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遭遇课改 - 襄州教研

当语文遭遇课改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襄樊市襄阳区古驿二中 司宗会 李桂芳

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内蕴丰富,新意迭出,积淀着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语文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思考,洋溢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独特风采。可是当前语文教学有着这样一个怪圈,习惯对新的东西齐声呼好,对旧的、传统的东西总是把它作为“新”的对立面加以抛弃,《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境地,然而,如果我们揭开新课标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它也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困惑。本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对于新课标的优点不再赘述,在此只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

一.新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本理念放到了比较昭显的位置。在新教材里,我们充分感到了这一观念的变化,新教材在继承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着重突出人文教育,一些经典性、人文性、艺术性、时代感强的文章刷新了旧教材的陈旧面孔,这是可喜的进步。可是当我们面对新教材时,我们却无法轻松,沉重和压抑时时萦绕着语文课堂,过于理想化的追求,陈旧的观念依然统领着我们,语文课几乎成了思想教育课。为此我们不禁感到困惑:人文性是思想性吗?

在新教材里,编写者把人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等同了思想教育,新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更像政治课的辅助读物,选文多“空、深、飘、虚”,超越和忽视学生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仍然没有摆脱说教的味道。教材中,过于严肃、深奥、玄虚的主题,常常令学生不堪重负,其结果非但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接受人文精神的启蒙,反而在学生面前重新树立起一座座思想大山。学生学的太累,稚嫩的心灵承载着生命之重,思考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人生命题。编写者在人文教育这面旗帜下,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意味,似乎要让语文教育一夜之间完成人文教育的使命,进行彻底的思想道德教化,这无疑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冒进。

仅以七年级教材为例,两册书记叙类、趣味性强的文章极少,哲理性、议论性的散文居多。这类文章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和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得到。而学生才由小学过渡到初中,人生阅历浅显,认识能力有限,思维仍未脱离稚气,心智尚不成熟,更谈不上有多少生活积淀,学习这类文章无疑增添了许多难度。例如《紫藤萝瀑布》其语言虽有独特之美,但要学生从花的命运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哲理,似乎过于玄虚。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花样年华,人生才刚刚起步,他们应该是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却过早地把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这样的人文教育究竟是要他们去珍惜生命呢,还是激发他们对未来死生的恐惧?再如《行道树》,语言的隐晦已够折腾学生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把这样一个奉献者的高尚精神、道德的最高境界摆在稚气未脱的孩子面前,令人感到呼吸的艰难和生命的沉重。还有《安塞腰鼓》,文中那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黄土高原孕育的独特的文化,非有一定的文化和生活积淀方可领悟得了,应该承认这是一篇好文,可是这样“深、虚、飘”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脱离实际太远,最终也只能由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学生报以的却可能是对语文学习的迷惑和厌倦。文言文里,也多是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孤芳自赏,高洁傲岸,忧国忧民等之类的文章,把充满朝气、意气风发的孩子,调教的老气横秋,令他们还未真正去体验人生就已经对人生充满了畏惧和失望。

不可否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但应该选取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应该多重视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多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他们思考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思考的问题;选文尽量生动、活泼,多给他们一些具体可感的、看的见、摸的着东西,在鲜活的形象和语言中感受祖国文化的语言美,感悟人性的善良、真纯、美好,树立起人生的信念,给他们的成长打上精神的底子,而不是虚无空洞的说教。我想这才是人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刮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

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采。

虽然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等名师以“大语文”主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说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用科学学常用的话来说,叫做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语文课的选文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新教材中,除了纯文学的散文、诗歌、小说外,还收录了一些自然学科类文章。

有许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我们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将年糕、春联、糖葫芦、炒花生等实物搬进语文课堂而大获好评的“活动汇报课”;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画出原子核结构图、规划一座大学城、画出四枚一套的松鼠邮票的试题。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笔者觉得不管选文的内容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读说听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实践已经表明,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越来越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面对众多的普通学生而言,教材的“深、虚、飘、空”,已经让他们在理解课文上感到困难重重,探究更不知从何说起。况且,没有一定学识积累的探究,充其量也只是人云亦云,根本达不到培养独立思考,活跃思维的目的。结果课堂上,少数几个学习尖子,

频频发言,虽然也有思维的亮点,但大多数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充当观众或应声虫,这是语文教学中对群体的最大的漠视。

令人忧虑的是,人们似乎已经认同了这种形式,教师骨子里潜藏的专制和唯我独尊,被外表的热烈被所淹没,而我们却陶醉其中,美其名曰:开拓、创新。殊不知这恰恰是一出语文版的“皇帝新装”,是对人文精神的亵渎。

语文课堂真正的平等,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在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还给他们自由言说、体验的权利。教师不应用自己或教科书上的见解去左右他们,对他们独特的体验不是轻易的否定或全盘肯定,而给以尊重和宽容,要有一种“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的气度和胸怀。而这种尊重,不一定通过轰轰烈烈的场面去实现,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人的尊重,对思想的尊重,对异端的宽容,对心灵的呵护。课堂上,当学生被老师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当教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当他们遇到的是他们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时,难道沉默不也是一种美吗?“灌输”不也是一种需要吗?

