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09—2010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数据统计

全市参加考试2464人,平均分86.6,优秀率30.68%,合格率65.95%

平均分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市直三初、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

优秀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河洛二中

合格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市直三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大峪沟二中、市直二初、孝义一中、北山口一中

命题指导思想

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体局有关文件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卷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查要点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积累与运用包括字音、字形、关联词语的使用,古诗文默写与名著阅读,句子的衔接和病句的修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语言的表达应用,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3、4小题准确率较高。第2小题错的多,多数选B的估计是把“死心塌地”的“塌”误认为是“踏”。

5题古诗文默写:多数能得满分,只是错别字较多,如把“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碾”和“作”写成“辗”和“做”,“帘卷”写成“卷帘”,也有“舴艋舟”不会写的,还有把诗句胡乱对号的,如把“举杯邀明月”写成“独酌无相亲”等的。

6题名著阅读有一半能得满分,问题有:第一小问有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文段内容,没看过名著,所以就什么都不会,有的虽然也知道,也记的似是而非,如故事名称写不准确,本应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的少写“鲁提辖”,有的写成“鲁知深”,还有写“郑关西”,还有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既然有书名号,就应该记准确。第二小问是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本来很鲜明的人物性格把握不准,学生答成:“泼辣”(应是针对女性的)“凶狠”“蛮横”“老实”“善良”等,也有把“暴躁”的“躁”写成“燥”的。第三小问有把“倒拔垂杨柳”的“拔”写成“拨”,还有把李逵、鲁达、武松三个人物的有关故事混淆。

7题材料分析:此题丢分最多,第一小问是提取主要信息:多数学生能答出:甲型HINI与宰杀生猪并无关系,较好的答:甲型HINI命名不符合实际,有误导作用。没有能答出“命名不科学”。第二小问是修改病句,有把“目的”写成“目地”的,有把“达到 ”和“有效”互换位置的。第三小问是公益广告,内容要体现语言的简明扼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多数学生这两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较好的广告语有“勤洗手常锻炼 流感疫情全不见”、“勤洗手离人群 齐心协力抗甲流”、“流感病毒不可怕 锻炼身体抗拒它”、“甲型流感不可怕 良好习惯赶走它”等。

第二大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是一篇抒情散文,试题考查了信息的筛选,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补写,关键句子的含义,文章情感的把握,修辞方法及作用。

第8题是本题中失分最多的题,第一问很多同学答成“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第二问很多同学写成“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学生还是没找准相似点。分析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找祖母和落叶的相似点,“落叶替果实遮阴凉”,这是一种奉献精神,那祖母肯定为我们怎么着,想到这一点,就不难找出答案了,“祖母没掉过一滴眼泪,总会大声爽朗的笑”,这是祖母的坚强、乐观精神所在,那落叶的这种精神只有“从不惊叫”这一句话来体现。

第9题基本全对。

第10题有一小部分同学只找到了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考生缺乏作题经验,可按点得分,2分的题尽量答2点,可能会更完整。

第11题有一小部分同学意思重复上面的分句,如写成“哪怕再多的痛苦”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领会透“哪怕”后面的内容,写成了美好的东西,如“哪怕晴空万里,她都保持沉默”,表现不出落叶的坚强无私奉献的品质,但也有些同学想象丰富,紧扣主题,如:“哪怕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她都只当作一场旅行”,“哪怕生命已到尽头,它都只是无声无息,安然地接受”等。

第12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对祖母的赞美,而只领会到了对祖母的怀念,可见,对主旨把握还不够全面。审题不清,问“借落叶抒发了什么情怀”,有一部分答成“落叶怎么怎么了”。

第13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有一小部分同学修辞答错,如答成夸张、排比、拟人等,有一部分表达祖母的愁苦写不出来,而写成了祖母的品质,如抓住文中的“泪雨滂沱”,很快就会想到“悲伤”“伤痛”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但也有一些考生,对这一类的题训练有素,以“比喻+生动形象+表达了 感情”这种模式来应对,简单明了,紧扣了得分点,这样答题很规范,其它的修辞也可拟写一种模式。

