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学习书法指导

临摹学习书法指导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学习书法的最好方法,科学的方法和捷径是什么。显然,临摹是从古至今学习书法的最好方法。临摹从何种书体入手,选什么帖,应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和学生个体的实际确定,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帖分析和理解,克服临摹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临写的热情和水平。 【关键词】临摹 选帖 分析理解 解决问题

一、临摹是学习书法的最好方法

学习书法是否有捷径?书法艺术的培养和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剧增,书法学习如何省时、高效成为很多书法学习与爱好者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好的办法是科学地临帖,从古到今,从艺术大师到书法爱好者这都是一条必由之路,而且是一条捷径。

这里说的临帖的“帖”应包括碑岩、甲骨、金石等所有的书法范式。而所谓临帖就是对以上的范本进行临摹学习。传统的、最好的书法都凝聚在经典的碑帖里面,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准确地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优秀作品接近的形态临摹是不二法则。

书法对笔法、结体、墨法、旋律都很讲究。书法发展几千年来,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若不尊重规律,随意书写是不行的。因此,临帖、学帖、入传统是今天和将来都无可置疑的路。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的文字具有兼备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和表现(抒发情感)两种因素和成分”。中国书法的图像及其线条的艺术感染力已带有全人类的意义。今天物质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并不意味着精神和艺术水平就一定可以超过古人,就像赋难敌于汉,诗不及于唐,词难匹于宋,书法这种在慢节奏生活中形成的艺术,要“以古为徒”,才能真正把字写好。

其次,书法的实践告诉我们:临摹是现今写好书法的唯一办法。书法与中国画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不同的是绘画可以通过“写生”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而书法不能“写生”,无从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但书法要通过模仿固有的文字图式来学习,这也相当于绘画的“写生”。临摹是许多书家必学的功课。今天,书法大师和书坛巨匠大多用功尤勤,且一般也是从唐楷入手,学习唐楷诸家及北碑,然后再临汉隶,在唐楷中学法度,在汉碑中寻求劲健笔力、苍茫质朴的风格。有的还继续追随到金石文字的临习,再入行、草,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讲,或者只是想把汉字写好一点,不一定百家酿蜜,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帖,站在古人的肩上认真地临写,方能事半功倍,这是一条独木桥,别无他途。

还有,先“摹”后“临”。“临”和“摹”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个方法对学习书法,特别是初学者都很有效。现代照相技术和印刷技术提高了,范本制成摹本的练习册也很多,可以提供给我们学习。对学习书法的学生来讲,先“摹”后“临”,由摹到临,由浅入深,“摹”出位置,“临”出笔意,临摹交替会不断有新的收获。

临帖分为两个层面:“入帖”和“出帖”。“入”就是比较精准地把范本的东西学过来,基本达到形神俱佳。“出”就是在掌握范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

格。如果仅从实用书法上讲“入”已足也。“出”是更高层面上的要求,是书法艺术家的要求,学习书法当以“入”为先,即脚踏实地地临摹范本。

二、科学地指导学生选帖

学习书法,临摹范本已经无可置疑,然后就是教师告诉学生选帖的知识和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白从什么书体入手。一般是从楷书入手,唐楷是首选。但入手也不是只能从楷书开始,也可以从篆、隶入手。要写好楷书没有两三年的工夫是不行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只接触楷书,很容易产生单调枯燥之感。清人刘熙载讲:“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祥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据此,篆、隶、楷都是“祥而静”的可以作为入手的书体。 其次,学篆书会比学楷书更快入手。如果从容易入手上选,篆书笔法简单(但要克服识字关),悬腕中锋就可以了,如果用较短的时间学书法,学篆书会比学楷书更易见成效。篆书练习腕力甚佳,笔法比楷书简单一些。亦可从隶书入手,隶书笔法与楷书接近。学隶书最好选汉碑,学好隶书可上溯篆书下通楷法。当然也可以两三种书体同时临写,但不能一入手就写行、临草,也不可一下子选临几种书体。如学楷,一会学颜,一会临柳,然后再几天又学欧,这样不易掌握各自的特点。

