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向协议(模板)

大学生就业协议

甲方(用人单位): 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码: 乙方(学生): 为保证大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用人单位及学生的合法权益,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合作的原则,经慎重协商,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就业实习协议:

一、乙方在甲方单位从事就业实习工作,其中

1、工作内容:

2、就业实习报酬和福利待遇:

二、乙方在正式拿到毕业证前属实习期,如不出重大变故,待乙方正式毕业后,甲方将与乙方签定正式劳动合同。

三、本协议有效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乙方学校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年___月____日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9-06 16:42:00 ] 作者:蒋传和 王琼 孙伟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选择性就业问题 就业意向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的相关观点,在就业心理上,提出了“就业意向”的概念。尝试性地构筑了就业意向的初步结构,并就此作了实际的调查研究,阐明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强调了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意向”的研究和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一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社会声望以及招生和办学的前景。从教育经济学理论来看:川这个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一般性就业问题或总量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职业岗位总量不足;第二.结构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有职业岗位存在而缺乏胜任的人选;第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既有职业岗位存在,也有胜任的人选,而求职者不愿填补此岗位。第一个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后两个问题与教育本身的关系密切。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来看,部分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和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交织而成的。一般而言,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不容怀疑的。但仅此还不够,学校办学上的努力往往会进一步带动毕业生择业要求的提高,而加剧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虽然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最终将通过实现就业而得到暂时解决,但往往是以毕业生错失最佳就业时机和离校后独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代价的,同时也影响着高校的“一次就业率”。本文对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就业意向做初步的探索,以期共进。

一、基本思路和做法

l,关于就业意向的理论思考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客观的职业岗位条件不符合求职者的择业要

求,且未能实现成功的互动造成的。众所周知,职业岗位条件来源于社会,是外在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和毕业生本身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调整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人手。行为科学认为,n,行为的实现缘于需要的存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激发为动机,而进一步发展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反馈进行调整,影响着行为的最终结果。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在就业行为最终实现之前,各种择业要求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需要到就业动机的不断激发、不断强化而产生的(其中也存在着不断转化,甚至消退)。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动机的激发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其低级阶段就是.?意向”,它是一种没有完全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当人具有某种意向时,对吸引和鼓舞自己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它具有不稳定性,或者逐步消退,或者逐步强化为高级阶段“意图”;意向在青年人中是极为普遍的,它们预示着未来的意图。我们认为这在大学生思考和尝试求职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是极为充分的。虽然大学生择业要求中也包含着一些已经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有具体内容的初步取舍,但是这只是作为进一步调整的基础,当外界条件不能满足或者本身缺乏合理性的时候也可能将被逐步压抑、消退、取代,而表现出低级形式(意向)的特征。因此,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择业要求,在理论上是一种“动机系统”。而“就业意向”则是在模糊性和不稳定性上对“就业动机系统”更为确切的表达。

2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初步调查

为了考虑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实际的结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做法是:

}1)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简单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xx年1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对5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1份。

}2)问卷结构:问卷主要有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两个部分,问题形式全部为封闭式单项选择。“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主要结合平时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和刘美涓}d}等人开展的“大学生对?双向选择?态度调查”的内容,拟定了8个问题。为了防止选项兼容和就业意向偏高,我们设计了“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方式”、“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的场所”、“你

能接受的最低的月收入”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做了各种就业意向顺序的排列,就业意向与可能的相关因素的交叉分布的统计,就业意向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计算和相关系数的大小比较,其分析如下: 1各种就业意向的排序情况:(见表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

1)

2.调查对象能接受的最低月收入的集中情况:

(1)中位数Me二969. 69元;

(2)平均值X二942. 11元。

3.对调查结果的认识:

(1)与原有就业观念的比较?sl;a.大学生对就业压力已有所认识,他们想通过继续升学和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就业来加以缓和;b.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动性已明显增加,自主寻访和集市洽谈已经成为求职的主要方式,两者相加已达到80%以上;c.专业对口的观念已不占主导;d.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占32. 41 `/c ; e.“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已经很小;f.“通过经济方面的成就来体现职业成果”处于主导地位。