第三大题

说明文《话说益生菌》的阅读,分别考查了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把握,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等。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文体不分。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是议论文,答题中出现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举

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表述,还有些学生论证方法、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分,概念不清,务必让学生区别开来。

2、有些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表述不规范。说明文中常用的六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

较、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这是基本固定的称谓,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教学表述。

3、审题不准。突出表现在17小题。原题是“‘益生菌几乎没有负作用,因而许多商家堂而皇之的销售益生菌制品。’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这样的推断准确吗?请说出你的依据。”考查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是一种延伸迁移的能力,这里已经有了推断,要求找出这样推断的依据,其实已经降低了难度,因此也可以说是考查准确把握文中信息的能力,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文中只说了“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 而没说“几乎没有副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半)没有审准题目,在这句话的前前后后找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写了下来,虽说是“依据了信息”,但明显没有答到要点上。希望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复习说明文时,先教会学生揣摩透试题考查的内容,再教他们答题的方法。

4、答题不规范。比如说“这说明了益生菌的作用”,什么作用,要说清楚。再比如“这句话运

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把益生菌比作‘特种部队’,通俗易懂。”少了关键的一句“说明了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另外有学生没有写出例句,凭空去分析某个说明方法,也是不得分的。

第四大题

文言文阅读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语段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课外语段是

节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的《鲁人曹沫》,课内外衔接紧密,延伸自然,思想性强,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试题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为主。

第18、19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句子翻译,满分率约均为85%,得分较为理想,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问题。如:18题解释“谢”,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有些同学直接解释为“感谢”,显然不对;还有一些学生将“道歉”写为“道谦”,很明显学生是会背不会写。第19题考察的两个翻译句子,一个是文中重点句子,一个是课后题原句。应该说大部分同学掌握得还不错,但还不是百分之百掌握。如:重点词语“尝、闻、以、徒”,判断句式“者??也??”等都是应该重点掌握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偏不重,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积累。

第20题是比较阅读理解型试题。第一问是“唐雎和曹沫遇到的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认真审题的学生都能答出“大国恃强凌弱”或“大国欺侮小国”之类的,不认真审题的则答成了“唐雎和曹沫都是怎样做的”,这就相差甚远了。后一问是“他们都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问应该是送分题,唐雎的精神品质学生都知道,但是一看前面的不会,后面的就束手待毙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第21题是课后题原题,题目难度也不大,列举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士”。答题失误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不知道“士”是战国时期很特殊的一个阶层,结果答得五花八门:诸葛亮、刘备、孔子、毛泽东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其二,错别字多,荆轲的轲,蔺相如的蔺等写错。要强化基本功训练。

第22题古诗词鉴赏答得不太好,平均得分2分,甚至有得0分的。客观原因是本题分值过高(4分),主观原因是对诗歌的文眼“狂”字理解不深甚至根本不理解,其次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从而造成表达混乱。如:有些学生理解成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狂,或者年少轻狂,或者行为张狂,这都有失偏颇。而有些同学则养之有素,如仿照“赋壮词”的“壮”从几个方面分析,思路不错。

第五大题

作文题目有两个,任选其一。两个题目分别是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对评分细则补充说明如下:

1、没有写题目扣2分。

2、抄袭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作文给分在29分以下,直至0分。

3、书写不规范酌情扣1-2分。

4、结构完整,字数达不到600字左右扣2分。

5、结构不完整,归入四类卷以下。

6、满分比例控制在5%左右。

卷面情况

本次作文是二选一,一篇是半命题作文“ 拨动了我的心弦”,第二篇是材料作文,两道题目命题,符合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间真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