另外,选帖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分析,结合学生个体的性情爱好对待。古帖中刚柔曲直、疏密欹正、纵擒收放,意趣有别,学生各自兴趣有差别。一般性格外向的选择开拓风格的字,性格内向的选择内敛风格的字容易入手。但如果把书法与陶冶情操、培养个性结合起来就不一样,那要反向选择。如颜真卿、米芾、王铎等让性格内向的人选择,欧阳询、赵孟頫的字让性格外向的人练习可以产生一些性格上的互补,使练出的字开张而不轻浮,端庄而不呆滞。阅历和年龄对选择也有关,一般年轻人喜欢雄奇的,年龄大一点的喜欢恬静的,要根据个人的意趣和审美价值取舍选择。

再则,选帖要“取法乎上”。喜欢狂风暴雨是一种选择,喜欢潇洒简远也是一种选择。不管如何选,有一点是一致的要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总之选名碑名帖易得大师真传。

三、帮助学生解决好临帖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对帖的分析和理解

要在临写过程中准确地“读帖”。这是许多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临帖的效果取决于对帖的认识,进步的快慢不仅与日常书写的技术和积累有关,还要有修养的眼力。有的学者主张“三分练,七分读”有一定的道理。当选定一种字帖后,首先就是要对帖进行全面分析,在临写过程中反复地“读”,逐步地加深对帖的认识和理解。

拿着一本帖就临是错误的。书坛泰斗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也就是说要在帖中去“请教”。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也要对帖有深刻的理解,如不知其所以然,手上要临出效果是不可能的,可以叫学生在学习之初找点关于该帖的理论文章进行学习,同时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和揣摩其点画、结构、章法、意韵;还可以先不用笔墨,而是眼睛看到字帖,用手指头在桌面或空中心手并用描摹一遍再动笔。 在临写的过程中反复“读帖”。对帖的每一点画、每一行列及谋篇布局进行反复研读。宋人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遂人意。”读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自己的临摹实践,

逐步加深对书法的笔法、形质、意趣的理解和观察。通过“读”(认识)——“临”(实践)——再“读”——(再认识)——再“临”——(再实践)的方式多次反复,逐渐提高自己准确的临习。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对帖的字形、章法进行分析。教学生分析观察字形是方是扁、是高是矮、是欹是正,用笔上是藏是露、是方是圆,行笔是顺是逆、是提是按是回是出、是徐是疾,墨法是干是湿、是浓是淡,行款上是“穷”是“富”、是高是低等基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以提高学生读帖的能力,形成大致的印象,在临摹的过程中才可能心手相一,临写得更到位。

在对帖的分析理解过程中掌握书法的规律。汉字称为“方块字”,“方”是它的主要形式,在其中又要有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传统的书法大都按儒家的学说行事,追求端庄、和谐、阴阳、协调,其中端庄、严谨是书法的核心。在把握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写的时候力求自然流畅,增加用笔的变化。有的学生拿到笔就想自由发挥,把不好的东西当成好的东西,导致学不得法,临不到位,事倍功半。

2.克服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对帖朝三暮四,不能专注。可以广取博览,但不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初学可以选篆、隶、楷其一入手,也可以同时学习,但应该有时间的分配和侧重。一旦选定某帖就应该坚持数月乃至几年,真正学到手,再转向他帖。有了书写的基本功后再行再草,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朝三暮四,一帖未成又另习他帖,最后可能一事无成。

二是对临写活动不能坚持。对书法学习过程有精辟论述的孙过庭说:“无间临池之志。”有成就的书家往往是几十年的积累,古有智永登楼几十年不下,王羲之有“笔坟”之典故传说,无非是说要勤学苦练。书法学习确实要下一番功夫,要有相当时间的坚持,每天能动一下笔是最好的,当然也不是传说中那么难,现在写不好字不是因为书法太难,而是许多人确实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一个学生(大学生)每天花1—2小时临摹,有一年的工夫就可以把字写得比较规范,再坚持两三年就可以把字写得比较好了。

