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感悟

【语文教学感悟】牵手“新语文主题阅读”,用语文滋养孩子的心灵

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答,教室里掌声如涛,气氛如浪,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神态自如的讲解,让传统的课堂彻底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用激情、智慧、和谐生成的高效课堂,这就是我第一次听随外七年级语文组贾老师主讲的《寻找春天的足迹》的主题阅读最深切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一直都期待的理想课堂吗,在这样的课堂里,洋溢着幸福的感觉,因为上这样的课的确就是一种享受。

20xx年10月对语文组来说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在熊校长的倡导下,随外语文组也开始尝试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开篇所见的课堂情境就是七年级语文组展示的第一节语文主题阅读课。虽然是第一次,但却让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感受到了它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主题阅读”的课堂上,我们听不到老师繁琐的讲解,琐碎的提问,听到最多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最多的是学生专注的自学。有主题的阅读与随意读、不求甚解的读有天壤之别。看到课堂上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老师们欣喜不已。的确,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和“单元主题教学法”在潜移默化中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进行着心灵与思想的塑造。我想,这也正是“主题阅读”能够成为“深度读”和“心灵阅读”的根本所在。

新语文主题阅读发起人李希贵曾说过:“主题是一根藤,以藤串瓜,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孩子,给孩子们的目标定位高一点。我们倡导简单教语文,简单学语文,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 主题阅读中主题和课文如同“藤和瓜”的关系,单元主题是藤,课文是瓜,顺藤摸瓜,自然之道。它倡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迹教育,在教学中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目前,我们尝试的最多的是主题式批注阅读,它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相互交流时,大家都可以把其他同学精彩的赏析或感悟记下来学习和借鉴,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有层次的对话。其实,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有太多的困惑。总觉得七年级的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似乎都不允许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总觉得他们有太多困难。担心他们会盲目地读文章,时间浪费了,成效也不高,因此在最初的教学中,我本着半自主半讲授的模式。第一周试行的时候,孩子们阅读的速度很慢,总有一部分学生对所选的主题阅读文章难以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沉闷。课下和学生交流了之后,才发现学生还是平时阅读量太少,对一篇陌生课文不能很快的摸清脉络,更不用说领会主题思想了。于是我又把主题式批注阅读的方法结合具体篇目再次跟学生讲了一遍,通过第二周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他们能主动的查字典,优美的词句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圈点品评的较好了,甚至还有部分孩子能围绕一些句子谈自己不同的见解了,这些都让我欣喜不已。作为七年级的一名实验老师,尝试了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后,我的感慨颇多,语文主题阅读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运用课内知识,阅读同一主题的文章。巩固课内阅读,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语文主题阅读的形式来获得是最便捷的途径,主题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通过主题阅读,学生从中汲取精华,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收获更多。这样,语文主题阅读就起了促进课外阅读、强化课内阅读的作用。 其次,扩大阅读领域,培养阅读能力。刘宪华校长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史”、 “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桥梁”。主题阅读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课内阅读的内容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需要。通过主题阅读训练,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

要,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

再次,主题阅读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发展智力。通过主题阅读,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量变到质变,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在课堂上交流时,不搞“一刀切〞,这是学生思想绽放的最佳时刻。可就一篇谈感受,也可就一个句段谈想法,可就文章的结构谈见解,也可就作者独特的写法谈收获,甚至可以谈一个词语活灵活现的运用,只要觉得有意义,都可以拿来与别人分享。这种交流面要广,能在课堂上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每个同学都要谈,谈多谈少,那是每个同学不同的阅读体验。

最后,主题阅读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教师在课堂上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如:《寻找春天的足迹》的主题阅读中,学生不但领略了描写春天的语言魅力,寻到了天然之春,还品出了寻心田天下之“春”,读出了春天虽然短暂,但我们心中的春天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

的确,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改革,如同一盏明灯,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也正如李希贵所说的那样“先开枪,再瞄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需要完善,但是必须行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完善。”毕竟我们现在是处于摸索和试行阶段,在实行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也有这样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学生预习时间要充沛,落到实处。学生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的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的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通过阅读来获得生活体验。

