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寓于中 教学相长

情寓于中 教学相长

资中县孟塘镇中心学校 张明辉 当代教育,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确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盛极一时,宝贵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俯拾皆是。就我个人认为,除了这些教育教学的方法、技巧、艺术和理论之外还有一个不容人们忽视的东西——教育教学的情感因素,它象一只无形的巨手,随时随刻调控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认知通过情感体验转化为意识,进而支配行动。这就是说,情感是中介环节、过渡环节、转化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结合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于此,我想就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谈谈自己的一家一言。

一、热衷本职,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前提。

达芬奇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唯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对清贫的教育事业安之若素,这才是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前提。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事业之中,有了教育者的激情,才可能真正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将其转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本职

工作的教师会是一个好教师。这也正是教育界中满腔热情的青年教师容易被学生认可、喜欢、爱戴、推崇的重要原因。

当然,仅仅教师热爱本职工作,这还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情感因素。这就好比有了革命的火种,要燃起燎原的大火,还必须有学生的情感投入。要让学生与教师情感相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全体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上进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做到“两情相悦”。绝不能随意尖酸地批评学生,更不能侮辱、打骂学生。同时,教师更应注意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故而教师要注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学《孔乙己》时,对孔乙己的语言、动作要仔细揣摩,力求模仿,并让学生作相应的角色表演,进而通过语言和动作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发现,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任何任何一个闪光点均不能放过,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的学生会说,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在炫耀,内心有些自以为了不起,高人一等,实质是自卑心理作怪表现出来的一种空虚的高傲;有的学生却又说,孔乙己用手罩着碟子,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是他贫穷的表现,如果他足够富裕的话,他一定会买许多的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所以说,孔乙己的善良是一种贫穷的善良,孔乙己的寒酸是一种善良的寒酸;等等,都应给予肯定,给他们一个再造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自由空间。使教师

的情和学生的情水乳交融,真正做到情寓于中,教学相长。

二、深入学生实际生活,挖掘情感因素的潜在动力。

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对学生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等予以重视。也就是要求加强情感因素、情感体验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极富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这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应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认知的能力出发,大胆地进行假想。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不妨问一问,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从而让学生体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内心情感。也可挖掘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一说,他最苦难和最艰辛的事是什么,然后再同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相比较,真正做到情绪感染、角色互换。当然,教师有时也不妨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那么,教师为发挖掘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究竟该如何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呢?

1、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即教师除了备教材、备教案之外,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将面临的具体困难。因此,教师备课前,不妨先抛开教参、教案,自己亲自去体验一下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如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先应清楚学生学习中将遇到的问题。如为什么称小男孩为小夜莺?多次描写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文中

夜莺的歌声是真的吗?等等,同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体验小男孩执行任务时复杂的情感——仇恨、担心、视死如归、镇定自若、坚信胜利等等,从而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至于教学作文时,教师不妨身先士卒,下水作文。以真正作到急学生这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助他们进行情感体验,沟通师生心灵,达到教学中情感互动的目的。

2、深入学生的班队和文娱活动。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外,应参与到学生的班队和文娱活动中,一方面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沟通师生情感。参与班队和文娱活动时,教师不应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分参与,更是切忌板着面孔说教,大煞风景。而应以观众、朋友、嘉宾的身分,平等地参与,平等地表现、表演,让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多才多艺、机智幽默,产生一种自然的、无法抗拒的亲和力。如在《我与地球》的主题班会活动中,教师就以自己的见闻、感受和相关的环保知识,参与到学生中,尽力讲得流畅自然、声情并茂。从而缩小师生距离,用自己的知识、人格魅力、道德修养无形地影响学生,使之潜移默化经,受教于无痕。

3、重视家访,了解学生相互交往的情况。教学绝不能同教育割裂,智育绝不能将德育抛弃。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较为复杂,教师在学校了解的仅是学生的一个面。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于单亲家庭和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要加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

抹去心灵的阴影,走出心理、生活的误区,将温暖送到学生的心里。从而将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加深师生感情,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相互交往的情况,密切注视班集体中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学生用理智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鼓励他们用作文和周记的形式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而教师对于学生交际、思想中的偏差应予以及时纠正,保证师生在情感基础上关系融洽。

