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感悟

听《荷叶圆圆》心得体会

《荷叶圆圆》是一年级语文“夏天”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夏天的特点,使学生热爱夏天这个季节。

李老师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她那青春的朝气、敏捷的思维,确实后生可畏。尤其是制作精良的课件,无论色彩,无论动感,一并解析。看着课件在多媒体支持下优化,是种享受。听了这节课,我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它让我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轻松和乐趣。

课堂上,李老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激发了孩子们主动识字,如教“复习生字时”,学生会读的苹果就掉下来,学生们都很喜欢读。 教学时,李老师踏踏实实地把语文基本知识,渗透到热热闹闹的活动

形式中去。课堂上图片的再现,动作的演示,老师的范读,都为感情朗读课文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总之,看了这堂课后,我觉得自己大有收获,让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应更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多看书多充实自己。

听了许焉娜老师执教《荷叶圆圆》后的感悟

今天我们有机会听了徐彦娜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收获颇多,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徐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出几片大的荷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它大又圆的特点,同时说有人以它写了一篇文章,引出课题,自然流畅,而又富有情趣。

2、徐老师注重了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引导学生说出蜻蛙、蜻蜓、水珠、小伙伴都喜欢荷叶时,徐老师想引导学生说“谁都喜欢荷叶。”开始有一位同学说成“喜欢荷叶的有蜻蛙、蜻蜓、水珠、小伙伴。”徐老师马上给予及时的引导,直到多位同学都说很好。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按照老师的意思回答问题。

3、恰当地引入古诗。在讲到蜻蜓立在荷叶上,把荷叶当成停机坪时,用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与本文同样用了一个“立”字,不仅理解了本文字意,还用引入资料的方法说明了蜻蜓确实非常喜欢荷叶。

4、运用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增加趣味性。如:“蹲”字点出了它的偏旁,“帽”字讲清了它的演变由来,“躺”字引导学生做动作,“坪”讲清它意思等。

5、徐老师的语言富有很强的亲和力,教师用语如诗如歌。教态自然大方又平易近人。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不是简单的读或听,而是通过让学生听、读、想、说、演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优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徐老师的课优点很多,我结合单位的理解,谈了以上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们给予批评指正

张庄镇中心小学 语文教研组

今天我们有机会听了徐彦娜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收获颇多,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徐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出几片大的荷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它大又圆的特点,同时说有人以它写了一篇文章,引出课题,自然流畅,而又富有情趣。

2、徐老师注重了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引导学生说出蜻蛙、蜻蜓、水珠、小伙伴都喜欢荷叶时,徐老师想引导学生说“谁都喜欢荷叶。”开始有一位同学说成“喜欢荷叶的有蜻蛙、蜻蜓、水珠、小伙伴。”徐老师马上给予及时的引导,直到多位同学都说很好。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按照老师的意思回答问题。

3、恰当地引入古诗。在讲到蜻蜓立在荷叶上,把荷叶当成停机坪时,用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与本文同样用了一个“立”字,不仅理解了本文字意,还用引入资料的方法说明了蜻蜓确实非常喜欢荷叶。

4、运用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增加趣味性。如:“蹲”字点出了它的偏旁,“帽”字讲清了它的演变由来,“躺”字引导学生做动作,“坪”讲清它意思等。

5、徐老师的语言富有很强的亲和力,教师用语如诗如歌。教态自然大方又平易近人。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不是简单的读或听,而是通过让学生听、读、想、说、演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优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徐老师的课优点很多,我结合单位的理解,谈了以上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们给予批评指正。

听了王艳丽老师讲的《荷叶圆圆》第一课时后,觉得王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恰恰也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之

一。从课的一开始,王老师就巧妙地引出了新课,接着,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自学生字。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环节中,王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读,反复重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适时总结学生的识字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对“摇篮”一词的处理很恰当,既注重了对字词音、形的掌握,又关注了对词义的理解,对后来的理解课文也很有帮助。不过,我觉得,课上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时间似乎有点儿短;识记生字还可以利用学习小组来进行。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王老师依托文本,让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如: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他可能会看到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想象丰富。