第二,刘宪华校长曾说过,“一个人从小喜欢读什么书,将来就有可能走什么样的路,乃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这些话语发人深思,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难以忘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精选课外主题阅读的篇目,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从这些精彩的文章中去领略语言的优美,去感悟语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三,主题小结。目前我们采用的“知识树”的形式,效果很好。也可以借鉴薛光霞老师提出的“主题树”的形式对主题教学做总结。如:本书主题是什么?读了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认识了什么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认为写法最独特的是哪篇?等等,千枝万叶攒一树,让学生穿行在主题树的繁花嫩叶当中,尽情流连,尽情品味。

总之,“主题阅读”正是在追求语文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就像于永正老师说: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基在课外。得阅读者得天下,成阅读者成一生-----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得到阅读之“乐”就得到了语文的魂。

茫茫书海,让学生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让学生有主题的积淀。我想,假如我有一架神奇的天平,我一定要为这学期以来我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之路称量一番。使天平平衡的另一端放着的是什么呢?一定是我和孩子一学期的成长与收获、快乐与享受,还有遗憾与不足……

我庆幸我是一位语文教师,我可以用语文滋养孩子的心灵;我庆幸我能牵手“新语文主题阅读”,我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语文!

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去努力探索。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三十多年的从教工作,近一年的新语文主题阅 读尝试,使我不断地学习着、反思着、实践着、 进步着、改变着。变昔日授课的费时费力,为今 日教学的省时高效;变昔日教师的繁琐讲解为今 日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昔日教学的备教案走教案 为今日教学的备学生重学情;变昔日学生的机械 读书为今日的圈点批注;变昔日句段的破碎理解 为今日学生的广泛读书;变昔日学生的繁重作业 为今日制作的思维导图。我越来越体会到:主题 阅读是同一主题下,不同写法、不同文字的对比 阅读。它的显著特色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以藤 串瓜。在这简单的背后,要求我们教师要达到各 年级教材贯通、古今贯通、中外文学贯通,不断 钻研教材,围绕单元主题,理出主线,顺藤结瓜, 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方能呈现出课上朗朗读书 声、浓浓语文味。这要做到高效的课前预习、精 要的课上交流与课后的思维导图有机统一,才能 使各种课型有效操作,上得顺手、落实到位。

谈主题阅读中的课前预习

?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情,分层次安排预习

作业,确保预习作业要新鲜、有趣、有针对 性,便于积累。

?1.对于中差生出示类似作业:

? 1)按课文内容填空。

? 2)划出本课成语,我能通过查字典的方

法理解新词语。 ? 3)根据意思写词语,补充词语。 ? 4)本课生字我觉得难记的是————— —,我采用的识记方法是——————— —。 ? 5)比较难写的字是——————,我再 组两个词语是————————。

? 6)通过反复朗读我发现——————,

我体会到——————。 ? 7)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 么顺序叙述的?可分为几部分? ? 8)我在预习时遇到了( )方面的问 题。

?2.对于优秀学生出示类似作业:

? 1)初读课文后我知道课文主要讲———

———————,我发现——————— —,我体会到——————————。 ? 2)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能找出来,并 能把理解批注在书上。 ? 3)我能找出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情景, 标出相关语句,还能找到文中的过渡句。 ? 4)本文看似写的内容很多,但都是围 绕————————来写的。

? 5)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

———。 ? 6)积累围绕仿写词语、仿写句子、改写 句子、用关联词语联句子、摘抄优美语句 语段。 ?