4、注重与学生的个别交流。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在必要时,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必须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个别地与学生促膝谈心。

老师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后,还应尽力通过眼神、语言、动作、作业批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他在被 教师关心着、重视着。从而将开放、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必然在作品的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进而根据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意志、兴趣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让学生大胆设想烈火焚烧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最亲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时,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这就要求老师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打动学生,进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并表述出来。一句话,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情感性,要求老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带领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

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课内课外的情感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服务。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切实影响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有人说过:“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绝不仅是老师讲授的道理和知识是否正确,而还在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充分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切实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成为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树立崇高的师表形象。使学生由敬师长而重学业,爱老师而好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公正民主,亲切友善,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机智幽默,知识渊博。将自己燃烧的激情和强烈的爱憎融入教学的字里行间。如教学《海燕》时,教师不妨将自己的人格融入到海燕的人格之中人,将自己当作一只在课堂上勇猛、矫健的海燕,慷慨讲述,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同时,注意模仿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海燕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反差,从而将海燕勇敢、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带给学生,将海燕渴求通过奋斗、斗争获得希望、获得新生的情感赋予学生,让教师用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激活。又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必须将嫉恶如仇的情感和正义感贯穿三拳之中,使学生清楚感知教师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活生生的人。并将教师的人格魅力

和情感融入其中,化为无痕。同时,结合身边小事,谈论自如,或结合国情、时事、谈古论今;或将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人与之比较,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自然共鸣,人物的举措得失亦昭然若揭,课堂的趣味性浓厚。师生亦可就具体的人物、复杂的人际关系共同探讨,促进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最终将情感体验转化灰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求异,求新,追求完美,为师生情感体验寻求最佳归宿。

改革,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求异,求新,追求完美,是语文教学不断进步的动力。所谓求异,求新;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求异、求新,而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的求异、求新;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不断进步——即追求完美的教学境界。如作文课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寻找写作的源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使用;教材的不断修订;大纲的多次调整等等。都是在不断求异求新。而且,求异求新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情感体验之后,可以追求,也必须追求的东西。如学生在清楚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感受了其人生的悲苦之后,必然会想——我会不会成为新时代的孔乙己?我该如何避免成为新时代的孔乙己等问题。而学习了《小珊迪》之后,要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生活对小珊迪不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引导其大胆假想——小珊迪不死会是什么情形?或成为逆境

中崛起的硬汉,或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或成为一名充满人情味的长者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真正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给学生五个再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去求异求新,不断追求完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更应在教学方法上,向传统的“文学分析法”挑战,将知识的讲授,变为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感悟生活的真谛。当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它本身就只是一个不籽完美的过程。

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敢于、勇于否定陈旧、腐朽、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如大胆否定传统的愚公精神。可将它与今天IT界的新贵和奇迹作对比,说明时代在求异、求新、求快。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增强对新、奇、快的,有用的东西的体验。从而将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都引导到时代的轨道上来,寻找到师生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佳、最有效的归宿。

总之,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化为意识,进而支配行动。真正做到情寓于中,教学相长。

(作者 四川省资中县孟塘镇中心学校 张明辉)

 

第二篇:以学论教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浅谈新课程下转变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探索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 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全新的启示。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在于把课程(教学内容)忠实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从来就不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也从来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已无关。其实,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以下几方面转变。

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其次,要转变“课程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课程不只是“文体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网、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

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应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种“解放与自由”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师生互动,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并乐意参与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够做到与学生真正地平等,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后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努力形成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2、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不同思维的激烈的交锋,能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知互动,保持课堂生态的平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协同发展。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越深刻强烈,相同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就越多,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就自然越快。相应地,认知能触发和加深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情感的分化,使情感思维和情感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升华人的情感境界。可见,情与知的发展常常是平等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和谐共进的。 教学《美丽的公鸡》这课时,我采用了“表演体会入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的的实质。通过表演,教材中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成7热情的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绘的情境之中,大家兴趣盎然,争着谈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了真正的美不光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行为美和心灵美。运用情境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多向的、全方位的一个信息互动过程。应把教学各要素放在同一平台上,由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教学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独立探索,更要有助于学生互动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