主动付出,并不要求回馈(如果我们确实没回馈的话),他们的幸福很简单,只要他们能看着我们幸福他们就幸福,所以他们疼惜我们他们自己就幸福,这是一种由付出引起的幸福。

(2) 接论述一,如果父母的付出得到反馈,而这个反馈取决于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也就

是孝敬他们,那么父母付出了,付出的时候他们自己感觉幸福,而我们也反馈了,例如我们有成绩给他们争面子或者给他们优质的生活等,那么很显然,他们会更加的幸福,而这个更加来源于我们的反馈。这是一种由主动者的付出产生并以被动者的反馈加剧的幸福。

(3) 再分析一下反馈这个概念,在父母对子女的例子中,当反馈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

变成了付出者,而父母成为了接受者,由此可见反馈对调了主被动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发现幸福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主动者付出,因为反馈实质上是将前一阶段的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而且反馈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链条的作用,也就是将幸福延续下去——不断地变换主被动关系。

现在来分析一下快乐的内涵:

(4)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一天都在学习那么我们感觉很充实,而当我们一天无

所事事的时候我们很空虚,充实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而空虚是因为我们没有付出,由此我们知道,快乐也就是这里的充实产生于付出。

(5) 接论述四,我们知道当我们努力学习,而后我们考了一个好成绩,也就是付出得到

了回报即反馈,那么我们格外开心,由此我们知道快乐产生于付出并以反馈而加剧。

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和幸福一样,那么我们开始假定两者有区别,这个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幸福大多数由于付出心而产生,也就是首先得心里想到付出。而快乐往往是付出力,如努力学习。

再接下来我们归纳一下幸福、快乐的同义词或者反义词,幸福包括不幸福,快乐包括愉快、痛苦、空虚、充实等

(6)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幸福和快乐,幸福是产生于主动者的付出并以被动

者的反馈而加深,而这个反馈本质上是个链条。而快乐和幸福含义相同,区别在于前者付出心而后者付出力。

(八)混淆因果的无知无觉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混淆因果的错,正因为混淆了因果,所以有时候我们很固执,固执的很自然,连自己都感觉不到那里错了,这是因为我们既然混淆了因果,那么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果因,又因为我们承认了这个果因,那么它(果因)就是我自己的东西,我们当然不会反对我们自己了,于是就很自然了。说的有点儿抽象了,得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就明了了。

(1)“你以前怎么没说我有这个毛病,是不是你变了,你不爱我了?”相信很多人都耳熟或者眼熟这样的句子,在爱情的故事里通常看到这样的桥段,这里面不分析男方变心的情况,只分析在男方没有变心但是受不了了女方的某一个毛病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虚构一个故事:男女相爱,女孩子条件比较好外带一点任性,刚开始的时候男方虽然觉得女方有时候的任性让自己有点儿无力,但是恋爱的魔力让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降低了任性带来的困扰,不过随着感情的发展,女方的任性还如恋爱开始般那样,男方由于已经投入很深的感情,而且女方也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所以任性虽然让男方有时候还是很无力,但是男方深信爱就是包容,而且还抱着这样的期待:希望自己的爱能感动对方,让对方慢慢的改变任性的毛病。恋爱还在进行,终于有一天男方受不了女方的任性,觉得自己的感化一点没起作用时,男方知道不能再这么让女方任性下去了,因为男方意识到女方已经将任性当作理所应当的了,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就回到那句经典的桥断了:“你以前怎么没说我有这个毛病,是不是你变了,你不爱我了?”这个故事有点儿简化了,不过我想我已经将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分析这个故事了,我们的疑问就是:既然故事的前提就是男方没有变心(不排除变心的那种故事,只是这里不分析而已),那么女方为什么还说男方变了呢?我们从女方的问题中分析开始,女方说男方以前没有说他有这个毛病,女方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都知道自己有任性这个毛病,但是并没有在意,一直没有在意主要是因为男方以前因为爱他疼她并且想感化她所以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说教,而一直的纵容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最终导致这么一个结果:纵容起到了反作用——让女方认为理所应当,也就是对这种纵容或者说男方对女方的宠爱进行了挟持,再直白点就是将男方的宠爱当作自己任性的原因甚至理由了,而并没有感到男方的这种纵容其实是一种爱,是一种结果——一种爱你下,对你的包容,而且我们还经常发现这么一种情况,纵容的时间长短和女方在纵容被打断后的反应强度成正比,当恋爱刚开始的时候如果男方就挑明女方的缺点,那么很多时候女方并没有感觉什么,但是一旦纵容的时间长了,女方会将时间的长度转化到自己反应中,岂不知时间越长说明男方对你的付出越多。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恋爱中的混淆因果有时候是多么的让人苦恼,让人无知无觉。到这里就给它归结为一句话:爱的纵容不是你纵容的原因,它只是爱你表现出来的结果,尤

其是当你不把纵容的时间长度当作爱的程度体现反而认为他是你要挟的筹码的时候更是如此可惜。

(2)我玩游戏穿越火线,但是由于我是叼丝所以自己的号上什么装备都没有,玩起来没意思,于是我就问朋友借号玩,很容易就借到了。但是借号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想玩游戏的时候,而我的朋友恰好正在玩(穿越火线是这样的:如果我朋友在玩,而我这个时候在上朋友的号,当我进入游戏前服务器会提醒我要不要把在玩的人顶下去)那么我是顶还是不顶。我采取的做法是开头不好意思顶,后来就开始偶尔的顶,最后竟然发展成感觉顶也没什么了。这个事情让我感觉很有意思,于是思考了一下:我从不好意思顶到觉得没什么的原因很显然是我经常顶而朋友没说什么,也就是纵容了我,而纵容的原因很显然是朋友不好意思说我,是对我的一种宽容,而我呢?不仅没有对这种宽容报以回报——也就是既然朋友都没说什么,我顶他不显得我不厚道么?——而反之我却从不好意思到好意思也就是对朋友的宽容进行挟持,经过这样的分析就会发现我的想法是完全混淆了因果的——把朋友的好当作挟持朋友的理由。

总结: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应该警醒生活中类似的将别人对我们的好不仅不报以回报,反而进行挟持。

(九)愧疚与感激的标准在于付出

愧疚与感激是一对反义词,这两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挺常见的,这里面就简要分析一下。

(1) 每当我们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时,我们会不会有一种

发自内心的愧疚呢?想必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儿吧,当我们想到这句话,我们就会回忆父母对我们的好,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尤其是我们接触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这个物质的世界,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世界,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一个人愿意在你身无分文之后不仅不嫌弃你而且还愿意疼惜你一辈子,直到他们不在了!——儿女也不行!只有父母能做到。有时候很难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怎么能那么的深沉,那么的热烈,一辈子不曾衰减。也许等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理解吧,现在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且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一般都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他们就是很自然而然的想把他们自己的好东西给我们,看着我们享受着他们认为的好东西他们就挺开心的,父母真的是很天真,但是绝对不傻,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而已,他们认为他们在世上主要的目的就是自己的儿女能开心快乐一辈子,这种合家欢乐的价值观个人觉得比物质的梦想更加的让人温馨,虽然两者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但是人毕竟很多时候不是活在现实里,而是活在幻想里,而且这种幻想有时候还能带来实在的愉悦,没什么不好的,而且话说回来,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前面两者看出,首先父母对我们付出,其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至少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利己的目的性,接着我们还发现一个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抚养到大,真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我们既然现在能思考了,说明我们不小了,那很显然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续不断的。

(2)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好朋友需要自己的帮助,而自己由于主客观

原因未能给予帮助或者帮助了但是未能起到实质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觉有点儿对不住朋友,在这里我们在分析另一种情况,有时候路上有人问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未能帮助我们并不会产生愧疚。这种差别体现在那里呢?首先,既然是朋友,那么肯定是互助形成的,说明他以前帮助过我,这个时候我没能给与帮助,很显然有点儿不地道——即使我们有各种理由。而对于路边的人,既然对方没有帮助过我,没有对我付出过,那么我没有帮上他的忙也没什么别扭的。其次,

既然是朋友,那么我们之间肯定互助过不止一次,而是经过了很多次“纠缠”,这种连续性的互助也会增加我们的愧疚。反观路人,我们发现路人一般都只对我们问路一次,我们如果不知道的话也会直说,其实我们不能帮助路人也会有点儿不好意思,只是不怎么明显,而这种不好意思是建立在别人的付出上:别人的问本身就是付出,所以这种不好意思绝对不是无中生有的,而且我们还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有人问我们问路,当我们第一个问题没回答上来时,他开始问第二个,第二个也没回答上来时,他开始问第三个,很苦比的是最后问了好几个问题,我们一无所知,这个时候我们的不好意思会比第一次没有回答上来的时候强烈了不少,一方面我们可能感觉自己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别人的付出比刚开始大了一些。

(3) 生意上的朋友一般比较现实,因为生意结交成的朋友都知道对方因为什么才和自己

做朋友——自己还有利用的价值,这种非常鲜明的目的性我们都心知肚明,这种差别体现在自己身边的朋友如果有困难我们帮不上,我们感觉有点儿不地道,但是如果是生意上的朋友需要我们帮忙,而我们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帮不上,这个时候我们不会觉得愧疚,因为我心里知道我们俩本来就是相互为了自己的利益才结为朋友的,当然愧疚虽然没有,但是我们还会感觉能帮助的话尽量帮一下,因为下次我可能需要和他生意合作,由此可见这种目的性明显的关系如果发生不测,只会感觉可惜而不会有真情流露。

(4) 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听说到上海别说你有钱,到北京

别说你官大,那么我们假想一个县长到北京,一副很神气的样子,逢人三句话就扯到自己是县长,有一天当这个人显摆自己是县长的时候刚好被倾述的对象是个省长,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人肯定会惭愧的。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是生活中这种类型的例子应该不少的。惭愧不是愧疚,就像县长的例子里面就不能说愧疚。但有时候这两者又是相通的,例如我们没能报答父母的恩情,我们可以说惭愧也可以说愧疚。那么惭愧的独特地方在哪里呢?我们载举一个例子——既然上面那个例子不容易看出。昨天晚上床上睡觉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睡觉前都喜欢意淫一段时间,也就是幻想自己牛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幻想自己穿越了或者成为绝世高手什么的,昨晚的意淫是这样的:因为我昨晚刚写完这个情感分析大全,个人感觉写的挺好的,所以就幻想我这个论文非常受欢迎——我幻想把论文发表到北大的论坛了,很多北大学子看到我的论文非常喜欢,而我的标题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生活剖析,使得很多北大学习留言:我虽然是北大的,但是看到你的论文很惭愧……虽然幻想很扯淡,但是我就是那么幻想的,哈哈。正因为这个幻想我才发现惭愧这种情感,然后想一想这个情感和那一个已经论述的情感对应,最后发现和愧疚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又不全是,所以就写下来了。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惭愧首先必须是高期待,县长觉得自己官很大,北大学生觉得自己是天子骄子,其他学校的鲜有人能比,然后惭愧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更高的非自我现实或者说自我的低现实。县长上头来了一个省长,不是北大的学生写了一个让自己欣赏的论文(暂时这么说,虽然是意淫的哈哈)还有就是对不起父母一方面是父母的高期待,然后就是自己的低现实。所以惭愧来源于高期待与自我的低现实。

由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知道感激产生于连续的目的性不明显的付出。而愧疚在于对这种付出没有给与反馈。惭愧来源于高期待(别人的或者自己的)和低现实(自我的或者对比的)之间的鸿沟。

(十)怜悯是一种嫁接体验的侥幸

怜悯就是通常说的同情心,每个人本身都有同情心而且这种心理特征还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情感的诱发。

(1) 记得小的时候,大夏天夜里都是睡在蚊帐里,由于家里住在农村,所以蚊子非

常多,蚊帐虽然管用,但是还是有那么几个机灵的蚊子偷偷跑到蚊帐内,很多

次都被蚊子叮的从梦中醒过来,但是每次醒过来后我都没有怒抽蚊子,这当然

不是因为我脾气好,而是因为当我要抽蚊子的时候我经常奇怪的想如果我是那

只蚊子,那么我在快乐的喝饮料的时候被抽死了,那得有多惨啊,所以每当这

个时候我一般都会告诉我妈妈把蚊子赶走,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还觉得

非常有爱,当然我现在依然有爱。不过从这个例子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我之所

以同情这个蚊子,不是因为蚊子可爱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因为我幻想我变

成蚊子后被抽死的惨状,也就是将蚊子的状况转移到我的身上,由此产生的不

忍心。

(2)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奶奶,这位老奶奶跟我说

他有急事,具体事情我现在记不清了,只知道她当时问我我们村谁家有电话,

我看她挺着急的,就没想太多直接告诉她我家里有电话,并且领老奶奶回家了。

事后也没发生什么状况,但是妈妈教训了我,当然只是口头的,妈妈告诉我不

能随便把陌生人领回家,会不安全之类的话。我当时也就当耳旁风了,只觉得

别人有事我不帮会过意不去,不过这还不是主要的,重点在于我觉得如果我以

后有急事如果没人帮忙会挺难过的,这一点是我决定帮老奶奶的主要因素,而

所谓的“这一点”就是将老奶奶的状况转移到我身上的一种后续情感。

(3) 记得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没看到新闻报道的具体情况的时候,其实也没产生多

大的悲伤情绪,反而会觉得挺刺激的,这是因为我根本想不出来大地震会造成

什么样具体的悲剧,不过当我通过电视看到一些具体报道的时候,例如老师为

了学生死于地震、妈妈为了孩子的生还付出生命还有更惨的是一家人几乎全死

光了,看到这些具体的新闻的时候我的心真的颤抖了,我真的为那些感人的画

面以及地震所造成的悲剧感到心痛。不过话说回来,我前后的差别在于脑子中

有么有地震的具体画面,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地震,所以在我没有看到具体画面

的时候,由于人对于陌生的东西都比较好奇,所以没有感觉什么悲伤,而当我

具体画面的时候我就悲伤了,在进一步分析我们容易发现我之所以前后情感出

现反差在于没看到具体画面时我将幻想中地震的一些奇妙的情况转移到我的

身上,而看到具体画面后我就将我看到的具体画面转移到我的身上,而前者由

于是幻想的画面而且是奇妙的画面所以必然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而后者凄惨

的画面转移到我的身上因此顺其自然产生悲伤的情绪。

综述,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怜悯之所以产生它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而这个基础就是将别人的状况转移到我的身上而产生的后续情感——简称嫁接体验后的后续情感。这里面注意是将别人的情况嫁接到我的身上,第一个例子是把蚊子的快乐喝饮料的状况嫁接到我身上,第二个例子是将老奶奶有急事的状况嫁接到我身上,第二个例子是将地震中人们悲惨的遭遇嫁接到我身上,而由此产生的后续情感分别是,我变成蚊子快乐的喝

饮料的时候被抽死该多惨,我以后有急事没人帮忙该多难受,我如果遭遇了这样的地狱般的痛苦我该多么得痛苦。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把别人的情况嫁接到我身上,而不是把我的情况嫁接到别人身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永远知道自己的状况以及别人的惨状,除此之外我对别人的其他情况没什么了解,当然由此而来的把自己嫁接到别人身上没有现实基础了。

(十一)美丑是社会标准下是否符合生活的搭配

美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我们每天都会不由自主的评论美丑。

(1) 走在路上遇到两个女的,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凑上两眼,而且在凑的时候我们通

常还会在心理评头论足一番,然后经过一系列无法说明的比较后,我们通常会选出那一个比较好看,由此可见,美丑是通过比较差生的,但是我们还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只遇到一个女的,那么我们看起来貌似我们就没法比较了,但是我们通常也会鉴定出这个女的是好看,还是比较好看又或者一般,那么这种结果是怎么出来的呢?其实,我们在鉴定的时候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脑海里有一个比较标准——或者是自己的女友又或者是那一个美女又或者是自己幻想的一个美女——而这个幻想的美女一般比较宽泛,也就是幻想的美女是社会标准,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个女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比较而鉴定美丑的。

(2) 还用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刚刚说女的是通过比较出来的,但是比较只能说出一

个人比另一个人好看,或者比想象中的人好看,但是不能具体说出那里好看,我们通常能鉴定某一个人好看,而且我们还能具体说出那里好看,身材、皮肤、又或者脸蛋等等,由此可见,美丑是本身就具有的,不然我们怎么能具体说出来呢。

(3) 我们通常说花园里的一朵花很好看,而且能说出来为什么好看,这说明这朵花

本身是美的,而它之所以美是因为组成这朵花的部分之间搭配得好。我们也通常说花和其他的花组成的花园很好看,这个时候花园作为一个整体是美的,而这个美是花园本身的,而花园之所以美是因为花园内的各种事物之间搭配得好。

(4) 我们都知道,唐朝以肥为美,所以杨贵妇是比较胖的,放在现在肯定无法获得

四大美女的殊荣了,而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也为我们熟知,在楚灵王那个时代细腰是为美,而现在的美的标准又复杂多样了,不过总体来说人们还都是倾向于瘦点,都喜欢减肥,都不喜欢肥胖的身躯,由此可见美丑在不同的时代的标准是不同的,即美丑是社会的。

(5) 我们通常遇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感觉很丑的人,而另一个人感觉挺好,这种

情况经常出现在恋人之间,也就是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爱某一个人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某一个特点而产生喜欢,也许是外貌,不过随着恋爱的深入,如果爱情能保持和谐发展,那么我们通常越到最后越不在意对方的外貌,而是注重的是两个人是否在脾气或者共同话题等方面合拍。其实当一个人找一个外貌在社会标准看来一般的人,这个时候这个人心里是知道自己要找的对象一般,但可能由于自己外貌又或者别的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只能找到这样的,不过随着两个人相处久了,由于彼此熟悉了对方,所以在对方面前没有什么可别扭的,显得很自然,而且了解的越深对对方的需求了解的也越清楚,所以一般这个时候对方很多事情上的处理很合自己的胃口,我们也因此会越来越依赖对方,由于自然的舒适以及依赖的加深,所以我们就会慢慢降低外貌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才发现老伴烧的菜最合自己的胃口,老伴说的话最能温暖自己的心窝,老伴张开的怀抱是最好的

港湾,牵着老伴的手,仿佛抓住了整个世界,夕阳下的余晖见证者我和老伴的

相惜。最后情人眼里当然出西施了——日久生情。

(6) 还有这种情况,我和朋友第一次看到某一个女的,我就认为长得一般,而朋友

就认为长得好看,然后争持不下,我们通常把这个归结为审美观不同。既然是

审美观,那么很显然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较长的时间,而且多次的感

受后才形成,而这个形成肯定和生活经历相关的,每个人生活经历都不一样,

所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观。所以虽然是第一次看某个女孩,也不是无中生

有的鉴定美丑,而是将自己生活经历产生的审美观去考验她。

由以上看出,第一个例子美丑是比较的,第二个例子美丑是自我的,第三个例子美丑是搭配的,第四个例子美丑是经得起考验的——也就是生活的。所以美丑是社会标准下,是否符合生活的搭配。

(十二) 论迷茫

每当我们经历重大变故的时候我们都会迷茫,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时之间不知道自己要去追求什么。我们现在分析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种情感。

(1) 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没有价值观这么一说,虽然经历了从无所事

事到学校的一员,但是这种变故貌似也没让我产生什么明显的迷茫感,该怎么

玩还是怎么玩,只是在玩的时空上受到了一点限制,虽然大部分时间跟个没事

人似得,但是在个别时候我还是会思考所谓的人生,一个时候是上课老师提问

的时候,当别人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却不敢直视老师,生怕老师会

错了意还以为我在期待呢,不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挺羡慕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我在手心里也打着算盘——我该怎么办才能像他们那样?还有一个时候是每

次考试的时候,当别人都考了很高的分,还得了三好学生,拿着奖状,一个个

神清气爽的在我面前得瑟的时候,并且我回家还得面对爸妈的指责,每次爸妈

都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当这个时候,我虽然挺嫉妒某某别人家的

孩子,但是更多的还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鼓励以及更多的是奖励。由

此可见小学的迷茫很单纯,而且很多时候根本不在意这种迷茫,只是个别的时

候才会那么的小迷茫一把——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以前那样的无忧无虑呢

还是好一点的成绩。

(2) 从小学升到中学的时候,这个时候脑袋里也没有价值观这一类的概念,记得刚

上初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按入学成绩排名次,然后就是排班级,然后我们

都知道谁谁谁多少名,当时觉得很牛逼的样子,期待着自己也能榜上有名,随

着入学的过去,自己也慢慢的忘掉了刚入学的那番壮志凌云了,有了新朋友玩

的很开心,时间过的很快,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懂得什么是空虚了,因为总是看

到老师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这种事情永远和我绝缘,而我所谓的朋友

都是和我一样的——不爱学习,而那些成绩好的,他们也貌似和我们有一条无

法跨越的鸿沟,而且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校仿佛是多余的一样——因为我们全都

是教室后排党,我们虽然有时候表现的很洒脱很不在乎的样子,好像我们有我

们自己的生活,而且我们的生活的快乐是那些抓耳捞腮(学习的时候)党无法

理解的,不过话是这么说,但每当考试结束后,成绩前几名的学生上台领奖的

时候,我的心情都很失落,这个时候我强烈的感觉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对的?是

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尤其是很多别的家长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得到表扬,

而自己的父母只是默默不语,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在人群中凌乱!

