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素描静教案

临摹素描静教案

丰华艺校:张观堂

教学目的:素描是造型领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造型基础训练之一。它的作用和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整套针对物体的观察与结构剖析塑造能力,掌握艺术的自然规律,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审美趣味。

此次素描静物的临摹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和表现物体的结构、明暗、空间、体积透视关系等。同时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的形,明暗及用笔方法。

教学难点:构图及物体质感的表现。

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1、 构图的特点把握,在画一组素描静物是,不要孤立地观察每个物体,要从整体的观察去理解物体间局部的对比,如质感对比、量感对比、空间形态对比等。了解构图的规律与审美特征。

2、 逐渐深入阶段,在画一组静物时,当个个形体的构图完成后,首先应抓住大的明暗对比关系与物体的空间关系。从明暗交界线入手铺出大的明暗块面关系。

3、 背景及衬布的处理要有空间和虚实关系,用整体观察去营造画面的素描效果。

4、 作业展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较,直观的使学生们自己感受自己作品在整个班级中的位置,学习好的学生经验,提高

自己。老师表扬好的学生,鼓励差点的学生,发现问题,下课时解决。

 

第二篇:素描教案

授课时间:2010-2011第1学期2-18周,每周一1、2、3、4节和周三5、6节 授课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题目:《素描》(含多媒体课件)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素描的确切含义,培养正确的作画观念,科学的观察对象,整体比较的作画,以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形体结构、明暗调子、空间感、质量感等为目标。在观念意识上,材料、技法应用上,扩延其范围,丰富表现手法,并提高画面的控制能力,展现素描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自我的认识和感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同时通过素描教学,提高学生三方面能力:多看、多想、多画。 A、多看: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水平。B、多想: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大师们的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表现方法,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独立的分析、想象和创造力。C、多画:在教学中,学生的勤奋也是提高水平的非常必要的条件。

本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正确的作画观念,科学的观察对象,整体比较的作画,以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形体结构、明暗调子、空间感、质量感 本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讲 素描概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观察实物,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2、通过对第一阶段素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加以理解,掌握。

3、临摹

二、教学内容

1、素描知识

素描就是单色画。一般采用铅笔等工具,是各种造型艺术对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也是一件成熟创作的前期写生或小稿。当然,素描也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

素描的工具、材料包括:笔、纸、橡皮、削笔刀、图钉、擦布、画板、画荚等。

笔:包括铅笔、炭笔、铁笔、粉笔、毛笔、圆珠笔和钢笔等。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艺术效果,也能影响画家的情绪和技巧.铅笔: 铅笔是最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初学者素描常从铅笔开始。国产中华牌铅笔的质量信誉较好。型号有6H(硬)、5H、4H、3H、2H、H、HB、B、2B、3B、4B、5B、6B(软)和速写铅笔(8B)。炭笔:又分为炭笔、木炭条和炭精条等。钢笔:包括美工笔、书写钢笔等。

纸:有洁白、厚薄、质地、纹理之分。常用的有素描纸、铅画纸、卡纸等 橡皮:分为绘画用可塑橡皮和硬方形橡皮。可塑橡皮进口的质量较好;硬橡皮以质地柔软的较好。

画板:以光滑无缝平整为好,有大小型号多种。

2,素描的内容

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分为光影(全因素)素描、结构(分析)素描、白描和速写。光影(全因素)素描:用明暗调子来表达被画物体,比较接近客观事实,可表现的内容较丰富。结构(分析)素描:主要采用线来表现物体的结构关系,偶尔使用简单的调子来表现体积及空间。中国白描:用单线来表现对象,手法简练,讲究用笔方法速写:以上各手法的综从使用工具上分: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或多种工具并用的素描等。合运用从目的和功能上分:可分为创作素描和习作素描两大类。从写生内容上分: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上分:素描可分为长期素描、慢写、速写等。从作画形式上分:可分为写生、临摹和默写等。

三面五调是光影素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显现出物体的体积,就有受光与背光之分,就会有明暗交接线,也必然会有高光和反光的出现(除非物体在太空中),这就是五调:受光、背光、明暗交接线、高光和反光。塑造一个有体积的物体就必然会有明部、灰部和暗部,这就是三面。

3、素描基本作画步骤

(一)观察思考:这是许多同学都忽略的一个步骤。在落笔之前,首先要想好将怎样画这幅画,用什么手法?重点表现什么?目的是什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多长时间等等。(二)定点落幅:即构图工作。包括选择角度,画那一部分,横竖比例及大小怎样安排等。(三)起 轮 廓:在画纸上用简练的线条勾出被画物体的形象。

(四)分 明 暗:分出受光和背光,表现出大致的体感。

(五)深入刻画:是塑造形体最主要的部分。按照预想尽可能的把物体表现出来。

(六)整体调整:这是收尾工作,用整体的眼光和最初时的新鲜感,全面地审视画面,做全面调整。

4、临摹

①观察范作,说说作画步骤。(同学讨论、并发言)

②教师示范:

③学生作业:按照作画步骤,完成一张素描作品。

④讲评:

第二讲 结构素描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结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指导写生;同时对写生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较深的认识

