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三多与三少

管理者的三多与三少

管理者的“三多”与“三少”

我一直以为管理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严重问题,很多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什么都好管,就是人不好管,我们可以很好地管理物资与财务,但在管理人上,经常搏手无策,特别是在软件企业,一个工程师的情绪、心情、状态与工作效率效果紧密相关。

很多时候你是无法用制造业的计件计量方法来考核的,一个小程序,心情好的时候一个小时搞定,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天都做不完,或许你说,这似乎与职业道德有关,但在这个社会里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先不提这个事情,我们还没有那么伟大与高尚。

管理者是需要经常地面对员工的,管理者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或多或少都会对员工的情绪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者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团队团结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将企业搞好,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团结的队伍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它可以战胜任何的艰难险阻,可以让对手胆战心惊。

那么我们来谈一谈管理者的三多三少。

1)多自省,少自夸;

自省是一个人能否做到有效管理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自省的人在工作中才能够真正地让人尊重。很多时候很多管理者都喜欢用自已的标准去决定对员工的评价或调整与员工的沟通方式,而极少从员工的角度去想问题,也较少去想想员工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后果是人心涣散,员工表面上接受你,但心理上抗拒你,极大地降低管理效率。

作为管理者,更应该多多自省,想想自已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想想员工的感受,多从员工的角度想想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参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被推为自省的经典。

自省贵在自觉,严以律己,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和恶消灭于萌芽状态。

2)多正已,少怨人;

管理者的威信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块“真金”,而不能老是怨天尤人,嫌这个难以驾驭,怪那个阳奉阴违。特别是软件这个行业,管理者更是要求是真正的软件高手,否则很难服众,很难去准确地评估与考核下属的员工。

当然你或许会说我们有一套完整无缺的管理体系,我们开发软件的过程就好象制造业的生产流水线那样,员工无法偷懒并易于管理,如果真如此,那么恭喜了,我相信国内的软件企业没有几家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已有很多的企业通过了CMM认证,但它适合于大型而且复杂项目的团队开发,对于大量中小软件企业的中小型软件项目/产品,CMM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当然我们可以借鉴它的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真正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中更多的还是依靠项目经理的管理与协调能力,如果项目成员的技术能力、沟通能力与配合能力都具有较高水平的话,那么项目的成功性将大大增加。

因此,在软件企业做管理者,是需要不断充电的,特别中层管理者,更是要在技术上不停地提高与完善,同时也要让属下的员工得到不断地进步,这样团队的战斗力才会越来越高。

我之前也遇到一些管理者,在项目或产品的进度出现问题时,他们总是埋怨项目成员,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技术好的人沟通又不好,沟通好的人速度又太慢,我通常没有耐心听完他们的苦诉。

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是出现在管理者自已身上,而不是项目成员身上,是管理者不懂管理,不会用人,如果每一个项目成员的方方面面都很厉害了,那我还要你这个管理者做什么,我之所以任命你做管理者,是希望你能将一群参差不齐的成员打造成一个战斗力强的团队。

3)多信任,少猜疑;

管理者的充分信任是对员工最大的肯定与鼓舞。我们很多时候要信任员工会尽力做事,也会正确地做完,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建立一个处处指挥、控制、监视的工作环境,那样效果反而很差,这样的环境是不太可能激发信任和尊重的。

信任是相互的,如果你信任了员工,员工通常也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他们以为只有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从不信任他人,他们总是事必躬亲,三番两次地检查、作改动,这对工作效率大大不利。结果,这种管理作风让他们自食恶果()。

信任下属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分信任,以致走上另一个极端——放任,信任是一种理解和依赖,放任则是一种散漫和纵容。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理解真正的信任应该是:你相信下属会把事情办得再完美不过,同时你也相信他们会遵循你的原则,因为你一直都让他们明白这一点。

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好的管理可以让企业快速发展,让员工快乐并满足,拥有好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希望,是员工的福气。

 

第二篇: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

一个企业,它既需要管理者也需要领导者,每个企业高层都希望自己的中层和主管做好管理者和领导者。

一个主管或经理,一旦有了下属他就具备两个角色:管理者和领导者。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使下级能轻松正确地完成工作,谅是一个好管理者;用思想和爱心引领下级与时俱进,就是员工心中的好领导者。

