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2

《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银川十八中

伏晓强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小说,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

泥土”的故事,

表达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深爱,

文笔细腻,

文字优美,

意蕴丰富,

特别是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值得玩味。

设计理念:

从复习学过的文章的片段、

理解暗含其中的浓浓母爱导入,

在此基础上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重点抓住文本,从写法、语言入手探究离异母亲、王小亮的 人物形象,同时学习文章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教学目标:

1

.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

2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

学习文章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提示:

这是哪篇文章中的人物。

当我们分析他们的时候,

常常会疏忽文章中

的一个形象。出示

“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

,双喜

便是对伊说着话。

她是谁?我的母亲。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是呀,当孩子们沉浸在看戏、偷罗汉豆、吃罗汉豆、说笑的喜悦中时,母亲 却一直为儿子牵肠挂肚,

在深夜中焦急等待。

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了一位爱子心

切的母亲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塑造母亲形象的。

出示:《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出示填空)

1.

故事发生的季节虽在

初春

,但

残雪

还在翻卷着,天气

很冷

2.

这天是

王小亮

八岁的生日,

过去的妈妈

送来了他最爱吃的

奶糖

虽然没

见到

儿子,但经过周折糖终于传到儿子手里。

3.

王小亮把糖分给

老师、

同学

一起分享,

但是由于害怕

现在的妈妈

不得不将

埋藏

在回家的路上,以至

融化

到泥土中。

(二)通过线索“奶糖”,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以“一包奶糖” 为线索,依次写了

送奶糖

——分奶糖——埋奶糖——舔奶糖

过渡: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在我

们面前了。现在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演绎这动人故事的人物形象。我们按人物的 出场顺序,先来分析“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问题

1

小说中的

“她”

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

“她”

这一人物形象的?(让学生立足文本去思考,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要求: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相关词句,品读赏析关键词句,谈谈你的体 会。

学生朗读课文,读后圈点批注。

她(离异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至爱亲情,慈爱,体现在对她的语言、神 态、动作的

正面描写

、看门老大爷、老师的

侧面描写

、开头的

环境描写

以及与现

在妈妈的

对比

中,在体会的过程中可反复地朗读揣摩,挖掘人物的内心。

母亲的至爱:

“西北风呼啸,残雪翻卷,她宛如一座雪雕倚在学校门口”,不畏严寒,只 为儿子生日时见上儿子,送上一包奶糖。母爱风雪无阻!

“一阵电铃的急响,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想着儿子就要放学出 来了,可以见到儿子了,内心无比喜悦。母爱绽放温存!

“铁门锁住,儿子未现,跌撞着扑过去,使劲摇铁栏杆”,不能和儿子在一 起,只求能见上一面,却不随人愿。

一包奶糖能传递去母亲对他的所有的爱。

明确: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

a.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

b.

为下文把奶糖埋在

雪中伏笔。

c .

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定下基调。

过渡:通过同学们细致的分析,我们看出母亲一个是深爱孩子却又无法和 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无奈的、痛苦的、可怜的形象。那么,

问题

2

:小说中的王小亮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让学生继续立足文本去 思考,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不幸的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渴望母爱。

但乐观坚强,积极向上,不自暴自弃。

充满童真,

可爱的有梦想的孩子,

善良、

懂事、

知足、

懂得友爱,

懂得分享,

他接受着爱,更懂得用心去回报。虽然家里缺少关爱,但他还是每天都认真地、 有条理地做着那些繁重的家务,

面对生活的不幸,

他没有报之以仇恨,

而是还在

认真地对待。

过渡:在小说中,把“她”和王小亮联系在一起的物品是

:

奶糖(板书)。

那么,同学们,小说中比奶糖更甜,也是王小亮更为渴望的是什么?

母爱(板书)。

教师:是呀,送奶糖,其实是在传递母爱;分奶糖,其实是在分享母爱; 埋奶糖,更是在珍藏母爱;舔奶糖,则是在回味浓浓的母爱。

四、探究结尾

教师设疑:

还是这奶糖,老师有个疑问,

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

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

,奶糖放在棉袄

口袋里未能融化,

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

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

思的呢?

