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临摹范本推荐

毛笔临摹范本推荐

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据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推荐下列临摹范本,供教师从中选择使用。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行选用其他经典碑帖作为临摹范本。

(一)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

(二)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赵孟頫《洛神赋》

(三)隶书

《史晨碑》 《曹全碑》 《乙瑛碑》 《礼器碑》

(四)魏碑

《张猛龙碑》 《张玄墓志》 《龙门二十品》 《郑文公碑》

欣赏作品推荐

为便于毛笔书法初学者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了解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学习欣赏书法,特推荐下列作品,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推荐其他优秀作品。

《泰山刻石》 皇象《急就章》 《石门颂》 《西狭颂》 《张迁碑》 钟繇《宣示表》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得示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张猛龙碑》 智永《真草千字文》《等慈寺碑》 孙过庭《书谱》

《灵飞经》 张旭《古诗四帖》(传) 怀素《自叙帖》 黄庭坚《松风阁》 米芾《蜀素帖》 赵孟頫《道德经》

王铎作品 吴昌硕作品 于右任作品 欧阳中石作品 鲁迅作品 沈尹默作品 郭沫若作品

毛泽东作品 林散之作品 沙孟海作品 启功作品

 

第二篇:临摹

学习中国画,特别是学习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因为临摹是学习走路的阶段,是掌握前人技艺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临摹先贤作品的过程中,更容易剖析他们的心迹,和古人对话,获取营养。但这就需要我们把心态调节好,不急不燥,用眼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先贤的心迹和笔墨技法,然后为我所用。临摹一般从明、宋、清等各朝代名家的摹本入手。首先,读画,就如品茗,慢慢品味,方能品出茶之味道,否则“牛饮”就如喝清水而无味。读画,也如读一篇文章一首诗词,需要了解作者来历,这样更能容易认识画的内容景观与画题的链接,然后获取画的内涵。例如:龚贤,因社稷更替,战乱频起的苦难,亲眼目睹了师友政治壁垒间的尖锐斗争,经历了“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的家境变迁,过着流离的生活,最终结庐清凉山下,隐居不士。但他有理想有包负,在关心民族复兴的同时,以描绘祖国山河之美来抒发和寄寓他的爱国情怀,所以在他的山水画上,注入了浓烈的感情色彩,以画寄情,藉山川表露个人的情怀、志向、性格、理想??并逐渐自成一派,卓然自立。所以我们在临习过程中对象龚贤这样的一代宗师,他的为人治学之道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模拜的,因为他的经历及他对世态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正如张彦教授经常说的“治学如做人,个人的文化修养愈高其画品自然愈高”的道理,如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等大师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临摹,是后人对前人作品的演译再现,而“心静”才能感受到并进入前人作画时的状态,唯有这样才能把临品演译得淋漓尽致。因此,静心和耐心是极为重要的。宋郭熙有言:“凡落笔之日,心明窗几净,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水涤砚,如迎大宾,神闲意定,然后为之??”由此可鉴,作画前的心态非专心细致、一丝不苟就没办法入画。传统山水中早有“十日一水,五日一山”的说法,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不贪多求快,粗率从事。因为临摹目的是在临摹的过程中将古人的技法,用心用眼用笔墨再现演译,然后将这些技法精熟于心,从而提高临摹者的绘画技能。因此,临摹时要静下心来,要活临,要沉住气,不急不燥,耐心揣摸,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最终才能与古人沟通,才能体会到前人笔墨的精妙所在及意境的幽深所指,并从中获取营养。

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董其昌)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些论述都是经验之谈。

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这种形式的语言核心——笔墨,是在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经过长时间的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家的不断继承、完善、发展、创造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这个形式,就必须掌握表现这种形式的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物象身上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所以要掌握这种笔墨语言,必须首先向前人学习。在掌握了这个特殊的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而学习这种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临摹。这就是中国画,再具体一点说是山水画和其他画种不同的地方。

在临摹伊始,要选择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品位的起点,眼界高,认知着落点的层次就高,也少走弯路。如果所选择的临本格调不高,起步不高,将会终身受累。古语中有“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临本。在临摹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近代大师的中期作品作为临摹的范本,因为这类大师的早期作品中尚带有先贤的较多痕迹,而自己的风貌样式又未形成,至于晚期的作品又太多个性化,不宜模仿。所以,中期作品,往往是这些近代大师画法、风貌的转型期,其作品画面的布局和笔墨运用在此时都比较认真和精到。