(3) 从中学升到大学的时候,每当我们中学时代学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师都会

告诉我们:大学没人管、大学一天半天课、大学付出高中十分之一的努力就能

好成绩甚至大学可以谈恋爱而且家长还支持……对于这种赤裸裸的诱惑,我表

示——我很心动。等到上了大学,才发现老师在诉说那些美好的愿景的时候漏

掉了一个条件——如果你想混下去的话。既然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农村出去

的孩子,当然不可能专门为了混一个文凭而上大学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刚开

始来到学校的时候,真的很迷茫,中学时代是老师监督者你学习,而且是大班

学习,这种老师监督以及自我监督——别人都学习我不学习我感觉空虚——的

结合,使得我们生活被排的满满的,但是大学真的没人管,而且也没有什么所

谓的自习课,即使有也没有中学的气氛了——毕竟大学只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

升学。所以大学刚开始真的是无所事事,但是因为刚从中学中脱离,一时之间

还无法摆脱中学时代的那种不学习就很空虚的惯性,所以越是无所事事越是感

觉心慌。

(4) 工作的时候,有时候遇到困难会不如意,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我这么干到底能不能出头?这个是我追求的么?不过对于工作的事情我

了解的不深,所以就不深入讨论了。

综述,迷茫很多时候不在于知不知道我们自己追求什么,因为我们的追求很多

时候是随波逐流的,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世界如何引导,我们如何被引导,所

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追求,而在于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追求,自己自主认识到

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才会发自内心的去追求,所以迷茫更多的是有没有认识到

自己的追求——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

迷茫是价值观的缺失。

宁静是方法论的明确。

压抑是方法论的突然缺失。

(十三)论宁静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当我们找某样东西或者做某个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却找不到这个东西或者对所做的事情完全没有头绪,这个时候我们会很心烦,甚至感觉皮肤上都有长痱子的感觉,而且总感觉越是如此越是难以找到或是做到,很奇怪。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1) 生活中我们经常解鞋带,有时候由于鞋带系死头了,所以半天都解不开,刚开

始的时候还能耐住心慢慢的解,但是过了一会儿还解不开,就感觉仿佛身上的

温度在急速增加,紧接着头皮都发炸,最后很自然的用蛮力硬扯,感觉自己凌

乱了……其实,理性的人都知道蛮力根本解不开这巧力活,我们得现有一个规

划,知道先从哪儿开始,然后一点一点的完成解鞋带的任务,不过因为我们年

轻,比较浮躁,心里很难静下来,所以一般完不成这种任务,但是我们发现当

我们解不开的时候,爸妈一般会接过这个任务,而他们竟然每次都能解开,而

且我发现他们一点也不着急,就那样细嚼慢咽的就解决了。

(2) 为涉世未深的我们,有时候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时候我们会很烦躁,在这里举一个我经历的事情,我一个朋友问我咨询让

他父亲在他们乡镇办一个韵达快递的网点靠不靠谱,其实我也不知道靠不靠谱,但是有电脑我们可以查查相关知识,于是我就想办法查,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搞不清楚该怎么做,我都不知道乡镇网点怎么赢利以及需不需要去县里快递公司收件等问题,这个时候心理挺烦躁的,完全没套路,但当我停下来想想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得先搞清楚自己需要搞清楚那些问题,然后我就按照问题来查找,于是我知道了盈利靠收件和派件,需要缴纳押金等关键问题,最后考察乡镇的快件量,这个只能通过到县里快递公司询问了,最后给出建议和一些重要常识。

(3)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总是出门的时候想找钥匙却找不到,而这个

时候又很赶时间,于是就翻箱倒柜的找,找不到就非常生气,生气还得找,然后又是重新翻箱倒柜找一遍,如此重复好几次才找到,气的我连出门整理形象的时间和心情都没有了……其实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冷静下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找,也可以重点地方先找,但是得仔细而且得有一个规划,不然乱找一气,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找到的概率和效率都比规划的差一点。 综述,宁静首先是心理上的尽然有序,而这个尽然有序就是一个简单的规划或者说是腹稿,而这个腹稿其实就是方法论。所以宁静是方法论的明确。

(十四)论压抑

(1)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而这个传统体现在我将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割裂,社会是结果能为过程、手段辩护,但是家庭里结果不是目的,过程才是真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我感觉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我对待家人还是比较好的,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父母那一辈人兄弟姐妹都很多,所以他们之间有时候会有一点矛盾,不过他们的事情我们管不到,毕竟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一辈管一辈,但是父母那一辈不能影响我们这一辈的感情,我父亲是弟兄三个,刚好我这一辈也是弟兄三个,我两个叔叔一家一个男孩,我和这两个弟弟关系都非常的好,他们也很听我的话,对我这个大哥还是比较好的,我早就和他们说好了,不管父母们关系如何我们三兄弟是最亲的,做兄弟不容易,所以我们三个非常铁。说到这里我转到对待女朋友的问题上,我一直将女朋友看成亲人,而对待亲人我是一贯的,我珍惜亲人,所以疼亲人,既然女朋友是亲人,那么我当然得真心的疼爱了,但是女朋友有时候很任性,总想压着我,想把我压得死死的,喜欢我服服帖帖的,人性就是凡是有可能就不喜欢被压制,如果我是自愿的,那么怎么都可以,而且我非常愿意疼她,但是如果是你主动地而我是被动的,那么我很烦,很反感,这个时候我总感非常的压抑,感觉胸口很闷,仿佛无法呼吸,我认为这就是压抑,现在来分析一下这种情感,我们很容易发现压抑伴随着烦躁,而烦躁就是不宁静,而宁静是一种心灵上的井然有序也就是腹稿,既然压抑伴随着烦躁,那么说明压抑必然心灵上不是井然有序的,而这种不井然有序是怎么造成的呢?在我这个例子中,是由于女友的任性造成的,女友任性让我接受不了,而我一下子也没有想到解决办法,所以就心烦意乱,这就造成了压抑。

(2)当我们猛地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压抑,例如我亲身经历的就是实习

的时候进入工厂,由于我是理科生,实习的工厂环境非常的差,至少和我理想中的相差甚远,我们的实习很简单,就是在工厂里面走一遍而已,有什么问题就当

场问了,不过由于环境太差,一个工厂我们一队学生很快的就走完了,在工厂里面的时候,总感觉很压抑,感觉仿佛胸口有个大石压得我们无法呼吸,但是反过来说,那些在工厂工作的人,他们就觉得很自然,并没有我们这些反应,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们经常在这种环境工作已经习惯了,所以身体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而我们第一次接触很显然还处在适应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他们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已经找到了应对这种压抑感的方法了,不管是什么方法。

(3)在这里分享我的一个梦里的片段,然后分析一下,梦的片段是这样的:我很爱我

的女朋友,但是不经意间发现我所深爱的女朋友却背叛了我,和别人好上了,在梦里面的自己非常的纠结,也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的话,我感觉最贴切的就是无力,感觉浑身使不上力气,而这种无力就是压抑。

综合:第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压抑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女朋友的无理取闹,也就是不知道此刻我该怎么做。第二个例子,是因为第一次身处这样的环境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第三个例子是因为突然之间的变故让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我自己(不是面对女朋友)也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压抑就是突然的变故让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也就是方法论的缺失。

(十五)论淡定和冷然

我们通常看到电视剧中很多举重轻重的人物那种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当然这有点儿夸张了,但是很多人确实可以做到绝对的淡定甚至淡定到冷漠就是冷然,这个靠着先明确淡定和冷淡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提醒锻炼而来的。现在来分析淡定和冷然这两种心理,首先分析一下淡定。

(1)淡定,所谓的淡定就是平常心,对待任何情况不管是突发的还是经发的我们都

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看似很玄虚,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描述清楚所

以无从把握,现在举几个例子:(1)小时候上学很容易忘记带书包,这个时候

通常非常着急,害怕老师骂,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所谓的平常心这种想法,现

在来看看的话,我们只要基于目前没带书包的情况要么去借别的班级的书要么

回去讨,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基于目前的情况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行为。

(2)有一次,买火车票的时候发现学生证消磁了,这个时候说实话真的很着急,因

为是暑假高峰期,所以如果学生证用不了只能退票从买,不能半价不说,还可

能没有座位,我的火车是二十个小时的长途,没有座位是一件很崩溃的事情,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干着急,貌似不是很好,因为干着急没有任何

作用,所以我们要暂时忽略消磁的阵痛,而吧消磁当做既成事实,然后在这个

既成事实的基础上采取自己能做的最好行为,当然你可以去问周围的同学将学

生卡的词条借用一下,或者自己赶紧的重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容易看出,平常心就是把突发情况当做既成事实,然后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采取自己能采取的最好措施,不管你能不能采取某一种很好的措施,至少我们心理上首先要明确“既成事实”已经发生,这个时候不是计较既成事实的时候而是琢磨怎么处理既成事实。

(2)冷然,所谓冷淡,就是一种面对任何情况,情绪波动很小,他唯一的根据就是

结果指导行为,而这个结果的实在有利或者实在有害是我们采取行为的唯一理

由。现在举几个例子:

(3)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里总有那么一些人玩不起,他们就会骂人,这个时候

我们当然不能掉价去骂他,这样只能将自己和他进行同化,显然很愚蠢,而从冷

然的角度分析,他骂我,我骂他,结果是什么呢?对骂,搞的一肚子气,从实在有害和实在有利的角度说,骂我我实在有害么?没有的,所以直接无视了。能让我们动心的只是打乱结果的实在有害或者实在有利。

(4)有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总想着懈怠,想着去看会儿视频或者玩会儿游戏,这个

时候如果我们学习学累了,而且玩会儿游戏从结果的角度来说确实能够起到实在有利的作用,那么我们确实应该这么做。但是如果不是由于学习累了,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懈怠,我们的不坚持,那么我们想想,玩会儿游戏从结果的角度来说,我们好像没什么实在有利的东西,除了浪费时间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结果是实在有害的,不值得做的。

3,从上面分析我们容易看出,平常心也就是淡定只是接受既定事实的一种有为,他不是妥协,而是务实。冷然更是一种淡定到冷漠的务实,能打动心灵的或者灵魂的只是打乱结果的实在有害或者实在有利。

一句话:平常心也就是淡定是在当前状况下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当前最佳)。而冷然是一种根据结果的实在有利或者有害指导行为的心理(结果指导现在)。

(十六)论自尊

每个人都有自尊,而且一般而言越是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自尊感越强,因为一无所有,而且这个世界又是现实的,所以一无所有会导致经常的受到各种眼光,久而久之要么习惯了,要么就是敏感了,敏感后当然禁不起别人的轻薄的言语或者动作。这里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这个典故的大概意思是在大荒之年,一个人心好给

路过的难免发放汤粥,刚好此刻有一个人饿的快不行了,这位好心人于

是就给他送去一碗粥,可能在说话的时候或者什么别的原因有点儿轻薄,这位仁兄就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

步!”好心人觉得这位仁兄说得对,于是就道歉了,但是这位仁兄还是不

肯接受,最后的结果是饿死了。其实,有自尊是好的,但是不要太要强,

就像故事里的这位仁兄,他还算好的,至少他的故事使得人们知道有这

么个人存在,虽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怎么也算名垂青史了,给后世

留下了一笔所谓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也只能死的安心点,

别的貌似没什么用处。更惨的是历史上有着很多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因为

不吃嗟来之食而饿死了……

(2)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故事说的是陶渊明是个

县令,而上头的郡守派来一个人巡视下面,而派来的人其实官阶很低,

但是因为靠近太守,所以有点儿权势,这个人一到旅舍就派人去要陶渊

明去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

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但是此刻随性的人告诉他见这个巡视的人要穿戴整齐,不然会留下话柄

被巡视的人在太守那里说闲话。陶渊明这下就生气了,于是管也不做了,

就走了。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典故。从这个故事来看,

陶渊明坚持自己的自尊,不肯因为别人而降低自己的尊严,不过陶渊明

还好,虽然官做不成,至少可以留下一个美名,古代名声还是很为人所

重视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流传千古,而只是很少的人知道,那

么就不怎么划算了,毕竟官丢了就没什么生活来源了,而古代都是一大

家子呢。

(3) 上面论述的是自尊,我们虽然不赞成由于心理底线太低导致的自尊心作

怪,但是我们不能不照顾别人的自尊。而通常的自尊是和物品分配或者

说精力关注相联系的,对于物品分配,不强调均等化,毕竟贡献不同收

获得肯定不同,但是一定得做到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到,也就是说你得有

一个仔细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对每一个人都公开公正,既然每一个人

都心知肚明自己该获得多少,那么也就不会埋怨从而导致分裂了,所以

分配不在于物品的均等而在于尊严的均等,而这个是靠着制度去完成的。

还有就是精力关注,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有几个朋友来找你玩,

但是你和其中的一个人关系好,如果此刻你就和那一个人聊得热火而把

其他人放在一边,肯定其他的人心理不舒服,觉得受到了轻视,这是很

正常的现象,可能你觉得没事,但是很多时候做着无心观者有意,所以

我们得隔一会儿和每个人都寒暄几句。

综述,自尊是需要的,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如果受到了侮辱而不还手是活的挺窝囊的,但是你得明确,第一我们所谓的自尊是不是真正的自尊,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尊促动不是真的因为受到了轻薄,而是在于自己的心理作祟,这归咎于自尊的底线定的太高,别人的一个眼神我们有时候都能解读出来很多含义,这样的生活太累了,我们得明确——我们不是太阳,不可能所有人都围着我们转,而且事实上我们很普通,所以我们要将自尊的底线放低一点。其次,自尊必须符合实际,上面两个故事还行,毕竟都清史流传了,但是那些因为过于重视自尊的人就把自尊的价值放的太大而忽略了成本,显然这种自尊是不可持久的,陶渊明一次自尊丢了官,他下次再也没有机会丢官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欺负你你还不还手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他会认为你软弱,而认为你软弱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代价,为了这个代价也值得你还手,而不在于一次的欺负。还有就是生活中注意他尊均等化原则处理各种关系。由此可见,自尊很多时候是自卑心理的作祟,而且自尊必须符合正价值,否则自尊就是非自然的、妨碍性的。

(十七)论归属感

归属,既然是归属当然是弱点去依赖,但是弱点依赖为什么就是归属呢?弱点怎么依赖才能产生归属感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归属感。

(1) 在家庭里,我们通常说自己有归属感,那么我们看看怎么产生的归属感,首先,

作为人,作为社会人,我们都渴求家庭的爱,希望父母关心我们,希望兄弟姐妹相互关心,希望子女和睦相处,而我们个人很显然是不能创造这些感情的,感情本来就是相互的,所以必须是群体的,既然是群体的,那么我这个个体相对群体就是弱势的,那么我们需求家庭的温暖这个心理相对整个家庭就是弱点,而归属就是我这个弱点得到实现,而怎么去实现呢?我们应该都知道,和父母之间相处

一点不别扭,即使很久没见面,感觉还是那么的亲切,而且我们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有时候害羞可能不愿意说,但是我们敢说,而这个敢就是话语权。

(2) 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抱怨对公司没有归属感,而我们之所以抱怨没有归属

感,一般是因为公司只是拿我们做赚钱工具,而对我们关心不够,而这个关心一般是公司对我们的福利待遇,我们相对公司而言尤其是福利方面显然是弱势的,而我们弱势的东西没有得到依赖,而且另一方面我们也抱怨在公司里没有话语权,我们只是执行者永远没有决定的权利。

(3) 现在很多企业都研究如何留住人的问题,不过不管如何研究,他们的落脚点始终

都是如何给与员工给好的待遇,包括给与的份额以及给与的方式,现在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就是效率工资,说的是高工资能够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具体体现在高工资让人们干劲更足、高工资本身就是机会成本所以能一定程度上防止人们的流动(就是跳槽)、高工资能够给与人们更多的货币去改善自己的人力资本等等,这就是研究福利待遇对员工的影响,研究的典型就是福特公司当时的五美元工资,具体情况就不说了。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公司给与每一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这也是福利的一个方面。研究的另一个落脚点就是话语权,也就是人们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这样人们才能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一份子,而不是只是赚钱的工具,典型的就是给于每一个人一定的自主权,而不是事事亲力而为,这样人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更好。

综述,归属感就是弱点依赖,尤其是福利和话语权。

(十八)论喜新厌旧

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我们经常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喜欢搞懂关于它的所有特点,但是等我们搞懂后,就开始激情消退,直到最后开始厌烦。

(1) 小时候刚拿到一个新玩具,非常的开心,琢磨着怎么玩,想一下弄得它所有的

特点。记得我小时候我的哥哥给了我一个机器人玩具,是可以变形的,还可以

分拆,刚拿到的时候还不会玩,不过非常好奇,刚开始几天玩的不亦乐乎,拆

了装,装了有拆,而且还拿出去跟小伙伴们得瑟,经过多次的拆装,变形机器

人终于被我完全搞懂了,也知道怎么玩了,但是慢慢的就感觉不那么好玩了,

没有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兴致了,最后就完全抛弃了。

(2) 记得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感觉上学太好玩了,有新的伙伴,新的玩具,新的游

戏等等都是新的,而且老师还教我们新的知识,那时候觉得早知道应该早点上

学了,一个人在家里就那么些玩具而且只有几个小伙伴,没有学校好玩,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感觉学校不好玩,每天还要上课,游戏设施还是那么

几个,而且小伙伴也不新鲜了,最重要的是每天还要完成好多好多的作业,当

时每天就盼着放学回家看动画片以及双休日,反而期待以前不上学的日子了。

(3) 在暑假的工作实习中,其实就是出去打工,但是由于以前没有打过工,所以非

常好奇,想知道打工是什么样子,以及打工的伙伴是什么样子,怀着初生牛犊

不怕虎的心理,工作前几天都很愉快,什么都好奇,想把工作里接触的所有环

节都搞懂,每次上班都很积极,下班回去也没事干,所以还有点儿不愿意下班

呢,上班热闹点,所以对那些上了很长时间班的人消极怠工恨不能理解,但是

好景不长,等我熟悉了每一个同事,熟悉了工作环境,熟悉了工作特点等等后,

我对工作的激情就慢慢消退了,感觉自己就跟机器一样,每天都在那么几个地

点工作相同的事情,还得准时上下班,这让我心态转变非常大,我刚开始不理

解那些长时间工作得人为什么消极怠工,现在我开始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天天这

么工作还能保持相当的激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窃喜幸好我只是工作一个月,不然非死在这个岗位上不可……

(4) 当我们恋爱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的上心,一心放在恋爱上,好像少了另

一半这个世界都没有了颜色,但是当我们把另一半完全搞清楚了,这个时候恋

爱就进入了平淡期,而且因为没有新鲜感了,所以很多以前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现在看起来就有点儿刺眼了,例如以前女友喜欢任性,但是由于刚开始恋爱,

可能觉得女友还很可爱,自己挺喜欢的,但是随着恋爱的深入,就开始不耐烦

了,觉得女友不知道收敛什么的。不过,如果恋爱双方能坚守住,能相互包容,

那么结局一般都还是挺好的,毕竟习惯了对方,这个时候很容易把对方当作自

己的亲人看待,对待亲人虽然激情不在,但是永远无法割舍,而且越处味道越

浓,所以一般我们的父辈年纪都很大了,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就很好,而刚结

婚的一般都容易出现各种摩擦。

综述,我们容易发现,喜新厌旧其实是喜欢新事物的神秘感或者说我们喜欢的是将新事物的层层面纱揭去的过程,而厌烦余下的东西。(好奇心就是喜新的过程)

(十九)论羡慕与嫉妒

羡慕与嫉妒通常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伴生的,我们通常赞扬某一个人的成就的时候心里面同时也会酸酸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正是由于羡慕与嫉妒的伴生现象让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我是羡慕还是嫉妒或者我羡慕什么又嫉妒什么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就很清楚了。

(1) 我有一个朋友A,A的朋友B被保研了,而且保研的学校还是非常好的,B的

本校没有A的本校好,但是A的学校却没有保研外校的资格。基本情况已经

叙述清楚了,有一天我的朋友A向我叙述他的朋友B被保研的这件事,叙述的

大致内容就是他的朋友B学习挺努力的,但是A感觉自己也学习挺努力的,每

次都拿奖学金,而且自己的学校比对方的学校还好点,自己的学校都没有保研

外校的机会。大致内容就是这样,我分析了一下我的朋友A表达了两点,第一

点就是感觉他的朋友学习挺努力的,但是自己学习也很努力。第二点就是自己

的学校不给力,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自己在他朋友那样的学校那么他也能有保研

的机会。对于第一点我的朋友是认可的,对于第二点我的朋友就有点儿不认可

了,在深究一点认可与不认可的考量标准在于前者是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靠主

观努力达成的,而第二点是非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非主观的因素促成的。说到

这里,故事很明显了,羡慕的就是他的朋友的努力使得B能够被保研,而嫉妒

的就是他的朋友B的学校比较给力,归咎起来羡慕的是必然性的东西,而嫉妒

的是非必然性的东西。

(2) 我们身边肯定有很多有钱人,对于有钱人我们通常持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羡慕,我们通常看到很多事业有人的人,而他们之所以事业有成