总之,我们预习作业是为理解文本在课上 交流、提炼信息而服务的,必须是有的放 矢,才能保证课上人人有话说,实现课堂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精彩。

二、谈谈如何实现高段语文中的以 藤串瓜、长文短教、以文带文。

? 下面我就以我所设计的五年级人教版下册

《桥》一文为例谈谈教学流程。 ? 本节课分五大环节 ? 第一环节:学生交流我通过读课文的发现, 即文章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或者哪些词 语用得准确生动,或者写法的发现都可以。 投石探路,初步摸底学生的自读感悟,再 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好多笔墨写老支书而 题目为什么是“桥”。

?第二环节:带着问题走进故事的起因

? 抓住山洪暴发时,雨水、洪水步步紧逼的

句子为一根藤,使学生体会山洪来临时水 势之大、之猛。让学生说出还有哪些词语 最能表现水势凶猛。练习仿说比喻句、拟 人句,达到以词带词、修辞带修辞的目的。

?第三环节:就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老支

书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抓住另一根藤 引导学生以读带讲,有针对性地感受老支 书先人后已、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舍已 救人的精神,串出不同体验的瓜,进入故 事的经过,感受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所表 达的好处。

?第四环节:抓住文中两个“吞没”关键

词,引导学生思考:桥毁了人亡了全体村 民得救了,老支书的光辉形象永不磨灭。 重锤重敲,突破难点,让学生感悟这桥与 老支书无私无畏、先人后已精神的内在联 系,对:“这桥是什么?”不断追问,解 决以桥为题的疑问。

?第五环节:抓住故事的结果,父子俩被

洪水吞没时来不及喊话,创设情境,想象 父亲似乎要喊些什么,他会喊什么呢?进 行说话训练,升华情感突出感动。抓住文 章的结尾,妈妈五天后来祭奠两个人,她 丈夫和儿子,她们母子俩将会说些什么呢? 带文《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达到文本内 容与经典内容的有机承接,无痕过渡,以 情感带动情感,突出感动。

?整节课流程:落实培养学生的听说

读写能力,感悟表达的独特之处, 品味文章描写生动、表达具体的语 言魅力。 ?总之,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 围绕单元主题令你感动之处展开, 值得肯定的是我感觉到了学生是在 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主动思 维的意识提升了。

三、主题阅读中的思维导图制作

? 1.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放射状的

思维框架和大脑信息储存模式巧妙结合在

一起的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模式和思考 方式的工具和技术,是对一篇文章和几篇 文章的高度浓缩,它是将长篇文章解读成 一张纸的工具。

?2.思维导图的特点及作用:

1)思维导图我个人理解为发散性思维、树状结构,有主 干和支干,随着知识的积淀不断分支。 2)思维导图将生动的文字、清晰的要点与多彩的思考、 阅读感悟的体验有机地显示出来,具有强烈的个人彩色, 在基本原则相同的前提下,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有强烈 的个人风格,随着理解的深化,知识的内化,在分支上不 断继续。 3)思维导图省时,一目了然。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4)关键词并列在图中,可灵活组合,更为显眼,能改善 创造力和记忆力。 5)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思想不间断 和无穷尽的活动。

6)思维导图是学生获取精神力量的一种作笔记方法,是 提高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唤醒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的一种高效手段。

?3.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通过单元

导读、课前预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了初步 的了解,作出构图框架,再通过课上的交 流,体验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批 注、积累后进行梳理、归类、综合,自然 而然地能做好思维导图。我觉得学生一旦 有了知识的积淀、深厚的兴趣、作图的习 惯,这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出乎意料的。

无论图形怎样变化,但单元 主题焦点集中,置于中心位置,主干发散 作为分支,安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层 次分明,内容与标题区域要对应,综合图 形便于联想和记忆。

做好课前预习及稿纸上的配套积累 是思维导图制作的基础和前提。五月份 上旬,王晓勇主任等教研室领导来我校 指导工作,看了学生成长档案中的一本 本积累和《阅读护照》后指出:“方法 可取、实用,就是内容有点散。”当时 我结合先前在企业管理手册中发现的思 维导图忽然想到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在主 题阅读中的运用,师生在课上以差生所 作的图形比较单调的、内容单一的原始 导图为例,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充分 交流、补充、梳理、归纳、整合、改图,

围绕单元主题将相对应的内容很条理地列入思 维导图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如何制图的方法印在