新课标明确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定位,而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许多教师把它化用为评判学生表现优劣、作为课堂权威的权利。诚然,师者,闻道在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有了这样的身份,师生就不可能平等,它所体现的仍然是“我教你学”的状态。在人文教育占据语文教学比较重要地位的今天,我认为教师作为“引导者”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现代启蒙意识,更应该以启蒙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不仅给予学生知识的启蒙,还应该给予思想的启蒙。自然科学教会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人文教育教会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人类思想的的多种多样,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需要智力的开发,更需要播散思想的种子,需要用人类最丰富的精神食粮去滋养他们的身心,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教师应该具有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四.不学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行不行?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法知识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

“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使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推进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笔者正在使用的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所以有英语老师冲着我们叫嚷:“英语语法无法贯通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人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情,词能传神。

与语法知识遭遇同样“被弃”命运的还有文学常识。笔者认为,文学常识非但不应“弃”,反而应深“挖”,它是一笔无比珍贵的教育资源。意志、情感、品质、兴趣和态度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文学常识中会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开发。学习《贝多芬传》时补充贝多芬的生平,尤其了解他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的过程和背景,可以感受贝多芬的民主主义精神;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一首爱国主义赞歌;了解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无疑会让学生经历一次坚强不屈执著追求的人生轨迹。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难道不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吗?退而求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必要的文化积累是不可缺少的,至少不要闹出“艾青”就是“爱情”的笑话。

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思潮实在有让人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强调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本身的优良资源又莫名地弃之不用。

每一次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总是以它取代了传统而津津乐道,却始终没有弄清楚我们需要改掉的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误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对传统了解有多少?凡是“新”

的就是好的吗?教学中是否应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是否也落下“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传统有不少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它能代代相传,没有消失,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教学改革没有传统作为依托,轻易否定传统,最终只是昙花一现,离真正的语文教学越走越远。

新课标给了我们太高的期望,太多的困惑,我们的语文教学仍未摆脱功利化的影子,更有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痼疾根深蒂固。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渴望飞翔,却总感到翅膀沉重;我们总是期待明天,却总感到涛声依旧;我们背弃了传统,却总在创新中迷失自我,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明天依然会阳光灿烂。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改教研计划

个人简历

小学语文课改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思路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用新观念去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深入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将本着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按照教导处工作安排,开拓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注重教师学习、交流、研讨,依托学生活动,结合学科校本教研,着力提高语文教研水平。对待教研活动,坚持人人参与,深入开展,扎实提高,并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强化学习,提高素质,促进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1、结合学科特点,加强新教育观念的学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以发展为主题,质量为主线,创新为动力,学生为根本,逐步建立学习性教研组。

2、创设各种途径,加强和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各种分析、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教后反思,尤其是要善于总结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促进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业务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

3、坚持我校教研的一贯要求,落实听课、上课、评课及各种交流活动的学习机会,把每位教师的业务笔记与20节以上听课落到实处,要求听课有记载,有点评。

4、结合学校活动安排,适应教育新形式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学习,提高语文组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确保各年段、各课型的教学生动、有效。

1、本学期,继续配合学校,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促进组内或同年级教师的交流、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多渠道、多途径地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2、组织开展校内名师示范课,对语文教学的难点或薄弱环节进行探索,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并进行课后交流评析发言,以达到探索提高的目的。

3、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反思、改进,并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4、鼓励教师开展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究。

(三)、强化教与学的过程管理,规范语文教学常规。

1、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按照教导处要求,备简案,特别强调教学方法。

(2)上课: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新形式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鼓励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拓宽学生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坚决杜绝题海战,提倡练习要有针对性;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朝读,加强指导;注重平常的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书重在育人,我们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良好习惯,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以定期检查为主,抽查为辅,对备课、作业批改及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

(四)、加强开展学生特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学期,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要结合学段特点,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研组也将根据学校安排和教导处计划,定期开展全校性学生语文时间活动,希望各位教师能及早安排、积极配合。

四、每月活动主题

九月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十月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十一月 如何提高各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

十二月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代庄小学:王新伟

2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