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课堂后之感言

听全国英语名师课堂后之感言

20xx年11月9日至12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课改十年回顾与展望教学观摩会”“名师之路,成就新名师,”“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堂”,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领略了名师的风采,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专家型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影响着我,打动我。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位名师课后的经验交流。

田湘军老师有丰厚得知识底蕴,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个人动听的歌喉,教师过硬的素质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之间的幽默,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田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不仅使孩子很快地被他吸引,连台下的上千名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课堂上他用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元的课堂评价、重情重趣的教学特色,使我们坐在这样老师的课堂上,如沐春风。名师的风范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教师,从这次活动中,更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一定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王劲春老师恰到好处的象声词给人别出一格的感受,大大的吸引了在座的每位学生和老师,给人以四两拨千斤

的震撼。张鲁静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平静的课堂也是收获满满,受益多多。

一、名师各展风采

1. 过人的专业素质和基本功

三天来,我们听取了14节名师的优质课,欣赏了14位名师的风采,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过人的专业素质,而基本功已经不能用扎实来形容,他们的口语的流利程度感觉就像外教,尤其是顺德的田湘军老师和北京的张燕燕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临阵不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知识还有更多课外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习得。他们的风采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榜样,他们更是我们听课老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 教学方式新颖,敢于创新

14位名师的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学设计新颖,敢于尝试新理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海王劲春老师,运用童话故事的情景引出句子的说和写,抓住学生的心理,处处留有悬念,引人入胜,相信在备课时他已经钻研了不少的资料,通过实践和摸索,找出了成功教学的模式,反观自己,虽然也创设情境但总担心耽误时间,从没有超越尝试的冲动,他敢于尝试和创新,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路是走出来的,没有人给我们铺路,那就要我们自己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3. 注重情景的设置

情景的设置对于课文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自然地学到和习得知识。从14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能

看到这一亮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鲁静老师的授课,作为一名思教育的工作人员特别有心思,贴近生活,课件上面的图片都和自己有关,学生看了也比较激动,表达语言的勇气也上来了,学生特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要注意点滴的活动,在情景设置方面下下功夫。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虽然说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名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名师的光环下平时我们的影子:教学时间控制不够灵活,有些名师为了展示整个教学环节,不惜拖堂,以至于后面时间仓促,我们听不到更多专家的专题报告。另外,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对学生的预计不充分,也会达不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专家眼光独到,各具风格

1. 细致,精辟

专家的点评,专业,细致和精辟,给我们听报告的老师带来了教学感悟。反思一下,我们真的不仅仅只是听课而已,还要思课,想课,钻研课,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

2. 犀利,中肯

专家评析非常简单:任重道远。仅仅四个字,令名师与非名师的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他通过案例分析给我们进行报告,案例中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的教学现象,他的评析特别犀利,虽然感觉是我们都在被批斗,但是在此过程也会告诫自己不要在重蹈覆辙。

3. 幽默,亲切

专家的幽默,亲切,睿智,即使对名师的课堂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从不发表任何批评,他站在另一高度,把教学的责任与教学目标设置的指导部门进行联系,让我们不那么自责,他在讲话过程中几次提醒我们:即使教辅也会误导我们,我们应该多实践,多读书,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带着critical thinking去听取不同的课和报告,不能盲目跟随名师和专家,认为是对的就勇敢去做,但要多看书,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名师的课堂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与大家交流学习:1、善于运用交谈的方式导入有关课题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2、生词教学不可以孤立的进行教学,应该在语境中进行,应该在师生交往中进行。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运用会的。这点在各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善于引导学生倾听教师的语言,如果学生第一次听不懂,不要急着用中文解释,教师可以重复问题或改用其他更简单的同义英语(英英互译)以及肢体语言的辅助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所提问的问题,并能帮助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真正达到教师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目的。4、在学生回答完相关的问题后,善于渗透幽默的语言对学生就问题答案有些不够合理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进行否定指责,正是这种简单细节的细致处理,让课堂变得轻松、幽默,师生也得到了很好的互动,5、相信学生,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名师们在拓展运用环节的语言运用引导上做得很到位,学生所学习的语言也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6、课堂上师生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体现了两点:(1)教师对课堂

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2)学生对教师引导的理解与配合,学生平时课外知识积累的被激活与眼界见识的展现。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自身固有的备课模式,几年来一层不变,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教学设计老是得不到创新。我想我们应该多观摩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多多学习别人是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放飞我们的思维,让它“天马行空,”教学设计定能独具一格。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本着吃透教材,摸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踏着名师的足迹,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听名师讲课,学名师教学,做教学名师。

听全国英语名师课堂后之感言

五台中心学校

肖聪蕊

20xx年11月11日

 

第二篇:听名师课堂有感——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

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

——感悟于名师课堂

20xx年3月,在市教研员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在长春吉林大学岭南校区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观摩活动。领略了李卫东、王文丽、吴琳、张学伟四位小语名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并听取了他们的教学理念介绍,受益匪浅。值得我思考和学习的很多,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一、背景——写作背景是理解文本的良好开端,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石

课文的文本有许多名家名作,特别是中高年级,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写作背景是理解文本的良好开端,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石。如:李卫东老师在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先和学生一起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这对学生在课上理解文本、挖掘文本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词语——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同文本要有不同的设计

字词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可不讲,也无需一一细讲,要善于选择形式,有侧重,根据不同语境和文本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王文丽老师在解决《桂林山水》这一课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她先出示“大海、西湖、泰山、香山”,接着出示“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让学生进行词语搭配,学生回答“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王文丽老师启发到:能不能换一种搭配方法。学生马上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的训练,既不枯燥,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轻轻松松掌握了词语。

三、朗读——用老师的朗读热情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听的这几节课中,课堂上先后采用朗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读出感情,品出味道。比如:张学伟老师在《景阳冈》一颗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武松的心里变化,反复体会,反复引读,示范,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了文章中的人物。

四、标记——课堂动动笔,重点轻松记

学生在读文的时候,多引导他们动笔划划、写写、记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与重点都更能掌握。

五、练笔——练笔是锻炼学生写作的小平台

课堂练笔是发展学生写作的一个良好的小平台,以少基多,每课写那么“一点儿”,那怕一两句话也好。不会写怎么办?吴琳老师在给了一定的启发。她在讲完《生命 生命》一课后,请学生写一两句学习课文的感受,并告知,如果没有,就从文中摘抄一两句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吧!适当的摘抄也是一种积累,一种锻炼,一种好习惯的养成。

六、拓展——拓展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

拓展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候,我会找不到拓展点,这和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挖掘有直接关系。几位名师的拓展,让我很是佩服。如:李卫东老师讲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但结尾作者却写到“多么奇特的民族!”李卫东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奇特”一词可褒可贬,是个中性词,为什么不说“多么‘高尚’的民族”、“多么‘善良’的民族”?结合课前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曾屠杀犹太人600万之多,这样的民族能称之为“高尚”吗?这一拓展,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也体会了作者用词之斟酌。

与名师接触,感悟名师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课堂的朴实、求实,发自内心的想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真好!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一定会有所进步。

相关推荐