了脑 海中。之后,放学后,成群玩耍迟回家的人少 了,做预习积累的人多了;回家后玩电脑游戏 的人少了,进行阅读批注的人多了;分享展示 课上,不参与不合作的人少了,不同图形设计、 个性化阅读分享的人多了;活到间,教室里、 楼道里观看欣赏思维导图的人多了,追逐打闹 的人少了。最近,课程已进入尾声,我们师生 又将思维导图扩展到每单元的习作中,学生对 照思维导图对比以前写下的习作,共同补充、 修改,根据自己体验到的缺憾,重新整理甚至 重新习作。习作讲评课由原来的选读优秀作文改变为 以差生作文为例,发现句子之中不连贯者 加关联词语,发现段与段之间为衔接者加 过渡句;发现习作中无中心句者在故事结 尾加明理之言;学生还学会了将《主题读 写》中的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 整体的评价作文、欣赏作文、修改作文的 能力提升了,出现了学生自评、同桌互评、 老师总评的良好局面,有效地推动了习作 教学。

? 以上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体验和我在一年

来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一些初浅体会,如 有不妥之处望大家多多海涵,为了我们精 彩的课堂、精彩的人生共进共勉。

 

第二篇: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论文

【摘要】小班化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更高的参与度。如何让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又迥异的孩子都能自发的参与学习,笔者就小班化语文教学进行一些实践,谈谈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背景和基础,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互动共进的教育教学氛围、组建合作型的学习小组、营造学习型的班级文化等问题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小班化;尊重学生差异;师生互动共进

一、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背景

由于“拆村建居”,我校的新校区由原来较为偏僻的城乡结合部逐步朝着繁华的城市中心转变。学生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相当复杂:有传统市民家庭也有失地农民家庭,有务工型家庭也有创业型家庭,有高收入的也有低收入的,有高学历的也有低文凭的??各种经济文化因素相互搀杂,很难找到两个家庭背景完全相同的孩子。孩子的身上必然带着家庭文化的印记,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入学新生的巨大差异:无论从行为习惯还是学前教育水平都是如此。我们不可能给这些孩子设置一个相同的起跑线,更不可能割裂家庭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用传统大班教学,这样做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成长。由此,我校开展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让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尽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找到适合其自身成长的途径。

二、实施基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

经过一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新接班老师的首要任务。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常对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说:“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只是所擅长的本领不同而已。”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学生小吴入学时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不到三分钟便会出现游离状态,一把尺、一支笔、一张纸都会成为孩子的玩具,实在没有玩的东西时就咬指甲。一次课堂中,当他好不容易找到同学读完的话接着往下念了,老师夸张地大步上前,送给他热情的拥抱,并用高昂的语调告诉全班孩子:“今天,我在班里找到一个最专心的苗子了,如果你再把音量提高一些,就可以得到‘金嗓子’称号了。”孩子面露喜色地读了第二次,教师为其郑重佩戴了‘金嗓子’奖章。

之后,孩子日渐喜欢上语文课,并且认真学习普通话的发音,口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用真诚的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的职业涵养,能够帮助树立学生的信心,纠正出现偏差的行为。

三、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互动共进的教育教学氛围。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每节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一读——经典诵读:由值日班长领全班学生吟诵,古诗、歇后语、弟子规、三字经、数字成语这些典范语言都是最好的素材;一说——自由谈话,谈话者为全体学生,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在我班,学生喜欢活泼的形式,有时猜谜语、讲儿歌、讲故事,有时是成语接龙、一字开花、小小传话筒,也有说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二)、为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新奇感“保鲜”,不断调整学习形式。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我在课堂中专门制作了两个百宝箱,里面装上色彩艳丽的圆卡,上面分别写上学生的学号与各小组的编号。设计读拼音、读词语、认生字、读课文等较为浅显的训练时,抽签决定交流对象。学生对这种随机的形式充满期待,也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每节课中,凡是已经抽取的号子暂不放入百宝箱,使参与面更加广一些。