有了好的临本,还得有正确的临摹方法,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分析的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所以一定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要选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然。

在临摹的过程中心态很重要,一定要能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临摹。临画最好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山石树木开始画起,先画单棵树,然后再画杂树、丛树;先画一块石,然后再画一组石。先临物象结构比较清楚,笔墨比较规范的画,然后再临变化较多,较复杂的画;先临局部,然后再临整幅;相对先缩小临摹范围,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画幅上不要贪大,不求快。在临完一幅画时,要把临的画与范画做一比较,看看有什么问题及差距,然后再重新临摹一遍。再临时,就应用针对性地解决前一次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要能通过对一张画的临摹,即练习和解决手头上的笔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这张画各方面的的艺术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笔墨技法,同时也增进了艺术修养及对画的辨识能力。

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中,树、石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临摹过程中,对于树石的学习首先要认清规律,自然界的树石多种多样,在研究掌握它们的共同之处时,也应该清楚不同之处的特征。比如:树木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的枝条,生长组合规律相同.枝条从树干上长出,一左一右向上延伸,一长一短,一疏一密,这样规律对各种树基本一致。它们的不同处在于枝条的走向,枝条向上长的是一种树,例如槐树等,枝条向下长的是另一种树,例如柳树等,枝条平行的又是一种树,例如松树、桐树等,这些不同之处再加上不同形状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树就出来了。石头也是同样,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外形和纹理的走向。共同点是石头大小组合规律和纹理的疏密规律。在临摹的过程中历代大师们把这些不同之处形象化和符号化,就出现了合叶皴、云头皴、牛毛皴、折带皴等。因此我们在临摹作品的同时应对物象之间的差异有所认识,往往把捕捉到的这种不同加以图像化,就是一种山水画新样式的出现。

学习山水画不但需要临摹,而且还要画写生,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初级阶段,通过临摹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前辈的绘画语言,吸取别人的艺术经验,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但临摹是学习而不是创作,一味的临摹会陷入“泥古不化”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独创能力,成为别人作品的复制机器。所以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曾说过“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来”,这其中的“打进去”和“走出来”就指的是临摹和写生。只有通过写生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体会前辈画家用笔用墨的用意所在,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是如何转化为绘画形式语言的,最终“化古法为我法”,“古为今用”。

总之,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临摹是一个丹青家终身要做的功课,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临摹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异。

一、 为什么要临摹

在中国画家眼里,一切象都是“笔墨象”,一切境都是“笔墨境”,这跟西方印象派画家眼里,一切象都是“色彩象”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大家都认同,那么下面的学习问题就好表述了。既然一切象都是用笔用墨组成的象,那么怎样用笔、用墨才能结成画体就成了我们初学的目的。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无非就是勾、皴、擦、染、点,怎样勾皴才能结成画体并不靠画家个体想象完成,它有一整套的方式,要想掌握这套方式,只有对经典进行临摹,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如勾勒法,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树石时,根本就找不到可供勾勒用笔的线条样式,它的起承转合全是以体态的方式而存有,你在名画中习惯的勾勒跟它们并不对应。如果胸中无勾勒体的丘壑,你眼中的树石只是物质体而非笔墨体。既然在面对大自然时无法将这些物质体转化成笔墨体,那么你就不是中国画家。中国画家感应万物需要具有勾勒等各种用笔用墨的专业技巧,这些技巧个体无法创造。所以只能先临摹,将笔墨体的构筑方式学到手,这就是我们谈的学规矩。

二、“临”与“摹”的区别

临摹是中国画家学习画法的最基础方式。它分“临”与“摹”两种不同的形式,“摹”指设法在白(宣)纸上显出对象之形,然后依此迹进行勾描。如以白纸复盖在范本上,借用背面亮度使其透明,并依其可辩形迹进行勾摹。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初学抓形能力弱的情况下,使其更多的体会到范本的各种结体信息。“临”指在白纸上照着理解了的临本画,它分“对临”(以忠实临本效果为主要目的)、“意临”(面对临本以取其意态为主要目的)、“背临”(不直观临本,依托自已对临本的理解还原临本精神)三种。“临”首先增强的是学习者的抓形能力,其后,由于临的范本为经典名作,其结体所运用的经典技法肯定要影响到学习者今后的画风之中,并达到“取法乎上而得其中”的目的。这三种“临”的方式有先后次序,也各有好处,学习者可依自已的情况具体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