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南平市延平区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发布单位:建设局 发布日期:2010-02-25

南平市延平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共有243个村(居),总人口50万人,其中村镇人口29.25万人。城市规划区内有6个镇,54个村(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xx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多年来,我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 %,促进城镇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

(1)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我区从20xx年起,着手进行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根据省市建设部门的要求,我区以《南平市延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下发了《2006-20xx年度全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安排。至20xx年,已完成樟湖镇、峡阳镇、塔前镇、太平镇、赤门乡等6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大横的山源村、高桐村、上楼村、南山的吉溪村、炉下的斜溪村、峡阳的陈坍村等67个行政村已完成村庄规划修编。 编制完成峡阳镇、南山镇大坝村、凤池村历史文化名镇主村保护规划。

2、家园清洁行动。我区新建炉下镇、太平镇、樟湖镇等12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经省家园办验收合格11个乡镇和139个行政村。茫荡镇、西芹镇、夏道镇纳入城市统一管理。20xx年以来以闽江流域和205、316国道沿线村镇作为整治重点,省里共以奖代补274.5万元(不含库区村补助)。

有关乡镇及茫荡镇茂地村、炉下镇斜溪村、南山镇吉溪村等 139个行政村,按照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的要求,制订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环境卫生监督制度、保洁制度等相关制度,共配备清扫保洁员186名,建垃圾池753个,垃圾桶526个,清运车辆186辆,并认真组织实施,镇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3、村镇示范住宅小区建设。我区列入省级示范住宅小区的有5个,其中:王台井窠小区占地15亩、建房20户,住房已全部建成,村民均已迁入新居;塔前茶林占地130亩、计划建房186户,现已建成24 户;水南后谷小区占地23亩、计划建房50户,现已在全面建设中;峡阳西隅小区已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大横的四朵洋住宅小区已动工40户,封顶6户,在建三层的23户。来舟金龙花园、金辉花园、峡阳玉屏山小区一期、二期等也都建成投入使用。峡阳江汜莲花小区规划建设177户,已动工77户,顶32户;西芹泗坑新村规划建设116户,已动工91户,封顶58户;沙舟坑新村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30户;王台镇溪后村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71户,封顶22户;赤门小区规划建设100户,已动工32户;玉屏小区三期43户正在全面建设中。这些小区建设为全区住宅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建房不断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4、生态示范村建设。

(1)夏道镇夏道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73.78万元,其中20xx年计划投资55万元。20xx年、20xx年省发改 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36万元,完成村道路面硬化改造工程,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建候车亭1个;新建老人活动中心1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内设棋牌室、阅览室、VCD、彩电等设施;改造供水管网2770米,新建300T、100T蓄水池各1个;完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景江公园建设,植树绿化2公里;街道两旁安装路灯52盏。

(2)樟湖镇溪口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9.68万元,其中20xx年计划投资54万元。20xx年、20xx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25万元,完成1座无公害公厕建设;铺设排污沟1200米;新建溪口村自来水厂1座,配套管

网13700米,日供水350吨;安装路灯120盏、景观灯25盏;完成生态河道治理、环村路干道绿化,绿化面积6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建设农民生态庭院;完成生态休闲小区环境整治,新建占地面积19亩的农民公园1座;安装闭路电视1040户。

(3)太平镇太平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2万元,其中20xx年计划投资52万元。20xx年、20xx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52万元,完成垃圾焚烧窑、垃圾分检棚、300米进场道路、挡坝等设施建设;铺设排污沟2000米;新建无公害公厕1座;2公里集镇接线路绿化和集镇公园的绿化苗木补植;完成占地23亩移民公园建设,公园绿化2000平方米,新建健身场地、老人门球场、灯光球场各1个,面积分别为300平方米、150平方米、1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

(4)炉下镇斜溪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94万元,其中20xx年计划投资51万元。20xx年、20xx年省发改委分别补助50万元、25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 33万元,新建篮球场1个;新建垃圾堆放场1个,占地面积1亩,修建垃圾池20个,无公害公厕2座,沼气池30 11;绿化村主干道7公里;安装路灯230盏;新建凉亭3个;建设农民公园300平方米,农民健身场地2个100平方米,公园绿化100平方米。

(5)西芹镇西芹村生态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为20xx年新列入生态村示范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90万元,省发改委补助资金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3万元。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1500米;购置钢化垃圾筒75个,建设垃圾池25个;种植樟树、桂花树800多株,完成绿化1200平方米; 改造无公害公厕1座,完成沼气建设37户;安装更换主街路灯80盏。