第一个题目: 拨动了我的心弦

这个半命题首先要把它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写某个人(某些人)、某件事,文章要写出这些人事如何“拨动”我的心弦,给我的生活以震撼,给我的成长以启示。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取材比较广泛,涉及母爱、友谊、汶川海地地震、音乐、古诗词等方面。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尤其对亲情友情,对团结互助等精神的追求。比如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建家园”的精神拨动我的心弦,一句鼓励的话语拨动我的心弦,父母无私的爱拨动我的心弦,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一件件典型的事件写出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第二、学生的文章视角独特,能够把思路放开,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命题“他们拨动了我的心弦”,作者以小标题的形式从“狂歌五柳前”的陶渊明的高洁

写到“八千里征程”的岳飞的忠贞,写到“生命激情飞扬”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无私、无畏,思路清晰地写了一组人物对我心灵的触动。这也反应了现在的学生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面在不断扩宽,作文的立意也在不断加深。

第三、学生文章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创新,文章有题记、后记、小标题等精美的包装,有的文章以书信形式出现,这都是教师平时教学成果的反映。

卷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审题不清,盲目写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横线上填的词语不恰当,有填“什么”“谁”“狗”“风”“责任”等的,造成的结果是命题不恰切,题目不明了。二是对题目把握不准确,用大量的篇幅写人记事,没有写出对我心灵的触动或者在结尾才想起“拨动”生拉硬拽点题,致使文章有跑题之嫌。三是题目与内容不大相符,题目大内容小。例如写“音乐拨动了我的心弦”通篇文章只写出歌词给我的触动,音乐包含的面比较广,歌词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把题目换为某句(首)歌词拨动了我的心弦就比较恰当了。

另外,个别学生文章取材不健康,有涉及早恋的文章出现。以书信为载体的作文书信格式不正确。

第二个题目阅读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

根据这则材料,文章的最佳立意应当为“自立、自强”,一般写成议论文,作文要求中说明“根据材料的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的体裁最容易定为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的教育性之强针对性之强是显而易见的。从卷面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题干确定文章“自立自强”的立意,能运用充分的事实,明白的说理,清晰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观点,语言比较流畅,富有文采。

选写这个题目,学生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握体裁特点,写成“四不象”文章,既不象议论文,又不象记叙文。虽然近年来中考对文章题材没有限制,但我们应该从比较规范的文体训练入手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写文体特点鲜明的文章。二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目中的要求“依据材料中的寓意”这一题干,去整体把握提炼中心,而是就材料中的一句话分割理解材料,提炼出片面的立意,如有的学生只抓住“哈哈,我飞的比你们高。”这句话得出“不能骄傲”的结论。三是有的作文只有骨架,没有内容,只有空洞的说教,或者选用的材料是把题目中所给材料简单的抄袭照搬,内容单一,缺乏说服力。

教学建议

1、学生的基础知识仍要加强巩固,名著阅读的有关考题类型要加强训练,现在的时间不允许学生再仔细阅读,所以老师要搜集并精选有关名著的题型。注意平时的材料积累,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记好用好读书笔记。

2、加强书写训练,学生的书写要正确、规范、整洁。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调,建立常用的“错字”记录卡,反复巩固,古诗文不但要会背,更要加强对词句的理解,避免错别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保持卷面整洁的习惯。

3、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审题,看清弄懂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的习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4、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重要的文言词语的理解记忆,加强逐字翻译与整句翻译的训练,要适时进行课外文言短文的补充阅读,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5、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平时的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为写好作文做好语言储备;加强文体专项训练,记叙文要具备六要素,且情节具体,人物形象生动。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力;大作文和小练笔相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

6、树立高标意识,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投机取巧要不得。要注重教材,从最基础的做起,引导学生读课文,咀嚼课文,打好基础;研究课标和中招试题,研究命题思路和模式,有针对性地教学;学会写试题和试卷分析,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再次强调合作教研,集体备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形成素材;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说明:本次考试,姚建玲、张会晓、白晓娜、尚大萍、崔艳芳、任红轩这些老师负责了各小组的评卷工作并参与试卷分析,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第二篇:20xx—20xx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09—2010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数据统计