教学重点:结构的分析和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结构的理解和表现

结构的理解

1、从解剖学的角度理解

2、从视觉触摸的角度理解

3、从眼睛观察到的客观结果理解

结构的表现

1、抓物象突出的点 留心与周围突出点的距离 并找到表现这种距离的结构关系,最终表现在画面上即“堆起”一个部分和“掏空”一个部分的大起大落的表现

2、正确理解结构间(突出点之间)的关系

a运用解剖和透视知识

b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客观结果

素描的基本要素在表现视觉凸凹中的具体运用

?素描基本要素

?三大面:黑、白、灰

?五大调:高光、亮部、明暗交界线(结构转折线)、反光、投影

?素描的基本要素本质上是为了表现结构,不是光影

?范画讲析:

二、深入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线

?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按几何定义,线是点的延伸。其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称曲线。直线和

曲线是线构成的两大系列。线作为几何含义不具有宽度和厚度,它是绘画借以标志形在空间中位置和长度的手段。人们用线画出物体的形状和态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内构造的结构线。轮廓线是形体在纵深空间中侧面的压缩,结构线是形体正面构造面之间的交界。线亦称线条,线条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在写实的绘画中,线条体现为画家对物态质感、量感、重力与动速的客观感应,线条依附于物态性质,反映出曲直、粗细、润涩、软硬等不同特征。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最基本的手段,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如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等。一方面体现为对造物自然生态的认识,一方面又表现为画家气质情趣的个性流露。20世纪的西方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光效应艺术,则从力学、精神力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线条的纯粹语意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尝试,运用线的各种不同变化,借线条产生的动力、弹性、重力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或质感,把线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泛领域。

物态空间的外部映像。即除了物体空间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部形象。在一维空间中,形是单纯的线;在二维空间中,形是线围绕的面;在三维空间中,形是面构成的体。线附于形体的边界而变化,色依于形体表面而显示,由此确立了形在美术作品诸要素中的中心地位。在美术术语中,形指有形状大小的边界内容特征,形态指形状质量与空间的因素、动与静态势的表现特征,形体指形态的空间体积特征,构造指形体内容的有机联结关系,形象指含有精神内容和表情的形体。在造型观念中,形又分为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以点、线、面、立体等几何因素构成的非具象形态,叫抽象形态,又称理念形象。具象形态又称现实形态,是指视觉可感知的一切自然形态。在美术中,为了加强形态的表情和力度而把自然形象进行改变的手法或风格,称做夸张变形。中国画论中,形似一词指再现自然形态的表象因素;神似,则指形象精神因素的表现;形神兼备的艺术主张是关乎形与神、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认识。几千年来,美术围绕着对形、形与神的关系、形体结构的认识,形成了包含有透视、解剖、形体、比例、光影、具象、

抽象、设计构成等学说和艺术理论。东方和西方艺术传统的差异、古今各种流派的纷争,从形式表现而言,都无不集中地体现在形神关系和形态处理的造型观念上。

体积

物体的空间形态,亦指物质的立体空间。按几何定义,体积是面移动的轨迹,亦称面的三次元的移动。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物态都存在一定体积之间。体积具有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多侧面可视性,同时又具有多侧面的触觉可感性,所以体积又称立体。立体有方、圆、圆锥、圆柱、多面体、多面锥体、椭圆体等几何形态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各种形体以大小、厚薄、长短、曲直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形态组合。如人体,头部为圆形,颈部为圆柱形,胸部为立体扁方形,四肢为圆柱、圆锥体等是有节奏、有规律的有机结合。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飞鸟、走兽都呈现为丰富多姿的空间形体。运动的形体向视觉传递着速度和重力的量变感应。绘画中,画家运用透视法则、光影明暗的规律和虚实对比的技巧,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描绘出可视的物象立体形态,造成空间映象的真实效果称体积感,又称立体感或形体感。在雕塑中,形体感是最基本的材料语言。体积和体积感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因素之一。20世纪立体主义把对象的自然形态解析为几何形的组合,构成主义则把纯粹的几何形体人为地合成一种主观意象的设计。他们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造型艺术中对传统体积观念的离异。

空间

即是画面立体与平面的关系。15世纪意大利建筑家、雕塑家菲力普·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线透视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调节物象尺度、线的焦聚和扩散,在两维空间的画布上创造出具有立体深度感的三维空间。线透视及后来空气透视的发现,在西方绘画技法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艺术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家要肯定现实的人的价值,透视法则为在画面上创造出一个真实的现实环境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在后来几个世纪的发展中,透视法则已成为画家构图造型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作品水平高下的学院派标准之

一。这种要求真实地表现自然物象科学手段,以一种完全理性的态度来从事绘画创作,到19世纪下半叶越来越被青年艺术家认为是束缚了艺术家个性与感情的发挥。因此,要使绘画形式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当然也要摆脱透视作为模仿现实的重要手段的束缚。但是,透视法则本身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已形成历史的“积淀”,西方新艺术运动的画家的矛盾之处就是在真正认识并理解东方艺术、非洲艺术的平面构成和散点透视之前,他们仍然认为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是绘画的重要任务,而新艺术就是要摆脱这种技术性的科学透视手段,用纯绘画的形式创造新的三维空间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