是因为他们一步一步的努力,靠着自己的双手才有令人羡慕的成就,对于这种

人我们发自内心的羡慕,希望自己能以他为榜样,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争取一

份属于自己的未来。接着说第二种态度就是嫉妒,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通常看到

这样一些有钱人,这些有钱人的有钱通常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而是因为

他们的爸妈有钱,他们的所有完全是因为有一个天生就好的爸妈(这里仅限有

钱不是指质量),对于这种人我们通常是嫉妒的,尤其是这些所谓的富二代炫

富的时候更是如此。分析进行到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羡慕的是必然性的东西

也就是主观能达到的东西,而嫉妒的是非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外界因素。

(3)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对一位哲人的成就很不屑一顾,他的理由是:这

位哲人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完全在于家庭比较好。于是这个人老是责难这位哲

人,有一次哲人受不了了于是反问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我确实家庭、出身

好,但是我同时也确信如果你有我这样的出身、家庭你肯定不会有我这样的成

就。这里面我们看出,哲人主要反感责难他的人只看到那些他决定不了的因素

而对那些必然性的东西如努力视而不见。

综述,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羡慕与嫉妒虽然很多时候是伴生的,但是他们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羡慕的是必然性的东西如努力,嫉妒的是非必然性的东西如家庭,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人对一些人在你认为是必然性的东西产生嫉妒,这中差别不在于羡慕与嫉妒的标准的问题,而在于我们每个人评价必然与否的时候所凭借的东西的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体现在信息是否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我们每个人分析分辨信息的能力的不同。

(二十)论信念或信仰

信念与信仰以及观点,他们三个是有着相通的地方的,前两者是第三者的强化,现在就来分析这种强化是怎么形成的。

(1) 我们都知道巨人集团的黄金搭档节目——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黄金搭档的三个品牌之一),还伴随着外表挺滑稽的爷爷奶奶的热舞,给人

非常鲜明的印象。而且它是以狂轰滥炸的方式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而这个

所谓的狂轰滥炸说直接点就是比较频繁,比较活泼,随着我们见到听到的次数

的增多,我们的大脑自然而然就会记住它,当我们在选择同类商品的时候会自

然地对他的关注多一点。

(2) 对宗教有点儿了解的都知道,宗教一般都主张来世的或者死后的享受,而对现

世采取忍受的态度,三大宗教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因素(也正因为这点三大宗

教才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因为在现世的忍耐才能和统治者的有利统治相结合)

而宗教之所以这么宣扬,主要想制造一个因果关系,而信徒对宗教的信仰主要

也就是因为相信有这么一个因果关系,当然三个宗教肯定侧重点不一样了,不

过重点都在于安分守己。

(3) 三人成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说的大意就是有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而经过很

多人的重复转述后,竟然使人信以为真,而人们之所以信以为真,主要还是靠

多次重复转述,而多次重复意味着频繁性和活泼性,和论述一道理是相同的。

(4) 很多以身殉国的人,他们的以身殉国,就本身而言是非常伟大的,例如董存瑞、

洪继光等,但他们之所以以身殉国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作所为是值得的,而

这个值得说的就是因果关系,因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果就是让任务完成、实

现自己的价值或者悬乎点是死后升天等等。但不管怎么说,支持他们这么做的,支持他们的信仰的是因果关系。

综述, 以上的论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信念或者说信仰只是一种强力和活

泼的观念,而这个强力指的是因果关系,而活泼性指的是频繁,所以提高信念也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二十一)论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这个词听起来很邪恶,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这么一些情感,现在我就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幸灾乐祸的普遍性与合情性以及为什么它既然合情为什么不合理。

(1) 首先说一下普遍性,我们比较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较另一种是纵

向比较。不过说这两种比较之前我们先确定一个公理——人都是偏爱自己的或

者更准确点都是偏爱现在(或者将来)的自己,虽然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例子很多就举一个代表的,例如雷锋,雷锋的事迹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不熟悉具体事迹的也应该知道雷锋代表的化

身——舍己为人。不过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雷锋舍己为人我相信,但是如果

说雷锋的舍己为人无所求我是不相信的,当然这个所求不是名利,不过这个所

求肯定是雷锋自己思想所承认的东西,既然是雷锋思想所承认的东西,很显然

就是雷锋自己的东西,例如雷锋可能相信帮助他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既然雷锋的帮助他人不是依据世俗的名利而是依据自己的思想所承认的东西,那么说到底不还是偏爱自己——偏爱自己的思想就是偏爱自己。既然说明了人

都是偏爱自己这个公理,接下来就分析这两种比较方式。纵向比较就是以自己

为中心,以时间为比较点,来比较不同的时间点自己在某方面的强弱,很显然

当我们这么比较的时候我们都会希望现在比过去强或者将来比现在强,这是产

生自强的基础。另一种比较方式是横向的,也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左右的人

为比较点,来比较左右的人和自己的差距或者反差距,人都是偏爱自己的,那

么我们肯定希望自己比别人强,由此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基础。由此可见幸灾

乐祸是偏爱自己下横向比较的结果,而因为偏爱自我以及

横向比较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幸灾乐祸也是普遍存在的。

(2) 在说一下合情性,我们在努力追赶别人的时候,通常会有这么两种效果一样但

思考方式完全相反的两种态度,首先我们是努力的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们

努力的奋斗以期待拉近和目标中的她的距离,但同时我们也会这么想——如果

她出什么以外成绩一落千丈那么我也就实现了超越他的目标。其实仔细想想,

这两个思考方式的效果是一致的,都是想实现自己超越他的目标,只是一个是积极的而另一个是消极的,而这个消极的思考方式就是幸灾乐祸的理论,而我们说的幸灾乐祸是对比我们强的人,那么我们对弱者——相对我们而言的,我们会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们很容易发现,对弱者的幸灾乐祸其实就是怜悯(这里面就不具体分析怜悯是一种什么心理了)——也就是说对弱者我们一般是怜悯而不是幸灾乐祸,只有对比我们强一点的人或者有可能超越我们的人才会幸灾乐祸。由此可见幸灾乐祸只是超越的消极的思考方式而已,它的本身是合乎人情的。

(3) 最后说一下不合理,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幸灾乐祸是横向比较下超越的消极

的思考方式,从这种分析我们知道幸灾乐祸的结果就是身边的人都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次一点,这样我就会达到一种鹤立鸡群的效果,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以后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自己,一方面取决于身边的朋友的档次,而且后者往往起到的作用比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收入等于你身边最常联系的十个朋友的收入的平均数,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可以不注重自己的修养而专注于交朋友了,因为我的工资既然等于身边朋友的平均数,那么反过来我身边朋友的收入不也是取决于我以及他其他的朋友的平均数么,这句话有点儿绕口,不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以群分,也就是你的档次什么样才能交到什么档次的朋友,你的档次太次是接触不到高档次的朋友的,或者说即使交到了高档次的朋友也没有共同话题,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再转到幸灾乐祸的讨论上,前面说到幸灾乐祸的结果是鹤立鸡群的虚荣,既然身边的朋友都比我次,那么时间久了我肯定也会被平均化——和我的朋友一样的次,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损失:一方面是被次的朋友和谐同化了,另一方面我的被和谐同化导致我没有机会寻找高档次的朋友了。由以上分析很容易看出幸灾乐祸虽然普遍也合情,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虚荣,所以不合理,它的不合理有一句话粗理不粗的话表达就是:煞笔才希望身边的人都比自己煞笔。

综述:幸灾乐祸很普遍也很合情但不合理。

(二十二)论虚荣与炫耀

(1) 我们身边通常会有这样的人,他总喜欢在我们耳边诉说他那些过往的、光鲜的事

迹,他不厌其烦,说的津津有味,好像每一次说都是第一次说一样,他之所这样,主要是因为他觉得那个过往是他的优点,是他独有的,是相对我们而言的亮点。他丝毫不管我们这些苦比的听众能不能受得了,反正他每次说的时候都手舞足蹈。

(2) 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儿嫌贫爱富的心理,当我们看到穷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怜悯或

者直白点是同情,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到自己还可以,比他要好一点,人都有这种心理,只是修养的问题一定程度限制了它的表现,但这不妨碍它的存在。而且如果每个人都觉得穷是一种平常的事情,那么谁还会有上进心呢?

(3) 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他们都有一个习惯或者说爱好,每次和他们聊天的时候,

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转向他们当年的光辉事迹,每次说到这些光辉事迹的时候都会加上:想当年……当然我每次也听的津津有味,老人家的故事都挺好玩而且生动,老人家阅历丰富,所以说起来也是有声有色,能增加不少见识,而且老人家老了也没什么事情干,让他们诉说一下他们的过去也是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情,不过分析一下就知道,道理和论述一差不多。(这里面只是论述虚荣这种心理本身,所以没有贬低也没有抬高的意思,一切归于本真)

综述,虚荣的例子太多了,这不是人为地,而是天性决定的,当然这种天然只是说的是他的存在,不涉及发展,发展就是认为的了。从上面可以看出,虚荣就是对自认为的比较优势的一种自豪感,而由于每个人都是偏爱自己的,即使混的再差的人肯定也会有自己觉得比别人强的那么几点,每当他们说这些优点的时候肯定都会很滋润,正因为偏爱,所以虚荣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当然虚荣虽然普遍存在,但是不能因为虚荣而停滞不前,而且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论述和虚荣类似的感受词。

(4) 自豪,先来分析一下自豪的例子,小时候我考了九十分,我很自豪,为什么自豪

呢?因为考九十分这么高的分,说明了我成绩好,我对于我成绩好这个优点感到很自豪。经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发现,自豪的内涵和虚荣是一致的,都是对自认为的比较优势的一种自豪感。

(5) 自信,再来分析一下自信的例子,面对老板布置的工作,我很有自信出色的完成,

那我为什么相信自己能出色的完成呢,主要是因为我自己有完成这想工作的能力,我是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这样分析,我们知道自信的内涵和虚荣也是一致的。

(6) 鄙视,鄙视的例子很多,简单一点的,我们看到别人干体力劳动,我们不屑一顾,

当然这种不屑一顾是完全没有现实理由的,但是我们就是不屑一顾,这主要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有知识干脑力活动,干体力活动都是不体面的,这样分析我们容易看出鄙视的内涵和虚荣也是一致的。

接下来,论述一下炫耀。

(7) 接论述一,我们知道,他是虚荣的,而且他还大声的说出来了,通过说出来表示

他这方面比我们要强,这就是炫耀,很容易发现,炫耀是对虚荣的一种表达。

综上,我们知道,虚荣是一种对自认为的比较优势的自豪感,由于人的偏爱所以虚荣的存在是普遍的,但是虚荣的发展是人为的。自信、鄙视都是虚荣的一种,炫耀(是虚荣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虚荣的表达。

(二十三)论侥幸

(1) 买彩票的人一般不会无聊到想到什么概率问题,他就觉得只是个运气问题,而概率

的作用在这里被弱化了,在他的脑海里只有两个选项,中与不中的问题,既然是个二选一的问题,那么很显然人为的提高了中奖的概率,当然当事人绝对不会傻到会认为中奖的概率是50%,只是由于一种偏爱——认为自己人品好,所以有可能中奖。

而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买彩票,看到自己的朋友买彩票,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会无聊的算一算这个中奖的概率问题,当然一般不会真的算,只是强调一下中奖的概率,我说这些表面没买彩票的人在评论别人买彩票的时候还是挺理性的,或者说很客观,强调真实概率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不怎么强调运气的问题了。

(2) 生活中闯红灯的事情非常常见,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齐了一队人就过,而不管是不

是红灯,其实这种过马路还好一点,毕竟人多的时候车子会让行人的,但是很多人喜欢那种在很多人都不敢过马路的时候过马路,当事人也知道这样很不安全,而这个很不安全是从整体出车祸的概率来说的,但是轮到当事人的头上的时候,就变成了只要小心点就不会出事了,其实仔细想一想那一个闯红灯的人不是小心翼翼,最后不还是栽了,你怎么能独立于这个平均概率之外呢?是什么给了你这个勇气呢?答案很简单——偏爱自我。

(3) 我没做过贼,但是应该能够想象做贼的人肯定都有这么一个心理,那就是我被逮住

的概率比较小,而且总能找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比如我更加的机灵,更加的专业等等,随着这些理由的确听起来挺让人信服,但是他不合理就不合理在每一个做贼的人都会找出这些理由,以及那些不怎么机灵的不怎么专业的贼也能找出一些理由来提高自己不被逮住的概率,问题出现在这里——我们的自我偏爱导致了一种人为的概率升降。

综述,由以上例子我们发现,第一个例子是对于自己把偶然连结看成恒常链接,而对于别人则是客观的。第二个例子是自己的概率会低于平均概率。第三个和第二个一样。而概率高低一般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在于偏爱自己。所以侥幸是偏爱引起的概率问题。

(二十四) 论遗憾与后悔

遗憾和后悔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是可以将两者等同处理的。先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

(1) 白天玩了一天的游戏,玩的时候忘记了所有的事情,玩的天昏地暗,但是当我

们夜里睡在床上的时候,有时候会思考人生,思考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会非常

空虚,空虚的使得我们非常后悔白天那么疯狂的玩,而忘了努力奋斗。不过当

我们处在事情当中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不妥,而只有在事后的时候才会思考比

较沉重的话题,在这个事情中,事后和事中的差别在于有没有诱惑以及两种不

同处境中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又不同。不过这种后悔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没有这

种后悔下次我们还这样整天玩游戏的话没有一点空虚心理岂不是一直堕落下

去,所以这种后悔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 今天本打算六点起床的,但是七点才醒,其实闹钟在六点就响了,可是那个时

候我正在睡梦中呢,可恨的闹钟扰我清梦,我毫不犹豫的将他封印了,现在八

点了我才醒,我对当时的行为感觉挺后悔的,浪费了我两个小时奋斗,但是转

眼一想,都七点多了,既然已经错过了,那么再错过一点也没什么,于是又接

着睡了,等到再醒来的时候又重复前面的后悔…….这种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经常

经历的,几乎每天早晨都经历这种天人交战,但是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并没有感

觉什么不妥,不过一旦醒来,这个时候睡意也少了很多有时候甚至睡的浑身酸

疼才起来,而这个时候对睡觉的渴望已经降到很低了,又加上本来的计划没有

完成,两方面的作用当然使得我觉得早起其实更好——一方面我现在起来了也

感觉起来跟睡觉差别不是很大啊,起来也挺好的,睡觉没什么,另一方面我觉

得自己的又没有按照计划行事,而不仅打乱了计划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3) 我们肯定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突然觉得过去的自己很煞笔,煞笔的让现在

的自己很无语,甚至可笑,不过这只是现在自己的观点,而身处当时的自己一

点都没感觉到,有时候甚至有点儿得意,而有时候这种得意更增加了现在自己

的无语,分析这种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确,这种鄙视过去首先来自于我们的进步,

如果没有进步,那里能感觉出这种差距。其次这种鄙视过去是以现在的自己的

各方面条件为标准的,而过去的自己很显然很多方面都达不到现在的条件,不

然岂不是妖孽了。所以这种鄙视有他的不合理的地方——比较的基础不同。

(4) 面对后悔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上面的那个例子,我六点没起来,那么我是应

该接着睡呢还是立刻起来投入学习呢?很显然前者是一种破罐子破摔,后者是

一种忽略沉没成本,然后采取的当前最佳的策略。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永远处

于当前最佳,或者更详细一点就是:强行者有志(老子说的,意思是能够

坚持自己的目标的是有志气的)其次不晚(如果没有遵循目标,那么就按

着已经发生的情况及时补过)其次可逾(就是在已经没有遵循目标的情况

下破罐子破摔)

综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个人肯定都有很多后悔的事情,不然怎么长大呢,不过分析一下就知道,后悔其实是一种用现在的眼光衡量过去,有时候是不恰当的,毕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还是有差距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鄙视过去(后悔)的过程 ,但后悔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用现在的眼光衡量过去或者事后衡量事中。

(二十五) 论忠言逆耳

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而且日常生活中都告诫自己一定要注意忠言逆耳,所以对待别人说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话要注意分析其真实性。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忠言”逆耳,现在先来看看历史上的奏荐的例子

(1) 历史上魏征是有名的谏臣,但是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会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一下后

事,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而且自己直言劝诫触怒龙颜,很有可能某次上朝就回不来了,很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是唐太宗,所以虽然唐太宗很多次都被魏征搞的下不了台,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是伟大的,他的豁达给了魏征以用武之地,所以魏征才能青史留名。不过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因为举荐的人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所以被鞭尸,由此可见伴君真的如伴虎,唐太宗在魏征死的时候还说少了一面镜子,在中国坟墓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很受人的重视,而太宗也没有放过他,很显然一方面是因为所谓的举荐的人参与谋反,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唐太宗对于魏征屡次让他没面子也早已怀恨在心,如果没有太宗的老婆长孙皇后的多次劝诫,估计魏征早死了。

(2) 历史上著名的比干挖心劝诫的故事,通过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为我们熟知,不过历

史是胜利的人书写的,所以商纣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能仅凭周朝的评说,而且毛泽东就评论商纣王是一个文武全才,在经济上重视农桑,在军事上举兵攻打东夷开拓华夏民族版图,的确宠信妲己,但是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宠幸妲

己,而在于所刚攻打完东夷所收服的数十万奴隶还没有完全消化,而牧野之战的主力就是这些奴隶,很显然失败是必然的,这些奴隶当然不可能为攻打他们的人卖命故倒戈,从而成就了武王的商汤革命——从此历朝历代的更迭基本遵循这种形式,不过这也是主席的一家之说这里就不讨论了。我们只看挖心劝诫的事情(从封神榜的角度),他之所以落得挖心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纣王的残暴,另一方面也是比干的劝诫的方式太直接了,一点不给纣王面子,最后只能落得悲催结局。

(3) 我们再来看看周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不具体论述这个故事了我记得中学的时

候学过貌似),邹忌就很聪明,他劝诫的方式是讽谏,而这样的劝诫就很委婉,但是效果却很发人深省,毕竟人都是自爱的,你直接的说,他反感,也就是自卫,但是你拐弯抹角的说他就很容易接受。

综述,我们很容易发现,忠言逆耳,逆的往往不是内容而是方式,而逆耳也是一种人之常情的自卫。

(二十六)论时间感受

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对时间快慢的感知。我们从现实中的例子分析:

(1)当我们上课的时候,如果是你不喜欢的课,我们会觉得过的很慢,尤其是最后

几分钟那真的是感觉屁股上长了青春痘一样,但是如果老师是那种能说会道的,而且还喜欢侃侃而谈,尤其喜欢谈一些国家大事以及一些比较热点的新闻,那

么我们就非常喜欢他的课,由此而来的就是感觉上课过的非常快,与不喜欢的

课形成鲜明的对比。

(2)当我们坐火车的时候,是那种长途火车,我们如果没什么事情做的话,会感觉

时间过得很慢,我们会一会儿看一下手表或者手机,会发现每次只过去那么一

会儿。这种感受尤其是站票的时候特别强烈,真的是死的心都有了。不过如果

这个时候我们有事情做例如我们带了P4可以看电影,那么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肯

定过去一个多小时了,甚至两三个小时也有可能,而看电影的时候精力非常集

中,所以没感觉时间就过去了。又或者我们用P4看一部小说,而小说的情节都

是非常吸引人的,而小说基本都是很长的,估计到站了都看不完,这个时候就

不怎么感觉时间过得慢。

(3)当我们考试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上课时间过得那么慢而考试

时间过得那么快呢?相信这种感受很多人都经历过,很显然上课的时候精力分

散,一会儿玩会儿这个,一会儿玩会儿那个,而且还总是喜欢看时间,当然感

觉时间过得慢,而考试的时候一心都放在考卷上,大脑高速运转在试题上,当

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啥都不会,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也会感觉时间过的很慢,因为啥都不会的话在考场上就没什么事情做,不可能睡觉,也不可能一心在考

卷上,只有可能在哪里耗时间,而尤其是别人都在答卷,而自己一个人在这里

苦比的时候更是如此的难熬。

(4) 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精神头特别足,没感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而

且游戏一局通常都半个小时左右,而半个小时也不短了,但是就是感觉过的很

快, 经常都等到游戏屏幕提醒:你已经玩了两个小时了,请活动一下手腕什么

的,我才知道竟然过去了两个小时,每次都让我们感叹生命不是“苦”短,而是“乐”短。

综述, 我们容易发现,从唯心的角度出发,对时间快慢的感知在于是

否精力集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人生苦短,而是乐短)。所以如果你想消磨时间,就找一些你喜欢的事情做。很平淡的道理,不在于领悟。

(二十七) 论自暴自弃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自暴自弃的心理。

(1) 谈到自暴自弃,我们很容易想到失恋,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是多么的美好,成双成

对,双宿双飞,每天脑子里都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是一旦失恋,什么都成为烟云旧事,再也没有人陪我们比翼双飞了,留下的只是一个人的天亦有情天亦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拐角处,在月光下照耀下影子的陪伴下,对着酒瓶大口大口的喝着酒,不觉口中味,只求方休醉。

(2)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孩子在父母不幸车祸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非常容易自暴

自弃,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了,尤其是父母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珍惜,而父母走了我们没机会珍惜,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个中滋味,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这个时候除了麻醉自己,难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么?

