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

读《论语》,品千年经典精华

知 孔 子,悟圣洁美好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学《论语》 知《论语》

说 孔 子 理 知 识

悟 人 生 写 心 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第二篇:《论语》有感

《论语》今读期末论文

在我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论语》内容,《论语》十则,《论语》八则,一句句的学下来,小时候就知道要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到了初中学习了《宋史·赵普传》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史实。到了大学选修了《论语》今读这门课老师的讲解结合古今,将论语按内容分类进行讲解,我同过诵读《论语》深刻的理解了孔子的思想。

作为《论语》中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我选择的是: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其中的知是知遇,恩遇,知遇赏识并予以优厚的待遇。小知是小的赏识和优遇。受是接受,承受,承当。大受是承受大事,担当重任。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不一定在小处得到他人的赏识与优厚的待遇,却可以有大承受,应该委以重任;小人没有大的承受力,不可以让他们担当重任,却可以给以小的赏识与优厚的待遇。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当君子,坦荡荡,抱有弘毅,担大任,忧天下,我也不例外。随着我深入学习《论语》,我了解到君子与小人不再是好人与坏人或奸诈之人那样的区分标准,而是有志之士和庸人的区别。人是有大智慧和小聪明之分的,君子有大智慧,小人有的是小聪明。孔子在这里说的更是人的格局,做君子不可以因为没有的赏识而放弃梦想和事业,要有大的承受力和坚

定的志向,不因为小的机遇而改变志向,就如同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人有大智慧,不会过于计较小事,这也是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而有小聪明的人正与此相反。

有了大智慧,人对事对万物就会更加包容,这样才可以做到无机遇在逆境中的坚持,心无旁骛执着志向。所谓路遥知马力,君子便是可以在外界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持久的奋发,纵使无人欣赏,毫无机遇。由于对人世沧桑和艰难的包容,所以能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之境。孔子在鲁国仕途不顺,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儒学之道,为了博爱和拯救,不惜辛苦地教化民众,不曾放弃,这就是一种大承受。所以,对伟大成功的人物,我们不能从小处来看他,他当下没有权势没有名利,但他有伟大的学问、深厚的修养和崇高的道德,在细节上也许看不到突出的表现。我们看人应当从人的本性和修养来看,而不是拘泥于身份、地位,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在这些方面还不如一个具有小聪明的人,这样就可能与大智者错肩而过。

具备小聪明的人,不能承受大任,小人在小处显露才华,为人所赏识,但他们终究会因自己才华和毅力的限制,满足于小的成就,固步自封或庸庸碌碌,而没有大的作为。小人不会有鲲鹏那样的境界,小人如困在笼子的小鸟,因为有人饲养而终日满足,认为自己是被赏识的,从不知道广阔的天空和飞翔的自由。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光是告诉我如何做君子,更是告诉我如何看待身边的

人。要做一个有有大受的人需要有毅力有心胸,不拘泥于小的机遇和诱惑,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才可肩负天下,同样明白了如何评判结交身边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