5、历史文化保护。我区于 年月日编制完成峡阳历史文化名古镇、南山镇的大坝村、凤池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这一工作对重点文化村的保护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延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始终把其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区、镇(乡)两级政府都及时成立了各专项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单位和牵头人;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制完成有关规划;建立奖罚机制,督促各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优惠措施。在住宅小区建设中,我局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中心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南政综[2009]92号)精神,对列入中心村的农民新建住宅免费提供住宅通用图以及技术指导等,在收费方面,除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地形图测量费、设计费等中介服务性费用减半收取。

在省、市补助之外,延平区、镇(乡)政府对各专项工作在有限的财力中也拨出专款给予补助,对完成规划编制的集镇每个集镇给予补助万元,对完成行政村规划编制的每个行政村给予补助 万元;对完成生活垃圾整治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给予补助 万元;对列入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村庄每个村庄给予补助 万元。对完成 给予奖励 万元

3、长效机制。如在家园清洁行动中,全区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长效保洁制度。通过组织开展垃圾整治,各镇、村配备环境保洁员130名并签定聘用合约,制定清扫保洁职责,成立了垃圾整治领导小组,有机构、有具体人员负责垃圾治理监督工作,乡镇制定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年度目标计划明确;定期清运垃圾,对垃圾实施集中焚烧或堆肥处理,杜绝农村生活垃圾随地堆放的现象。区家园清洁办定期不定期对镇、村垃圾整治工作进行巡查。抓好日常的监督,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确保垃圾处理正常运转。

4、部门合力。一项工作,往往牵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才能抓出成效。为此,区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定期不定期地派出巡查小组,进行联合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问题

1、农民对规划和编制的参与程度明显不足。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

问题,而规划编制应该是代表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和农民的长远利益的重大事件。因此,农民的参与程度将影响到规划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调查发现,已经完成的规划多数没有上下互动机制和过程,规划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不是特别清楚。

2、 新农村规划没有完全到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在乡、镇政府,他们的统筹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乡、镇一级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在区、乡(镇)政府管理层面上,上级政府部门支持“三农”的规划计划、优惠政策、专项补助等,都是分散的、突击式、不定时的,难以统筹安排,不利于长期稳定地发展,区、乡(镇)政府的管理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而作为广大受益者的农民更不知情,无法与当地的“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连接。总体上缺少以乡镇为基础、以“三农”为本的区域性综合规划,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省市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部门规划,但是到了区和乡镇一级政府,它无法对这些规划进行统筹和管理,往往是政出多门,相互之间不协调,下面无所适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这是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所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区和乡镇一级综合规划力量不足,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对基层乡村的规划缺乏有效的业务指导,城乡统筹考虑。

3、 规划的内容不够完整、全面,缺乏宏观指导 。乡村规划缺乏宏观的指导,土地和生态规划与新农村规划严重脱节。土地是“三农”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没有科学的土地规划作指导很难制定出正确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应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所有的发展规划都必须以生态规划为基准,因此对新农村规划上级部门应在这些方面给予宏观的指导。

4、规划实施的保障条件落实困难。(1)人员不稳定。目前,我区乡镇建管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由于目前农村已停止征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已是“无费可收”,造成建管站“人心不稳”,变动频繁,且建管站力量单薄,工作人员还要身兼多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2)新农村建设需要比较长期、大量的投入,资金短缺是规划实施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规划等途径向农村提供了不少资金,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但从总量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设部门在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等工作中,省市专项资金全额下达村、镇,未考虑各级建设部门行政办公经费,也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关于我们的几点思考

1、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先有建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建设部门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并与乡(镇)、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注重体现民俗风情,展示民族特色。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研究项目和有效载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我区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34个,我们把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使农村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才能更体现农村建设的新。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突出了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人为本,整治村容,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

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仍然较差,住房砖瓦化率较低;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住房呈现建设布局乱的局面。一些农村随意建房,建新屋不拆旧宅,有新房无新村,造成用地浪费。近几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按规划建设砖混、钢混结构住房,采用建筑节能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环境卫生还很差,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健全机制、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建设部门要引导推广适用的新技术,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家要以生产发展为本,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基础,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走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以农民为主的村镇整治路子,为我区新村建设全面进步服务。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整体建设的现象,道路不畅通,没有排水设施,没有科技文化场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建设规划坚持以加快村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村镇原有基础设施的特点,突出不同村镇的不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其次,要高标准改造并完善镇内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乡镇内小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要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积极寻求并探索重点中心镇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新举措,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