(3) 我们在电视上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一个企业家遭遇了企业的破产,而与此

同时老婆还和别人跑了,在这种家破钱散的处境下,是个人估计都会经不住有一种云里来雾里处的感觉,经受不住的人可能就轻生了,而稍微好点的,估计也是得自暴自弃一段时间,让感情宣泄出去,否则憋出内伤。

不过一般自暴自弃的人都不会去轻生,而只是一时之间想与外界所有的事情都隔绝,想一个人就一个人安静的独处,甚至连到深山老林的心都有了,当然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遭遇重大变故没有一个人能淡定的过渡,而且淡定也不是好事,感情毕竟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有中生无,所以肯定得宣泄出去,堆积着迟早会绝提的,所以稍微猛烈一点的宣泄方式也能理解,但是过分了肯定不行。他们说到底也不是想轻生,只是想暂时的——无知无觉。

综述,自暴自弃只是想暂时的无知无觉!

(二十八) 论生气与同化

生气和愤怒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致于我们忽视了为什么生气和愤怒。现在举

几个例子分析一下。

(1) 小时候,成绩不好,被爸妈训了几句,我很生气。

(2) 小时候,和伙伴玩游戏,老是我输,我很生气。

(3) 小时候,夏天夜里被蚊子咬了,我很生气。

(4) 长大了,工作搞砸了,我很生气。

(5) 长大了,没有女的喜欢我,我很生气。

……………………………………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都很无聊,而且生气的范畴太大,我们无从下个完善的定义,不过我们

发现上面列举的例子都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的生气,例如自己不好好学习,自己不会玩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导致我们生气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外在的原因使得我们生气,在这里简单的列举几个例子。

(6) 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网游,不过我这里的论述即使没玩过网游的一般也能知道什

么意思。网游里面有很多人玩不起,如果你的技术比他好,他会骂你,什么话都能说的出来,这种时候我们会生气,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候我们明确,首先他生气是因为我技术比她好,那么我应该高兴。其次,他骂人是素质低的表现,如果我回骂就会产生这么一个效果:我本来素质高的,他素质低,我的高素质最后竟然被低素质的同化了——因为我也骂他了啊。再次,骂来骂去最后搞的一肚子气,事后想想真的很不值得——因为我们的生气完全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我们自己。最后,我们如果不对对方表示点什么,那么我们也显得有点儿怕他了,其实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不是你来我往的骂来骂去,你可以大吼一声,然后基本上他就不敢骂了,这种方法我试过好几次都挺灵的。

(7) 室友之间其实是很亲的(大学)。当然,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有时候

也免不了有点矛盾,导致对某一个人有点儿怨气。我就举一个很实际的例子。我宿舍有一个哥们,有时候我在睡觉的时候他玩电脑的时候喜欢开比较大的声音,而且有时候还说话,每次都搞的我很蛋疼,提醒很多次才能慢慢好点,当然他是独生子,所以肯定以前习惯了这样,也没什么,但是这是后话啊,当时处在事中的我可不是这么想,因为你想想睡的正舒服被吵醒是一件多么蛋疼的事,肯定心里不舒服,于是我就很自然的想到以后他睡觉我也说话,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现在琢磨一下就发现这种想法其实很荒唐的。第一,我生气,很显然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我自己。第二,我本来是一个挺喜欢将心比心的人,所以基本上不会做别人睡觉我说话的事情,如果我现在做了岂不是被同化了,或者说我的素质就下降了。

综述我们容易发现,很多生气是有外在的原因导致的,而这种外在原因导致的生气是一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错误同化,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十九)论共鸣

(1) 我们经常说某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写的有真情实感,一般是以什么作为依据呢?

很多时候是以能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为依据。当主人公有一个不幸的遭遇的时候,而且作者的表现能力很强,将主人公不幸遭遇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时候我们通常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

(2) 经常遇到这样的对比,某一个人能力很强,而另一个人能力较差,当他们领导我

们的时候,能力强的通常容易说服我们,带动我们,而能力差的就弱一点,而能不能带动我们很多时候取决于说的话有没有感染力,说服力,我们觉得有感染力

就是共鸣。

(3) 作为子女的我们,每当我们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都会有一

种由衷的感叹和惭愧,因为我们被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景所感染,我们想到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物质世界里,对我们一无所求只有付出的父母,我们现在还没有怎么去报答他们,而父母在一天天老去,等到他们年华不再甚至去世了,那么留给我们的还有什么,我不敢去想,因为很揪心。而后面一句是对前面一句最佳佐证。我们产生的这些情感就是由这句诗引发的共鸣。

(4) 四大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飞,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改编的

电视剧,当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一方面为他们的纯情所感动,尤其是最后的化蝶飞,当时真的是哭得淅沥哗啦的,就拿还感觉不过瘾。这是因为第二我们还对那里面的坏人没有被绳之于法所气氛,记得当时连上天都感动了,打雷下雨等反常的气候表示上天的愤怒,看到这里更为梁祝的遭遇感到伤心,也为坏人的横加阻挠感到非常的恼怒。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里面的好人与坏人都引起了我们情感的共鸣,不然我们不可能情绪那么激动,对于好人与坏人的共鸣是相通的,对于好人我们设想如果我跟他们一样该多凄惨,而对于坏人我们设想如果身处梁祝的境地还遇到这样的坏人,那么我更惨。所以都是将对方的情况嫁接到我的处境中。 综述,第一个例子我们之所以产生共鸣,是因为怜悯的作用——嫁接体验。第二个例子我们之所以产生共鸣,是因为对方抓住了我们的需求点,我们赞同对方起始于赞同自己。第三个例子我们之所以产生共鸣,是因为对方愧疚。第四个例子也是怜悯。从这四个例子里面,我们发现共鸣是嫁接体验后的认同。

(三十)论怀疑

怀疑这种情感还是比较常见的,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这个情感的涵义。

(1) 异地恋,在异地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任的问题,毕竟双方不在一起,再因为很

多主客观原因很可能对对方不信任,尤其是地域上的原因使得楼台没法近水进而导致很多问题,简单点的就是长时间不见面感情会不会变质,如果有矛盾了不能当面解决,我是不是有某些优点足够吸引到对方,对方是不是被我的优点吸引到?甚至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爱情的淡薄也是我们怀疑的对象等等。

(2) 上下属之间的怀疑,可能因为下属的能力过强,或者因为自己的能力或者别的原

因实力下降了,于是对下属不放心,害怕下属超过自己。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所以金子也不是绝对一定发光,酒香也不是不怕巷子深,虽然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成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方面它能磨练人,另一方面能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毕竟社会越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强。

(3) 古代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猜忌,而这种猜忌尤其在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时候最为显

著,通观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建立基本上都是通过功高盖主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对于大臣当然不信任了,而且这种不信任通常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针对前朝或者更近的说本朝代的先祖就是通过功高震主的方式夺得皇位的,那么怎么能不怀疑自己的大臣也有这种心思呢?很显然这种怀疑是怀疑大环境。

(4) 君臣之间有猜忌也有和睦相处,而为人称道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我们不禁要问

难道李世民不怀疑臣下么?这里面我们通过李世民的生平发现李世民这个人是非常的自信的,显著地例子就是李世民一人直面呵责匈奴几十万大军而面不改色,

而这一点通常和北宋时期的宋真宗的澶渊之盟下的战战兢兢相对比,而李世民的强大自信使得他觉得自己比臣子强,而同时臣子比自己弱,所以他虽然也怀疑,但是自信让他不自卑或者准确的说他的自信盖过了自己偶尔的自卑。

综述,怀疑首先是一种特指的自卑,这种特指的自卑是觉得自己吸引不了对方或者自己

比对方差,以及觉得对方不会被被自己吸引或者对方比自己强、或者泛指的对大环境的不信任。即:怀疑是一种特指的自卑或者泛指的对大环境的不信任(也就是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大环境)。

(三十一) 论畏惧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这个情感词的内涵。

(1) 一般孩子都会或者害怕妈妈或者害怕爸爸,当然也有很多孩子谁都不怕,这里不

讨论怕几个的问题,只讨论“怕”这个词的含义,我们为什么怕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是严父出孝子或者棍棒出孝子,于是很多家庭里或者直接点很多孩子都受到多体罚,而这种体罚要么是经常地,要么有时候只是偶尔的但是每一次都很严重而其他的时候只是一种不怒自威,作为孩子当然害怕受体罚啊,所以我们害怕父母是正常的,但是有时候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有的人还是对父亲或者母亲保持一种畏惧,相信这个时候父母打孩子还是不太多的,我们之所以害怕父母主要不是因为父母体罚,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阴影。

(2) 君臣之间,臣子通常害怕君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我们通常害怕君主的反复无

常,毕竟君主拿捏着我们的生杀大权,我们害怕君主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君主还是比较贤明的,例如李世民,据史料记载,贞观年间,有一年全国判处死刑的是几百人,然后李世民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下子让这些人全部回家过春节再回到监狱里,等到过完年后这些回家的囚犯全部都自主的回来报道,于是太宗将所有的人都大赦了,于是一年之中才几十个人判处死刑,说明李世民还是非常贤明的,但是要说有人对李世民没有一分敬畏之心那么纯属扯淡,李世民一人面对匈奴几十万大军而面不改色最后呵责单于无功而返,能说李世民没有威严么?那么人们为什么对李世民心存畏惧呢?主要是因为李世民一方面有着“体罚”的“前科”如大唐江山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方面李世民随时保持着一种上位者的威严,让人们不敢忤逆。

(3) 通常,我们对警察有一种畏惧心理,我们对当官的有一种畏惧心理,这是很普遍

的。毕竟中国从古代就强调学而优则仕,对当官有一种崇拜,而且当官的的确很多时候拥有者很大的权利,很多时候甚至能决定我们的切身利益。这种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官确实有权利)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所以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等我们牛逼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在乎了,但是关键是我们何时才能牛逼啊……而且我们再牛逼不还是有更牛逼的官在上头么,只要一天有利益关系(依赖)那么就一天畏惧。可见文化上的恐惧是以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我们通常害怕村委书记但是不害怕市委书记,这是因为后者和我们八竿子打不到关系。

综述,畏惧是特指畏惧和泛指畏惧的集合,特指畏惧通常是被畏惧的对象有前科,而泛指畏惧则是由于对上位者的一种本能恐惧的文化基

因决定。即特指的畏惧是前科的,而泛指的畏惧是文化的。再进一步:畏惧是前科和依赖带来的特指畏惧以及文化基因决定的泛指的畏惧,而且后者以依赖关系为载体。

(三十二) 论冷漠

在这里论述一下冷漠。

(1) 个人的经历,在恋爱的时候,有时候女朋友伤了我的心,而我也不知道为

什么,这个时候总是感觉六神无主,感觉自己突然失去了恋爱的动力,于

是说话的时候感觉有气无力似得,真奇妙,有气无力的讲话反过来加剧了

我的冷淡,而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有气无力的谈话会表现在语句里,最

后谈话的内容反过来看一下,很机械,难道冷漠就是机械么?很显然机械

的话语肯定显得没有人情味,机械人就是这样的,但是机械只是冷漠的方

法论啊,不是冷漠的起源啊,在我的这个例子中冷漠是由于受伤,受伤使

得我不想被伤害,不被伤害的直接反应就是不投入,而不投入就是冷漠,

这样一个轮回我们发现什么呢?

(2) 我们再通过另一个例子看看,我们一般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对一个自己

不想理会的人总是希望他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而当他出现在自己面前并

与自己搭讪的时候,自己总想随便打发一下,而这个随便通常是对方问一

句自己答一句,有时候还不想答复,但是我们通常都不会主动问他,只是

机械的答复,很显然,这里面我们不想顺着他的问题问他是因为我们不想

将话题延续下去,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和别人扣扣聊天的时候,总会遇

到一些你和他聊天他不是半天回你一句就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一点都没

有想展开讨论的意思,试问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情或者说勇气或者说脸皮聊

下去?

综述,这样的例子很多的,生活中都能遇到自己不想搭理别人或者别人不想搭理自己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要么根本不理会要么只是简单的应付一下,而且基本上都是顺着你的话题说,而不会主动提出一个新的话题,这表明了对方不想深入聊下去,也就是不想投入,而且即使是回答也是很简单的,通常的都是嗯、啊、哦一类的,看到这些回答,自己肯定也没有聊下去的心情,于是就终止了谈话。由此可见,冷漠是一种不想投入的机械问答。

(三十三)论思念

我们先来举几个思念的例子。

(1) 思念父母。当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送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刚开始的时候还

有点儿兴奋呢,觉得可以自由自在了,但是不久我发现我错了。父亲送我坐的火车,由于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无座和坐票之分,当时还是很笨的,没见过什么世面,只听那个售票员说可以随便坐,我感觉挺好的,没想到这个售票员漏掉了有空座的时候才能随便坐这个前提条件,我很无语,尤其是我还是二十个小时的长途火车,我只能说我在火车上将售票员问候了很多遍,父亲照顾我

让我坐在箱子上面,我也心疼父亲,让父亲坐,就这样我们熬了二十个小时才到学校,到了学校又很多破事,真心很憔悴,不过在父亲的照顾下一切都好,父亲是深沉的爱,晚上父亲在我宿舍睡得,还算睡一个安稳觉,第二天父亲就走了,父亲一个人坐的公交车走的,临走就带了一个路费和几十块钱,以及几带方便面,现在回想起来鼻子还酸酸的,父亲走了我就非常的思念父母,很思念,第一次离家感觉在外面很困难,最想念的就是父母,做梦都连续几天梦到爸妈,这就是思念。

(2) 恋爱了,和女朋友还是异地恋,很久才能见到一次,而且见面很麻烦,所以基本

都是寒暑假见一次,对于情窦初开的我们,思念是可想而知的,每次在学校看到别的女孩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的女朋友,很多次上扣扣只为了看她是否在线,给别人打电话也会莫名其貌的按成她的手机号码,连续几夜梦到她,这就是思念。

(3) 上大学了,高中时的战友都各奔东西了,对于一个坑里的战友还是感情很深厚的,

尤其是前后左右的战友,想念和他们单纯的感情,尤其是在大学里自己有了困难很多人都挺漠视的时候更加的怀恋高中额纯情。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继续分析,我们想念父母一般是在看到别人的父母孩子全家在一起,或者自己在外面遭受了困难无助的时候,又或者一个人独处看着窗外的月色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通常会想到父母、当我们想念女朋友的时候,一般是看到别的情侣成双成对,或者一个人很孤独的时候、当我们想念朋友的时候通常是看到了老照片等等。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我们的思念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个引物,而这个引物通常是和我们思念的对象有一定的联结关系的,例如月光想到家乡、父母等,所以思念是一种触景生情(不是无中生有),这里面的景只是一个代表,指的不是无中生有,肯定有一个引物,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两者结合的事。。

(三十四)论连续悖论

首先:我们说明一下连续悖论的含义,连续悖论是一种认为重复事件都是新的开始

的心理。这种例子非常的多,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1)抽烟的人都知道抽烟不好,电视里、书本上、口耳相传等等,我们非常明确抽烟

对身体不好,但是当我们抽烟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想起这些不好来,顶多我们会这么认为,抽一次没什么,正是这种心理,于是我们每次抽烟的时候都认为抽一次没什么,我们重来没想过每一次叠加的效果是非常吓人的,当然这主要不是因为抽烟的人智商不行,而是因为抽烟的人计算叠加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计算方式是将起点从每一次的抽烟开始的,而不包括过去。

(2)每次我们动摇学习的决定的时候,我们都会找各种借口,而最常被我们记挂的借

口就是:一次不学也没什么,对我的成绩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事实上一次不学习确实对我们没什么影响,但是累加的效果就不同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一次不学也没什么的心理呢?分析和论述一完全一样,这里不重复了。

(3)小时候每次放寒暑假,老师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由于当时还小,不喜欢学习,

所以就一直不想写作业,刚开始的时候是这么想的:既然放假这么多天,玩一天也没事,明天再写。过了一天后,第二天我还是觉得还有好多天再玩一天也没事,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一直到放假结束了我还没有写作业,最后只能抄同学的

完成了事。其实我每次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都知道我已经玩了一天了,但是我

由于不想学习,所以我更偏向的不是已经玩了一天,而是今天玩一天也没事,习

惯性的将前面玩过的天数漏掉或者轻视。

综述: 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我们也确实深受其害,很多次懈怠我们都为自己找这样看

似合理的理由,但是看不到其实我们每次这样找借口的时候都将过去也这样找借

口的例子忘掉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聪明,都能很清楚明白的看出我们为自己

找的理由漏洞百出,但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人很多时候是活在幻想中

的,尤其是这种幻想还有着那么一点现实根据和逻辑的时候更是如此,而在这里,这个逻辑就是叠加起点的自动变化。所以:连续悖论是一种叠加方式

(叠加起点自动变化)的悖论。

(三十五) 论完美谬误

完美谬误,是一种以完美为借口遮盖不完美的心理。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这种心理。

(1) 某天晚上,我们决定明天早晨六点起来学习,但是早晨一不留神七点才起来,这

个时候我会觉得既然都七点了,反正已经错过了六点了,和预定的六点即完美的目标已经不相合了,既然如此,那过一会再去也是不完美,不如迟点儿再去吧,就这样,不知道推到什么时候,这后面的情形是连续悖论的范畴,但是开端于完美谬误。

(2) 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一般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当我们遭遇某一个失误的时候,

会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在失误的前提下努力的平静下来,快速的调整以期待慢慢的平稳发挥。而相反的另一种心理就是觉得不完美了,于是心理奔溃了,跑起来越发挥越差,而越差所以越差,形成一种破罐子破摔。

(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都有这么一种冲动,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喜欢一

次给作完,简单点的就是小时候暑假作业,每次情况都是这么几个极端,要么还没放假就给做完了(老师布置的比较早)要么拖到开学才做,第一种情况就是完美的心理,而第二种情况就是完美破坏了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样的情况非常多、

(4) 我本来打算这个十一去学车的(驾校)但是由于前几天觉得十一放了十天假(运

动会三天,我们大四所以不参加,于是放假,还有就是原定的七天)所以玩几天再去学车也不迟,等我玩了一天后,第二天觉得再玩一天也没事,第三天也是这么感觉的,第四天,第五天感觉既然都玩了这么多天了也不在乎多玩一天……最后我整个十一都没去学车。其实这个也可以用连续悖论解释,但是我身在其中的时候老是有着这么一种想法缠绕着我:我本来打算十天都学车的,既然都错过了一天,那么反正已经是不可能再十天都学车了,那么再玩一天对于这种不完美性也没有增添什么,也就是我的目标的完美型破坏后,紧接着不是补过,而是破罐子破摔了。很奇妙的心理。

综述,完美的冲动是人的本性,但是一旦完美破坏了很容易演变成破罐子破摔、

(三十六)论路径依赖

我们先来分析几个例子,从例子中来归纳路径依赖的涵义。

(1)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某一个人很多时候不以错误的程度为惊醒,反而以此

作为继续错下去的理由。举一个我恋爱中的例子。“你以前怎么没说我有这个毛病,是不是你变了,你不爱我了?”相信很多人都耳熟或者眼熟这样的句子,在爱情的故事里通常看到这样的桥段,这里面不分析男方变心的情况,只分析在男方没有变心但是受不了了女方的某一个毛病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虚构一个故事:男女相爱,女孩子条件比较好外带一点任性,刚开始的时候男方虽然觉得女方有时候的任性让自己有点儿无力,但是恋爱的魔力让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降低了任性带来的困扰,不过随着感情的发展,女方的任性还如恋爱开始般那样,男方由于已经投入很深的感情,而且女方也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所以任性虽然让男方有时候还是很无力,但是男方深信爱就是包容,而且还抱着这样的期待:希望自己的爱能感动对方,让对方慢慢的改变任性的毛病。恋爱还在进行,终于有一天男方受不了女方的任性,觉得自己的感化一点没起作用时,男方知道不能再这么让女方任性下去了,因为男方意识到女方已经将任性当作理所应当的了,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就回到那句经典的桥断了:“你以前怎么没说我有这个毛病,是不是你变了,你不爱我了?”这个故事有点儿简化了,不过我想我已经将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分析这个故事了,我们的疑问就是:既然故事的前提就是男方没有变心(不排除变心的那种故事,只是这里不分析而已),那么女方为什么还说男方变了呢?我们从女方的问题中分析开始,女方说男方以前没有说他有这个毛病,女方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都知道自己有任性这个毛病,但是并没有在意,一直没有在意主要是因为男方以前因为爱他疼她并且想感化她所以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说教,而一直的纵容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最终导致这么一个结果:纵容起到了反作用——让女方认为理所应当,也就是对这种纵容或者说男方对女方的宠爱进行了挟持,再直白点就是将男方的宠爱当作自己任性的原因甚至理由了,而并没有感到男方的这种纵容其实是一种爱,是一种结果——一种爱你下,对你的包容,而且我们还经常发现这么一种情况,纵容的时间长短和女方在纵容被打断后的反应强度成正比,当恋爱刚开始的时候如果男方就挑明女方的缺点,那么很多时候女方并没有感觉什么,但是一旦纵容的时间长了,女方会将时间的长度转化到自己反应中,岂不知时间越长说明男方对你的付出越多。很显然这个例子就是不以错误的程度为惊醒反而以其为继续错下去的理由,安全搞反了因果。

(2) 小时候上学,走路走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来有另一条近道可走,即使现在往回

走一点,还是走近路更划算一点,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通常并不采取回头走近路的措施。我们之所以不愿意走新路,一方面新路的不可预测和人性相悖,另一方面老路的熟悉和人性相向。