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的主管或经理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能与员工友好相处,特别的新员工,因为他们希望能从主管或经理那里了解更多企业的文化、市场、业务,也希望主管或经理能多教一些技术、技能,引导和指导他们做事。

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且对业务很熟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员工们的需求和愿望。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员工一年都见不着老板几次,说话的机会更不用说。通常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热爱和信赖全都来自主管或经理的影响。此时他们的领导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爱心的主管或经理。使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责任,也能从中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

一个中层或主管,他们既是专业型人才也是管理型人才,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同时具备专业方面的专长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其实他们在介于专业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之间的时期 时是他们最难受的时候,因为此时的他们有专业方面的执着但欠缺管理方面的统筹和变通,或是有做事的能力但容易陷入事务之中,专业能力不够强,技术型思维与管理思维之间容易出现瓶颈。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得到高层的关注和关心,希望在管理能力上得到帮助,指导他们在心理上有角色感。他们希望得到引导和肯定,因为他们需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管理者。

如果得不到下属的支持与拥戴,如果下属觉得你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那么你的位子和权利是维持不了多久的,而且也很难得到晋级和提升的机会。

每个年轻人希望能从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掌握很多技能,这对他们的心态和志向是都非常重要的,而一个企业的新员工和基层员工大多是年轻人。所以不管是主管还是部门经理,都是他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他们的关键性人物,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心理、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他们希望能熟练业务和掌握更多的技能,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者在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在管理过程中,帮助他们熟练业务和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一个好的领导者主要是加强他们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趋势的观念和意识,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激情,帮助他们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树立一个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完善他们的人格内涵。 一个部门经理在业务和技能上成熟了,并不代表他了解的管理思维和高度认识管理角色,并不说明他们在创新和决策上赚足了底气。所以他们还需要高层的指导和肯定,帮助他们理顺目标、经营、管理之前的关系;帮助他们开发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的途径;以及区分企业发展类决策、项目定位类决策、日常事务类决策之间的层次。 部门经理需要他们的高层领导者帮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端正心态,提高承压能力,帮助处理日常人事关系和对外关系,以塑造个人品质与人格魅力。当然部门经理的人格、人品也需要完善,心态、心力、心能也需要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管理者和领导者,当你的下属优秀的,才能说明你成功了,也就证明了你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好管理者和领导者,那么你的人气和人格魅力也就得到了实现,且自己的职业和角色也就更有价值。

一、【概念】:

领导者: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即能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担负管理职能的人,即负担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而以自身影响力和魅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二、【联系】:

领导者和管理者都是在组织中拥有权力的个体,在组织中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们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组织发展,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只有二者无间合作才能使组织更好的发展,“理想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同时就是领导者”。

三、【区别】:

对于领导和管理的区别,约翰.科特是这样说的:“领导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构建一个远景和策略的,是用来协调、拟定策略和协调相关人士的,他要排除障碍,要提升员工的能力,以实现远景。什么是管理?管理不仅仅是上面的这些东西,管理是运用计划、预算、组织、人事、控制以及问题来解决、维持既有的体系。”

领导者和管理者有着如下区别:

一、在工作范围方面:首先从领导者方面来说,领导者提供的是方向性的东西,需要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为组织制定长期规划,而且要时刻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秩序,不断创新,通过进行创新型活动来进行组织变革。领导者要解决的是本组织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同时还要对组织的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预见,总的来说,其工作要具有概括性、创新性、前瞻性。其次从管理者方面来说,管理者要做的是具体化的东西,需要在已有规划指导下做好细部工作,为组织日常工作做出贡献,管理者要研究的不是变革,而是如何维持目前良好状态并使之稳定保持,因此有时管理者会进行一些重复性的工作,管理者对待问题不需要过分追本溯源,他们要做的是将已出现的问题很好的解决,总体来说,其工作具有具体性、重复性、现实性。

二、在自身素质方面,不同的工作也对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1) 就像许多文章中提到的那样,领导者在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个人魅力,好的 领导者用个人魅力影响其下属,使他们愿意去听从领导者,愿意遵照领导者说的去做,而管理者似乎更倾向于运用组织上赋予的权力去做事,管理者用权力树立威严,让下级“惧怕”,不得不听从其指挥,按其指示去做事。