4、加大扶持,政策引导,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落实提供保障。

目前,延平区是按非转移支付县的标准来补助,建议与其他县(市)统一补助标准。同时为保持人员稳定,建议区政府将建管站单位性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村环卫队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我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临沂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时间:2010-07-23 17:08来源:未知 作者:专题栏目管理 点击:1064次

临沂市现辖三区九县,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共180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042万。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1、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临沂村镇分布面广,环境、资源、区域差别较大,在村镇建设中始终坚持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抓试点,树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重点抓好全市9个全国重点镇、29个山东省中心镇、23个市级重点镇的建设管理,通过推广典型村镇的先进经验做法,带动全市村镇建设。

按小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中心镇。启动新一轮规划修编,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

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中远期目标要达到镇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镇驻地常驻人口5万人以上。

2、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目标,大力增强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重点搞好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提升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为村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载体和平台。全市现有村镇道路总长度31859公里,安装路灯80875盏,有56个乡镇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90%,累计发展户用沼气池30余万户。

气化临沂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向县城、中心镇输配天然气管网建设全面启动,计划三年内完成泰—青—威天然气长输管线临朐分输站到沂水县的次高压管线,向临沂供气能力为每年5亿立方米,使中石油给我市的供气能力达到11亿立方米/年。完成临沂城各县的次高压管网,实现九县全部用上管道天然气,同时根据各乡镇和中心村的情况逐步将管网向村镇延伸,力争20xx年实现“气化临沂”。根据中心村、连片社区建设情况,到20xx年全市1130个中心村全部用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目前的液化石油气、沼气作为中心村和连片社区建设当中的过度燃料。

水治污工作。新建道路和社区将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制。乡镇及连片开发社区新建道路和社区时,实行雨污分流制,规划建设一次到位,同时设计、同时建设。社区内配套建设化粪池,避免重复建设和运营浪费。计划利用5-6年的时间,至12·5末全市每个建制镇基本建成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的地区,在县城周边乡镇、社区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配套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25座,日处理能力83.32万吨,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日常保洁工作。各县区、各建制镇负责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不断推进垃圾处理服务费征收和物业化管理体制建设。环卫所等专业机构负责有偿服务费用征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村(居)社区按照300-500名在册人口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负责路面清扫、河沟清理、垃圾分类收集至垃圾池。村(居)社区要配备垃圾运输车等清扫清运设备,每10-15户或每幢住宅楼至少设立1只垃圾箱,每个村居、每个社区至少设置1座垃圾收集点或自卸垃圾箱。村集体配套物业管理费用。

3、以生态城镇、园林小城镇为抓手,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级“园林小城镇”、“生态城镇”评比命名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周详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申报、评审办法,考核指标涵盖经济发展、人口就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容环境、居民生活等七个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鼓励县城、建制镇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园林县城、城镇,极大促进了园林生态环保型城乡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4、以建设“百年住宅”为方向,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自20xx年开始,市建设局先后组织了五次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编印成五种图集,印制15000余册免费发放到乡镇和村庄,引导农民群众按照优秀设计方案,建造实用大方、造型美观、质量安全、经久耐用的“百年住宅”,满足了农民群众搞好住宅建设的迫切需要。20xx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市20xx年竣工127628户,在建27171户,危房改造20498户,有575个村庄实施集中建设,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财政20xx年度3亿元专项资金分三批拨付,各县区配套资金33172万元。市土地增减挂钩周转金已拨付71775万元。各县区为农户办理小额贷款10159户,贷款金额38972万元。全市共减免配套费23372万元,节约设计、图审等费用1290万元。

二、调整优化小城镇产业布局,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1、明确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按照区域“产业中心、居住中心、基础设施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定位和小城市的建设标准,打造“规模大、产业强、设施全、环境美”的明星镇。科学确定小城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全面规划中心镇、中心村。调整完善城镇村结构体系,形成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农村、农民减少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起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农村社区)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村体系。根据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形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镇建设的意见》,指导各县区调整完善县域中心村布局体系,把所有村庄纳入中心镇和中心村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规划,明确中心镇、中心村涵盖的村庄。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结合农村旧房改造,规划镇域集中居住区,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口向驻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探索发展“大村庄制”,通过合村并点使弱小村、分散村、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由现有的村庄管理模式向农民社区管理转变,当前全市现有村庄7151个,共确定中心村1130个,并统一规划,加快建设,至20xx年实现中心村(农村社区)全覆盖。其中莒南县确定116个,围绕中心村开展的“大村庄制”建设走在了前面。

3、扩大小城镇产业园区规模。提倡小城镇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园区,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支柱产业并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向集约、规模型发展,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提升产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强节能减排改造,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旅游、服务业等设施,促进商品流通、创造就业机会,为农民群众到小城镇居住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镇驻地人口和产业聚集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小城镇。