全市参加考试2464人,平均分86.6,优秀率30.68%,合格率65.95%

平均分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市直三初、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

优秀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河洛二中

合格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市直三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大峪沟二中、市直二初、孝义一中、北山口一中

命题指导思想

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体局有关文件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卷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查要点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积累与运用包括字音、字形、关联词语的使用,古诗文默写与名著阅读,句子的衔接和病句的修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语言的表达应用,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3、4小题准确率较高。第2小题错的多,多数选B的估计是把“死心塌地”的“塌”误认为是“踏”。

5题古诗文默写:多数能得满分,只是错别字较多,如把“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碾”和“作”写成“辗”和“做”,“帘卷”写成“卷帘”,也有“舴艋舟”不会写的,还有把诗句胡乱对号的,如把“举杯邀明月”写成“独酌无相亲”等的。

6题名著阅读有一半能得满分,问题有:第一小问有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文段内容,没看过名著,所以就什么都不会,有的虽然也知道,也记的似是而非,如故事名称写不准确,本应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的少写“鲁提辖”,有的写成“鲁知深”,还有写“郑关西”,还有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既然有书名号,就应该记准确。第二小问是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本来很鲜明的人物性格把握不准,学生答成:“泼辣”(应是针对女性的)“凶狠”“蛮横”“老实”“善良”等,也有把“暴躁”的“躁”写成“燥”的。第三小问有把“倒拔垂杨柳”的“拔”写成“拨”,还有把李逵、鲁达、武松三个人物的有关故事混淆。

7题材料分析:此题丢分最多,第一小问是提取主要信息:多数学生能答出:甲型HINI与宰杀生猪并无关系,较好的答:甲型HINI命名不符合实际,有误导作用。没有能答出“命名不科学”。第二小问是修改病句,有把“目的”写成“目地”的,有把“达到 ”和“有效”互换位置的。第三小问是公益广告,内容要体现语言的简明扼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多数学生这两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较好的广告语有“勤洗手常锻炼 流感疫情全不见”、

“勤洗手离人群 齐心协力抗甲流”、“流感病毒不可怕 锻炼身体抗拒它”、“甲型流感不可怕 良好习惯赶走它”等。

第二大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是一篇抒情散文,试题考查了信息的筛选,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补写,关键句子的含义,文章情感的把握,修辞方法及作用。

第8题是本题中失分最多的题,第一问很多同学答成“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第二问很多同学写成“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学生还是没找准相似点。分析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找祖母和落叶的相似点,“落叶替果实遮阴凉”,这是一种奉献精神,那祖母肯定为我们怎么着,想到这一点,就不难找出答案了,“祖母没掉过一滴眼泪,总会大声爽朗的笑”,这是祖母的坚强、乐观精神所在,那落叶的这种精神只有“从不惊叫”这一句话来体现。

第9题基本全对。

第10题有一小部分同学只找到了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考生缺乏作题经验,可按点得分,2分的题尽量答2点,可能会更完整。

第11题有一小部分同学意思重复上面的分句,如写成“哪怕再多的痛苦”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领会透“哪怕”后面的内容,写成了美好的东西,如“哪怕晴空万里,她都保持沉默”,表现不出落叶的坚强无私奉献的品质,但也有些同学想象丰富,紧扣主题,如:“哪怕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她都只当作一场旅行”,“哪怕生命已到尽头,它都只是无声无息,安然地接受”等。

第12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对祖母的赞美,而只领会到了对祖母的怀念,可见,对主旨把握还不够全面。审题不清,问“借落叶抒发了什么情怀”,有一部分答成“落叶怎么怎么了”。

第13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有一小部分同学修辞答错,如答成夸张、排比、拟人等,有一部分表达祖母的愁苦写不出来,而写成了祖母的品质,如抓住文中的“泪雨滂沱”,很快就会想到“悲伤”“伤痛”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但也有一些考生,对这一类的题训练有素,以“比喻+生动形象+表达了 感情”这种模式来应对,简单明了,紧扣了得分点,这样答题很规范,其它的修辞也可拟写一种模式。