解析:奶糖融入泥土,变成了“甜甜的泥土”这一新奇的结尾,不仅使读者 拍案称奇,

而且富有诗情画意,

含义无穷,

从而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亲至爱,

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

但本文却打破

这一窠臼,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

”上,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们的关爱,获得生

活的勇气和动力的思想。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给人以新鲜独特之感。

导出:立意新颖,结尾奇特。

适当延伸

: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写到夏瑜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给读者

以希望,意味着董命后继有人。这个结尾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突出

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中一轮金黄的圆 月”的一抹亮色,让读者在故乡的悲凉与失落中看到希望,寻找出路。

五、拓展延伸

文章波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

,

例文《背箱子》

《口号》

推荐课外读物

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

《麦琪的礼物》

莫泊桑

《项链》

栗良平

《一碗阳春面》

冰心

《繁星》《春水》

高尔基

《母亲》

六、课后作业——生活拾爱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写出在你生命中接收到的爱。

题目自拟,

300

字以上,情感要真切

七、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

奶糖(母爱)——甜甜的泥土——(爱)

无处不有

《甜甜的泥土》的听课与评课

一.教学实录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

师:

同学们,

现在坐在大家身后的是来自哈尔滨、

牡丹江、

大庆市四县五区的领导和老

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来到咱们“温泉之乡”好吗?

生:好!

(生热烈地鼓掌)

师:大家愿意在这节课中展现我们第四中学的风采吗?

生:愿意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几幅图片。

(屏幕展示景美、情美的图片,学生观赏画面)美吗?

生:美!

师:

景美、

情美令人陶醉,

屏幕上的话更给人启迪。

我们共同读一遍好吗?

(屏幕展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 生齐读。

)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学会什么?

生:发现美,感受爱。

师:

非常好!

发现和感受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丰富、

更深刻,

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好。

这节课,

就让我们在发现和感受中去学习,

我们一起走近黄飞的小小说

《甜甜的泥土》

去了解一个独特的故事,结识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

板书课题

)

师:有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有方向,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故事情节,了解小小说立意新

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2

.能够抓住细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3

.感悟伟大的母爱,进一步

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师:

大家都做预习了,

是吗?我们来做几道非常简单的小题,

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

果。我们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老师还给答对同学准备了奖品。看谁先得到 (屏幕显示:①.生字生词②.整体概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故事。

(生积极参与抢答,师发给学生奶糖、玩具猪、足球等电脑图片,作为奖品。 师:

从答题情况来看,

同学们扫除了阅读障碍,

知道小小说讲的是一包奶糖融化为

“甜

甜的泥土”

的故事。

大家对这篇小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

但读一篇课文与认识一个人是

一样的,

仅有一面之交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谁想为大家朗读这

篇文章,老师已经准备好了音乐《秋日私语》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过朗读之后用“分层概

括”

的方法来说故事。

具体要求是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

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

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屏幕显示:分层概括)

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听后归纳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刚才的问题。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

众生说:奶糖。

(板书:奶糖)

师:

奶糖自始至终出现在文章中,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我们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

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先说“送奶糖”

,大家接着说。

生:吃奶糖,分奶糖。

师: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

生:传奶糖。

生:分奶糖、吃奶糖、藏奶糖。

师:

“藏”字的动感不够。

生:埋奶糖

师:对,是把奶糖埋在雪堆中的。第二天??

生:挖奶糖

师:好,最后他怎么尝到甜甜的泥土的味道的?

生:舔奶糖

师:多么形象,一个八岁孩子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师分别板书动词:送、传、分、吃、埋、挖、舔。

师:

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我们理清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曲折、

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

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离异的妈妈与王小亮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文中除了这两个人

物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吧!

众生:王小亮、亲妈妈、后妈、父亲、老师、同学和传达室的老头等。

师:让我们再细读文章、抓住细节,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用“我最了解

(人物)

由文中第

(句子)

,可知他(她)是

的人”的句式,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给

同学们一些时间做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举手示意老师。 (屏幕显示:细节概括及句式。

(学生再读文章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准备好了,已经举手示意我了,我们开始交流吧!

生: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

2

段的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

动,宛如一座雪雕。

”可知她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

师:说得真好!你能用过去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对这一句做进一步的赏析吗?= 生:能。句中用了动词“倚着”

,说明她站在那儿时间很久了。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

方法,说明妈妈专心致志等候放学后儿子的出现,体现她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众生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生:

我最了解小亮,

由文中第

22

段的

“小亮起得特别早。

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

涮净,再掏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可知她是一个

非常勤劳的孩子。

众生:啊?

(众生疑惑、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看法)

生:小亮不勤劳。

师:小亮不勤劳吗?

生:

不是小亮不勤劳。

我是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说小亮勤劳,

而是说他生活艰

苦。

后妈对他不好,

虐待他,

本来都该大人干的活却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来做。

爸爸也不关心

他,专门听后妈的教唆。

师:你的评论要有依据哟!