1、实施“大水城”建设战略,打造滨水生态环保小城镇。自20xx年实施“大水城”建设战略以来,临沂市城乡建设已经迈入滨河建设新时期,滨水生态环保小城镇建设驶入快车道。建设完成滨河公路400余公里,与国道、省道、县乡村道路贯通顺接,把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及村庄连接起来,全方位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统筹。沂河、祊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等河流已经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沿河敷设截污管道、修建亲水平台,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建设带状公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加强河道监管,加大向河道滥排乱倒污染物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各县区、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集中处理污水,确保出境水质。

2、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环境。20xx年市政府印发了《临沂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启动了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提高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村容镇貌的脏、乱、差现象,重点抓好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建设,规范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去年,启动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活动,乡村道路硬化、植树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居亮化等“五化工程”和“七带五部一圈一环”整治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效果。

今年启动了全部中心村的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环境整治与之相结合、相辅相成,建设一批新型村居社区,改变城乡面貌。市财政村镇建设投资将调整重点,全部用于中心村和中心镇的整村迁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不再分散使用。

全市累计查处村镇违法建筑3481起,面积135.26万平方米;建设配套环卫设施2752个,铺装人行道板177万平方米;管线下地138.72公里;新增绿地面积507.6万平方

米,植树765万棵;粉刷沿街建筑335万平方米;新增路灯8699盏,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临沂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地热城、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取得国家湿地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四、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充分彰显小城镇特色。

为提升临沂的城市品位,更好地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20xx年5月,我市完成临沂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设计,以《临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形成了《临沂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20xx年编制出台《临沂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临沂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见》等文件,临沂市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市政府明确要求要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文化街区、文物单位的保护管理。在旧城改造、城中村建设过程中,制定保护方案,严禁拆迁破坏。在公路、市政设施等建设过程中,对省级、国家级文物单位采取绕行等避让措施。同时不断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保护管理制度,采取保护性开发、适度开发等措施,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的社会开放和宣传弘扬。近年来,大店镇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诸葛亮故居等众多历史文化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

五、创新机制体制,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政策,出台指导性文件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意见》、《关于对建制镇驻地和社区垃圾处理实行有偿服务的意见》,出台了《临沂市中心村建设纲要》、《关于加快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中心村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意见》、《临沂市生态城镇考核指标体系》等文件,为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

1、机制创新。市、县(区)各级都成立了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六大班子组成的工作专线,县区建设局有村镇建设科(办公室)以及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乡镇均设建委(办公室)和村镇建设服务站,有专人专职分管;村庄有建设工作联络员,做到了在村镇建设上政令畅通,保证了事有人管,活有人干。

2、制度创新。市县镇三级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镇建设管理制度,使全市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市县区层层落实责任制,每年县区的一号文件都把村镇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与乡镇签订村镇建设目标责任书,给各乡镇确定任务和目标,并逐一细化、量化,列入乡镇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一届乡镇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千分制考核的县区都有80至100分的村镇建设考核内容,年底考核,奖惩兑现,有力地推动了村镇建设工作。

3、政策创新。临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投资经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形成小城镇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财政自20xx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小城镇建设。县区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实施“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策略,靠政策引导调动老百姓的资金,政府投入资金作“药引子”,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农民到小城镇进行投资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上,各级始终坚持政府求环境,村街、居民求效益,政府不与投资者争利益,让利于村街,让利于群众。在小城镇的拆迁建设上,政府不直接从经济上进行补偿,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环境,使土地、区位、房屋、环境升值,形成人流物流,提高开发经营效益来间接补偿,调动各方拆迁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使群众明白了搞好小城镇建设将给自己的致富带来门路,从而调动了群众参与村镇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临沂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加上人均占有耕地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临沂把坚持城乡统筹,搞

好小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来抓,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镇区集中,加快了全市的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通过行风热线、来信来访接待、12319服务热线等方式,及时化解和处理农民群众在村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帮助农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

关于西宁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车向贤 田昌明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http://www./ 来源: 创建时间:2007-2-11 18:08:36

【字体:大 中 小】

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联结的桥梁,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发展中小城市的基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小城镇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近期,我们就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现状评析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乡镇国土面积、人口、民族、经济总量、服务半径等,于20xx年和20xx年两次对全市乡镇行政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全市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有县城建制镇3个,非县城建制镇24个,市域城镇密度3.39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4%,其中大通县有建制镇9个,湟中县11个,湟源县2个,城北区2个,城西区1个,城东区2个。全市城镇化水平为58.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0.5%、8.6%和21%,低于全国41.2%的平均水平。建制镇规划建设中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城区,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