(3) 当我们写字的时候,写了很久了才想起来用另外一只笔写的快一点,但是我们通

常这个时候不想采取这只快一点的笔,而是用老方法。道理和论述二差不多。

(4)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打算一天学习的,但是因为某一个事情耽搁了一部分

时间,例如整个上午,那么我们通常接下来的下午也会不学习,我们往往这个时候的想法是:既然都耽搁了,接下来学习也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不如明天在学吧,那样会更好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说法漏洞百出,首先,耽搁了本身就是没有完成目标的表现,我们应该警惕,但是在这里,耽搁反而成为了继续不学习的理由,真是本末倒置。其次,接下来也学不到太多东西只是掩饰我们破罐子破摔的逃避心理。

综述,路径依赖是人性偏安(既成心理格局)导致的不以错误的程度

为惊醒反而以其作为继续错下去的理由的心理。

(三十七)结论谬误

我们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结束后,老师分析数学卷子的时候,尤其是函数这一部分,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指着我们说:你们做题目都不看条件的么?直接用结论?其实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都有好几种答案,要根据条件分类的,但是我们经常容易忽略条件,于是直接用结论最后导致只有一种答案,这种情况会扣掉一半左右的分数,其实我们都会,只是自己不注意漏掉了条件。这种情况一般都遇到过,接下来在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其他的情况。

(1) 在这里说一个笑话。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上北下南,其实这种分辨方法肯定

是有着非常严密的附加条件的,只是这种附加条件没有显示出来,所以结论非

常简单。有一次,几个同学一起逛街,路上散扯就聊到在这个城市一点都分不

清东南西北,于是就讨论哪是东南西北,有的说太阳出来的地方是东方,不过

这个太笼统了,而且我们逛街的时候已经不是早晨了。有的说北极星的方向是

北边,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北极星啊……就在讨论的热烈的时候,我突然冒出

来一句:上北……

(2) 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有时候和工厂

实际情况对不上。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对不上,知识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概括性,

而概括的由来一般是通过假设的,也就是去掉很多枝叶只追求主干的,这种假

设有其好处,就是使得问题简化,但是总体上又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当然随

着这种简化也有着它固然的弱点,也就是当我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一定得记

得它的假设条件,然后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对照,如果忽略条件结论的现实应

用性有时候会不正确甚至很荒唐。

(3)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商家在做广告的时候通常喜欢去掉一部分信息,只使用信

息中最吸引人的那一部分,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玩游戏——QQ飞车,

你不会玩也没事,我说的跟这个没多大关系。腾讯的新闻是十月一号两点到四

点准时在线送十年会员,十年紫钻,听起来非常的诱人,但是这只是信息的一

部分,全文是十月一号两点到四点准时在线送出十名十年会员,十年紫钻。其

实腾讯说的也没错,它真的送出十年会员和紫钻,只是没说全而已。记得好像

是奥古斯丁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有义务说真话,但是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话都

说出来。其实,有时候这种一半,甚至少于一半的真话比假话还害人,因为它

是以真实为基础的。

综述,结论谬误很多情况不是结论本身的错误,有的时候是我们忽视了结论的前提,有的时候是我们不想浪费那份精力去核实条件,有的时候是故意漏掉条件,不管怎么说都是信息不完全造成,所以结论谬误不是错在结论,而是缺少条件。

(三十八)论拖拉 拖拉这个习惯很不好,现在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拖拉怎么形成的。

(1) 小时候,每次放寒暑假的时候学校都布置很多作业,我们大都自我允诺过几天再

开始学习,等过了几天以后还是不想学,于是就一直推,最后推到快开学,但就是这个时刻还是有很多人不想学习,最后的安慰理由是:抄同学的快多了。小时候真的很单纯哈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2) 我就有这么几次借书还书的经历,每次去图书馆借书,书读完后都不想去还,很

多次都想着明天去还,但是到了明天又想着后天去还,总之就是不想去还书,一直拖到期限快到了才去还书,其实还书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就是不想去还,而且时间退的越久越不想去换,貌似这个时间还会增加我们的恐惧感。

(3) 在上学的时候,积累的衣服不想洗,就退到明天洗,但是明天过后还是不想洗,

就退到后天,一直推到不得不洗了才去洗,所以每次都积累了很多衣服,看到这么多衣服就更加的不想洗了。

(4) 我本来打算这个十一去学车的(驾校)但是由于前几天觉得十一放了十天假(运

动会三天,我们大四所以不参加,于是放假,还有就是原定的七天)所以玩几天再去学车也不迟,等我玩了一天后,第二天觉得再玩一天也没事,第三天也是这么感觉的,第四天,第五天感觉既然都玩了这么多天了也不在乎多玩一天……最后我整个十一都没去学车。虽然这个可以用连续悖论解释,但是我们还发现,随着拖拉的时间的加长,我们往往越来越不愿意去学车,拖拉的本身会增加拖拉的倾向——也就是拖拉的时间增加这种恶。

拖拉的例子太多太多了,综述可以看出,拖拉是一种避恶就喜,并且拖拉的时间本身以及在这段时间内的一些不确定性会增加这种恶,所以随着时间的增加最后会形成一种非常巨大的恐惧。(其实,我早想到了拖拉这种情感,但是我害怕在写拖拉的时候描述我以前或者甚至现在还在拖拉的事情,所以我就一直拖到现在才写……)

(三十九)论委屈

(1) 小时候,妈妈分糖果给姐姐和我,如果我分少了,我就会有点儿委屈,很直接。

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分东西给他自己的孩子而没给我,我不会委屈。

(2) 小时候,明明学习很努力,但是考试的时候考差了,会委屈,尤其是自认为很好

的科目考差了会更委屈。

(3) 朋友的误解,我们会很委屈。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几种委屈,第一种对于陌生人的不均我们不委屈,对于父母的不均我们就会委屈,差别在于对于陌生人一直没给我们糖吃过,而父母如果以前分糖就不均当我们形成习惯了也不会委屈,但是如果以前分糖很均匀这一次没有均匀,我们就会委屈,看来这个委屈是因为经常的好处一下子减少了所以不习惯,就委屈了。而第二个例子,我们学习如果不努力,很显然,考差了也不会当回事,因为事先料到了,而如果感觉考得不错或者学习很努力而考差了,在意料之外就很委屈。第三个例子,对于陌生人的误解,我们有时候会解释一下,有时候可能解释都懒得解释,而对于朋友的误解,我们通常很在意。通过三个例子,我们发现,委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乎意料,而对于已经能预料到的东西很显然我们不怎么在意,至多后悔一下。第二个共同点是付出没得到反馈,对于妈妈和陌生人,很显然对于妈妈我们是反馈的,我们本身的降生就是对妈妈的一种十月怀胎的一种反馈,我们的嬉笑怒骂也是妈妈的开胃药,(不管怎么说,我们天性认为我们对我们的父母是有付出的)而对于陌生人很显然这些都不存在。对于考试,努力地学科没考好才会委屈,也就是付出没得到反馈的才会委屈。而对于朋友,首先朋友本身就是互助的,互助是朋友的本质,是朋友接续和加剧的唯一,只是我们喜欢添加个人情感进去,将朋友变成亲情,所以朋友肯定是有付出

的,而朋友对我们的误解很显然朋友没有给予支持也就是反馈。

综述:委屈是出乎意料的付出没得到反馈。

(四十)论最后的松懈

最后的松懈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是自然地,得用自我提醒来加以纠正并形成习惯。

这里举几个最后的松懈的例子。

(1) 中国古代的军事名作三十六计中有这么一计:欲擒故纵,这个词的大概意思相信大

家都知道,它主要利用示敌以弱,然后给敌人甜头尝,军事战争中的诱敌深入就是这个道理,让敌人尝上甜头,然后麻痹大意,不过这个麻痹大意一般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战争的双方一般开始的时候都对对方保持着相当的警惕,不会煞笔到一开始就轻视对方,由此可见这种麻痹大意是尝到甜头后的轻视。

(2) 相信我们都对功亏一篑这个词的意思很了解,我也相信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亲

身经历过功亏一篑的滋味,在这里说一件让我很蛋疼的事情,我有一次买火车票,在网上定的票,取票是开车前取出来就可以,当我取票的时候,学生证竟然发现消磁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的票作废,当然买票的钱会退给我,但是蛋疼的结果是我得全票买火车票,更蛋疼的是开学期间买票非常的困难,最后我只能全票买了一个无坐,这让我情何以堪……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我经常将学生正和身份证、手机等磁性的物品放在一起导致的,而我一直不重视主要因为以前没有发生这种消磁的情况,而没有发生意味着成功,而成功导致了我的麻痹大意,进而悲剧的结果。

综述,我们容易发现,我们的松懈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成功之后,而成功导致了我们自认为的自豪感,第一个例子是对自己实力的自豪感,第二个例子是对自己运气的自豪感,而对自己比较优势的自豪感就是虚荣,所以最后的松懈是成功后的虚荣。

(四十一)阶级情感

阶级是一个集体词,我们熟知的阶级有典型的士农工商,或者更直接的是当官的、从商的、

工薪阶级。但是这样的划分其实还是不怎么直观的,直观点或者说通俗点就是比我们高阶的,和我们同阶的以及比我们低阶的。而由此产生几种不同的态度。

(1) 对于比我们高阶的,由横向比较可知,我们对于他们总是怀有一种敌意或者说羡慕

嫉妒恨,我们羡慕他们的生存条件、权利、奢华生活等等,而同时我们也会对他们拥有这些而我们没有这些产生嫉妒。

(2) 对于同阶的,由于对方和自己差不多,所以我们不会产生所谓的羡慕,但是人的本

性是向上的,所以理所当然的对自己的境况抱有一种不满足,这种不满当然会延伸到同阶了,由此产生鄙视,而人又是偏爱自己的,对于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当然会抱有同情。

(3) 对于低阶的,我们对于比我们差的人,一方面由于虚荣的合理性必然产生鄙视,而

又由于怜悯的存在,所以必然产生同情。

(4) 马克思对阶级的划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并以剩余价值理论和再生产(资本积

累)理论为依据(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比得到的工资多,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再生产就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然后再去生产也就是再去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发现再生产也就是资本积累的方式是扩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鸿沟的必然)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最后必然决裂。但是凡勃伦

的《有闲阶级轮》中提出一种社会内聚力理论,也就是说下层阶级其实并不想消灭上层阶级这一阶级本身,他们只是想取而代之而已,由历史发展的各个朝代更替就知道了。

综述: 对本阶级和下层阶级是同情的和鄙视的,而对上层阶级是羡慕

和嫉妒的。(同情是嫁接体验、鄙视是一种虚荣、羡慕的是必然性的东西、嫉妒的是非必然性的东西)

(四十二)论惊讶

(1) 我今天买了一个牙刷七块五,那个售票员还故意提醒我一下七块五,表示很惊讶,

一方面他觉得七块五的牙刷挺贵的,另一方面他表示像我这种屌丝买七块五的牙刷很惊讶,也就是鄙视我啊,蛋疼,不过这个例子让我知道惊讶的涵义也值了。

(2)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一个平时很老实的人竟然是个杀人犯,而当警察在犯人

街坊邻居中了解情况时竟然都说xx是个杀人犯不太可能,也就是惊讶,为什么惊讶呢?一方面对杀人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表示惊讶,另一方面对xx杀人表示惊讶。

(3) 古代的新朝建立者王莽历史上普遍的评价是欺世盗名,王莽是外戚,没有当权前老

老实实,规规矩矩,没有一个人不对他赞不绝口,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最后会成为篡国贼,当事实既成时,没有一个人不惊讶,一方面惊讶于篡国这件事,一方面惊讶于篡国这件事竟然和王莽相结合。

综述,我们知道惊讶包括对客体的惊讶以及主体和客体连结的惊讶。

(四十三)知足

知道什么是知足之前得首先搞明白什么是不知足,也就是什么是欲望的接续。前面的欲望篇已经分析了欲望的接续问题,这里面直接套用结论:欲望的接续在于得到,而得到的本身是部分重复(具体的分析在欲望篇里)。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很容易猜想知足就是打断得到产生欲望的机制,但理性告诉我们生活无处不存在得到,打断得到是不现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足本身是无法釜底抽薪的解决的,只能在得到产生欲望的基础上进行调和。而这个调和在于得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重复。在这里解释一下得到为什么就是部分重复。假设我现在是个平民,我的前面是个村长,再前面是个乡长,如果我当上了村长,也就是我得到了村长这个职位,从我是个平民的角度来说我想当乡长的路途上必须经过村长这么一个驿站(当然你牛逼也可以跳过这么个步骤,我在这里面只是强调经过村长到乡长的情况存在就行了),现在我既然得到了村长这么个职位,也就是已经处在了驿站了,那么到乡长的路途上只剩下后半段了,这就是部分重复——重复了平民到村长的路,如果我不进而追求乡长的职位,那么对我而言岂不是从平民跑到村长这个驿站的路白跑了,当然事实上一点也没有白跑——因为我得到了村长这个职位,但是人性就是这样,会自然而然的觉得浪费了这么好的条件——相对于平民当乡长而言的高起点。说了这么多我想表明的就是两点,第一,知足在理论上不可以根本上实现。第二,知足的实现要强调得到的本身,而不是得到所引起的部分重复。

(四十四)未知

(1) 夜晚走路,我们会有害怕的心理,主要因为我们心理上有一种对黑暗本身的不可见

性的恐惧,黑暗本身就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黑暗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或者电视里还经常看到从黑暗里出来一些令人毛孔悚然的东西。

(2) 我们害怕外星人,主要是因为外星人是未知的,而未知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如何打交

道或者说如果未知的东西袭击我们,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弱点是什么。但是也由于外星人的未知导致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想剥去外星人神秘的外纱,搞懂他们所有的特点——就像我们小时候刚拿到新玩具那一刻的心理。

(3) 我们喜新厌旧主要因为新的东西是未知的,而旧的东西是熟悉的。

(4) 我们对某一种没有见过的动物好奇,例如我们没有见过藏獒前对他很好奇,但是当

我们见过后这种好奇心就会慢慢淡化。

综述,对于未知我们首先是好奇的,而这个好奇心就是前面论述的喜新厌旧中的喜新心,而喜新心就是喜欢剥去未知东西神秘面纱的过程,而对于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表示不那么好奇了,但是对于未知的东西我们有着与身俱来的恐惧。而我们恐惧是因为什么呢?其实恐惧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知的事物会怎么对待我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未知的事物对我们的对待,即方法论的缺失,(方法论的缺失就是压抑,我们在看鬼片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嫁接体验后感觉非常压抑,不知道该怎么办,精神提的非常高,深怕什么时候跳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我们看外星人袭击地球的电影也有这样的感觉,道理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 未知导致剥去面纱的喜新和压抑的放大(压抑是方法论的缺失)。

(四十五)恐惧

(1) 对于未知的鬼神我们恐惧。我们走夜路的时候,总是感觉仿佛身后有脚步声,虽然

实际上没有,但是我们就是疑神疑鬼,害怕未知的黑暗中出来一个未知的东西,而未知的东西的弱点和特点我们都不知道,由此我们不知道如何打交道也不知道如何抵抗,必然恐惧。

(2) 对于神秘的外星人我们恐惧。道理同上。

(3) 对于血腥的画面我们会感觉很恐惧,而这个恐惧是因为怜悯,也就是将血腥画面嫁

接到自己的身上,我们想到自己会遭受电视上那些血肉模糊的场景,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嫁接体验后得到的恐惧。

(4) 对于未知的死亡有一种恐惧。死亡后的东西是未知的,所以道理同一。

综述:恐惧来源于压抑和怜悯的放大。即恐惧是压抑(方法论的缺失)和怜悯(嫁接体验)的放大。

(四十六) 奴性(人性偏安)

我们经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人都有奴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都有做奴才的心理,

而奴才的心理指的是照着别人帮我们抉择好的路走,而没有丝毫的自主性。在这里我不想通过严格的演绎逻辑证明人是不是有奴性,当然我也证明不出来,我没有哲学那啥,思辨哲学太折磨人。不过我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例子来分析这样的一种心理,虽然不严格,但是很实在。

(1)今天本来打算去学车的(驾驶),但是有点儿不愿意去,正巧这个时候竟然下雨

了,这个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有点儿开心,原因很简单——下雨可以不去学车了——刚好顺了我的心意。但是反过来想想,因为下雨而使得我不用去学车了,很显

然下雨只是手段,而真正让我开心的不是下雨这个手段而是下雨的结果——不用去学车了,也就是我之所以开心最终还归结到不用学车上,不过仔细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我有两种选择,去学车或者不去,其中一种是不去学车,由此可见即使不下雨我依然可以达到不用去学车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我没有因为想到这一点而开心,而下雨了后导致了去这个选择被自然消除而只剩下唯一的结果不去的时候我会窃喜呢?难道我的窃喜是因为上天帮了我选择而使得我不用自主选择,而且恰好上天的这种选择是符合我的心意的吗?

(2) 我玩游戏不花钱,所以一般得花点时间做游戏任务赚取游戏币,有时候觉得任务

应该做完了,这个时候心里感觉终于暂时解放了,这个时候心理上的松口气不是因为赚取的游戏币多少,而是因为我完成了心理上既定的任务,不过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因为任务做完了,但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新的任务(漏了一个),这个时候反而感觉有点烦躁,而这个烦躁很显然不是因为多了一个任务,而是因为前面的松口气的原因——完成既定的任务——这个条件被打破了,由此可见,多一个任务只是烦躁的手段,而烦躁的原因是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任务的出现带来了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这个任务,而且我们发现其中的一个选择——不做这个任务——造成的效果和没有出现这个任务一样,而另一种选择是做这个任务,做任务就会得到游戏币,当然得花去相应的时间精力。但是为什么我在没有出现这个任务的时候感觉松口气,而出现这个任务后导致了多出一种选择而使得我烦躁呢?

通过上面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前一个是消除选择,也就是造成唯一选择或者说不用

我们选择的例子,后一个是增加选择,也就是造成多选择或者说需要我们选择的例子。前一个例子的开心上天帮了我选择而使得我不用自主选择,而且恰好上天的这种选择是符合我的心意,后一个例子的烦躁是因为无意的发现使得我从唯一选择变成需要抉择,而这种抉择下的结果需要付出些什么,例如这里的时间、精力,还有可能是不可预测的东西。不过在深入一点就会发现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很根本的共同点——下雨造成唯一选择,多出的任务造成需要选择——也就是都偏向于唯一选择而烦躁于多项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带来生活轨迹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心灵上也就是规划上,其次才是外化在生活轨迹的改变。由此可见,人性偏安于既定的心理和外部格局。而这里再回头看,第一个例子是偏安于不去学车的生活轨迹(我在思考是否去学车之前首先我是偏向不去学车的,其次我还没有去学车的生活轨迹也就是我的生活轨迹是不去学车的)第二个例子是偏安于没有新任务出现的生活轨迹(我在松口气的时候心理上还是认为任务完成的,并且我此刻的生活轨迹就是任务的完成,而新任务的出现带来的新选择倾向于打破这一切)。而我们开头说的人具有奴性,而奴性就是什么都喜欢别人帮我们决定,我们完全没有个人主见,而我们既然偏安于既定的东西,那么很显然我们是不倾向于选择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从不倾向于选择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确有奴性。

(四十七)害羞

(1)路上看到一个美女,有的人会不敢一直看,顶多看一会儿就会扭过头去或者偷偷

的看,而另有一些人会一直盯着看,让人有一种拍死他的冲动,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我们会说第二种人脸皮厚,不过这好像还不太满意,我相

信第二种人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脸皮厚,应该是经过了很多次尝试后的,慢慢的习惯了,于是就自然了,这里还要提一下这个现象,第一种人看到第二种人一直看某一个美女,而这第一个人还不好意思看,这个时候第一个人通常会嫁接体验第二种人的感受,于是替第二种人感到害羞,这是不是很奇怪。

(2)我们一生有很多次上台讲话的经验,学生时期的介绍自己或者做一个演讲等,我

们发现有的人一上台就会不好意思,结结巴巴的说几句话,然后匆匆就下台了,主要是他感 觉台下的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他浑身感觉不自在。而我们也发现有另一些人他们在台上滔滔不绝,一点儿也不紧张,仿佛台下的目光让他们如欲春风似得。不过归结起来,这第一种人还是因为上台次数太少了,而第二种人也不是第一次上台就那么流畅自如的,也是经过几次实验后的结果。

(3)我们生活中还经常遇到这种事情,就举我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

收到货后才发现对方发错货了,于是我就去找老板商量,对方的态度还挺好的,其实这个事情错在对方,所以我完全有理由让对方退款或者从新给我发一个过来,但是我就是不好意思开口,我就思考了一下,既然是对方的错,我为什么不好意思开口呢?不好意思的应该是对方才是啊,反过来我不好意思了,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但是挺奇怪的。我认真想了一下发现,我之所以不好意思,是因为害怕讨价还价会让人觉得我档次低,虽然我们都是网络聊天,但是还是能幻想到面对面讨价还价的场景,虽然我档次本来就低,但是毕竟还是不愿意承认,尤其是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承认,所以这种害羞是一种自卑的反应,这种自卑有时候是直接的,有时候是通过嫁接后体现的。

综述:害羞是自我或者嫁接体验后自卑与不习惯的循环。

(四十八) 人(在很多时候)是非客观即理性

人在很多时候是非客观即理性的,从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1) 坐过火车的人一般都有这么两种想法,当火车快速行驶的时候,从客观的角度