}2)与现实要求的比较:a.在专业对口问题上与农业院校的“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教育有较大差距;b.在期望职业类型上.?为别人打工”思想仍然占主流;c.在就业地点上,期望去省外、去省内大中城市的占绝对优势,去县城及乡镇的只有13. 57%,与省属院校的“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目标相差甚远:d.在能接受的最低月收人上,44. 32}/r要求在1000元以上,平均值942. 11元。不仅远远高于本省职工平均工资,而且也高于许多省外招聘单位给出的条件:

4、就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为了增加对就业意向形成的认识,我们选取了代表性意向指标:期望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与否、期望职业类型、最可能的就业场所、能接受的最低月收入与个人情况,在校表现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主要采用定类变量相关分析的基本方法,!?」古德曼一克鲁斯卡的tau一y系数进行相关比较,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从主要意向指标诸因素交互分布情况(见表2):每个指标都存在多个因素上的分布与总体分布形式相接近。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

据相关系数(tau—y系数)反映的相关性大小来看(见表3):职业意向指标与个人情况,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相关程度排列顺序表(表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

3)

a.在专业对口问题上,女性大学生和家长职业类型为自主创业的,倾向于专业对口多一些Ib.在期望的职业类型上,家长职业类型为公务员和企事业员工的,期望与家长职业类型相同的多一些;c.在就业地点上,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中等(2000 - 6000 )元的,更期望在省内城市就业;d.在能接受的最低月收人上,家庭人均年收人在2000 - 4000元的和家长为公务员的选择1000元以内的多一些。

三、对策探讨

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在许多高校的总体工作中有所提及,但普遍都认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通过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来加以解决。实际上,市场经济要求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人尽其才”是基本规律。高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关注产品市场是必要的,但是更需要关注人才产品本身,因为人才产品是一种具有主体性、差异性、多变性的特殊产品。他们不仅有自身知识、才能等使用性能方面的差异,而且普遍存在着对自我认识把握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它们进人人才消费市场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效果。这个间题主要通过就业教育和指导才能有效解决,这是一种不同于物质产品销售的,人才产品的深加工。

Z、进一步增加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力度

从初步调查结果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有待进一步转变;占优势的取向与现实条件和就业教育的导向仍有较大差距。从相关分析来看,每个指标都有多因素的分布与总体分布接近(见表2),这既表明了总体分布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基础,也表明了对总体分布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相关性排序上,家庭因素影响最靠前,学校表现因素靠后(见表

3),这无疑是对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一种警示。

3、进一步增加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内容

为了合理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现实条件的差距问题,应该在就业教育和指导过程适时地加人客观而尽可能详实的社会现实的内容,如: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相关地区及行业的平均工资、计酬方式、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消费水平、发展前景等等。同时应注意引导大学生搞好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方面客观的测评,结合个人状况、家庭状况和可能的机会成本,逐步形成理性的职业意向。并在搞好群体教育的基础上,注意个体间的差异,帮助每位同学找准自己的职业岗位,实现及时顺利就业。

4.进一步关注和促进就业政策的衔接

农业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立足基层,奉献家乡”的教育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促进打通去基层的通道,搞好“一次就业”和??二次就业”的衔接。虽然许多同学有去基层、去乡镇的想法,但是他们对地方上的就业操作,以及对工作能否落实普遍心存疑虑,学校对此也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是一推了之,所以造成了许多人就业的首选目标放在外地和城市。

因此,设法促进地方上相关部门与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是极为必要的。否则,“立足基层”的教育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5.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就业行为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机所推动的复杂活动,这些动机构成了“多分支的动机系统”。其内容上包含多种需要;其形式上往往会表现为对就业时间、就业地点、职业报酬、劳动强度、行业前景、潜能发挥、职业成果期望等许许多多的要求,甚至可能具体到食宿安排、文化生活、能否顺利找到对象等等;在发展阶段上,有的内容可能表现为强烈的意图,有的可能是朦朦胧胧的状态,有的甚至根本还未意识到;在时间跨度上,从踏进大学校门到进人职业岗位都在不断形成、发展、调整和完善;在相互关系上,有些会占主导,有些被逐步取代等。这种动机系统较多的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和综合性,较突出的表现为?“意向”属性,这样的?.就业意向”是了解就业需要,实施就业教育和指导的切人点。探讨就业意向是解决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性间题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