2、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各县区全面实施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达96%,其中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面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各地还根据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完成了部分区域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三县县城和

部分建制镇建立了城管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依法有效地进行城镇管理,促进了小城镇健康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等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近6亿元。

4、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我市采取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大通县桥头镇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湟中县多巴镇作为青海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了设施农业、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5、扩市提位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心城区周边小城镇加快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近郊的多巴、甘河滩、鲁沙尔、总寨等建制镇纳人大西宁核心城镇体系,通过西塔、宁大、宁湟、大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周边城镇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这些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紧密联系。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东川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甘河镇、廿里铺镇、乐家湾镇等的城镇化进程。

二、西宁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落后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规划方面:一是小城镇定位不够明确。一个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据调查,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对县(区)情、镇情的深人调研,没有根据当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及城镇体系等因素来选择发展方向,造成小城镇建设缺乏固有特色和文化内涵,也缺乏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二是规划起点不高。目前我市90%以上的建制镇总体规划由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但受规划经费制约,修编详细规划的很少,这是我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规划经费缺乏,未能聘请高层次的规划设计部门和高层次专家进行小城镇规划,造成规划起点较低,质量不高。三是规划执行难。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县城建制镇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相对较好,但其它建制镇规划执行较差,存在不按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情况。其原因除个别领导对规划权威性认识不足、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外,也有由于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等方面的原因。四是规划协调不够。突出表现为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协调不好,影响规划执行。

2、小城镇建设方面:一是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全市27个建制镇中,只有大通县城人口超过5万人,达到我国现行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划分标准规定的县城人口规模。其它建制镇,大部分非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镇区内相对集中居住的常驻人口不足5000人,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二是投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大部分县(区)财政困难,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可用于建设的财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历史欠账多,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主要靠国家建设项目,多元化投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社会资本投向小城镇建设的吸引力不

强,存在不少困难。三是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我市除三县县城以外的其它建制镇,与沿海地区相比,大部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镇域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农闲时节大部分涌向市区、县城或外地务工经商,造成小城镇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3、小城镇管理方面: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四区三县虽然都设立城管机构,建立了城管队伍,但四区城管职能主要是市区城市管理,存在建制镇城镇管理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三县城管职能以县城为重点,其中大通县将部分城管人员下派到城关、黄家寨等建制镇,由当地镇政府管理,其它建制镇城镇管理中普遍存在无人员、无经费的问。二是城镇管理“政出多门”,土地、城管、交通、社会治安、社区管理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是建制镇规划区内特别是县城周边和城郊农民建房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四是城镇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建制镇没有建立或完善城镇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为今后城镇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加快西宁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重要实践,是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扩市提位战略,加快“一区三园”建设,打造“世界藏毯之都”和海湖新区开发,都为西宁小城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西宁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26个建制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具特点,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而应按照规划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水平,把我市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和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二是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城镇支柱产业发展。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避免走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乡镇加快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小城镇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2、西宁市小城镇建设重点:

一是率先发展三县县城,做大做强县城。从县城的整体功能和布局出发,统筹考虑规划,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发展定位,进行产业分工、壮大城区实力。

二是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完善城镇体系。到“十一五”末,三县基本形成以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三县县城为中心,以大通县城关镇、塔尔镇、黄家寨镇、东峡镇,湟中县多巴镇、甘河滩镇、总寨镇和湟源县大华镇为次中心,协调发展,经济分工有序,功能优势互补,空间布局合理,整体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城郊五镇要充分依托省城大市场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宁城“卫星城镇”。 三是逐步发展一般乡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一般乡镇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生态优良,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重要节点。

3、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大规划修编力度。一是以《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为指导,尽快完成县城体系及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同时,要做好市与县区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二是加快城镇详细规划编制。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三是市、县(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保证重点规划编制费用,确保小城镇规划修编如期完成。四是积极培养和引进规划编制专业人才,切实改变目前县(区)规划专业人员紧缺的状况,为小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支持。五是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小城建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把城镇规划落实到项目中,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城镇规划。特别是要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支柱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壮大城镇规模。加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申报力度,使我市更多的建制镇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从而得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建设,并对湟中、湟源县等财政困难县给予倾斜照顾。各县区也按照一定比例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县收取的城市维护费应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严禁截留挪用。小城镇集体存量土地收益,除应上缴县区财政的部分,应全部留给小城镇政府,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同时,加快小城镇各类市场的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