三是书写姿势的不良习惯。要纠正学生在书写中的不良姿势。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不重视书写姿势。坐站不正,握笔不端,怎么能把字写得好?要纠正学生书写的不良姿势,教学生多写大字,写毛笔字,这样才能得法。有条件最好是站着写,这样视觉角度要好些,看得清楚书写中的毛病,还能收到练字与健身强体的效果。

四是不仔细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讲,从小就写汉字,知道大多数字的写法,知道笔顺,会不自觉地把平常的书写习惯带入临帖中,客观地造成大家对范本的笔画、字形观察判断粗心大意,忽略许多重要的信息。在临写时将自己脑海中已有的图式与范本进行不精确的比较而书写出个大概。老师要通过作业讲评指导学生反复地临摹和强制性记忆、修正。在作业的检查和成绩的评定上不以数量的多少为要求,而以接近原作为标准,并以线条的形状到字形点画之间的联系,再到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接近范本,整个作品的局部和全部之间的关系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要求。

此外,产生乏味情绪。学生专注于一门一帖的学习时,会产生审美疲劳和情绪的倦怠乏味,特别是进步较慢时更易心灰意冷,信心缺失。这时要指导学生寻找新的临写方法调整心态。可以采取选临的办法,如选临偏旁、结构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选特别难临写的字或者特别喜欢的字进行对比临写。用不同的纸张把临写的几个字或几行当成作品临写,让学生行上款,钦上印,形成如同作品的东西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有初步的成就感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可以暂时停下手中的笔,远离书案,把情感由笔端移至指端,一边品茗读帖,一边以天地为

媒心手合一地对空比划临写,这也许就是蔡邕所言的“默坐静思,随意所适??” 还可临帖与创作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的书法教学不单是教学生写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书法的精神、哲理、美学思想,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家都成为艺术家,更多的是加深大家对书法的应用和理解。因此,临帖与创作的结合还有利于在临写传统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冲动,在创新和应用中学习书法。

3.帮助学生正确选用工具

教学生适当懂得一些“文房四宝”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学好书法。同样临汉碑,笔锋“张骞”宜短,“礼器”宜中,“曹全”可长。临“兰亭”笔不宜大,小楷为宜。宋之前的帖一般笔锋不宜太长和太软,以硬毫为主,笔毫长短要适中,狼毫和兼毫较为适度。一般笔应笔锋饱满、劲健,这样写出来的字温润、典雅、含蓄。

再有,书法的纸张用软质的,以宣纸为最好,大字用熟宣或者半熟宣,而不宜用生宣。小字生宣或者半生宣更好些。墨用墨汁方便,如“一得阁”“红星”牌等是目前比较好用的墨汁,不要用不环保的和有异味的墨汁,长期接触有害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冬龄.书法的中西精神融合——谈留学生的书法教学[J].中国书法,2012(4).

[2]邓散木.怎样临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4]邹志生.大学书法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5]刘兆彬.论书法临摹[J].中国书法,2012(2).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第二篇: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2007-09-03 10:33:47 作者:曹鸣喜 来源:拙风文化网 浏览次数:6924 文字大小:【大】【中】【小】 简介: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于文字的处理应用

既方便又快捷,手写的时间或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传统的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方式 ...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于文字的处理应用既方便又快捷,手写的时间或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传统的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方式之一的手写文字,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或者说永远也不会被抛弃。特别是具有欣赏价值的书法艺术,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人人都想写一手漂亮的字,可是很多人又苦于写不好,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字呢?这里就学习书法途径之临摹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便与同道切磋。