第三大题

说明文《话说益生菌》的阅读,分别考查了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把握,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等。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文体不分。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是议论文,答题中出现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表述,还有些学生论证方法、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分,概念不清,务必让学生区别开来。

2、有些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表述不规范。说明文中常用的六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这是基本固定的称谓,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教学表述。

3、审题不准。突出表现在17小题。原题是“‘益生菌几乎没有负作用,因而许多商家堂而皇之的销售益生菌制品。’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这样的推断准确吗?请说出你的依据。”考查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是一种延伸迁移的能力,这里已经有了推断,要求找出这样推断的依据,其实已经降低了难度,因此也可以说是考查准确把握文中信息的能力,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文中只说了“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 而没说“几乎没有副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半)没有审准题目,在这句话的前前后后找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写了下来,虽说是“依据了信息”,但明显没有答到要点上。希望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复习说明文时,先教会学生揣摩透试题考查的内容,再教他们答题的方法。

4、答题不规范。比如说“这说明了益生菌的作用”,什么作用,要说清楚。再比如“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把益生菌比作‘特种部队’,通俗易懂。”少了关键的一句“说明了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另外有学生没有写出例句,凭空去分析某个说明方法,也是不得分的。

第四大题

文言文阅读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语段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课外语段是节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的《鲁人曹沫》,课内外衔接紧密,延伸自然,思想性强,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试题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为主。

第18、19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句子翻译,满分率约均为85%,得分较为理想,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问题。如:18题解释“谢”,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有些同学直接解释为“感谢”,显然不对;还有一些学生将“道歉”写为“道谦”,很明显学生是会背不会写。第19题考察的两个翻译句子,一个是文中重点句子,一个是课后题原句。应该说大部分同学掌握得还不错,但还不是百分之百掌握。如:重点词语“尝、闻、以、徒”,判断句式“者??也??”等都是应该重点掌握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偏不重,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积累。

第20题是比较阅读理解型试题。第一问是“唐雎和曹沫遇到的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认真审题的学生都能答出“大国恃强凌弱”或“大国欺侮小国”之类的,不认真审题的则答成了“唐雎和曹沫都是怎样做的”,这就相差甚远了。后一问是“他们都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问应该是送分题,唐雎的精神品质学生都知道,但是一看前面的不会,后面的就束手待毙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第21题是课后题原题,题目难度也不大,列举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士”。答题失误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不知道“士”是战国时期很特殊的一个阶层,结果答得五花八门:诸葛亮、刘备、孔子、毛泽东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其二,错别字多,荆轲的轲,蔺相如的蔺等写错。要强化基本功训练。

第22题古诗词鉴赏答得不太好,平均得分2分,甚至有得0分的。客观原因是本题分值过高(4分),主观原因是对诗歌的文眼“狂”字理解不深甚至根本不理解,其次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从而造成表达混乱。如:有些学生理解成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狂,或者年少轻狂,或者行为张狂,这都有失偏颇。而有些同学则养之有素,如仿照“赋壮词”的“壮”从几个方面分析,思路不错。

第五大题

作文题目有两个,任选其一。两个题目分别是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对评分细则补充说明如下:

1、没有写题目扣2分。

2、抄袭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作文给分在29分以下,直至0分。

3、书写不规范酌情扣1-2分。

4、结构完整,字数达不到600字左右扣2分。

5、结构不完整,归入四类卷以下。

6、满分比例控制在5%左右。

卷面情况

本次作文是二选一,一篇是半命题作文“ 拨动了我的心弦”,第二篇是材料作文,两道题目命题,符合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间真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