来说,总的路程是一定的,而火车已经走过的路程也是一定的,那么很显然接下来的路程也是一定的,那么由初中的物理知识我们知道此刻火车的速度越快,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越少。那么我们通常还有另外的想法,我们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知道火车到站的时候通常会减速行驶,那么火车的速度越快,很显然火车离到站还很远,那么当然火车速度慢一点预示着有可能到站了,又或者我们还会有另外一种想法,也是从经验中得到火车从我的出发地到我的目的地一般时间都基本是固定的,上下浮动不大,那么此刻火车速度的快慢和时间的关系基本上没有关系了。

(2) 在说接下来这个例子的时候我需要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打水情况,我们宿

舍楼下有一台专门打纯净水的机器,一块钱可以打五升纯净水,我用来打水的塑料瓶子是四升的,所以每次打满我的塑料瓶后还会剩下一些,但是我也懒得再去接那剩下的水了所以也就浪费了(剩下多少水会在机器页面上显示)。今天打水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我总有一种打完水后机器页面上显示剩余的水越少我就好过点呢?然后我就想,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五升水是固定的,那么机器上显示的剩余的水越少,那么我瓶子里装的水也就越多。但是我转过来一想,也不对,因为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的瓶子容量固定,那么不管机器上显示剩余多少水,反正我的塑料瓶都会装满,那么剩余的水和我貌似没有一点儿关系。很好玩的样子……

(3)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有钱那么不需要做任务,如果你没钱还想玩游戏

就得做任务赚游戏币,不过我很显然属于后者,每次做任务的时候我都有这么

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有时候当我做任务的时候我会想剩下的任务越少越好,

但是另一些时候我又会想剩下的任务越多越好,虽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

但是仔细考虑一下都是合理的,只是依据的心理基础不一样,我之所以希望剩

下的任务越少越好是基于这么一种心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总的任务是固定

的,那么我所能赚到的游戏币也是固定的,而此刻剩下的任务越少则说明我已

经快做完所有的任务了,这么分析,那么我高兴是情理之中的。我之所以希望

剩下的任务越多越好是基于这么一种心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此刻我已经做

了的任务是固定的,也就是已经赚到的游戏币是一定的了,那么此刻如果还有

很多任务的话,很显然我会赚到更多的游戏币,这么分析,那么我高兴也一样

是情理之中的。

经过一次打水的思考我觉得很好玩,就写下来了,由例子中发现,客观就是点考虑,而理性往往是通盘考虑也就是线考虑,而人在很多时候的相反想法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基础的,都是合理的,很好玩的。

(四十九)人三性(接着上面的论述只是加了一个非考虑的感性)

人三性:客观、理性、感性

(1) 当火车行驶的时候,速度快一点,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全程是固定的,而我们已

经路过的路程也是固定的,那么在接下来的路程里,速度越快,显然我们会越早

的到目的地。速度慢一点,从理性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速度慢意味着可能

快到站了,因为进站会减慢速度,也意味着我们离目的地近了。从感性的角度来

说,如果我们第一次坐火车,那么我们很兴奋,如果我们做了很多次火车而且这

趟车已经行驶很久了,我们就会希望早点到站,我们很累。

(2)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有钱那么不需要做任务,如果你没钱还想玩游戏就

得做任务赚游戏币,当我们做任务的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做掉

的任务也是固定的,那么剩下的任务越多,我所能赚到的游戏币越多,但从理性

的角度来说,总的任务数量是固定的,也就是从一开始我们能赚到的游戏币就是

固定的,那么剩下的任务越少说明我们越接近全部完成任务了。从感性的角度来

说,我们一般比较反感做任务。

综述,我们容易发现,客观就是从目前进行考虑,也就是点考虑。理性就是从整

体进行考虑,也就是线考虑。而感性是本能的,也就是非考虑。即:客观是点

考虑,理性是线考虑,感性是非考虑。

(五十)束缚(精神上的)

(1) 我们想走遍中国大地,但是有一个前提,首先我们得有钱和时间,但是由于我一方

面是个穷叼丝,另一方面由于因为穷所以得把时间用在赚钱养家上,还有很多主客

观因素例如父母年纪大了,我不能离开父母,我得照顾他们,或者有小孩了,自己

得赚钱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等,这些主客观原因,最终使得我这个走遍全国的

想法只能束之高阁了。但是这些主客观原因有一个共性——外在的,例如没钱我可

以借钱,父母年纪大了我可以带着他们,小心照顾就是了,也让他们可以老有所游,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外在的原因并不是绝对不可以突破的,而且我们能切切实实感觉

的到这些束缚。

(2) 刚刚说的是外在的束缚,现在说一下内在束缚的例子,中国的传统的孝我们都知道,

如果我们是一个孝子,那么我们会努力的照顾好我们的父母,我们会与他们聊天,

散步,努力的奋斗让他们开心,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安享的晚年,相反的,我们很难

做一些不孝的行为,例如不赡养父母或者不努力奋斗还总是给父母添麻烦,这个孝

就是一种内在的束缚,当然我并不是说孝这种束缚不好,我只是说束缚本身,不牵

涉其他,孝为什么能束缚我们而且我们很难绕过他们呢?主要因为孝是我们本身的

一部分,是我所知的一部分,我们受他的束缚就是偏爱自己,我们违反他就是违反

自己,很显然我们受他的束缚是自然的无痕的,而反之,我们会感觉别扭。

(3)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学识者固然有着很深刻的见地,但是他们同时对

他们的见地也是最为固执的(也就是不容易突破,不容易创新)。老子也说: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学习每天都有进步,但是我们又不能为所学而困。当然这说

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一旦成为的东西——也就是将某些外在的理论转化为自

己的,那么就很难反抗我们自己——也就是反抗这些理论。

(4)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永远无法想到他所想不到的东西。这句话听

起来好像毫无意义,但仔细想想还是挺有道理的,我们每个人知道的东西都很有限,

我们对于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时候有自己认同的,由自己不认同的,对于认同的一

方面能提高自己的知识,但另一方面他也起着束缚我们的作用,毕竟接受了这个知

识在一定程度上就为接受另一个与此相反的知识增加了成本。但还有另一个束缚,

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假如世界的知识是一张纸,而我们所知道的是一个点,在

点里面我们的所知会无声无息的束缚我们,而同时在点之外的东西我们永远无法知

道(在没有学习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限制在点里面折腾。

综述:能无声无息束缚我们的只有我们的所知。(如果严格的说,束缚

我们的包括我们的所知和未知才对,而打破两者比例关系的只有学习)

(五十一)习惯和自然

(1) 我们都说人有生物钟,也就是人体内的闹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上学

的时候,如果天天早晨六点起来,开始的时候还要闹钟提醒我们,但是过一

段时间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每天早晨到六点钟就会起来,不需要闹钟提

醒。反之,如果我们放长假,在家里每天都起的很晚,那么如果开学了,让

我们早起,我们回非常不习惯的。这就是生物钟。

(2) 很多人睡觉的姿势喜欢侧着,也有很多人喜欢趴着,他们都感觉自己的睡姿

挺好的,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当我们转换姿势的时候,刚开始会不习惯,

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自然了,没什么别扭了。

(3) 很多人以前很喜欢学习,偶尔的一两次不学习感觉很愧疚,很空虚,但是如

果身边有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分子总是怂恿自己不学习,我们也会开始不学习,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怎么习惯的,受着以前的一些学习动力的束缚,

例如父母的幸苦、前途的没好等等,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空虚感被不学习

的习惯性所消磨,慢慢的就成了习惯了。

(4) 我们知道有很多父母有产后抑郁症,很多严重的甚至在某一时刻有伤害孩子

的冲动,我也不知道这种抑郁症是怎么形成的,不过它确实存在。产后抑郁

症的人刚开始对孩子有敌意,但是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对孩子

的敌意越来越少,最后全变成了爱,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心态的转变,有的人

说母亲抑郁症有的是因为害怕孩子跟她争夺老公的爱,当然我只是听说,如

果是真的,那么这种心态的转变就是来自于老公对她的爱并没有减少。另一

方面天天看着孩子,孩子给一家带来了欢笑,看着孩子一天天在成长,慢慢

的就习惯了孩子的存在,最后孩子不在身边反而万份想念。这就是习惯。

综述:习惯将不习惯的东西变成我们的所知无声无息的束

缚着我们。

(五十二)抱怨

(1) 我们出门旅游。不巧的是碰到了下雨天,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抱怨这天气,当然这

是人之常情,不过分析起来的话,这种抱怨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顶多抒发一下个人情感,或者随波逐流的和别人一样的评论而已。

(2) 由上面的阶级情感分析我们知道,我们很容易对高阶的人产生嫉妒,反过来我们抱

怨我们现在的处境,例如父母没有给我们提供好的先天环境,或者我们生不逢时等等,这些抱怨也只是抒发一下个人情感,以及感觉造物主的不公。

(3) 我从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哲人和他的一个批评者的故事,这个批评者

总是喜欢挑哲人的毛病,其中一个毛病是哲人的生世比较好,批评者人为如果哲人没有这么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而哲人的反驳是即使你有我这样的家庭环境,你也不可能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你喜欢看重非必要性的因素,而忽视那些必然性的东西。

(4) 上学的时候学英语,总是学不进去,这个时候刚好听到朋友也学不进去,于是就凑

在一起讨论狗屁英语折磨人,或者说中国人学什么英语之类的,其实这种抱怨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或者是畏难情绪,还有就是随波逐流,别人怎么抱怨自己就怎么附和,缺少主见。

综述:抱怨是一种无能的随波逐流。

(五十三)个人魅力

(1) 上学的时候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一上台就结结巴巴,受不了台下目

光的聚焦,而有些人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最牛的是本来很无聊的话题例如介绍自己,他却能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起来,这样的人,我们觉得有魅力。

(2)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大学生自主创业,然后一年赚了多少钱,有多大的产业等等,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很牛逼,所以我们挺羡慕他们的,觉得他们很有魅力。

(3) 我们在报纸上也经常看到一些人不看重自己的享受,总是喜欢奉献,要么奉献社会,

要么非常的孝顺等等,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挺有魅力。

(4) 有些人做事犹犹豫豫,有些人做事很有魄力,我们觉得后一种人很有魅力。

综述:我们发现个人魅力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别人做到的事情我没做到,第一个例子别人上台镇定自若而我结结巴巴的话,我就会觉得他那样挺好的,但是如果我也镇定自若,那么我也就不会羡慕他了,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控制变量的问题,也就是在同等的环境下,例如第二个例子,我们会觉得很有魅力,另一些年纪大的人也会觉得很有魅力,他们为什么觉得有魅力呢?他们现在也可以做到啊,问题就出现在他们现在能做到,但是放在和那个大学生一样的年纪的时候他们就做不到了,他们羡慕的是这个。后面几个例子的解释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个人魅力是控制变量下的超越自我。

(五十四)偏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

(1) 现在很多情况下,讲究第一印象,例如面试,第一印象好很容易就录取了,

而印象不好很可能就刷下去了,而既然是第一印象,就必然很多信息会了解不到的,既然信息了解不充分,那么对一个做的评价必然就是不全面的,也就是片面的,这个是由于对对方信息不充分导致的偏见,当然这种偏见虽然有时候会造成人才流失,但是第一印象从某种程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而且这种追求第一印象的录取方式也提高了效率。

(2) 三人成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说的是人云亦云最后导致假的成为真的了,这

里面说一下人云亦云的问题,很显然我们在人云亦云的之前,首先有一个人告诉我们菜市场有老虎,然后我们并没有亲眼所见,所以我们得对这个信息进行评估,最后我们相信了,所以人云亦云了,很显然这是一个自我能力不足导致的偏见——分辨能力不足。当然这也有信息不充分的原因。

(3) 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和别人相处中,很容易对某一个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偏见,

而这种偏见很显然我们不能随便的表示出来,尤其是向第三者转述这种偏见,否则人际关系会非常的糟糕。毕竟你的偏见本身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当然这种错误性在你看来是没有的,不过在别人眼里可能就存在了,而且你在说偏见的时候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说别人坏话,第三者听起来肯定有点儿不赞同你的——他不知道你啥时候在另一个人面前说他的坏话呢,所以偏见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为外化显。

(4) 偏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包括看低和看高。由于阶级情感的存在,所以有时

候我们对跟我们同阶级或者低阶级的有一种同情和鄙视的存在,而对于比我们搞阶级的有着羡慕和嫉妒的存在,由于人都是往上爬的,所以必然存在鄙视和羡慕,继而产生偏见——对于低阶的鄙视,对于高阶的崇拜,而这两种情感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鄙视低阶本身就讨人嫌,而羡慕高阶也使得自己不合群等等,而这种情感的存在使得我们得留意自己的言行,使得它不能影响我们的正常人际关系,也就是不能将他表现出来。

综述:偏见由信息不充分外加自我分辨能力不足甚至阶级情感引起,偏见的结果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为外化显。

(五十五)背叛

(1) 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朝代更迭,每当这个时候,新朝都会对旧朝的

人进行全面的收服,首先是对旧朝的臣子,如果有臣子宁死不屈,那么很好,你就会随心所愿的慷慨就义了,人们也会对你称赞有加,而如果有大臣怕死或者为了荣华富贵接受招安,那么他就会被带上一个卖国贼的名头,这样的差别我们还不是很奇怪。接下来新朝得对旧朝的人民进行招安了,很显然这个时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起义,而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在新的统治者的统治下生活,而我们基本上听不到对这大部分的自觉不自觉的归附到新朝的行为表示批评。对臣子和人民的评价的两极化让我们很诧异,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就很明了了,当官的人中也有不怎么受待见的和世受皇恩的,而对于那些不怎么受待见的人和世受皇恩的人招安我们的批评的程度又是不同的,很显然对于后者的批评更加的严重。这里我们容易看出,我们的分类的实质是对象受旧朝的好处的多少为标准的。

(2)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就是某一个很有名的人移民了,那么我们就

口诛笔伐说他不爱国,甚至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祖宗。典型的就是杨正宁和钱学森的区别,后者是两弹元勋,广受赞扬,载入史册。而前者由于移民美国,虽然得了诺贝尔但是在普通民众心中还是不怎么喜欢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机器宣传的效果——当我们一无所知时,它带有个人情感或者利益集团情感的宣传,我们怎么能不受影响而做出客观的品论呢?但是话说回来,普通民众移民海外的太多了,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叛国,归咎起来,杨正宁所受到的栽培大于普通民众。

由此可见:背叛是利益考量,既然你以所受利益多少为是否背叛的标准,那么我就有理由以将受利益的多少为是否背叛的衡量。

(五十六)犹豫

犹豫是由于信息不充分或者分辨能力不足导致。(犹豫和偏见的产生原因是一样的)

(五十七)说易做难

我们经常说某个人:你说的容易做的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都会说,但是具体到落

实的做,情况就不一样了。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这种情感。

(1)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词:眼高手低。说的就是看着某道题谁都会做,

尤其是那些很简单的题目,但是有时候具体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地方还不会做,在这些地方容易手足无措,而且很多时候还会犯低级错误。很多时候人们都归结为轻视,当然低级错误很多时候确实是由于轻视,但是不会做的地方以及手足无措的地方很难归结为轻视,这种结果一般都是因为没有想到或者是没有想到这么困难,而且有时候这种没有想到的本身也会打乱我们的思维,导致接二连三的没有想到,更会增加问题的困难性。

(2) 记得跟女朋友一起登泰山的时候,因为泰山的路非常的陡峭,看起来非常吓人,

当时感觉这个角度估计得有六七十度了,所以心里也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从上

面掉下去,当然这不是恶作剧心理,只是一种自然的想法。话说回来,我和女

友爬山的时候,女友跟我说,:如果我摔倒了,你会不会飞身救我?当时女友

问我的时候,我虽然愣了一下,但还是很快的作出反应:肯定,你放心了。不

过说完话后,我就回头看了一下下山的路——那是一个陡…….不过我非常喜欢

女友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只需要说,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我作出具体行动,

而且还能体现我的男子汉气概……

(3) 我一次去图书馆(校外的)还书,一般来说这种小事应该很容易做到的,也没

想太多,但是等我到了图书馆还书的时候才知道我少带了一本书,这下子就大

大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要么我回去讨,不过坐车得一个多小时,如果不讨我还

得下次再来还书,下次还不知道啥时候有时间,最后我还是回去讨的,因为讨

书又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然后老师还点名了……你看看,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想的和具体做差距就是那么的大。

综述,说比做容易在于说一般在事后或者事前,不需要我们具体

付出什么,(也就是说的时候很多东西想不到)而做在事中,而

具体困难一般体现在虑事不周导致的既定的心理和外部格局打破,最后这种格

局打破还会导致接二连三的失误……

(五十八)困难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一件事本来不是很难得,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忘记了某一个部

分,而导致事情的困难,并且由于这个困难导致了接二连三的错误。

(1) 我一次去图书馆(校外的)还书,一般来说这种小事应该很容易做到的,也没想太

多,但是等我到了图书馆还书的时候才知道我少带了一本书,这下子就大大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要么我回去讨,不过坐车得一个多小时,如果不讨我还得下次再来还书,下次还不知道啥时候有时间,最后我还是回去讨的,因为讨书又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然后老师还点名了……你看看,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想的和具体做差距就是那么的大。

(2) 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QQ飞车,但是没玩过也不要紧,这是一款赛车竞速游戏,我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当我和别人跑的时候,本来感觉挺好的,但是一不小心在某一个地方失误了,这一下失误会让我猛地愣一下,也就是让我本来打算好的接下来该如何跑的计划打乱了,然后我发现,通常这个时候在接下来跑得时候容易发生接二连三的错误,就是所谓的错误导致错误。

综述:其实这个论述是接着上面那一个说易做难的,上面那个论述主要说明为什么说比做的容易,而这个论述主要讨论为什么难,也就是难在那里。这两个论述的关系是,前者是论述没有想到很多做的过程中会发生的东西,而后者论述这种想不到到底会产生什么困难。通过对后者的论述,我们发现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问题本身的难度,当然问题本身也可能非常的难,但是很多时候造成问题复杂化的不是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虑事不周,导致了既定的心理和外部格局被打破,而这种打破又会导致接二连三的

失误。

(五十九)公平和平等

公平和平等貌似有点儿近义词的意思,其实他们的本质却出乎意料,因为他们的真实内涵基本上的相反的。

(1) 说到公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个人努力,我们

觉得凭着个人努力所达成的成就才是公平的,这样的认为没什么错,因为必

然性的东西是我们能把握的,我们比较容易接触,所以这么倾向的认为很正

常,但是这样的认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活中除了必然性的东西还有它的另

一面——非必然性的东西,例如家庭、机遇、运气等等,这些都是非必然性

的东西,而这些非必然性的东西在成就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有时候超过必然性

的东西,由于非必然性的这种重要性,使得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公平的考量里,

也就是公平即:必然和非必然性的东西综合导致的结果,有点儿类似存在就

是合理的味道。

(2) 说到平等,我们很容易想到均等,也就是绝对的平均化,但是我们每个人都

知道这种绝对的平均化只存在于理想中,现实中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而

这个不平等是如何导致的呢?问题的答案是令人惊诧的,前面说到公平是必

然和必然性的东西,而必然性的东西是个人努力,很显然人不可能都是相同

的,所以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这个就会造成不平等,另一方面是非必

然性的东西造成的不平等,例如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条件都不相同,有的有钱,

有的没钱,还有我们每个人的运气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运气就是好而有的人

就是很背,这些都是造成不平等的原因。

综述:因为公平所以不平等。(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付出与回报绝对

成正比,付出中包括家庭、人脉、外貌、努力、能力等等,但是在付出与

回报的关系式中各种付出元素并不是平等起作用,而是

有一定的加权比例的,而我们通常只看到努力,只由努力这一个元素

去看待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式,这样肯定是不全面的,而且努力的加权系数到

底多大在不同的事情中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这么看重努力的作用,主

要因为我们除了努力之外——一无所有。)

(六十)禁制的梦

(1) 梦不是空虚来风,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精力过剩。

(2) 梦是可以解释的。

(3) 梦是愿望的达成(现在或者潜抑)

(4) 当梦中的愿望与自我批判相抵制的时候,梦会进行改装,以琐事为显意,以愿望为

主线。

前面几个都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面的,就不重点论述了,说一下我们经常遇到的禁制的梦。

我们经常在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梦中仿佛被禁制了,动弹不得,只能无声的

呐喊,那种滋味非常的难受,而且当我们醒来的时候这种感觉还存在,只是程度轻了很多——但依然存在。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但可能梦中的内容不太一样,毕竟每个人经历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梦的效果差不多——发自内心的无力。现在我举几个我的例子看一下。