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标、拍卖等办法,经营好城镇基础设施经营权、专营

权、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租用权等无形资产。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可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实行政府特许经营。五是各级财

政给予适当支持,整合城镇开发建设相关企业资源,在三县分别成立城镇投资开发建设公司,采取市场化运用方式,加快县域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

5、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到城镇建房、买房落户,办厂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房和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人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要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对进城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鼓励其有偿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二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在保证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使土地收益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理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出租、人股等方式直接进入城镇土地市场。同时逐步实行农民宅基地的有偿转让。

根据我市城郊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建议市级规划及土地管理部门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对一定限额内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可由各县负责,并将城郊村镇规划审批权下放到区上或授权各区进行审批,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区级政府建设小城镇的自主性。借鉴大通县城新区开发建设等成功经验,对城镇存量土地和其它存量资源实行有偿开发,采取多种形式盘活土地资产。同时,通过改造旧镇区、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等工作,真正做到既节约土地,又能促进小城镇建设。

6、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小城镇管理。一是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健全小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重点镇要设立小城镇规划建设办公室,一般建制镇要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二是全面加强城镇管理。从治理脏、乱、差人手,依法加强城镇管理,着力创造环境优美、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镇意识的教育,发挥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城镇管理规范,逐步把小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7、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协调和激励机制。市、县区要建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协调、调度和督查制度,研究有关政策,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规划建设部门与交通、土地、水务、环保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土地、市容、交通、治安、社区管理方面搞好综合协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市容环境管理机制。建立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实行县区、镇二级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评比考核,激励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西序市委政策研究室)

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管理情况汇报

信息来源:衡阳建设局 加入时间: 2007-6-30 2:18:01

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管理情况汇报

一、20xx年城镇建设目标管理情况

城镇建设是全市目标管理重点工作之一。今年以来,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市建设局切实加强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定期进行督查督办和具体指导。12月中旬,市建设局组织各县市建设局分管领导对全市的城镇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评和核查。从考评的情况来看,县市党委、政府围绕城镇建设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市各地城镇建设你追我赶,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城市化率:全市总人口(不含市区)632.39万人,现有城镇人口169.73万人。城市化率26.84,比上年增加1.54个百分点。

城镇规划:今年各县市重点抓住城镇体系规划编制,106年建制镇(不含市区)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94个,占88.6%,查处“两违”项目459个,查处率100%。

城镇建设:年初计划项目136个,已开工127个,已完成88个。其中新建5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改造3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新建样榜街6条、水厂3个、农贸市场5个,新增路灯2242盏,新增绿地21.13万平方米,新增行道树49362株,绿化覆盖率27.48%,绿地率21.13%,人均公共绿地7.45平方米。

城镇管理:新建水冲式公厕17座,新增垃圾车64台,垃圾站28个,果皮箱1614个。

(二)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决心大。

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深化了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把城镇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点子,资金安排上有盘子。年初城镇建设目标任务下达后,各县市都召开了党委、政府专题会议和建设工作会,拿方案,定项目,签订责任状,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抓落实。有的党委主要领导还担任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指挥长,亲临一线指挥。衡东县为了抓好县城建设迎接建县40周年大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城镇建设。衡阳县年初县财政一次性拿出500万元用于城镇管理和城镇基础设施维修(不含重点工程建设)。

2、规划修编品位高。

随着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新区、工业园区不断建立,耒阳、常宁、衡阳、祁东、衡南、衡山、衡东等地按照高起点的要求对县城规划进行了新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修编工作。通过规划调整,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祁东县规划区面积由22平方公里增加到28平方公里,衡山县规划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增加到17平方公里。衡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用大抓规划、抓大规划的思想,投入290万元,公开招标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县城地形图测量和总规修编作。衡南县在组织对新县城规划修编的同时,完成了23个建制镇的总规修编,编制了96项详细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市共编制了149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其中耒阳市33个、常宁市15个、衡阳县33个、衡山县13个、祁东县17个、南岳区4个、雁峰区2个、石鼓区2个、石鼓区2个、珠晖区2个、蒸湘区2个。

3、项目建设步伐快。

今年的城镇建设以构建和谐城镇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从发展县城经济、便民利民出发,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安排了一大批新建和改造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衡东县以建县40周年为契机,投入资金2.45亿元,启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其

中洙江广场总面积59696平方米,建设投资2800多万元,只用8个月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耒阳市围绕建市20周年庆典,大做城市建设文章,动工新建和改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祁东县启动新建500万元以上项目5个,改造300万元以上项目5个,改造背街小巷达11条。常宁今年也是大手笔抓城市建设。其投入资金1.11亿元,新建500万以上项目5个,改造300万元以上项目7个。衡阳县城镇建设开工项目27个,完成22个,完成投资1.5亿元。