第一个题目: 拨动了我的心弦

这个半命题首先要把它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写某个人(某些人)、某件事,文章要写出这些人事如何“拨动”我的心弦,给我的生活以震撼,给我的成长以启示。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取材比较广泛,涉及母爱、友谊、汶川海地地震、音乐、古诗词等方面。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尤其对亲情友情,对团结互助等精神的追求。比如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建家园”的精神拨动我的心弦,一句鼓励的话语拨动我的心弦,父母无私的爱拨动我的心弦,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一件件典型的事件写出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第二、学生的文章视角独特,能够把思路放开,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命题“他们拨动了我的心弦”,作者以小标题的形式从“狂歌五柳前”的陶渊明的高洁写到“八千里征程”的岳飞的忠贞,写到“生命激情飞扬”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无私、无畏,思路清晰地写了一组人物对我心灵的触动。这也反应了现在的学生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面在不断扩宽,作文的立意也在不断加深。

第三、学生文章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创新,文章有题记、后记、小标题等精美的包装,有的文章以书信形式出现,这都是教师平时教学成果的反映。

卷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审题不清,盲目写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横线上填的词语不恰当,有填“什么”“谁”“狗”“风”“责任”等的,造成的结果是命题不恰切,题目不明了。二是对题目把握不准确,用大量的篇幅写人记事,没有写出对我心灵的触动或者在结尾才想起“拨动”生拉硬拽点题,致使文章有跑题之嫌。三是题目与内容不大相符,题目大内容小。例如写“音乐拨动了我的心弦”通篇文章只写出歌词给我的触动,音乐包含的面比较广,歌词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把题目换为某句(首)歌词拨动了我的心弦就比较恰当了。

另外,个别学生文章取材不健康,有涉及早恋的文章出现。以书信为载体的作文书信格式不正确。

第二个题目阅读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

根据这则材料,文章的最佳立意应当为“自立、自强”,一般写成议论文,作文要求中说明“根据材料的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的体裁最容易定为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的教育性之强针对性之强是显而易见的。从卷面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题干确定文章“自立自强”的立意,能运用充分的事实,明白的说理,清晰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观点,语言比较流畅,富有文采。

选写这个题目,学生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握体裁特点,写成“四不象”文章,既不象议论文,又不象记叙文。虽然近年来中考对文章题材没有限制,但我们应该从比较规范的文体训练入手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写文体特点鲜明的文章。二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目中的要求“依据材料中的寓意”这一题干,去整体把握提炼中心,而是就材料中的一句话分割理解材料,提炼出片面的立意,如有的学生只抓住“哈哈,我飞的比你们高。”这句话得出“不能骄傲”的结论。三是有的作文只有骨架,没有内容,只有空洞的说教,或者选用的材料是把题目中所给材料简单的抄袭照搬,内容单一,缺乏说服力。

教学建议

1、学生的基础知识仍要加强巩固,名著阅读的有关考题类型要加强训练,现在的时间不允许学生再仔细阅读,所以老师要搜集并精选有关名著的题型。注意平时的材料积累,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记好用好读书笔记。

2、加强书写训练,学生的书写要正确、规范、整洁。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调,建立常用的“错字”记录卡,反复巩固,古诗文不但要会背,更要加强对词句的理解,避免错别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保持卷面整洁的习惯。

3、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审题,看清弄懂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的习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4、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重要的文言词语的理解记忆,加强逐字翻译与整句翻译的训练,要适时进行课外文言短文的补充阅读,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5、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平时的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为写好作文做好语言储备;加强文体专项训练,记叙文要具备六要素,且情节具体,人物形象生动。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力;大作文和小练笔相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

6、树立高标意识,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投机取巧要不得。要注重教材,从最基础的做起,引导学生读课文,咀嚼课文,打好基础;研究课标和中招试题,研究命题思路和模式,有针对性地教学;学会写试题和试卷分析,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再次强调合作教研,集体备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形成素材;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说明:本次考试,姚建玲、张会晓、白晓娜、尚大萍、崔艳芳、任红轩这些老师负责了各小组的评卷工作并参与试卷分析,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