(2)“领导者要求做正确的事情,有关于任务的愿望,习惯从外向内看事情,喜欢深入第一线,知道如何做,对生活充满热情,首目标驱动,关注对的事情。管理者要求正确的做事情,知道做什么,有对任务的看法,习惯从里向外看世界,喜欢高高在上,知道说什么,喜欢得过且过,行动保守,受约束驱动”。

(3) 领导者积极、大胆,具有拓展创新精神,喜欢讨论且性格随和善于搞好人际关系、安抚员工,认为工作是一种乐趣,对待工作主观性较强,较为随意。管理者相对于领导者而言较为保守、冷静,喜欢守成多于开拓,独立自主性较强,管理层与员工泾渭分明,管理者把工作看作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工作而工作,工作似乎成为一种负担,对待工作冷静、理智、客观,较少随意性。

(4)一个好的管理者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培养出的,而好的管理者更倾向

于天赋性。

三、在工作侧重点方面:

(1) 领导者看重的是结果是否符合他的预计,不过多关注过程,而管理者强调的是完成目标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偏差。

(2) 虽然都对效率和效益有追求,但手段不同。“领导者是通过人与文化的运作,因此是柔和而温暖的;管理者则是以阶层和系统运作为主,所以是刚硬而冷酷的。”

(3) 领导者关注人,管理者关注生产;领导者提出问题,管理者解决问题。

(4)“领导者强调‘有机的情感非逻辑’,管理者强调‘机械的效率逻辑’”。

四、在工作方法方面:

(1) 领导者工作较为随意,灵活性强,不按理出牌,工作与领导者个性有很大关系,管理者,管理者以冷酷无情形象示人,把规章奉为信条,更具客观性,因此有时领导者在部属犯错时可以法外开恩,但管理者却遵章办事。

(2) 领导者倾向于运用激励,“通过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来达成目的”管理者倾向于运用控制,“按照给定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受控对象施加主动影响”。

综上所述,领导者与管理者虽有相同之处,但绝不可以混为一谈,正确认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对日常的管理活动进行更好的把握,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领导者与管理者具有四大区别:

【一】管理者关注的是执行,领导者思考的则是创新;

【二】管理者主要关注事情,领导者核心关注人;

【三】管理者依靠控制,领导者促进信任;

【四】管理者维护现状,领导者推动变革。

【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

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过程跨越的幅度很大。管理教育、培训、导师等传统方式对这一转变并没有多大帮助。因此,简单地以为加大对传统管理的投入就可以培养领导者是不现实的想法,从一个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涉及五个层

面的转变过程。

一直以来,组织都非常关注培养管理者,但在培养领导者方面投入不多。这主要因为与培养管理者比较,组织对培养领导者所需的技术、个性塑造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企业几乎都认为,培养管理者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促进领导者的培养。

然而, 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组织尽管都积极地探索培养领导者的最佳方法,但效果都不佳。他们采取最普遍的方法是:学院派的培训课程,就某一个领域所需要的领导力的概念和研究结果提出来讨论;参与群体性的体验式培训课程,了解如何做一个领导者并评估自己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很多培训项目中都有对领导者特点或行为方式的分析,似乎在暗示:“培养和发展这些特点,你也会成为一位领导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领导力是一个内在发展的过程,而这些培训项目提供的却是被动的外部指导。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强烈的个人的发展过程,尽管外部的投入还是很有价值,但除非针对内在发展设置了补充项目,否则这些培训课程仍然是无效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人都知道何为领导力,但却不能有效

地践行领导者的职责。

领导力需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去调和各种标准,慢慢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式。这需要个人的努力,包括忘记在管理者生涯中已经学习、掌握到的很多东西。从一个管理者向一个领导转变,需要做出下述五个层面的转变。