一、惟妙惟肖是临摹的基础

学习书法首先要临摹,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要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我们自己手里,再变成书法家独具个性的面貌。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吧。记得多年前,某单位请林散之先生写了几个招牌字,一位领导拿过毛笔将其中一个笔画根据自己的意向作了修改,令在场的人为之乍舌。临摹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熟能生巧这句话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对艺术来讲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熟练,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曾经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且临池不辍,所临书稿简直可以乱真。可是再看他的创作书稿,一点《兰亭序》的影子都没有了,而且是俗不可耐。所以,要带着脑子去临摹,确切地说要“带着?贼?脑子去临摹,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孙伯翔语)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不见得!多写固然是写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将永远被拒之于艺术殿堂的门外,古人强调“心摹手追”、“字为心画”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形神兼备是临摹的关键

形神兼备

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都写的像。要处理好笔画与结构关系,首先应从前人那里得到它,再从前人那里变化它。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重要的就是点、线、笔画,点线过关,笔画得法,从点画至结构,从形到神。古人一贯强调以形写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谈何神似?往往初学写字的人会有这种情况,第一个字写的比较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不太像,第四个字写的更不像,第五个字就一点也不像了。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笔成型,这些都要建立在兴趣和爱好上,只有酷爱才能去追求!庖丁解牛,他天生就爱解牛,他不是把牛看成整牛,而是把牛看成是每个大小不同零件的组合,所以,他对每个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我们也要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创作时灵活运用,想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通过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第一个字写的不太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比较像,第四个字写的非常像,第五个字写的就分不出你和他了。还要背临,就是合上字帖也能写的和他一个样,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书法水平较高的人,无论什么字,经他们的手写出来总是好看的,这与点画的精熟以及深谙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

三、碑帖选择是临摹的根本

初学书法选什么碑帖?这要看自己的喜好,中小学生也可以有老师帮助选择。选择什么碑帖也就意味着学习那一家书体,也就意味着学习或将要继承某一书法家的风格。如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曾受教于书法家康有为,她的书风就很像康有为的风格,书法家舒同曾入手于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他的书风就像何绍基的风格。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在学习和掌握前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绝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继承自哪个碑帖和某个书体,还没听说过(恐怕根本也找不到)哪一个人没有临摹过碑帖而成为书法家的。相反,凡是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选择好碑帖后,就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有一句话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盯住一家碑帖练习,一定要真正掌握后,再换换其它碑帖临写,吃透一家终身受益,做到精致就不错了,切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人说过,先临百家,后成一家,听起来不无道理,可是,不要片面地理解为临了一百家以后,就成为书法家了。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写,不要人云亦云,欧、颜、柳、赵、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选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贬颜,也不要尊碑贬帖。

四、继承创新是临摹的目的

临摹好比战士演习,摸爬滚打,每一项战术要领都要掌握,否则到打仗时再去瞄准就来不及了。学习书法,每一点画都要精致,竖要竖到家,捺要捺到位,学龙像龙,学虎像虎,学习颜真卿就要像颜真卿,如果写的不像还谈什么继承。要“脱胎换骨”,就是要把自己的写法甩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完全按照碑帖中写法练习。更要紧的一点是运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以上说的那位老先生为什么创作的作品就没有《兰亭序》的影子呢?那就是把临摹和运用割裂开了,学用不能很好地结合。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来学去仍然写不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能把碑帖里学的写法用到具体创作作品中去。那就是要做到,离开字帖你也能写出和字帖一样的字体来。否则你守着自己的写法不放,又如何能够学到别人的东西呢?那就更谈不上继承了。另外,还应多读帖,认真研究所学碑帖的特点。读帖和临帖起码各占百分之五十,甚至是六比四,通过读帖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据传,毛泽东的案头经常摆放一些历代书法家字帖,可他日理万机的事务不可能有时间临帖,但是他那气势磅礴、独具风格、带有醉素体貌的堪称一绝的毛体草书,无不是从读帖中悟到的真谛。总之,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才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或风格,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学好书法,除了以上这些方法,还应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时刻注意观察生活,如历代书家有观夏云、飞渡、摇橹、舞剑……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做到落笔成型,成竹在胸,随心所欲。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甘寂寞,自然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