4、城镇管理面貌新。

今年以来,各地在抓城镇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上的“脏、乱、差”。一是积极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衡阳、祁东、常宁大刀阔斧进行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定员定任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切实加强了城镇卫生管理力度。二是从实现城镇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入手,集中整治“六乱”,实施“四化”工程;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三是抓城管队伍建设。衡阳县为了建设一支稳定的城管队伍,从20xx年起,城管队员的人头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

5、城镇经营思路宽。

为了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难题,各地把如何经营城市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市场运作、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土地开发、广告权位招标、的士牌照、公益设施命名权拍卖,整合了城镇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全方位筹措城建资金。衡南县采取市场运作建设新县城,今年公开拍卖土地63宗,面积665亩,筹集城建资金9672万元。衡东县通过经营城镇共吸纳各类资金1.88亿元。全市今年共投入城镇建设资金9.5亿元,其中市场运作筹资7.3亿元,与去年同比都增加近一倍。

(三)存在问题

1、由于卫生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个别地方仍存在卫生死角。

2、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缓慢。

3、由于城镇建设点多、面广,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扶持不够。市委20xx年4号文件明确规定,从20xx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并逐年增加,但一直没有落实。目前,全省其它地市每年解决小城镇专项资金都在200—600万元以上,而衡阳没有解决一分钱。建议按照市委20xx年4号文件要求,落实专项资金,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

二、20xx年城镇建设工作思路

20xx年,县市城镇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以县城建设和小康示范镇、示范村、重点镇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为主题,以扩容提质为目标,以经营城镇为突破口,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衡阳城镇化进程。

1、抓住龙头,完善规划编制。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好小康示范村规划。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严格规划执法,严厉查处各类违规建设行为,违规案件查处率达100%,“一书两证”发放率要达100%,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2、突出重点,实现扩容提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在确保县城建设上规模、上品位、上台阶的基础上,抓好小康示范镇、示范村和重点镇建设, 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工程质量,建设让市民满意的工程。

3、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功能。20xx年要成为我市城镇建设管理年,要抓好卫生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做到无卫生死角、无马路市场、无“六乱”现象,使城镇管理步入规范、高效的轨道,城镇面貌达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要求,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4、广开门路,做好经营文章。要引入竞争机制,用活政策,依靠市场运作,全方位、多渠道经营城镇,使城镇建设市场化。要进一步搞好城镇土地开发、广告位出租、的士牌照和公益设施命名权的拍卖,依靠市场运作广辟财源,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

5、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要调整充实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在建制镇指定相应机构和专人负责这一工作。要创造学习条件,组织小规模队伍走出去,认真学习外地城镇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市建设局每季度要对各县市小城镇建设进行一次督查督办,加强具体指导,确保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哈尔滨人大 更新日期:2008.11.10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五个统筹”,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了解和掌握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现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建亭带领城建环保委部分成员于20xx年10月16日-22日深入到阿城、尚志、延寿、通河、木兰、巴彦等区、县(市)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我市所辖八区十县,共有建制镇103个,集镇75个,行政村1810个,近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加大建设投入,全市村镇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市村镇道路面积15901.6万平方米,硬化铺装率为19.22%,其中建制镇(含集镇)道路面积1891.4万平方米,硬化铺装率为42.28%;全市村镇实有住宅总建筑面积11221.71万平方米,砖瓦化率为89.63%,人均建筑面积19.94平方米,其中建制镇实有住宅建筑面积2004.26万平方米,砖瓦化率为90.49%,人均建筑面积22.32平方米。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区县(市)和城镇领导班子对城镇建设工作都很重视,将小城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效显著,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布局有所改善,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有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小城镇都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自然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交通、通讯较完善,农业较发达,农产品丰富,农贸交易繁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的镇近年旅游业出现好的势头,文化、卫生、教育基础较好。

(一)坚持科学规划,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一个科学的规划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源源不断的社会效益。在制定小城镇规划过程中,一是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用明天的眼光审视今天,用发展的眼光筹划未来,认真预测现实产业基础和新引进项目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二十年投入总量需要具备的功能配套和布局定势,留出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为可持续发展作好准备。二是突出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坚持提高规划设计的开放度,在规划上舍得投资,邀请高等院校或具备相当资质等级的规划设计院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工作。坚持引入竞争机制,以集思广益,好中选优,使规划全面正确地