(1) 关于女友的梦。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和女朋友是异地恋,虽然我们感情

很好,但是毕竟我没有近水的楼台,以及由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使得我对我们

之间的爱情信心不那么足,而且女友又很漂亮,还有就是现在社会这么现实,

让我对这个社会也充满的不信任感,于是这些因素导致了我梦里梦见女友竟然

跟别人跑了,但是这个所谓的别人我也记不清是什么形象了,可能随便捏造的

一个路人甲,梦里关于女友我只记得就是他离开我跟别人跑了,但是其他的事

情我都记不太清,还有最重要的是我当时的反应:我仿佛动不了了,但是思想

还能运转,就是身体动不了了,然后就是大声的哭诉:为什么离开我?为什么

这么对我之类的话,当时我这团意思仿佛独立于身体这个物体而存在,对于故

事中发生的一切我这团思想是想阻拦的,但是就感觉无力,身体是不受控制的,

仿佛我是一个旁观者似得——只能看着,并且可以伤心,但是对于这一切无能

无力。然后就是醒来后,故事倒是记得没有那么清楚了,但是故事中产生的那

股无力感对思想的冲击还依然存在,只是程度弱了很多。

(2) 关于妈妈的梦。梦的大致经过就是我的妈妈因病去世了,当时我的状况和论述

一类似,就在那儿大声的哭喊,一下子仿佛浑身失去了力气,失去了活下去的

勇气,我想阻止这一切,我不相信这一切,在梦里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在做梦,

真的感觉自己差点儿就识破了这是个梦,不过最终我还是突破不了梦的限制,

毕竟我的这团意识出现在梦里,那么就受着梦的规则限制,永远不可能突破的

——就像我永远无法想到我想不到的东西——一样。但是当时的自己仿佛是一

个旁观者一样,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等我醒来的时候那

种无力的感觉非常清晰,于是我赶紧就给我妈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打完后我

心里安心多了,也让我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了。

综述,对于禁制的梦,其实我这团意识只是旁观者,看着肉体的哭喊,但因为旁观所以无力,任由这一切在我眼前发生——却无能为力。

(六十一)坚持

坚持,本身看来就是一个空洞的词——只说明价值观而没有表达方法论。空洞的东西本身就具有不可坚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容易看出来坚持的含义了。我来到学校,打算看经济学五十本书,前一个月看了十六七本书 ,我是用PDF看的,这些书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比较少,在电脑上打开也就一两百页,所以看起来挺快的,平均下来三天两本,书的内容少主要因为前期人们的经济学思想比较零散,所以都是分散的经济学思想,自然论述不多,但是当我看到第十八本书的时候(其实前面的国富论等书籍也挺多的,但是因为以前看过,所以没花费什么力气)内容一下子增加到六百多页,我看到内容那么多,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还可以,当我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也就是平时应该都看完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时候有点儿看不下去了——也就是本论述的坚持不下去了。但是还得接着看下去,当然这不是此论述的重点,重点是论述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了。很容易看出,内容少的一方面我很容易找出书中的思想,而且看的快我也有成就感啊,成就感其实是主要的,而内容一多,这种成就感相

隔的时间就比较多,越不容易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付出相同的努力,而获得的心理奖励少了,那么自然的懈怠。由此可见,能否坚持在于阶段性奖励的相隔程度。

(六十二)自由,一个人

生活对我们有着各种限制,总体上包括物质上的限制和精神上的限制,物质上的限制就是怎么生存以及怎么生存的更好的问题,而精神上的限制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的牵绊。不过对于这两者,有时候会有一种很荒唐甚至不负责任的想法——如果我毫无牵挂,就我一个人,那么我就算沿街乞讨也要玩遍世界。这种想法真的很不负责任,一方面自己就算割舍的亲情,那么我玩遍世界追求的是什么呢?如果带着亲朋好友玩遍世界岂不是更好,所以这种想法在这个角度来说只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想法也不现实,估计乞讨玩遍世界很难实现。但是毕竟这种想法存在啊——即使它是一种无能或者说逃避现实、避恶就喜的表现。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得先明确没有绝对的自由。接着论述相对的自由。

(1) 不受生存的限制。所以得先有钱,生存问题解决不了,别的问题很难实现,因

为你不生存,你身边的人得生存——尤其是那些指望着你生存的人。这里面阐

明几个问题,第一,货币是一种自由的工具,它打破了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

也打破了交换在事物上的限制,所以符合相对自由的概念。第二,享受货币自

由必须节制欲望,很多时候钱越多越能让我们不能自拔,因为不断的得到本身

就是一种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得放弃一部分欲望的自由去换取另一部分欲望的

自由。

(2) 真正的自由不是一个人。一个人是空虚的,没有依靠的,而人是感情动物,不

可能一辈子对某一个事物保持激情,而这个世界在激情消退后还继续存在的唯

有亲情,所以一个人的自由不是一辈子的自由,至多是一时的自由,而这种自

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那么的空洞。而自由是一个人的想法归根结

底是无法摆脱生存问题的表现,所以它实际上是偷换概念

了,不是问题的根本。紧接着就是论述个人价值观的问题了,前面有这

个话题。

综述:真正的自由是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合家欢乐。

(六十三)恶作剧

前面论述了幸灾乐祸的合情不合理性——幸灾乐祸是横向比较下超越的消极的

思考方式。但是我们经常还发现幸灾乐祸的不合情的一面,这就是恶作

剧心理,这种心理在这里论述就当作幸灾乐祸的补充了。它最大的特点

是从损人不利己中得到快感。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贱,这也是人性阴暗

的一面,如果你是从别人的痛苦中得到利己的实在好处,那么还是合情

的,虽然有时候不是太合理,也就是所谓的损人利己。但是恶作剧是纯

属损人不利己的,但是很多人乐此不疲,我就举一个我玩游戏的例子,

我喜欢玩QQ飞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不过这不重要,简单介绍

一下就知道了,这是一款赛车竞速游戏,每次玩游戏的时候总是遇到这

样的情况,当然我承认我有时候也会自主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跑得好

好的,突然被后面的人恶意撞击,而撞击的效果通常是两败俱伤,不过

基本上被撞的人情况严重点,而主动撞击的人通常能从这里得到快感,

而通常还有这种情况,就是主动撞击的人如果没有将对方撞的很惨那么

也没什么快感,或者说如果自己受伤程度比对方还严重那么肯定没什么

快感,由此可见恶作剧有两个特点。

(1) 恶作剧是主动发出的。由我的例子可以看出,恶作剧是自己主动发出的,

而不是别的以外,如果是别的意外那就是幸灾乐祸的范畴了——损人利

己。

(2) 恶作剧的效果必然是相对不受伤。也就是自己受损的程度肯定比对方轻,

不然何来快感,人们就是从这里面需求快乐,当然这只是从结果来说,

当我们恶作剧的时候有时候是无法预测结果的,所以恶作剧的发生是不

计结果,而恶作剧能否产生快感取决于相对不受伤。

综述, 恶作剧一般是不计结果的主动发出,而只要相对不受

伤就会感觉快感,正因为不计结果所以我们生活中注意有些人会对

我们恶作剧,另一方面这种相对不受伤会加剧恶作剧的接续。

(六十四)我的一天——一念一世界

昨晚我将闹钟定到了七点,对我而言七点起床已经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了,

所以我满怀激情期待着明天的完美学习所带来的充实填充今天的无所事事产生的空虚——摆摆头,扫除脑中的繁杂念头我入眠了。

早晨,七点,闹钟响了,在睡梦中的我被惊醒了,但是我的思想还处在很混乱的状态,有一种庄周梦蝶般的介于现实和梦境的感觉,但模糊中有一点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昨天约定这个时候起来去学习的。就这样,美好的愿景和现实的慵懒身体之间有了一道代沟,不知道是慵懒的身体导致了我的思想上的懈怠还是思想上的懈怠导致了我身体上的慵懒,不管如何,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念头一:强行者有志!我得起来,我可不愿意被别人抛离太远或者说我今天

的作为要配得上昨天的愿景。于是我开始起床,洗漱,然后信心满满的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了,按着既定的计划我读书,在图书馆这个大环境中,我们感觉很惬意,也没什么可见的、直接的诱惑让我们脱离既定的目标,不过能让我们产生松懈的时机还是有的,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觉得学的累了,我想回去了,这个时候,

念头一之一:我确实有点儿累,所以我想回去,回去后我就将进入接下来要

叙述的念头二里。

念头一之二:我确实有点儿累,但是我可以在图书馆休息,我得坚持下去。

就这样,在吃饭的时候我面临着两种差别比较大的念头。接下来就是晚饭的时候,这个时候,

念头一之三:我都学习了一天,我还是背着书包吃饭然后回去休息吧,这种

想法确实很有人情味,也很合理,既然合情又合理的想法,我们理所当然得去做,所以我们回去了,进入了念头二的境地。

念头一之四:中午休息过了,我这么年轻根本不是很累,只是精神上懈怠了

而已,我在为自己找看似合理的借口,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我们懈怠的心,所以我决定吃晚饭然后再去图书馆学习会儿。就这样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们产生了两种差距较大的念头,接下来就是晚上我们几点回去的时候,八点还是九点?按照我们昨天的约定,今天得有一个完美的一天,所以

念头一之五:我得让我的一天完美,不然白瞎了学到这么晚,所以我九点回

去。但是我们这个时候精神确实积累了很多的“怨气”我想回去,我们想看视频,我们想玩游戏,因为我们觉得得劳逸结合,我们觉得得适当放松一下,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回去的正当理由,其实一切的放弃都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回去了,这就是念头一之六。 念头二:反正多睡一会让也对一天没多少影响!就这样我们睡到了八点、九

点或者别的什么时间,等到我们自然醒了或者我们身体睡得有点儿腰酸胳膊疼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重新审视昨天的约定,于是

念头二之一:麻痹,赶紧起来,没有最晚只有更晚,我现在去学习,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就这样进入念头一的世界。

念头二之二,既然都晚了,那么我现在起来也迟了,都不完美了,我喜欢完

美的生活,不如明天早晨七点起来,今天就算了明天一定早起,一定!就这样,我躺在床上,但是我就是不想起来,虽然我可能睡着的时候身体也不是很舒服,但是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不想起来,很奇怪。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起来了,起来后我面临着两种情况,

念头二之三:我都睡这么晚了,还是学会儿习吧,不知道是惭愧还是什么,

我在寝室里学习了,但是寝室毕竟诱惑太多,我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坚挺,但是学了一会儿习后,我觉得都学习“一会儿”这么久了,我得放松一下,而且今天既然都不完美了,我只能凑合着过完今天就行了,所以我一会儿上趟厕所,一会儿倒杯茶,一会儿开开电脑听听歌玩玩游戏,很悲催——学习中有着太多的水分。

念头二之四,既然今天都不完美了,而且即使一天不学习,那么也没什么啊,

对我影响也不大,我不如今天玩爽了明天再学,明天一定会学!

这就是我一天的想法,很傻很天真,不过里面却有几点我感觉很有道理:

(1) 平常心原理,就是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处在当下最佳策略,而

强调忽略以前的成败。所以当我们睡过头了我们还是应该起来的,因为这个时候过去已经过去了,我们能把握的只是现在,对现在有利的就去做,有害的就不去做。

(2) 连续悖论,我们总认为每一次的偏离目标对我们影响不大,事实

上一次影响的确不大,但可怕的是我们每一次的偏离对当下的我而言都是新的也就是每一次的偏离对当下的我都是第一次。

(3) 完美解脱理由,人性都有一种偏向于完美的倾向,当某一次不完

美了,一方面我们失去动力了,一方面我们以此为借口或者说以下一次的完美为借口促进我们失去动力。所以当我们早晨起来迟了,我们首先觉得失败,没起来,鄙视自己有点儿气馁,接着我们会想到今天不完美了,不如用明天的完美来再续前缘,就这样目标的偏离越来越大。

(4)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主要行为、作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

能环境的作用,对我们而言,床就是睡觉的地方,寝室就是交流感

情或者说扯淡的地方,电脑就是看电影或者玩游戏的地方(寝室里

玩电脑),而图书馆或者教室就是学习的地方,你想在某一个环境

里干出别的主要行为,不管你能不能干成功,首先你面临的阻力就

是很大的。对社会上而言,你身边的十个最常联系的朋友的身价的

平均值就是你的身价,偏离不了多少的。

(5) 欲望的无穷性,从我的一天可以看出,支持我学习下去的动力是

因为我之前在学习,支持我“堕落”下去的动力是因为我之前没学

习,所以欲望持续下去的动力是因为我们之前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

么,正因为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所以距离下一个目标或者下一

个偏离目标就会越近,这样我们就会更容易达成下一步。

(6) 真正的放弃是从心开始的,真正的坚持是从心开始的。

(六十五)环境

我们经常说环境很能影响一个人,所以很多家长挤破脑袋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这里面我们

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环境的作用。

(1) 学习的地点一般包括寝室和教室(或者图书馆),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在寝室学习的时候,总感觉有很多琐事,一会儿起来倒杯茶,一会儿去

上个厕所,一会儿玩会儿手机等等,很多琐事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使得我们

真正学习的时间变得很少,但是我们毕竟一直在学习啊,所以在寝室学习只能

获得心理上的自慰以及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我们又发现,在教室学习的时候

我们一般都很努力,精力很集中,学习的效率非常高,也没有那么多的琐事打

扰我们,顶多上个厕所。

(2) 开头提到的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好学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老

师好,老师能力和责任都好,一方面就是学生成绩好,而差的学校相对而言在

这两方面就落后一点,在好的学校里面,老师会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而

且老师一般都很复杂会督促着你学习,同时你身边的同学都努力学习,如果你

不努力学习也没人陪着你玩,而且也不合群。在差一点的学校情况就相反,所

以家长将孩子送到好学校是对的,理性的行为,但这只是从总体上来说,并不

是一定好学校都是好学生,肯定有几个很有个性的。

(3) 我们一提到床就知道它主要是睡觉用的,我们一提到网吧就知道它主要是玩游

戏的地方,我们一提到北大就知道那里面大部分都是天子骄子,但是床不仅可

以用来睡觉,还可以坐着,躺着,甚至学习也行,但主要是用来睡觉的。网吧

不仅用来玩游戏,它可以看贴吧,聊天,甚至学习,但主要去网吧的都是奔着

玩游戏去的。北大不仅全是天子骄子,北大也有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甚至有

些还走上违法道路的,但大体上都是一些好学生。

(4)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档次都很高,那么久而久之要么你跟着提高档次,要么你就

会被自然而然的掉出这个队伍,反之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学无术,那么你就很

有可能最后跟他们一样,当然你也可能会脱颖而出,只是概率相对而言比较低。

综述,从上面的几个论述中,我们发现环境对人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主要行为,寝室主要是休息的地方,如果学习的话不可避免会越过休

息这道坎,而既然是越过那么就有成本,所以就会打扰学习。教室主要是学习的地方,如果你不学习,别人都在学习,你又能干什么呢?好学校大部分都是好学生,差学校稍微差一点。其他的例子都和这相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规律只是统计规律,所以不具有绝对性,只能总体把握而已,但世界很多时候被总体把握所把握……

(六十六)变通

我们经常说变通,直接的意思就是随机应变,这个随机应变本身包含着大智慧,只是可怜我

无法理解,所以决定从小的地方入手去理解这个所谓的变通。举几个例子分析

一下。

(1) 在这里说一下独夫民贼的故事。众所周知,儒家的哲学是以孝为基础的,并由

之引出天地君亲师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是反对以下乱上的。孟子是儒家

的亚圣,所以对这一点是坚决承认的。在孟子一次与齐宣王聊天的过程中,齐

宣王就问:你怎么看待商汤流放夏桀,以及武王讨伐商纣这件事?齐宣王在说

这件事的时候是将夏桀和商纣放在君主的位置,而将商汤及武王放在臣子的位

置上,而且根据儒家的观点商汤和武王都是圣人,那么齐宣王的意思就是是:

你们儒家所谓的圣人为什么以下犯上呢?对于这个问题,孟子知道如果从齐宣

王的出发点解释是行不通的(齐宣王出发点就是夏桀、商纣是君),于是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就是不降夏桀与商纣看成君王,他的解释是如果为君者

不能以民为贵,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君,只能是一个独夫民贼(暴虐无道残害百

姓的贼子),既然是独夫民贼,那么商谈和武王的行为就是正义的,替天行道

的,所以他们任然是圣人。言下之意就是你虽然是君主,如果不事事考虑老百

姓,你也是独夫民贼。在这件事上,孟子充分发扬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形式上

说不通时,重新从出发点进行定义。

(2) 最近发生的习主席访问东盟,我注意到习主席在机场被迎接的时候,欢迎的人

群送的是白色花圈,习主席带在脖子上。新闻还专门解释了一下,因为百花虽

然有着纯洁的意思,但白色花圈在国内一般表示人死了才这样,在印尼白色花

圈表示……(我忘了,我查了一下但是没查到,抱歉)所以送白色小花圈是合

理的,毕竟你是到别的国家去,当然得入乡随俗了,而这个入乡随俗就是变通,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这个变通就是重新定义一下花圈的含义。

(3) 我们经常说出淤泥而不染,既然是出淤泥而不染,那么肯定是身处淤泥包围之

中。典型的就是我们身边如果都是喜欢偷鸡摸狗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得入

乡随俗的跟他们一样呢?答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就不入

乡随俗了呢?我们上面说了入乡随俗就是重新定义同样的事物,在这里面我们

还得重新定义,首先,偷鸡摸狗的人能不能做朋友?如果这个人每一个方面都

不好,那么很显然根本不可能成为朋友,只会害了自己,那么既然不能成为朋

友,很显然我怎么可能入乡呢,接着也就不可能随俗了。其次,偷鸡摸狗的人

也能做朋友,例如这个人文化程度很高,只是喜欢偷鸡摸狗,那么他在文化上

能和我相得益彰,那么就可以在这方面做朋友,而在偷鸡摸狗这方面肯定不是

朋友,不敢苟同。然后道理同上。

综述:变通就是在形式走不通的时候,重新定义某一个内涵。(变通就是重新定义)

(六十七)道德风险

先不解释道德风险是什么,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再说。

(1) 女朋友一起爬泰山的时候,记得泰山的台阶真的很陡,估计有六七十度那个样

子,每次回头往下看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么陡的阶梯为什么没有人从上面掉下来呢?如果某一个人从上面的台阶掉下来,那么我岂不是也会被连累,或者说我现在的生命岂不是掌握在别人的是否小心上?然后我和女朋友就讨论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越是陡人们越是小心,反而平坦的路人们都是轻松自在。这真的很奇怪,人必须在压力之下才能有所为么?

(2) 经济学上有这么一个讨论,就是系完全带好不好。直观的来说,系安全带可以

提高人们在车祸中幸存的几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统计发现,人们系安全带后开车的警觉性都下降了,而这个体现在事故率上,也就是自从实行全名(驾驶员)系安全带后,全国的事故率反而提升了,但是单个事故中伤亡率下降,也就是说安全带提高了人们在车祸中的安全性,但是却导致了车祸发生的次数。还有另一个和这个类型的情况,就是车险,统计发现人们在没买一些保险的时候开车很警觉,但是办了保险后反而不那么注意了,所以保险导致了事故率的上升,但是导致了事故中人的损失,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利的。

(3) 我们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句话我们第一次听起来

肯定会奇怪的,但是了解了原因后就消除了怀疑,因为会游泳的总是得瑟,而且知道自己会游泳也不怎么注意各种保护措施,所以容易遇到危险。而不会游泳的,一般不敢到深水处,游泳的时候也小心翼翼的,各种措施做的都很好,那么危险性就低。

综述,第一个例子是因为越陡人们越小心,第二个例子是因为安全带本身带来安全,那么既然安全了我就不需要像以前那么注意了,第三个例子是会游泳的人喜欢下水而且喜欢下深水同时保护措施做的不怎么在意。很容易发现,所增加的东西增加了我们对抗危险的能力,第一个是平坦的地方,在这种地方遇险很显然比在陡峭的阶梯上遇险处理起来容易,安全带能抵抗我们在遇险时的抵抗能力,游泳能力能抵抗我们遇险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增加的东西提高的是我们抵抗危险的能力。但是增加的东西并没有降低我们遇险的几率,例如深水对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危险。总的来说,增加的东西会转化为我们抵抗危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对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遇险的几率并没有减少,故:道德风险是因为所增加的东西提高了抵抗危险的能力,但也正因为如此而降低了警觉,而且这种东西也没有降低遇险的几率,故最终导致更大的事故率和较小的单体损伤率。

(六十八)欲望的接续在于部分重复的得到

在这里不分析欲望的产生和加剧,只说明一下欲望的连续。首先,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小时候,当我们考试成绩下来的时候,每当我们考五十分,我们这个时候希

望自己考六十而不是一般希望考七十,而当我们考六十,我们希望自己考七十而不是一般的八十 。为什么等到我们靠近时候我们才去希望呢?

(2)喜欢赌钱的人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当我们赢了五十块钱的时候我们想赢六十,

并说服自己赢了六十就走,但当我们赢了六十的时候我们就想赢七十,同样说

服自己赢了七十就走,就这样没完没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欲求不满呢?

(3)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当我们做游戏里的任务的时候,我们本来打算做其中的

一个任务的,但是当我们做完这个任务的时候,却发现另一个任务没有预期的

情况下做了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个重复一部分的任务也做了,

不然觉得有一种亏损心理,但当我们做完这个重复部分的任务的时候,却发现

另一个重复部分的任务又出现了,一直到你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为什么游戏

商设置游戏的时候总是设置重复任务呢?