转变一:【从 “事实”和“数据”管理向“情感”管理转变】

美国国际电话电信公司的海洛德。吉尼恩就是数据处理者的最好例子。他和他的高管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进行非常严谨的分析。然而,尽管拥有数据的所有分析,他仍然无法阻止公司走下坡路,因为当时的ITT公司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长期战略和一个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许多管理者掉入一种理念的圈套,认为好结果的关键是如实又不带情感地分析,情感不应该带到决策中来。不幸的是,他们也是人,情感不可避免存在。 印度第二大摩托车制造商巴贾吉汽车公司的CEO桑吉夫。巴贾吉在设立公司所必需的一个自动退休方案时非常痛苦。当一个工人问他,为什么自己在公司工作了30年却会被解雇?是否他的工作效率不佳?他将怎样告诉自己的家庭等这些问题时,巴贾吉发现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

管理培训是不会为处理这种情况提供准备的。对巴贾吉提出疑问的那个工人顶多被视为一个讨厌的人,很快被解雇了。但糟糕的是,巴贾吉没有抓住这位工人的离开将对其他数以百计的人有益这点,无法对工人的质疑提出一个合理的、能够得到谅解和理解的解释。

管理和经营责任、忠诚、道德观等情感非常困难,这些情感处理起来特别脆弱。重大的决策往往伴随强烈的情感,然而使公司的基本特征保持完好无损也包括有效管理这些情感。特别是强权的管理者在管理情感方面往往分析能力较差,他们认为“不可预知的”和“不合理的”人是不顺眼的。他们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越多,碰到的困难也会越大,不幸的是,他们认为这是领导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转变二:【从一个“情感管理者”到“情感触动者”】

要成为一位领导者,管理现有的情感是不够的,引发合适的情感才是不可或缺的。 引发这些情感并不需要经过一个逻辑的过程,事实上,几乎和逻辑相反。例如,许诺在项目结束时给予巨额奖金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正如罗斯福所说的,政治家不是规划现实的情节,而是创造希望和梦想。

领导者必须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捕获组织所代表的意义并引发情感的投入。印度的甘地造了“Ramarajya”一词——代表正直、关心、公平而没有剥削的社会。19xx年,Vellore维罗纳基督医学院在伊娃。斯库德的领导下,秉承“以基督教精神下为贫穷者服务”的理念开始经营医院。管理者的工作是在一个为了报酬或为避免处罚的激励系统下进行的,而领导者是在激发热情的基础上工作,这种情况下人们乐于奉献不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是因为值得这么做。

这两种方法,表面是逻辑和情感的比较,但两者之间却有根本的不同,这也是有抱负的领导者需要一个跳跃深渊式转变的原因。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可以用“热情和利益”来形容。当受有形奖赏的鼓励时,人们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工作,没有热情可言。而领导者是在热情的驱使下工作,不是凭借对环境的现实理解,也不是这样做对其个人意味着什么的准确计算。领导者首先需要能够由目标驱使迅速进入状态,然后必须有能力推动其他人投入到目标中。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时候领导者容易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无法感染他们自己,也不能驱动其他人的热情。

领导者怎样才能成功地调动其他人呢?首先,他们必须找到一个能激发他人的目标因素,激发并忠于这个因素,而且领导者要通过创造神话、象征甚至幻想的方式感染人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因素。其次,领导者必须精确估计追随者对他们的所做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不会因逻辑上的不一致而惭愧。如果他们想成为领导者,重要的是整体的效果、管理者必须知道怎样带来这种效果。

转变三:【从一个标准的跟随者到标准的制定者】

有这么一种说法:不能够服从命令的人也不能够命令他人。在军队里这可能是对的,但对一个领导者而言却是错误的。领导者有能力看到一个新的愿景、

一个新的机会、被大家所追随的理想,而且这包括了对现状的创造性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不是秩序的卓越遵守者,而是一个传统标准的破坏者。 这对一个渴望成为领导者的管理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对那些已经被训练遵守规则、不愿去打破平衡的管理者尤其如此。管理者认为,与那些在思考和行为方面更有秩序的人打交道是更舒服的。但是,一个有潜力的领导者对现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安并提出一种设想,他/她必须决定应该怎样以及什么时候表达自己的不安及设想。这些不安和设想可能会给组织和个人的生活、职业带来混乱。整个职业生涯被有效地制约着,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在危急时刻才会改变对策,而不是在幻想和灵感的刺激下主动做出改变。