小议到此,学习不止。

前几天,有幸去宁都附小听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可谓是各有千秋,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也让我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了更深了解,其中感触更深的是张水华老师的《搭石》,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导入新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张水华老师在导入新课时,用大屏幕出现一幅一位老人在河边弯腰搭石的质朴图片,再配上了一首优美、温婉的音乐调子,顿时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般不由自主地从心中涌出。屏幕一出现,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老师顺势说:“看到这图片和音乐,你们有什么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继而便被带入课堂,“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下刘章爷爷一直难忘的搭石是怎样的,美在哪里?哪里体现出来了??”这种导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由主体进入课文境界中,品味出由“搭石”引发出的感人事情及情感。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新课标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张水华老师充分做到了这点。导入后,采用问题“究竟什么是搭石?为什么搭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内容。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为什么是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构成了什么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走搭石,感受下它是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搭石”去理解内容,了解课文思想感情,感受出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美、欣赏美和感受美。

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发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把语言情感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张水华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特别重视。例如:“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入影卓卓,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句话张老师就特别注重协调有序是怎么走的,走搭石的声音是怎么样的,那表情、感觉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似乎就像是在走着搭石,前面的后面的都配合地协调有序,那种清波漾漾、人影卓卓的感觉似乎就在眼前,那踏踏的声音似乎就在耳边,同时张老师也用各种方法训练,穿插齐读、示范读、开火车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很好。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张老师的评价也非常完美,如:“你真聪明,说得真棒!”“蒽,你和他一样善良”“回答得真棒,掌声带给他”都是鼓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会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优美的评价语言。

美是永恒的主题,张老师的课结束得也那么完美,她用罗丹的话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你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了吗,说给同学们听听?”使本篇课文拓展得完美无暇。课堂结束了,我的心却还没有收回来,似乎还在感受乡亲们的质朴和善良,感受搭石的美好画面。这次听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给了我教学工作上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研讨会,听了两位老师上了四节精彩课,聆听了教研员刘春艳评课,盛校长、赵局长的重要讲话,我受益匪浅,真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四节课是32节汇报课选出的四节“六环三步”典型课,可以说让我们听课者大饱眼福,心悦诚服,从这四节课上可以看出“六环三步”的可操作性,证明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也是我们XX市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飞跃。我自己也对“六环三步”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四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下面我从五方面来谈一谈。

一、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这四节课共性之一就是情境导入恰到好处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住了课题的切入点,恰如其分地导入,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入了文本。

这两篇中《搭石》一课,李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上自己优美的话语,动听的音乐,让我们走进《搭石》感受到了“搭石”平凡而美丽;吸引孩子们求知欲望。学生会对“搭石”平凡而美丽进行遐想,走进文本,这样处理真是锦上添花。

教师语言精练、流畅,有启发性。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链,导入自然、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让我们感到导入非常轻松和谐。

(二)共性之二单元训练重点,强调得到位

这两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在单元课文里起到了抛砖引喻的作用,教者能让学生领会单元训练重点,归纳单元训练重点,有利于本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单元训练重点是 ①速读②体会情感③揣摩方法。钟老师能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反复读、速读那些重点句子,教师语言流畅巧妙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教师采用了引导、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子,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三)问题链设计的好,能贯穿全文

教师自己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之情,课文是怎样体现的呢?分析理解文本始终围绕主题链展开一环套一环。《搭石》一课,教师设计问题链。《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走在搭石上的人们心里更美,贯穿全文。

(四)解决问题时品词析句落实得到位

理解中感悟,交流中感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搭石》一课,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文本改成诗歌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三次回环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美、画面美,从中感受人们心灵美。

(五)整合问题有实效性,体现了灵活性

两位老师都是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后再提出不懂问题,师生在整合,体现了时效性。

二、改进的地方:

这两节课让我看到了XX市语文教学的重大飞跃,我校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单元训练重点,教学精读课文时一定让学生体会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时掌握学习方法。

(二)情境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教学时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文章问题链,围绕问题链选择合适的资源、资料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情境教学要贯穿全文,让学生在感情升华中学会新知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浓浓之情。

(三)基础知识落实的不够到位,品词析句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效性。

(四)整合问题应有灵活性、实效性。

“六环三步”中提出问题时不应牵强附会,流于形式,要在教师出示思考题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提出有价值的不懂问题。

(五)牵引性问题以板书设计要配套,给学生一目了然的目的。教学中要以问题链为主线,贯穿全文。问题与板书设计要和谐,板书要起到总结性作用,要体现概括性。

(六)教师文化底蕴要有待提高,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知识面要广,语言组织能力要强,语言要简练、流畅,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引起我的思考:

(一)如何在“六环三步”教学中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

(二)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研究性。

(三)学生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真正掌握了吗?如何体现学生唇唇欲动呢?

(四)教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中问题链中的知识树? 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不由自主.搭石听课心得正文: 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不由自主的从心中涌出。这节课郑老师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文本,感悟词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为经,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郑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郑老师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节奏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语言的美,感悟音乐的美,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书写美”延伸课文,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在秋风送爽的十月,我有幸观摩了临沂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讲课比赛,为各位参赛老师精彩的表现深深折服,她们虽然与我们这般年龄,但是她们的教学语言简洁、准确、精练,教学环节严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陈茜老师的课,从中我感受到她善于钻研教材,用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首先执教者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这样后面的教学就非常顺畅。其次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高年级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默读,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习惯。在进入新课学习后,老师留了五分钟给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说明文章内容,不怕所谓的冷场,这是难能可贵的。然后,让学生默默感受那段诗意般的文字,这样的默读为后面的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是注重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会读书,会思考,会提问,会想象,会表达,注重了思维的训练。如在第一节,“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透过这段文字,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把文字变成一幅面,再把它带到句子中读出来。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就落在语词上,落在句子中,体会出了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四就是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有针对性的评价,注意通过恰当而又精妙的评价语激励学生学习。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见解,读出了方法。我想他们今天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纵观这几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上课教师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二、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上课教师的课前谈话、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上课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听课犹如明镜,了解了自己,回想自己上公开课备课时的情景,我最先做的是寻找资料,挖空心思寻找各方面的优秀教案、课件,好象有了这一切才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在此之后才是自己钻研教材,才会去想自己应该怎么对教材进行处理,殊不知所找的一切资料已经将自己的

思维创造局限起来,这样的做法已经是失去了对自身的关注,失去了一次自己对教材再创造的机会。现在我明白,这样的做法,看似在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将他人所长为自己所用,可实际是在重复别人走的老路,失去了发掘自身潜能的机会。

我们上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即课程。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文本。我们想要成为一位名师,首先应从教师最平凡的事做起,从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起。今后的工作对于我而言,将是充满挑战性和意义性的,我需要在实际工作不断去学习、去实践,我想只要有这样的一份恒心,万事是难不倒我的!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记叙文。

本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这节课,我重视以朗读为主线,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教案及教法。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是一篇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的好教材,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美,突破了课文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点题质疑,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感情读题,随即问学生:“东方之珠”中的“珠”什么意思?

生:“‘珠’是珍贵的宝物。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香港是‘东方之珠’?”

生:“为什么要以‘东方之珠’为题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的、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在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纱,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真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教师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教师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教师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一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一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像此时此刻,自己尤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升华情感,语言训练。

学完课文,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真不愧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如今,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和自豪。这时,学生心里涌动着激情,真想大声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趁势利导学生抒写最想说的话。学生纷纷发表:“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愿这颗璀璨的明珠更耀眼!”“我爱您——美丽的香港,我多想亲眼去看看您迷人的风采!”??一句句动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此时,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整节课,教师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