(4)对于当官的人,都想着如何往上爬,当我们当村长的时候,想着如何才能当乡

长,因为既然都是村长了,也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到当乡长的路途上走了一部分

路了,如果不继续走下去,那么我重复的那一部分岂不是损失了么,而相反的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他如果想当官,不会一下子想当乡长(除非是yy)而

想着从低等级的入手,而当上乡长后,就想着当县长了,道理是一样的,都是

因为得到,得到意味着从零基础到现在的目标已经走过了一部分了,也就是部

分重复了,如果不走下去,我们会产生一种现实的亏损心理。

分析: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容易发现,将欲望连续起来的是“得到”,我们因为得到了五十分所以期待六十分、我们因为赢了六十所以期待七十、我们因为得到了重复任务所以想把整个任务做完。所以只要我们得到,我们便有欲望。欲望是通过“得到”接续的,因为得到让我们靠近下一个目标,如果这个时候不完成下一个目标,我们会产生一种亏损心理。但是得到了意味着什么呢?得到了意味着部分重复,部分重复意味着亏损心理。

一句话:欲望的接续在于得到,而得到意味着部分重复,得到产生积极因素,而部分重复从反面产生推动力(就是亏损)】

(六十九)意淫(也就是幻想的意思)

很多人都有意淫的习惯,也就是幻想自己很牛逼,我也有这种习惯,让我们举几个我生活的意淫的例子。

(1) 可能小说看多了,从高三接触小说,的确看了不少小说,不过我也戒了有两年

了,看小说太耽误时间,一部小说看上瘾后什么其他事情都干不了,上课看、

下课看、吃饭看、就连有时候走路都看,最严重的是每天都看到深夜很困了才

睡觉,所以非常耽误时间,我就给它戒了,但是也的确看了很多小说。于是导

致我喜欢在每天的睡觉前幻想自己穿越了,到某一个大陆,自己是非常牛逼的

人物,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每发一次功自己的功力都会减弱一点。然后就是

幻想狗血的邂逅女主角,接着就是和女主角产生恋情,最后女主角师门出现危

机,我去搭救她……最后的结局成为了我变成了凡人——因为我使用过多的功

力,而女主角变成了至强者,我们俩成为了仙凡轮转恋。意淫的过程还是挺快

乐的,每次都在这种意淫中快乐睡去。

(2) 我打算以后大学毕业后做包子生意。我小时候在农村度过,小的时候爸爸每次

上街都会给我和姐姐带好吃的早点,最常带的就是汤汁的包子,小时候非常喜

欢这种包子。现在大了,好久好久都没吃过这种汤包了,而且世面上也很少见

过汤包,基本都是打着小笼包的招牌但是实际上都是肉包,这种包子头几次吃

起来挺好,但是久了就会感觉很腻,吃起来很难受。而且我也很怀恋小时候吃

过的包子,所以打算以后干这个。现在还没有毕业,但是有时候会幻想以后把

汤包做大,做成小区连锁,然后就是自己成为有钱人,很气派,甚至幻想到自

己参加大学同学聚会自己开车保时捷到场等等,哈哈。

(3) 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还期待着我的这篇论文受到广泛的赞扬,然后我成为知

名人士,我成为学校的骄傲,我此刻终于可以让女友带着我去她家了(和女友

恋爱两年多,一直没有见到她那边的亲人,因为女友要我找到稳定工作才能见

家长,所以见家长也是我一直期待的事情)等等一些幻想。

综述:人都喜欢幻想,很多人往往还有幻想的习惯——例如我自己,幻想之所以吸引人归咎起来在于一点:幻想可以实现梦想(所想),这种实现有时候是逃避现实,有时候是现实的提前实现,有时候是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有时候又是将别人的好运嫁接到我身上的,甚至有时候能致仇人于死地(在幻想里),这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或者说还没实现的在幻想里都可以实现,没有时空限制,没有现实约束,没有他爸是,也没有他女儿是李帅等等。

(七十)偏爱

人们都是偏爱自己的,古人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这说的有点儿绝对利己化,有点儿恐怖的感觉,不过利己主义肯定每个人都有的,不然社会怎么发展。我们这里就分析一下人们偏爱自己的什么?

(1) 如果某一个人说我不好看,我肯定不爱听,虽然我的确长得不咋的,但是我也

不愿意让别人说,而且我有时候也会偶尔觉得自己挺好看的哈哈,由此看来,

我们都偏爱自己的这个肉体。

(2) 如果有人说我爸妈不好,我非得跟他争执个面红耳赤,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我

最烦别人说我爸妈不好,说我不好我都能接受,但是说我爸妈不行。而且我也

觉得两个人吵架争执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牵涉到爸妈就是素质的问题了。不

过不管怎么说,我们偏爱自己身边的人——因为别人说别人父母不好的时候我

没那么强烈的抵触。

(3) 我们都有和别人争执对某一个问题看法的经历,我们在争论的时候都列举自己

对问题的看法,然后找证据支持我们的看法,有时候我们的看法更为正确一点,

但是别人也不一定接受,有时候别人的见解更为理性一点,我也不屑的理会,

人都是这样,偏爱自己的所知,对于别人的所知总是感觉没有自己这么深刻。

(4) 玩游戏的时候总是看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两个省份的人对骂,你骂我一句

XX狗,我骂你一句XX猪,最后基本都是形成群骂,从这里看出我们对于自己

的所在地都是感觉好一点的,即使它不如别的地方繁华,但是毕竟是我出生的

地方,是我长大的地方,是和我相关的地方,怎么也不许别人说不好。

(5) 我们经常听过这么一句话:母校就是自己骂千百遍但是不许外人说一个字的人。

由此可见,我们虽然有时候不喜欢我们的学校,但是我们不许别人说自己的母

校不好,毕竟母校是自己带过的地方,说母校不好不也带上了我。

综述:对于偏爱首先:偏爱的东西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例如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外貌,自己的思想。其次,偏爱的东西有时候的确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例如长相,外貌,父母,但是有时候这种相关性被夸大了,例如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祖国。这种夸大来源于恒常链接自己与另一物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家乡是所有人的家乡,家乡的繁荣带来的是所有人的繁荣,但也不一定带来繁荣,我们一方面夸大这种平均型的作用,我们认为家乡繁荣对我们的好处非常大,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候会认为我们回超越这种平均型,也

就是家乡繁荣带给我的好处比别人大。其实偏爱和自己关系密切的最终还是归结为偏爱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以我为中心来联系这些关系的——也就是在诉说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添加一个前缀:我的。其次,我们的所知,尤其是我们认同的所知也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也受偏爱。再次,很多东西看起来和我们在外人看起来和我们关系不大,也因为恒常链接的一厢情愿使得被我们偏爱。总结:人都是偏爱自己的,我们的所知也是自己的所以也受偏爱,很多看似关系不大的东西由于恒常链接的一厢情愿所以也受偏爱。(而这种一厢情愿也就是爱屋及乌的理论基础)

(七十一)人云亦云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人云亦云的经历,尤其当别人宣传的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而且这种人云亦云又因为分辨力不足更加严重,不过分辨力也是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的。

(1) 在我所生活的这二十年,我经历过好几次抢盐,第一次不记得具体因为什么了,

不过我清楚的记得是我妈妈让我步行几里路去买盐的,然后那个老板说来晚了

都没有盐了。第二次就是上次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的事情,被人炒作说

国家将会缺盐,于是又是一次哄抢食盐,虽然这两次哄抢食盐国家都立刻出来

辟谣并且大力出动储备表明食盐不会短缺,但是依然抵挡不住民众的热情。归

结起来还是我们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了解不够,而且对食盐的基本知识,最后别

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了,而且身边的人都那么做更加的坚定了我们这么做

的想法。

(2) 人成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说的是人云亦云最后导致假的成为真的了,很显然

我们在人云亦云的之前,首先有一个人告诉我们菜市场有老虎,然后我们并没

有亲眼所见,所以我们得对这个信息进行评估,最后我们相信了,所以人云亦

云了,很显然这里面有没有亲眼所见的信息不足还有就是我们自己的分辨能力

不足导致的,不过最起初还是因为没有亲眼所见。

(3) 我们通常能看到很多评论性的新闻,腾讯新闻就有评论和历史板块,首先我先

要说的是这些评论中参考的文献我们读书的人很少知道具体情况,其次作者在

评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带着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的,有时候甚至因为利益原因还

产生带有故意引导的倾向,对于这一类我们不知道所论述的东西是否真实以及

作者带有个人情感或者利益因素引导的新闻,我们很难去质疑他的——因为质

疑得有质疑点,我们都不了解事情,当然无法质疑,既然无法质疑那么他的引

导我们一般就接受了。

综述:人云亦云的人本身不知道自己人云亦云的,他都认为自己的认为有一定的根据,并且因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所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而反之,他们的人云亦云在外人看来是比较明显的,这种人云亦云归咎起来就是一句话:当我们一无所知时,世界如何引导,我们则如何被引导。

(七十二)规定的概率作用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疏而不漏的网 规定的概率作用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疏而不漏的网

生活中有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规定,有的规定是明文的,而有些是约定成俗的,并没有

明确的写出来,这些规定给我们的肉体和精神编织了一个疏而不漏的网,这里

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规定对我们的实在影响。

(1) 酒桌文化。我们都熟悉这么一句话:酒品如人品。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谈生

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生意的谈成是在请客吃饭之后,我们还发现在请客吃饭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酒桌文化在谈判的时候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当我们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喝酒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喝酒的时候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约定成俗的规定的,只是我们还涉世未深,所以有时候不知道或者由于我们还比较单纯认为努力等必然性的东西决定一切而鄙视技巧性的东西,这样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而在说这两种结果前我们先得明确这么一点:任何比较的的合理性前提都是控制变量的——也就是比较两个因素对第三个因素的影响的时候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也就是保持其他因素相同。那么应用到这里我们知道假设A和B谈生意,而A1不懂得酒桌文化,比较单纯,而A2懂得酒桌文化,在酒桌上表现的成熟有风范。而我们很容易理解A2容易谈成生意(这里面A1和A2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酒桌文化,其他的完全一样),可能说道这里你会说B可能喜欢淳朴的,而不喜欢表现的很老成给人一种老谋胜算的感觉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忽略了我说的前提:控制变量。而这个控制变量很显然对A和B都有效,而对A有效表现在是否懂得酒桌文化,而对B的有效体现在那里呢?这个有效不是体现在某一个个体上,而作用在整体上,也就是整个社会是喜欢淳朴点的(直白点也就是没经验或者说傻点,说淳朴是恭维了)还是喜欢成熟点的,很显然既然存在酒桌文化这种文化,那么必然整个社会在整体上更倾向于成熟的,而整体上的倾向在个体上的表现就是我们遇到某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这个人在概率上更可能是一个偏好成熟稳重的。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知道酒桌文化这种规定对我们的影响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这种前提其实不需要提出来,而是默认的)当我们遵循这种规定的时候成功的概率更大,而反之,也就是不遵循这种规定,而通常不遵循规定的原因是不会或者根本上就是一种单纯的偏见,于是这种不会或者偏见本身导致了我们认为的降低所面对事物的困难程度,于是我们容易失败或者中如果想要成功的话必须付出比所预计的投入要多,而我们知道当我们由于没有想到的困难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更会增加这种困难本身,而这种增加更多的在于未成预料本身导致的手忙脚乱(不详诉了,在困难篇里有详细的)

(2) 我玩CF,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不过有没有玩过貌似也对我所论述的东西

不重要(其实对规定对人的影响我是从CF得到的灵感,进而找别的例子,所以我就想在这里面还是论述一下这个的好)CF的分类界面分为这么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将整个中国在地域上分为各个大区例如安徽一区、上海一区等等,而第二个步骤是当我们进入游戏的时候我们发现游戏里面还分为爆破专区、生化专区、挑战专区等等(这里面的专区的意思就是不同玩法的游戏)经过这么两个步骤的划分我们很容易发现:安徽人一般都在安徽一区玩,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别的大区玩(提一下,CF整个是分为南北两个大区的,而就南方大区而言网速延迟基本没什么区别——就我感觉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安徽人在安徽一区玩的占绝大多数,而进一步划分,也就是游戏里面的生化、爆破、挑战各种不同的玩法,我们也发现在生化里面基本都是玩生化的,在爆破里面基本都是玩爆破的,当然我们也发现生活里面也有玩爆破的,爆破里面也有玩生化的,只是比例比较低而已。如果说安徽人基本都在安徽一区还有乡情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在游戏里面人们在不同的玩法模式里面的不同比例则完全是规定的作用了。规定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我们按照规定去做——也就是游戏里面的不同

玩法模式,那么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所想去玩的房间,而相反就不容易找到想

玩的房间。

(3)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生活中都知道国家明文规定不准闯红绿灯。现在就对这个

规定本身具体分析一下,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闯红灯出事的概率比不闯

红灯的概率要高,这也得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个红绿灯路口,对

于同一个人,两个人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闯红灯。经过控制变量的前提我们容

易知道前面所说的不闯红灯出事的概率要比闯红灯出事的概率低的道理了。

总结: 规定就其本身而言——也就是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遵从规定会提高所做的事情成功的概率。而反之不遵循规定,我们想要成功必须付出比所预计的投入要更多,而正因为我们无法料到以及做到比预计要多的付出,所以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凌乱更增加的事情的困难性。(当然这里面不是说规定绝对不可冲破,而只是说规定就其本身而言的那种对概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作用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疏而不漏的网,让我们不能自拔)

(七十三)爱钱有理

钱,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在这里面我们分析一下钱这种东西为什么我们都喜欢。

(1) 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一下货币这种东西。在没有货币之前,人们以物物交

易的方式进行交换,而一种东西能够和另一种东西兑换首先它本身得有价值,

然后以这种价值和另一种东西进行兑换,而在这里能够和别的东西兑换的唯一

因素就是内在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具有价值东西都能够作为货币

(交换另一个东西)但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从永久保存、易于运输、

容易分割以及具有内在价值的角度决定了金银是货币最好的代表,而后来的国

家信用和实力成为纸币成为货币的支柱。从这里面我们知道,货币首先具有内

在价值,这也就形成货币的一个功能:价值储藏。然后因为具有内在价值而形

成货币的另一个功能:价值尺度——也就是以自身价值衡量别的东西的价值。

又因为是价值尺度所以形成货币的第三个职能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职能:一般等

价物(交换媒介)。由此我们明确了货币不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而是实实

在在能够为我们换取实物的东西。

(2) 从上面我们知道钱这种东西的确可以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我们对

钱的疑惑一般不在于能不能换取实在东西,而在于我们经常将钱和感情混合在

一起,它们两者的纠缠不清常常使我们迷惑,也很使我们伤神。那么钱和感情

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子集?交集?还是完全没关系?或者说我们通常的

说法: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但是买不到真情?我们就从上面这几种关系出发

来讨论一下。

(一) 子集。说有钱就有真情我们肯定不信,说有感情就会有钱我们也不信,

因为我们通常发现一个家庭很有钱但是家里人都不怎么和睦,一点的

钱都斤斤计较。我们还发现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到最后搞的很悲惨的结

局,例如梁祝就是典型,真情相爱但是得不到祝福。从这两个例子我

们就容易否定子集的说法。

(二) 完全没关系。我们知道当我们借钱给朋友帮朋友解了燃眉之急的时候

会得到朋友的感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表示遗憾而没有钱借给朋友那

么很显然朋友也只是心领而不会怎么感谢,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知道

钱的确可以带来感情,尤其是这个钱能解决自己困难的时候更是如此。

(三) 其实交集不用再另行证明。因为既然两个东西不是子集,又不是完全

没有关系,那么只能是交集。而正因为这种交集:既不是子集又不是

完全没关系的存在使得我们常常苦恼。

(3) 强力。我们从论述2知道钱和感情存在一种道不明的关系——不过不管如何道

不明,而这种关系本身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关系那么就分析另一个方面了:强

力。也就是当存在交集的时候钱更容易导致感情,还是感情容易导致钱呢?这

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能不能产生情感一般是

运用金钱方式的问题了,而感情一般比较飘渺所以不容易把握。第二,钱是一

般等价物,所以适用范围很广,而且不需要累计基础,而感情一般使用范围比

较窄,而且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钱更容易把握。第三,这种强力关

系还和社会氛围有关,在小农经济的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比较狭窄,所以这个

时候一般感情更容易使用,而当今所有东西都强调经济基础,很显然钱更为人

们所推崇。从以上的分析看出,钱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更容易导出感情,只是运

用的方式问题而结果一般也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谈的关系。

总结:钱首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能够换取市场中的任何东西。而市场

之外的感情,虽说是市场之外,但由于感情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在社会中,所

以根本没法避免将感情投入到市场中,所以感情和钱本身就有关系。而这种关

系由于钱的实在和范围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使得其更强力一些。(也就是钱可

以交换到一切市场内的东西,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感情这类市场外的

东西也越来越市场化了,于是钱在一定程度上交换感情,当然感情也可以交

换货币只是没有前者对后者那么强力)

(七十四)无知的幸福

我们经常听说这么一句话:傻人有傻福。说的就是傻里傻气的人——也就是知道的比较少的人,他们的幸福来得比较容易——这里面只强调产生的难易而不强调产生后的发展及其持久性。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关于傻人有傻福的说法。

(1) 柏拉图的洞喻。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

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

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

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

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

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

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

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

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

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

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

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

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 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

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柏拉图的理想国中)

(2) 鲁迅的铁屋学说。故事是这样的:一些人困在一个四面都是铁墙的屋子,而

屋子也没有窗户,这些人一直在昏睡,而由于氧气在缺少他们会按照无痛苦

方式的一睡不起,但是这个时候其中一个人发现了这种状况于是大喊大叫,

把所有人都惊醒了并情况告诉铁屋里面的每一个人,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最

终的结果还是全部死去,而且后者的痛还强于前者。(鲁迅的呐喊中)

分析上面的两种学说,我们容易知道两种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觉得痛苦都在于打破了人们自己的认知,而打破认知会产生这么几个情况,首先是对自我的否定,而这是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否定自己过去的辉煌的时候更是如此。其次,这种新的认知能否在自己这个躯体中安家落户,当我们本身的内涵和这种新的认知有着一点联系的时候也就是本身的内涵和新认知之间的鸿沟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容易接受并消化这种认知,反之我们消化不了这种认知只会将自己置于新旧之间来回徘徊,徒增伤感。其实没有永远的真知,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在圈子外面的东西我们无法触及——现在触及不到,所以未知的东西绝对的束缚着我们,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知道世间任何东西,所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圈子,而区别在于谁的圈子大,谁的圈子小,圈子大小的区别完全在于自己去开拓,但在开拓的过程中会遇到上面所说的无知的幸福——也就是在接受新认知的时候那种彷徨以及对过去的恋恋不舍。所以这种无知的幸福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无知的幸福还有另一种说法——新知的痛苦):新知,成功于开拓,失败于打破。而开拓和打破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前者是前进,后者是后退(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开拓就是往前锤一下,而打破就是往后锤一下)

(七十五)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这么称呼这种情感本身就将他置于很高的地方,使得它永远处于阳光的那一面。

民族情感的最初在于民族的利益和我们所有人利益相关,而纵观历史情况

也大致如此,国家兴盛则人民安居乐业,反之则生灵涂炭。但是这只是总

体而言,过分强调这种总体性,我们会忽视民族利益与个体的关系,而且

这种强调还会很容易造成人为的提高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联性

(1) 每次看新闻当我看到某某华人富商变为外籍了,这个时候就会很气愤,觉得伤

害了我的民族情感,觉得那个人不爱国,进而感觉这种情况发生会使得我们国

家越来越穷,那我的利益就会受损了,有时候甚至忽略中间的部分——直接跳

到移民国外会伤害我的利益。其实冷静想一下,不管这个人移民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不在讨论的范围内,而看这个人移民真的会使得我的利益受损么?首先,

移民国外还分为是否撤资,如果是撤资很显然对本国是不利的,但是就算是对

本国不利,那么这种不利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瘫倒我的头上,可以说

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而且这种作用还不知道是正是负,而现实的情况是:一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很自然的就跳过一切中间思考,而觉得对自己不利。很显

然这种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夸大了这种伤害程度。而这种夸大只是表面的,而

实际上这种夸大的逻辑是通过将自己的利益同民族利益高度相关的结果,其实

这种关联性很多时候只在总体性上起作用,分摊在个体上效果很微弱,说白了

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当然会希望报道对祖国的利好消息多一点更好了,但是不好

的消息其实有时候和我们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的大,尤其是和我们这些平头老百

姓关系基本上只是嘴头上说说而已。

(2) 我们的生活条件确实好多了,小的时候只是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而现在基

本上两天不见肉心里就空的慌,有的时候甚至顿顿见肉。当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消除了所有的矛盾,只是转移了矛盾而已(社会的发展与其说是消除矛盾不如说是转移矛盾)。现在最突出的矛盾应该是住房矛盾,这是城镇化的必然过程,还有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普遍感觉很空虚,没有精神寄托或者说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赚更多的钱来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主要说的是人们的实际收入问题,也就是自己的实际收入能否赶得上住房的涨价或者说所谓的GDP增速又或者能否赶上人均收入的增速。我们容易发现现实的情况是房价高速增长,我们老百姓不管所谓的泡沫不泡沫,只知道自己的工资相对于房价来说根本九牛一毛,而且我们还抱怨所谓的GDP增速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速貌似和我们关系不是那么的大,所以产生被增长、被平均的问题,我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表达这么一种现象:当我们看到GDP增速很高的时候我们通常非常高兴,觉得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我们这种人之常情往往换来的并不是实际情况而是被增长的无奈。

综述:每个人都爱国,一方面在于舆论向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宣传国民要爱国的。当然还有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也就是人们都偏爱自己,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是属于国家的,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的国家是属于我的,而别的国家跟我没关系,所以爱国是爱自己的表现。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息息相关,这来自于一方面舆论的偏爱和自我的偏爱两方面的偏爱,所以民族情感是恒常链接个人和国家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