反映小城镇建设的客观要求。三是突出小城镇规划的独特性。坚持以特色致胜,善于打出自身的品牌,根据各小城镇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和产业特点,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建设既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型城镇,坚决杜绝照搬照抄,“百镇一张图,千房一个面”的低水平规划现象。注重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搞好区域布局、风格设计和景观建设,新建了一批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文化旅游型、商业贸易型、城郊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四是突出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小城镇规划工作,并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严把规划审批关。凡是建设项目所在地段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或建设项目不符合详细规划内容的,一律不得办理选址、立项、用地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未取得规划许可证的,一律不得批准用地和进行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实施了新农村环境示范工程建设。以提高基础设施功能和优化环境为重点,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道里区新发镇建国村、道外区团结镇石人沟村、南岗区红旗乡曙光村、阿城区料甸乡红新村等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整体条件相对成熟的中心村以美化街路景观环境为重点,全力推进试点镇专项达标建设。呼兰区康金镇、宾县宾西镇、巴彦县巴彦港镇、延寿县加信镇等辐射范围广、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乡镇通过完善排水设施,整修路面和建筑立面,规范设置广告牌匾,进行照明亮化和植树绿化等专项达标建设,形成区域整体环境改观的样板街路;以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卫生为重点,全力推进达标村建设。动力区朝阳镇金星村、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双城市新兴乡新兴村等村庄环境较好、村民环境整治愿望高的村庄通过开展“四清”、“四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不断提高村庄环境质量,使村庄环境基本达到“七有八无”标准。二是实施了人居环境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全市确定的试点乡镇和试点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为主线,重点开展了村屯环境整治、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农房改造及镇内样板路建设工程。道里区万家村农民住宅新区、延寿县团山村村屯容貌建设、阿城区新明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以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重点推进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采取财政补贴与区县自筹资金匹配投入的办法,根据村镇的不同特点,在现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承接城市人口分流的作用,全市村镇卫生环境明显好转。平房区平房镇、通河县浓河镇、木兰县柳河镇等一批中心镇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农房改造。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继大规模实施棚改工程之后,又一项关注民生的惠民行动。全省“两棚一草”工作会议召开后,为了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市建委、市泥草房改造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政策、调剂力量、掌握信息、细化目标,确定了农村泥草房改造的基本运作模式。按照市领导的指示,今年以来,市建委紧紧围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住有所居的要求,以改造农村泥草房、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为目标,以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本着统筹规划、有效组织,突出重点、逐年推进的原则,走进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全面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截至目前,今年全市8区10县(市)已拆除泥草房40244户、251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农房39527户、369万平方米,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5.7%,其中,已竣工农房30739户、面积281万平方米。一些区、县(市)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农民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个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推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长足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不足。20xx年我市财政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3900万,20xx年投入4400万,同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沈阳市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20xx年是4000万,20xx年投入1.6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大部分区、县(市)主要依赖政策性投入,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质量。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简陋和不足,有些地方处于零设施状态,直接影响环境卫生作业的正常进行,特别是缺乏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极易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污染。

(二)投资分散,不利于集中建设。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新农村部门帮建资金、扶贫资金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弱化了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资金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一拔、二转、三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浪费了财源。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我市部分小城镇已建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导致许多公共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难以发挥效益。大多数基础设施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更没有形成良性永续利用的运行机制,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乡镇政府城镇管理职能弱化。我市乡镇一级政府经过几轮改革后,人员大幅度精简,面对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开发建设对周边郊区的影响,乡镇政府管理集镇和建制镇的职责难以有效发挥。由于未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无法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绿化、市政、环保等管理和执法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属于垂直领导体制,乡镇政府对土地和规划无管理权力,乡镇管理工作比较被动,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等工作相对落后,农村建房管理失控,私建滥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直接影响到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四、下步意见和建议

在今后小城镇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创新各项工作机制,必须营造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保障小城镇建设顺利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

(一)从实际出发,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各级政府在编制(或修编)小城镇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不要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内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

(二)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好生态环境。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存服务的,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保障。要做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从环保角度选择好的产业门类,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积极做好污染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原有的生态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植被和河道。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问题,不注意解决在工业、商贸业、旅游业等发展时和人口聚集后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就有可能使小城镇成为污染源,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

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把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同时,各级财政应该按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安排资金,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预算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县(市)、乡两级也要按比例进行配套支持。

(四)建立社会支持机制,推进相关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市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对于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供应站等能产生效益的公用设施,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这将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五)完善机制,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六)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增加工作透明度。各级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资金使用等监督检查,并接受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等监督,确保建设工程项目“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和施工质量。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要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力争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