课堂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灵动的过程,许多环节可以课前设计,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例如:在学习古诗《春晓》时,孩子们为揣摩孟浩然的心情争执不休甚至吵得不可开交时,教师只能临时调整方案,以主持人的身份组织了一场即兴辩论会。首先根据每个学生对诗的意境的不同感受分成“喜”、“伤”两派,学生离开各自座位进入指定区域后先挑选出双方的队长,由小队长组织同伴组内商议理由,并将听的习惯也纳入比赛规则中。各组讨论结束,推选出发言代表,有序地进行第一轮辩论。而后允许学生进行第二次选择,重新更换位置并讲述理由,展开第二次辩论。第三轮进行自由辩论,允许孩子畅所欲言,亮明自己的观点。选择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始终与教师自觉互动,能够体悟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为备课而背课,根据学生课堂的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始终将学生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使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新鲜感保鲜。

(三)、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抚平”挫折感,保持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平翘舌音发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四)、为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好,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大胆放手,鼓励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如在学习课文《小白兔与小灰兔》时,由于内容浅显易懂,刚刚揭示课文题目,学生就大声发表自己的喜好。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欣赏那只勤劳的小白兔,而无人

喜欢小灰兔。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孩子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多元的价值评判能力。

于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坦言“人无完人”,故事的主人公小白兔也有自己的缺点,而小灰兔也拥有好几样优点,细心的孩子才能发现藏在课文中的奥秘。学生这才不情愿地自学课文,到文章里寻找答案。经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合作,学生终于找到小灰兔的优点:礼貌、虚心接受批评等。至于小白兔的缺点,有一位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发现“小白兔没有在第一时间与同伴分享好主意,如果早一点邀请小灰兔一起合作,一起种菜,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辛苦了”,这样一来,文章的主人公形象才变得更加完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适当的点拨是有必要的,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四、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组建合作型的学习小组

学生成长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不同。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无优劣之分,但在这个竞争社会中要更快的融入团体,展现自己,必须勇于表达,乐于交流,小组练习说话即是极好的方式。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组合而成。每一个小组中大致包含内向型、外向型和中和型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同学的优点,各有所长才是好小组,用“找朋友”(可具体)的方式,在引导下相对自由组合,人数为4人。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是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入学的孩子口语表达的欲望不

同,能力不同,但在小学低段,在书面能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口语形式。

努力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引诱”外向型的孩子在组内讨论时带头发言,一般中和型孩子会对前一位孩子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作进一步补充,最后发言的是内向型的孩子,先学习组内同学,简单复述同伴话语,再通过大家的帮助下准备集体交流。一方面增加内向型学生“说”的机会,外力推动孩子参与口头表达;另一方面促使孩子认真听组员说,学习他人的长处。一般每节课学生在组内的发言顺序都会有细微变化,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适时给予鼓励。(适当具体)学生当书写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应该让学生简单记录员,既有助于防止孩子产生善说却不善倾听的倾向,也进行了简单的语言书写练习。当然在放手让学生大胆说的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质量,为个性的见解,精彩的讲述鼓掌。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置身于小组的活动之外,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抛弃、不放弃。

五、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径,营造学习型的班级文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利用教室空间的开展学生的作品。开展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活动,即易于操作,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空间。如我设计了“自学园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外学到的语文知识贴到上面,内容相当广泛,一个生字,一句成语都可以换取一颗红心贴在知识点上。这样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自学互学,虽然传统但很实用。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有很多父母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孩子入学以前就买下大量的课外书,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书籍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看过一遍就闲置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精心布置了读书角,发动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适合本年段阅读的课外书,办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书目附在文后)。在班中推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的保管与借出工作。每一张借书卡中都记录书主人提的两个阅读问题及答案,看完书后归还的学生需应对管理员的提问,做适当的答辩,根据回答情况在各自的阅读成绩卡上记录等级。学生借阅班级读书角书籍的时间限定为2周,时间到期必须到管理员处答辩,教师也参与学生的借阅活动。学期结束根据每一个孩子的阅读数量与答辩成绩,评比出班级中的“书香少年”,颁发阅读能手奖章。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每天中午课外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半个小时的师生阅读活动,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图书,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更是抓住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教

师言行的特点,培养学生自学的爱好和能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时间与孩子们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和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跟家长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都是最好的去处。这是我们扶着孩子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自主学习需要一个从“扶—引——放”的过程。 总之,小班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态,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只有使所有学生充分主体性参与,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让每一位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也是我的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