转变四:【从一个现实主义者到一个梦想者】

在组织内,一直以来管理者都被教育自己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实践”者,同时也被告知不要“梦想”那些荒诞的想法和念头,而是要对所做的工作将会起到什么样的现实作用做一个实际的检验。一段时期以来,管理者开始从一个“现实”的角度看问题,而且开始习惯性地摒弃新的思路和指责提出创造性思想的人。

领导者不必然是现实主义者或很“实际的”人。领导者是不断梦想奇妙愿景的梦想家。没有持续的梦想,思维就会淤塞。然而,梦想却不是管理者训练过程的一部分。做梦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来进入,处于静止状态下,什么也不做,只是沉思。做梦的人会被贴上游手好闲或是白日做梦的标签,被认为不适合赋予较高的职责。但往往是那些善于梦想的人才能带来重要变化。当然,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跟随是没有用的。而没有梦想的行动则是盲目的、空洞的,有可能激发了很多热情但却只完成了一点点。

转变五:【从一个完美主义者变成妥协者】

管理教育假定从一开始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最优化利润、收益、股东价值等经济参数。在上面提到的三个参数中,可能出现的两难是,利润的最大化却无法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产品(如某种药物)经过长时间的高成本研发后,最后发现这种药物可能有副作用,这时公司是继续推出产品,干脆否认;或者继续投入资金去试验、研究;还是退出产品线?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冲突所在。美国的主要烟草公司的长期股东的利益都与坚持反吸烟运动相悖的,今天,他们之中的许多已经被迫在法律诉讼中支付了很大一笔金钱,这些企业早期的行动不也是为了他们的股东吗?

这里并不是怎样去选择对错的问题,但是,正如巴达洛克所说的,在正确与正确、错误与错误之间不可能有最佳的方案,只能是一个折中的妥协。而那些接受了传统管理教育的人可能很难接受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的现实。的确,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结果也必须去面对。所不同的是,领导者必须持续把握这

些困难的选择,并且找到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接受的答案,但却从来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里涉及长期和短期的选择问题,涉及同事之间关系、企业与团队、个人与家庭成员等问题。他们必须判断他们的行动对自己、对他人、对现在和对以后的影响。对一个步入领导角色的人来说,把握好这种权衡的尺度非常困难。领导者要表现出来自己的勇气,同时他们肩负着非常沉重的责任。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以上提到的五点是对管理者向领导者转变的一个整体概括,包括管理者的一些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和再学习的需求。传统管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那些广泛性较高的课程如战略管理等,本质上还是采用一些理性的分析推理,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并不是低估这些基于逻辑推理的分析技巧的重要性,而是这些理论的基础发展已经出现危机。

经验也不是一个可靠的指导。如同歌德曾经写到,“经验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依赖于经验的诠释,以及与目前环境相关的因素。”所有对事实的解释其实都是被主观化了的。因此,我们对经验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利用它,而不能仅仅依靠它。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认识。

然而,一个管理者怎样去应对角色转变成为一个领导者呢?答案其实就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这看起来是个老套的说法,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复杂和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一个有激情的领导者的不断努力。

努力尝试这一转变的管理者首先必须乐于真诚而坦率地检讨自己的缺点和偏见,正视自己好的一面与不足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能与不能。这样,第一步就算成功了,如谚语说的那样“了解自己”,既不要去掩盖自己的错误,也不沉迷于毫无意义的自责,公正、不带偏见地正视自己!

转变的第二步是“变成你自己”,人们表现出的其实并不总是真实的一面,都戴着面具,表现得像别人希望的那样,总是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特点。在组织内一段时间后,都会变得与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像,越来越不像真实的自己。的确,回归自我是领导力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时,人必须跳出长时间工作留下的思维方式的烙印。既然一个人今天的想法是其过去的产物,那么就更应该跳出这种思维模式,更好更合理地思考。

最后一步是要确定你到底想变成什么样的领导者。这需要一个彻底的思考,包括完全切割与过去的关联。这要求一个反省的对比:一个人是什么、要成为什么?在另一个层面,一个人要成为什么、实际上能够成为什么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