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学习感悟

儒家思想学习感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讲的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人应该好学,这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第二就是人的学习不在于学到知识,而是获得智慧。只有好学,加上能够自己思考,独立分析,得到自己的见解,这才叫智慧。所谓的“智者不惑”讲的应该就是这个了。

“力行近乎仁”,讲的也是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人应该崇尚道德,对人有仁爱之心;第二就是道德修养必须要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提高。一个人要是有仁爱之心,和人相处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那么他一定会是一个受人喜爱的人,他的道德情操也一定是高尚的。

“知耻近乎勇”,强调的是一个人认识自己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大人们都教育我们,错了不要紧,关键的要承认自己的错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辨别是非的标准,我们的是非观都来自我们的长辈,长辈说我们做得不好,我们就认错,朝着他们说的方向行走,那时我们敢于承认错误,这是一种勇气,但是不是《中庸》说的勇。等到我们长大了,有的自己独立的个性,要想改变我们的想法那就真的很难了,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承认错误,到了这时就真的是“知耻近乎勇”了。因为知不足之耻,所以好学;因为知行恶之耻,所以行善。“知耻”是“勇”的前提,只有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我们才能有所提高。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我对“知耻近乎勇”的理解。我觉得一个人的荣辱观很重要。现在的社会荣辱观都已经乱了。虽然国家颁布了“八荣八耻”,想借此来纠正大家的荣辱观,但是效果好像不是很好。其实荣辱观这东西本来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来纠正,这是一种意识流,大家都这样,光靠八句话就转正比较难。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文化差异本来就大,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对“耻”的理解,加上现在中国对外开放,在国外的文化渗透下,我们对“耻”的定义就更加广泛了。我们应该对不同的文化持一种包容的态度,但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还是应该要保留的。问题就在于,现代的人都不那些应该觉得“耻”的事情而感到“耻”了。比如说,“啃老族”现象。父母把我们拉扯这么大,到

了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自己独立,进而侍奉父母。到了可以工作的时候还赖在家里考父母这本来应该是一件“耻”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以为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除了有勇气认识到“耻”,首先还应该摆正我们对“耻”的定义。

“知耻近乎勇”,我们只有明耻,端正自己的道德标准,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至于茫然失措,自己能够活的不被动,做自己的主人,做一个有勇气的人。

 

第二篇:辩证地学习儒家思想

辩证地学习儒家思想

袁飞飞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

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 作为臣子一般情况下应该听从上级命令,使国家上下有序,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碰上昏君,为了国家安宁,有时就得冒犯皇上直谏。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属于法律制度不完全和愚忠了。“父为子纲”同样尊敬父亲孝敬长辈是应该而必须的。但如果家长制度过严,就会造成孩子在家中没有说话权,受压制过甚,就与现在提倡的家庭文明家庭和谐相悖。“夫为妻纲”,如果妻子尊重丈夫,丈夫爱妻子,这是一个连上帝都称赞的好家庭。但儒家思想中妇女得遵守的三从四德实在是对妇女的一种压迫。

儒家礼仪中提倡的孝道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今天华夏民族要提倡和发扬光大的。 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的另一基础理论是“性善论”。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我对此“性善论”有质疑。我更愿意相信《圣经》人性本恶的观点。人其实在婴孩时期就有自私,嫉妒等表现。当母亲抱另一小孩时,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哭,因为他嫉妒自己的妈妈抱另一小孩。当你让孩子自己拿好吃的东西,例如苹果,桔子,他肯定挑大的,好的。如果有姐妹几个,恐怕还会因此发生争吵,哭闹。至于幼儿儿歌中李小多分果果,大的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的留给自己的好行为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去除其糟粕部分,以便古代的中华文明能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社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