生:前文都写了。第

19

段写“小亮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分糖时,

“连那只张

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这都说明他生活艰苦,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第20段还写,

吃剩的糖无处放,

“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 一根柴棍,气势汹汹的向他走来。

”这些都说明小亮生活艰苦,后妈、亲爸都对他不好。

师:你真善于发现。你不但了解了小亮,他的爸爸妈妈你也了解到了。 生:

我也想说一说小亮。

我最了解小亮,

由文中第19段的“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

蹭着,

微微思考了一下,

笑咪咪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

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

又恭恭敬

敬的给了老师五颗。

可知她是一位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

还有第

20

“迅速将糖埋入路边

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

”可知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

老师,

我想关注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

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

由文中第3段的

“她

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可知他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

他的眼神从黯淡到热切,

这可以看出离异后不能经常见到儿子她是悲伤的,

电铃一响即将见

到儿子,内心又是无比激动的。

师:你分析的真好。

┅┅┅

师:大家的感受真的是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刻画的较细致的是谁? 生:小亮和他的妈妈。

师: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

细致的刻画中表现了母子间的深情。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

是┅┅

众生:伟大的。

师:

同学们把人物分析这样透彻,

老师领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相信大家的朗读水平

一定是更出色的。

我们就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母爱。

大家看一看哪些段落浓浓的母爱

体现的最为明显?

(学生纷纷选择6至18段的内容)

师: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6――18段。

谁想读小亮的亲妈妈?

A

传达室的老头?

(B)

还有旁白?

(C)

你们几位先酝酿一下感情

其他同学和我都做评委,听过之后评一评他们

读得怎么样,好吗。

(屏幕显示:角色朗读)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

有一位艺术家说过:

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大家评一评他们读得怎

么样。

生:我认为

A

读得好。她把小亮妈妈渴望见到孩子,但又没见到时的伤心、焦急、无奈 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生:

我认为

B

读得好。

因为在朗读中大家更多注重人物的对话,

不注意旁白,

B

把不

为人注意的旁白读得很好,衔接及时,语调、情感与情境相吻合。

师:你评得真好,看事物的角度很独特。有没有人认为他们有读得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

我认为

B

虽然把不了解事实真现的传达室的老头生硬的不烦的语气都读出来了,

是,

“我是问你几年级几班。

这句处理得不够好。

这句不宜音调太高,

语速应该比他的前几

句话要慢,字音咬得要重,要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再加上不耐烦。

(众生鼓掌要求该生读一读。该生示范。

师:太棒了!你认真地听了,也用心去品了。

师:

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小亮妈妈的一片爱子深情。

可以说小

亮和妈妈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辛酸的。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 做题目?如何理解“甜甜”?

生:因为奶糖融入泥土,泥土变甜了,所以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

生:

奶糖是妈妈送的,

这糖已不是一包普通的糖,

而是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

所以,

“甜甜”既指糖是甜的,也指母爱是甜的,母爱也是伟大的

师:只有亲妈妈一人爱小亮吗?

生:

还有很多人爱小亮,

比如老师,

传达室的老头后来能把糖传给小亮,

好可以看出他

也是关心小亮的。

师:你说的这些都是有名的,一定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在关心帮助着小亮。 师:

仅仅因为奶糖融入泥土之中,

所以就用

“甜甜的泥土”

做题目吗?为什么作者要让

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呢?

(众生无言,师安排短时间讨论。

生:作者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爱。 师: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 处处都在。也就是“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这就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用“甜甜的泥土”

作题目的原因。

(板书:爱像大地一样宽广,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师:

小说的主题没有只停留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爱和母爱伟大上,

而进一步升华

为人间的至亲至爱就象大地一样宽广,

它无所不在、

无处不有,

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

有的温暖和幸福,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立意的新奇的。

师:

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小说的结尾。

老师想先问大家,

你理想化的

结尾是什么样的?你希望糖怎么样?

生:希望糖没有化,被小亮抠出来吃了。

师:

可是本文结尾却这样写到

“一夜之间地温回升,

冰雪消融了,

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

渗入大地”

。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

“他,又

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现在是糖化了,融入了大地。可能有的同学还想到小亮妈妈把糖

裹在怀里都没化,怎么一夜之间地温回升,竟然高过人的体温37度以上呢?这现实吗? 众生:不现实。

生:

我们暂且不管地温回升奶糖融化是否现实的问题,

这留给同学们课下去实验去考证。

现在我们只是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这样的结尾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出乎意料、耐人寻

师:为什么说出乎意料、耐人寻味呢?

生:作者让奶糖融入大地,告诉我们至亲至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